图书介绍
唐戏弄 下 新1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任半塘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ISBN:7532543773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1416页
- 文件大小:1MB
- 文件页数:44页
- 主题词:戏剧史-中国-唐代-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唐戏弄 下 新1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四章 脚色775
一、概说775
确切有表现者四组775
近人说有奇正二派775
明人误解处775
王氏基本意识商榷(「最重要之脚色」脚色认为非脚色 非脚色认为脚色)775
唐脚色之启发作用775
二、生旦780
生旦合论780
其事均有於上古780
其名均有於唐代旦780
弄假妇人之意义(不止装旦 不仅「男为女服」 由此可验戏剧水准 众说商榷 与称旦并行不碍)780
旦与妲(源於西汉胡妲 音义推测与胡妲实例 众说商榷)780
徐释研讨(宗旨与方向是 资料之处理非 木笪与木笪人说 木大绝非旦 多结外国关系 少识汉唐情形 演员性别无关脚色 基础与成果难同时 以男演女,不算形式 古剧发展说明不易)780
结语780
生780
生与末酸780
生与厮780
末厥之关系780
五代以後问题780
生是否见於宋剧780
引戏是否为旦780
三、末酸810
入末念酸810
末(意义 二重任务 众说商榷 「手执榼瓜」说辨 卫说嫌生造 徐释有六隔)810
酸(主要意识由旦而兴 风醋与醋大 众说商榷)810
四、参军苍鹘820
概说820
脚色之地位820
由李商隐诗而定820
参为主,鹘为辅820
因李诗所生误解820
近人破坏古剧脚色处820
参鹘对立之作用820
参鹘对立始於汉820
完成咸淡,故二色不可分820
实例说明820
扮演内容无从限制820
命名之意义820
苍鹘出於俳辞820
「苍头」说无一般性820
参军桩颇似脚色820
徐释七点难立820
杨笺三说难立820
众说商榷820
戏内戏外之分(戏外之种种 唐宋脚色、关系混淆 宋参军色在戏外 「净」为「参军」促音说难立 宋初之净或扮老生 徐释说净与副净 王考青木史说之得失 「副参军」之说不应有 比较表 唐参军戏并无戏外指挥)820
歌舞戏与科白戏之分合(分在根本,合在枝干参鹘与孤酸 生与净、丑与旦、不接近 生旦难为俳优 参军难兼净丑二色)820
附录:杨氏释参鹘 徐氏辨促音 内藤辨参军色非净820
五、痴大木大849
概说849
弄痴戏(北朝 唐 五代 宋以下)849
青木氏「大木」说(打和鼓应用广泛 弄痴与杂扮大有别)849
徐氏木大为旦说(中国之辞义肯定 外国之译音说渺茫)849
「葫芦提」与「装呆」849
脚色表849
附录:托名「谢阿?」论角色 王氏青木氏脚色表略 孙氏痴大辨与木大解849
第五章 伎艺863
一、剧本864
概说864
编剧本、撰戏曲之事实864
陆羽写参军戏本(事实 五点意义)864
李昉等编周优人曲辞(内容推测 作用推测)864
戏曲著录864
非敦煌曲八首864
敦煌曲十二首864
近人意见864
大曲存疑864
敦煌卷子中有关剧本资料(斯二四四○·二成道经文体解 伯氏三卷中所谓「戏剧」或「剧本」)864
「戏剧文体」864
对剧本与戏剧之关系864
与俳谐文章殊途864
唐代表现(在一般诗内 在咏史诗内谐谑、轻薄、落调等 在歌行内 在赋内 在曲辞内—弄辞 在语内—俳语、险诨 「戏剧风」酝酿「戏剧文体」)864
源与流(骚赋予话本剧本之影响 脚本最古之名义—戏象 宋代古文内之传奇体 明之传奇杂剧 唐代之承先与启後)864
问题讨论864
剧本有无之问题(五家意见 有唱本即有剧本 剧本存在之方式 何谓无剧本「不敢以死为戏」,故必有本 优谏是优戏之片段)864
戏曲代言与叙述之问题(代言即戏剧文体之一 代言不始於元曲 杨名高笑林是否剧本)864
附录:李商隐诗人讲唱体 陈陶大曲水调词864
二、音乐897
唐戏属於散乐897
「野人之乐」897
曰「散乐」,等於曰「戏弄」897
散乐配合散妓897
科白类戏亦属散乐散乐巡村897
崔记关於散乐有佚文897
散乐对观众最有地位897
宫中散乐多女伎897
殿庭散乐列最後897
散乐之教习及人数897
「河市乐」乃散乐897
後世对散乐之误解897
清乐胡乐之表现897
清乐(不但乐未亡,且有戏 文康乐、凤归云二调)897
胡乐(鼓架部与龟兹部之乐多合舞 胡部乐或西凉乐多合歌 何谓「鼓架部」 「鼓架」与「舞鼓」对立)897
傀儡戏乐(清胡兼用 清乐与清音有别)897
杂曲大曲之表现897
实际用杂曲者多897
诸家偏见与辨正897
大曲为止步,杂曲为起步897
唐戏如何用大曲尚待考897
三、歌唱916
演唱与扮唱916
唐人悲歌与唐代悲剧916
从立唱想像演唱916
从清唱想像演唱916
从讲唱想像演唱(唐讲唱种种 讲唱、演唱、兼重扮相)916
歌舞合於一人之问题916
歌楼格916
四、舞蹈925
唐戏舞蹈之三方面925
唐说每寓戏於舞925
歌舞戏有特殊力量925
鼓架部之戏多用健舞925
哑舞失辞,成为穿插925
凤归云舞乃具体事例925
钟馗舞流传至今925
五、说白932
歌舞戏决定於有说白932
从讲唱想像戏白932
说白之二要义932
从讲吟想像戏白932
戏内戏外须严别(戏白限於戏内 唐代戏外之致语 旄人奏散 唐代戏外之口号 宋明人对戏内戏外不分 近人对戏内戏外不分 宋戏白在戏、不在舞 宋以後戏外之语白)932
说白种类(散说与道念 对白与自白)932
附录:维摩诘经变文二种摘录932
六、表演945
一般要点(随歌唱而来 随说白而来 随舞蹈而来 重点所在—科 表演性最高者—旦 痴大与木大由表演产生 与百戏之表演有别 武打全属表演 猴戏最重表演 面具为表情之障碍)945
面部表情945
科泛、格范、窠段等945
资料有待集中945
七、化装950
范围—装面950
进度—适应戏剧发展950
汉伎「伪作假形」950
魏伎「更衣易貌」950
舞装与戏装950
唐戏十二例950
象人说(扮人非扮兽 唐人之戏剧观)950
假面说(指化装,不指面具 面具障碍表情)950
问题讨论(不应滥指古剧用面具 古剧正旦仍化装 参军戏与化装)950
第六章 设备961
一、剧场961
概说961
四种娱乐场(歌场 变场 道场 戏场)961
露天戏场(历史悠久 戏台曰乐棚)961
室内戏场(总概念—定场屋 第一例—席前 第二例—舞榭 设—设厅 酺—观酺 第三例—舞筵、锦筵等 第四例—戏台露天 第五例—看座在庭中)961
戏台设备(幕 地衣 帘 上下场门问题)961
观众席次(伫立情形 棚座 宴席)961
宋代剧场参考(成都赛戏情形 砌台 露台)961
结语961
唐代剧场与戏台补说(酺设 全场 舞台 狻猊镇角 南唐戏台形象 看棚 出)961
二、服饰985
由舞服到戏服985
易服与古装985
以画喻戏985
歌舞戏服饰985
科白戏服饰(朝服、士服、罪服、戏服实例说明 苍鹘情形 女优妆东说)985
头饰(五代冠冕 庄宗巾里二十品与戏剧内容 晚唐银线捻带)985
三、道具995
常例与特例995
戏内与戏外之别995
木简995
竹竿子995
竹马问题995
武戏器仗995
布景(汉戏所有 南齐天台山伎 五代水纹地衣 明人及近人意见)995
附录:竹竿子图说 闽南竹马戏情形995
第七章 演员1003
一、概说1003
优笑、优谏与优戏1003
杂记、附记与专记1003
著录标准1003
两点说明(封建意识压抑艺人太甚 史料阙失,追记不易)1003
二、非优伶之演员1007
非优伶演员自古有之1007
存在非优伶演员之意义1007
帝王四人1007
臣僚三人1007
纨绔1007
军卒1007
和尚一人1007
优伶非优伶间一人—陆羽1007
附录:陆羽自传1007
三、优伶名位与生活1021
称谓1021
二十一条二十五名1021
?1021
地位1021
宫廷伶官(弄人 英杰 本色官 初唐颇以为贱 盛唐中唐授赐渐滥 晚唐最盛 後唐之出位与乱 後唐在伎艺上之地位 进展与障碍相矛盾)1021
民间艺人(伶党可慕 伶正不凡 伶正之师受推重 盛唐民间戏剧水准)1021
生活1021
优名1021
服装1021
四、女优1038
女优之始与盛1038
从女乐到女优1038
女优证明盛唐有宫戏1038
合班、合演、搭班、定戏1038
色艺并重1038
周说商榷1038
女优之遭遇1038
五、初盛中唐优伶1046
初唐(男女优五人 初唐之不列者)1046
盛唐(女优三人 男优六人 盛唐之不列者)1046
中唐(男优六人 女优二人 中唐之俟考者)1046
六、晚唐优伶1054
概说1054
文宗朝五人1054
武宗朝四人1054
宜宗朝四人1054
懿宗朝六人1054
僖宗朝七人1054
昭宗朝十三人1054
七、五代优伶1060
概说1060
吴二人1060
後唐九人1060
前蜀一人1060
後蜀六人1060
南汉一人1060
後汉一人1060
後周一人1060
南唐五人1060
本章结束1060
第八章 杂考1067
一、唐诗与唐戏1067
概说1067
戏见於诗—十六例1067
诗见於戏—戏曲1067
诗体之关系1067
一般蔽障1067
周史商榷(普通文辞非戏曲 唐戏曲不限於齐言 「词曲」二字古今义 诗可合曲,便是歌辞 诗入戏曲概况 结说—声诗促进戏剧 附说—唐曲不唱反切阴阳)1067
诗义之关系1067
讽刺戏、讽喻诗同时1067
附表1067
白氏诗义1067
剧旨与诗义详较1067
文艺史上之盛况1067
剧人处境尤艰1067
诗篇化为曲辞问题1067
新乐府非直接歌辞1067
陈氏说商榷1067
唐赋与唐戏1067
二、唐传奇与唐戏1081
概说(旧说疏略 与梵剧关系渺茫 唐稗与戏本接近处 唐稗予後世戏剧影响 唐稗予当时戏剧影响)1081
特例—嵩岳嫁女(剧本之重要成分悉备 原文节略 歌—对唱与散唱 祝辞—近於说白 诗—介於唱白之间 科 白 情节与场面 唐代之总会仙倡)1081
选例(九例表 七要点)1081
比较研究(本事八曲 故事诗十七首 比较表)1081
结说1081
三、唐变文与唐戏1100
概说1100
两伎时代之先後(戏剧绝不出於讲唱 我国产生讲唱由於自发)1100
两伎关系之保留(唐变尚参未见 唐戏存说详於唐变 对唐变之认识犹浅)1100
脚本形式之比拟(第一点—唱白分清失名变文整理 第二点—表示演员上下场 第三点—唱辞之前具说明)1100
题材情节之比拟(历史剧不拘守史实 时事剧用实事真名)1100
戏剧文体之比拟(正面之例—孟姜女 反面之例—捉季布)1100
周史商榷1100
四、梨园考1111
概说1111
实名一、虚名三1111
主业、副业均不在戏1111
沿讹情形1111
宋明人说—梨园乐1111
清人说—梨园子弟1111
近人说(借用 与教坊不分 於戏剧无建树)1111
禁苑梨园1111
地点—芳林门外1111
作用—按乐、大合乐等1111
宫内梨园1111
男女两部总说(「弟子」含义 彼此异同 来源 性质)1111
男弟子(梨园法部与小部音声 执掌 地点 结局 晚唐情形)1111
女弟子(宜春北院 梨花园 内人与内弟子 兼尚歌舞 应用上与教坊混称)1111
太常梨园—别教院1111
供奉新曲1111
地位较低1111
成立时期1111
梨园新院—东都所有1111
俗乐部1111
地点1111
人数1111
乐官院1111
总表1111
余说1111
唐代伎乐之四机构1111
乐营1111
梨园考补1111
清代碑文中之资料1111
清孙星衍之记载1111
近人李尤白之考论1111
五、附会玄宗庄宗诸说1138
概说1138
「报本追远」之潜意识1138
本节宗旨1138
一般附会所及1138
魏徵1138
冯道1138
雷海青1138
附会玄宗说1138
梨园祖师(祀先说 明戏神—清源师 总祖师与分祖师 循乐曲以立说 躬亲扮演说)1138
老郎神1138
亲教歌舞1138
充丑角1138
净角之帽由来1138
以磨?鉴说作结1138
附会庄宗说1138
老郎神1138
充丑角1138
执榼瓜由来1138
脚色名目由来1138
优服红鞋饰带由来1138
补说1138
以老郎神指玄宗1138
相公庙内祀雷海青1138
老郎神指庄宗1138
其他附会1138
附载1153
一、唐优语 三十六则1153
剖心以明1153
冷热相激1153
怕妇大好1153
内财吉1153
泰山之力1153
阿姑阿妹1153
丞相善马经1153
口眼俱饱1153
一转入流1153
赐绯毛鱼袋1153
?帝1153
自家儿得人怜1153
猢狲似文树1153
有耳道1153
奉敕竖金鸡1153
出手不得1153
阿与我死也1153
未奏即知1153
桔棒打不出1153
三郎郎当1153
禄命俱尽1153
见屈原1153
鸡大好1153
阿婆舞1153
大人两个1153
陛下落第1153
最药王菩萨1153
位乖燮理1153
内逼光访1153
卖麸炭1153
驴患头旋恶心1153
禁月明1153
五百年始生1153
一年生一个1153
何处得此膏药1153
面孔似和尚1153
二、五代优语 二十二则1176
纵民稼穑1176
李天下1176
毋纵儿女啮人1176
同无光1176
鼻孔大眼睛深1176
冷飞白1176
一觉抵三觉1176
咏橘1176
圣瑠璃1176
阿爷爱作诗1176
雨惧税1176
柳条结絮鹅双生1176
南朝天子爱风流1176
大殷平天冠1176
绐署1176
钓龙1176
牛老1176
止哭儿1176
皖公山色1176
迎佛送如来1176
一枝高1176
生死厄於陈1176
三、关於黄幡绰之传说 十三则1191
匡谏1191
解纷1191
讽杨妃1191
梦引钟馗1191
书霓裳谱1191
求作白打使1191
绰墩1191
遗艺民间1191
面滑稽1191
笑林优名1191
明皇捧首1191
磨鏖鉴1191
四、唐戏百问 一百零三则1200
一般资料十一问1200
重要资料四问1200
体裁五问1200
内容四问1200
曲调本事八问1200
服饰名目七问1200
术语专词二十一问1200
名物制度史实廿五问1200
假说四问1200
辽宋关系八问1200
外国关系六问1200
补说1211
一、戏礼——周代蜡祭1211
概说一1211
八蜡百种万物二1211
尸三1211
活动四1211
由「迎」到「角斗」五1211
乐歌六1211
舞踏七1211
服装八1211
用具九1211
祝辞客告十1211
致鹿、女十一1211
戏礼三义十二1211
从狂欢证戏礼十三1211
戏礼与戏剧间之发展十四1211
汉代情况十五1211
晋代情况十六1211
北周情况十七1211
隋代情况十八1211
唐代情况十九1211
二、萧衍李白上云乐之体和用1250
(甲)戏之形成与演出1250
(乙)故事和唱辞1250
(丙)思想问题1250
(丁)起何作用1250
三、孟郊列仙文究竟是什麽文1273
(一)总说1273
(二)四辞之总名1273
(三)四辞所托故事1273
(四)四辞假说1273
(五)第五种假说1273
(六)旁证五条1273
(七)「列仙」与「会仙」1273
(八)假说在理论上之抵触1273
(九)刘知几不知有戏1273
四、李商隐俳谐诗指实1288
(一)关键在诗题「俳谐」1288
(二)误解种种1288
(三)古谊六则不洽1288
(四)禹仓说可用1288
五、明张宁咏唐人勾阑图诗解释及辨正1292
(一)张宁诗1292
(二)蒋星煜之诠释及应辨正处1292
有关张诗内容之十一点1292
对张为人先信後疑,深文周内1292
对西凉伎则厚今薄古1292
对张诗内「新戏」二字含义不必歪曲1292
「勾阑」确指阑干1292
对张诗内曰「散末」不必察察为明1292
蒋氏提出「行政人员」,不了解1292
唐有「朗当」著录,不应蹈空1292
对「散末」义截搭太远1292
蒋氏最後承认伎有说白,但仍有骑墙之嫌1292
画出生旦净末四色同台,并无不可,蒋指张诗所咏限於参军戏非常不妥1292
蒋又攀张诗「锦绣」二字为「锦筵」,因误指为地毯1292
六、说踏谣娘1300
七、辽兴宗后妃演戏1302
戏剧史内应补入辽戏1302
辽宫廷、民间均重视杂剧1302
辽有乡土艺术1302
王国维轻视辽戏,不合1302
辽戏受南唐影响1302
辽有「散乐」,由晋来1302
辽大典进杂剧,同北宋1302
辽伶「有作衣冠者」,乃戏内化装1302
辽宫伶人有赵堆一、高长命、罗衣轻1302
称「伶人」,乃优伶,非乐工1302
罗衣轻曾作优谏1302
辽后妃曾入戏,乃珍闻1302
兴宗与伶工结为兄弟1302
伶官在家演杂剧,即杂剧已入民间1302
八、戏弄衡源1307
(甲)「戏」「弄」等字古义1307
「戏」字有四义:谑、舞、歌、角力1307
「戏」「剧」二义相承1307
「戏」「弄」二字互训1307
(乙)「弄」义补例1307
语弄1307
谈谐戏弄1307
弄戏1307
(丙)「戏弄」之词性问题及其他1307
周贻白提四问题1307
春渚纪闻称「戏剧」1307
「戏」「弄」二字互训1307
九、「戏剧风」说补例 八则1322
「皇后阿奢」1322
靴带系钱1322
旋笏神舞1322
彩?设奇1322
庭前学薛1322
厅次仿裴1322
假僧假圣1322
姬房乞食1322
十、钵头戏补说1327
(甲)「钵头」、「拨头」俱非「拔头」1327
(乙)日本拔头舞与我钵头戏辨异1327
十一、参军戏补说1332
杨荫深论滑稽有二蔽1332
杨氏论「活孙叔敖」之得失1332
杨氏误认「许胡克伐」近滑稽戏1332
杨氏论三国时「说肥瘦」,未中1332
从苍鹘之鸟形求义,未中1332
乔与诨对立,不能集於一身1332
对「元祐钱」故事议论明通1332
十二、傀儡戏补说1336
(甲)汉初即有傀儡戏1336
(乙)我傀儡戏不必出於印度1336
(丙)唐已有杖头傀儡说尚无徵1336
(丁)推测唐傀儡中,已有「孙武子教女兵」1336
(戊)憨郭郎不演郭华卖胭脂1336
十三、补说拾遗1342
(甲)补「去蔽」一则1342
(乙)补「沿革」十一则1342
(一)元剧「问相思」沿於唐1342
(二)元女优坐排场沿於唐1342
(三)元明剧中之捷?沿於唐1342
(四)元路歧戏班由家属组成沿於唐1342
(五)元戏台悬横额沿於唐1342
(六)脚色当场更衣,有人遮掩,沿於唐1342
(七)清代表仪演戏沿於唐1342
(八)明小曲中「怨、病、哭」「嫁、走、死」等体格或亦沿於唐1342
(九)近代闽南「法事戏」沿於唐1342
(十)近代点戏制度沿於唐1342
(十一)明剧扮演近事沿於唐1342
後记1355
续後记1359
索引1366
热门推荐
- 3721282.html
- 3097717.html
- 2939890.html
- 3306994.html
- 3822332.html
- 619941.html
- 334372.html
- 2041336.html
- 1179752.html
- 36993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474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039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915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826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139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220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173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069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067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76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