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移动通信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现代移动通信
  • 蔡跃明,吴启晖,高瞻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399377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89页
  • 文件大小:122MB
  • 文件页数:400页
  • 主题词:移动通信-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移动通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述1

1.1引言1

1.1.1移动通信的特点1

1.1.2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3

1.1.3工作方式3

1.2移动通信的分类及应用系统5

1.3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6

1.3.1移动通信的发展简史6

1.3.2我国移动通信的发展9

1.3.3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10

1.4标准化组织11

1.4.1国际无线电标准化组织11

1.4.2欧洲通信标准化组织12

1.4.3北美地区的通信标准化组织12

1.4.4 IEEE 802标准委员会12

1.4.5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13

1.5思考题与习题14

第2章 移动通信信道15

2.1陆地无线电波传播特性15

2.1.1电波传播方式16

2.1.2直射波16

2.1.3大气中的电波传播17

2.1.4障碍物的影响与绕射损耗18

2.1.5反射波20

2.1.6散射波21

2.2移动通信信道的多径传播特性22

2.2.1移动通信信道的时变特性22

2.2.2移动环境的多径传播23

2.2.3多普勒频移23

2.2.4多径接收信号的统计特性24

2.2.5衰落信号幅度的特征量26

2.3描述多径衰落信道的主要参数29

2.3.1时延扩展和相关带宽30

2.3.2多普勒扩展和相关时间33

2.3.3角度扩展和相关距离36

2.3.4多径衰落信道的分类37

2.4阴影衰落的基本特性38

2.5电波传播损耗预测模型38

2.5.1地形环境分类39

2.5.2 Okumura模型40

2.5.3 Hata模型42

2.5.4扩展Hata模型43

2.5.5室内路径损耗模型43

2.5.6 IMT-2000模型45

2.6多径衰落信道的建模和仿真46

2.6.1平坦衰落信道的建模和仿真46

2.6.2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的建模和仿真49

2.7思考题与习题50

第3章 组网技术基础53

3.1移动通信网的基本概念53

3.2移动通信环境下的干扰55

3.3区域覆盖和信道配置57

3.3.1区域覆盖58

3.3.2信道(频率)分配63

3.4提高蜂窝系统容量的方法66

3.4.1同频干扰对系统容量的影响66

3.4.2小区分裂68

3.4.3小区扇区化68

3.4.4覆盖区域逼近方法69

3.5多信道共用技术71

3.5.1话务量与呼损71

3.5.2多信道共用的容量和信道利用率74

3.6网络结构75

3.6.1基本网络结构75

3.6.2 2G移动通信网的网络结构76

3.7信令79

3.7.1接入信令79

3.7.2网络信令81

3.7.3信令应用82

3.8移动性管理84

3.8.1系统的位置更新过程84

3.8.2越区切换85

3.9思考题与习题87

第4章 数字调制技术88

4.1数字调制技术基础88

4.1.1移动通信对数字调制的要求88

4.1.2数字调制的性能指标88

4.1.3数字调制信号所需的传输带宽89

4.1.4目前所使用的主要调制方式90

4.2线性调制技术90

4.2.1正交四相移相键控90

4.2.2交错正交四相移相键控92

4.3恒包络调制技术93

4.3.1最小频移键控MSK94

4.3.2高斯滤波最小频移键控GMSK97

4.4“线性”和“恒包络”相结合的调制技术100

4.4.1 M维相移键控MPSK100

4.4.2 M维正交振幅调制102

4.5扩频调制技术103

4.5.1扩频调制技术的理论基础103

4.5.2 PN码序列104

4.5.3直接序列扩频104

4.5.4跳频扩频技术106

4.6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107

4.6.1自适应编码107

4.6.2自适应调制107

4.6.3自适应编码调制108

4.7多载波调制技术110

4.7.1多载波调制技术的基本原理110

4.7.2 OFDM基本原理111

4.8思考题与习题112

第5章 抗衰落技术114

5.1抗衰落技术的基本原理114

5.2分集技术114

5.2.1分集的基本概念、分类及方法115

5.2.2分集信号的合并115

5.2.3空间分集118

5.2.4时间分集119

5.2.5频率分集119

5.2.6极化分集119

5.2.7角度分集120

5.2.8场分集120

5.3自适应均衡技术120

5.3.1自适应均衡原理120

5.3.2均衡器的类型121

5.3.3均衡算法122

5.3.4自适应均衡器的应用125

5.4多径信号的分离与合并126

5.4.1多径信号分离与合并的概念126

5.4.2 RAKE接收机127

5.5发射分集与空时编码128

5.5.1空时格码129

5.5.2空时块码(空时分组码)130

5.6思考题与习题131

第6章 多址接入技术132

6.1多址接入技术的基本原理132

6.2 FDMA方式133

6.2.1 FDMA系统原理133

6.2.2 FDMA系统的特点134

6.3 TDMA方式135

6.3.1 TDMA系统原理135

6.3.2 TDMA的帧结构135

6.3.3 TDMA系统的特点136

6.4 CDMA方式137

6.4.1 CDMA系统原理137

6.4.2正交Walsh函数137

6.4.3 m序列伪随机码139

6.4.4 CDMA系统的特点141

6.5 SDMA方式142

6.6 OFDM多址方式143

6.6.1 OFDM-TDMA143

6.6.2 OFDMA144

6.6.3多载波CDMA146

6.7随机多址方式149

6.8 FDMA、TDMA与CDMA系统容量的比较150

6.8.1 FDMA和TDMA蜂窝系统的容量151

6.8.2 CDMA蜂窝系统的容量151

6.8.3三种多址系统容量的比较153

6.9思考题与习题155

第7章 GSM移动通信系统156

7.1 GSM系统概述156

7.1.1网络结构156

7.1.2 GSM的区域、号码、地址与识别160

7.1.3主要业务163

7.2 GSM系统的无线接口164

7.2.1 GSM系统无线传输特征164

7.2.2信道类型及其组合166

7.2.3话音和信道编码174

7.2.4跳频和间断传输技术175

7.3 GSM系统的控制与管理177

7.3.1位置登记177

7.3.2鉴权与加密179

7.3.3呼叫接续182

7.3.4越区切换185

7.4 GPRS187

7.4.1 GPRS的网络结构和协议体系188

7.4.2 GPRS的空中接口协议191

7.4.3 GPRS系统的优点193

7.4.4 GPRS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演进193

7.5思考题与习题194

第8章 IS-95 CDMA移动通信系统196

8.1 IS-95 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过程196

8.2 IS-95 CDMA与蜂窝结构的关系197

8.2.1 CDMA蜂窝系统的信号带宽197

8.2.2码分多址与蜂窝系统的小区和扇区197

8.3无线链路198

8.3.1前向信道198

8.3.2反向信道203

8.4 IS-95 CDMA系统的同步和定时204

8.5 CDMA系统的功率控制205

8.5.1输出功率的限制205

8.5.2开环功率控制206

8.5.3闭环功率控制207

8.6 CDMA系统的软切换及其漫游208

8.6.1 CDMA切换分类208

8.6.2 CDMA的软切换过程208

8.6.3 CDMA的漫游209

8.7系统接口和信令协议210

8.7.1网络结构及系统接口210

8.7.2信令协议213

8.8思考题与习题213

第9章 3G移动通信系统215

9.1 3G概述215

9.1.1 3G发展背景215

9.1.2 3G典型特征和组成215

9.1.3 3G与2G的主要区别217

9.1.4 3G发展历程220

9.1.5 3G标准组织222

9.2 3G技术225

9.2.1四大主流标准的技术体制225

9.2.2 WCDMA关键技术226

9.2.3 cdma2000关键技术228

9.2.4 TD-SCDMA关键技术229

9.2.5 WiMAX关键技术232

9.3 3G增强技术234

9.3.1 WCDMA增强技术234

9.3.2 cdma2000增强技术238

9.3.3 TD-SCDMA增强技术240

9.3.4三种增强技术比较242

9.3.5覆盖增强技术243

9.4 3G网络结构245

9.4.1 UMTS网络结构245

9.4.2 cdma2000 lx EV-DO网络结构248

9.4.3 WiMAX网络结构251

9.5 3G信道结构253

9.5.1 WCDMA信道结构253

9.5.2 cdma2000信道结构258

9.5.3 TD-SCDMA信道结构264

9.5.4 WiMAX信道结构265

9.6 3G终端267

9.6.1终端分类和模式267

9.6.2终端操作系统269

9.6.3终端发展趋势269

9.7 3G业务271

9.7.1业务类型271

9.7.2基本业务272

9.7.3新兴业务273

9.7.4业务合作274

9.8 3G未来演进275

9.8.1 WCDMA技术体制演进275

9.8.2 cdma2000技术体制演进275

9.8.3 TD-SCDMA技术体制演进276

9.8.4 WiMAX技术体制演进276

9.9思考题与习题277

第10章 专用移动通信系统278

10.1集群通信系统278

10.1.1集群通信的基本概念278

10.1.2集群通信的技术特点279

10.1.3集群系统的分类280

10.1.4集群方式281

10.1.5集群通信的主要功能283

10.1.6数字集群通信系统284

10.2卫星移动通信系统292

10.2.1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293

10.2.2“铱”系统295

10.2.3“全球星”系统297

10.2.4卫星移动通信的发展298

10.3应急移动通信系统299

10.4思考题与习题303

第11章 无线网络规划304

11.1.无线网络规划基础304

11.1.1无线网络规划流程304

11.1.2覆盖规划314

11.1.3容量规划318

11.2 GSM无线网络规划322

11.2.1网络规划设计要求322

11.2.2覆盖规划323

11.2.3频率规划326

11.2.4基站容量329

11.3 CDMA无线网络规划330

11.3.1无线网络规划目标330

11.3.2链路预算332

11.3.3基站容量336

11.3.4导频规划336

11.4 3G无线网络规划341

11.4.1 3G无线网络规划的特点341

11.4.2 3G无线网络规划的流程342

11.4.3不同3G制式无线网络规划的差异344

11.5思考题与习题348

第12章 B3G/4G移动通信系统350

12.1引言350

12.1.1 B3G/4G的起源与基本特征350

12.1.2 B3G/4G研究计划352

12.1.3 B3G/4G的共性技术354

12.2 3GPP LTE系统360

12.2.1 LTE无线传输技术360

12.2.2 LTE网络结构364

12.3 LTE-Advanced365

12.3.1载波聚合365

12.3.2中继366

12.3.3多天线增强368

12.3.4多点协作传输369

12.4 IEEE 802.16m371

12.4.1物理层传输技术372

12.4.2增强技术与特性375

12.5思考题与习题378

附录 缩略词379

参考文献38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