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中国经济史 1949-1989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曾璧钧,林木西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 ISBN:7800361659
- 出版时间:1990
- 标注页数:384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40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中国经济史 1949-1989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道路2
第一篇 恢复时期的国民经济(1949——1952)2
第一节 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3
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结构3
解放前夕的经济状况5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6
中国革命的两个阶段6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7
第二章 建立国营经济、稳定市场、争取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10
第一节 没收官僚资本,掌握国民经济命脉10
没收官僚资本10
对官僚资本企业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11
第二节 打击投机资本、稳定市场物价13
打击投机势力、稳定市场物价13
统一财经工作15
恢复国民经济的战略和策略18
第三节 争取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18
合理调整工商业20
稳定、活跃市场20
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22
第三章 抗美援朝战争中经济的改组与恢复27
第一节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中的财经工作27
朝鲜战争爆发后的财经工作方针27
第二节 增加生产、厉行节约和“三反”、“五反”运动30
增产节的运动30
“三反”和“五反”运动31
第三节 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条件33
在恢复、调整经济的同时进行必要的重点建设33
恢复时期经济建设的重点34
第四章 恢复时期的国民经济的总结37
第一节 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37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和发展37
民族资本向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38
个体经济向集体经济的初步转变38
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39
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的恢复与发展39
内外贸易发展和财政收支平衡40
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41
第二篇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国民经济(1953——1957)44
第一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44
第一节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44
恢复时期后的经济形势44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46
第二节 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48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具体任务48
“一五”计划的各项主要指标51
第二章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55
第一节 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55
个体经济的性质和出路55
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57
国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61
第二节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64
中国民族资本的特点和党对民族资本的改造方针64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程67
第三章 “一五”时期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79
第一节 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建立79
社会主义工业在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增大79
工业基本建设规模的扩大79
工业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高81
工业地区分布和经济结构的变化82
第二节 各项经济事业的迅速发展84
工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84
其它各项经济事业的发展86
第三节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87
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87
文教卫生条件的改善88
“一五”时期的经济体制90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形成的历史背景90
第四章 “一五”时期的经济管理体制90
第一节 以计划体制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90
第二节 体制改革的初步方案96
“一五”末期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病96
党中央对经济体制弊病的察觉97
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方案98
第五章 “一五”时期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101
第一节 “一五”时期的经验101
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01
注意运用价值规律和经济手段102
经济建设必须与国力相适应103
集中主要人财物力进行重点建设103
适当安排农轻重等比例关系104
第二节 “一五”时期出现的问题105
三大改造过程中的缺点和偏差105
重大比例关系不协调的苗头107
经济发展的新时期110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时期和面临的新选择110
第三篇 “大跃进”时期的国民经济(1958——1960)110
第一章 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探索110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新选择111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初步探索112
探索建设新道路的最初尝试112
社会主义建设的里程碑113
第三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119
“总路线提出的历史背景119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120
第二章 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23
第一节 “大跃进”初期的思想发动和在全国的展开123
“大跃进”初期的思想发动123
“大跃进”在全国的展开126
缺乏科学根据的高指标128
第二节 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128
为实现高指标大搞群众运动?129
第三节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32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形成132
“共产风”及其后果133
第三章 “大跃进”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135
第一节 “大跃进”初期经济体制的急剧变革135
“左”倾错误思想的发展135
所有制关系的“穷过渡”136
过急过快下放管理权限137
第二节 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中的失误140
国民经济管理严重失控140
企业管理混乱141
理论和政策的检查和探讨143
第四章 纠正觉察到的错误和“左”倾错误的继续发展143
第一节 对“左”倾错误的初步觉察,开始收缩和整顿人民公社143
开始收缩和整顿人民公148
第二节 纠正“大跃进”错误、调整经济指标及其有关措施149
“压缩空气”和下调经济指标149
克服困难的具体措施151
第三节 庐山会议后的反右倾运动和新的“大跃进”154
从“左”转向“反右”154
第一节 “大跃进”时期国民经济状况的总结161
第五章 “大跃进”时期的经验教训161
国民经济在某些领域取得的进展161
重大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162
第二节 “大跃进”的经验教训164
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性质165
经济建设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166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种矛盾167
反右倾后的新“跃进”167
第一章 全面调整国民经济的初期及其决定性阶段170
八字方针的提出170
第一节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确定170
第四篇 六十年代调整时期的国民经济(1961——1965)170
试图进一步阐述和发展“八大”路线171
八字方针的贯彻执行情况172
贯彻八字方针中的分歧178
第二节 全面贯彻八字方针的新阶段179
统一认识调整必先退够179
全面调整的果断措施181
调整取得决定性的进展185
第二章 全面调整国民经济的后三年188
第一节 继续调整国民经济的决策和特点188
关于继续调整的决策188
继续调整任务的艰巨性190
开始突出巩固、充实,提高的任务192
政治运动对贯彻八字方针的影响193
经济工作的重点发生转向196
生产发展、比例协调197
第二节 五年调整取得巨大成果197
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基本正常198
工业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提高198
财政、市场、生活状况的改善199
第三章 经济体制探索性的改革201
第一节 配合调整任务进行的改革201
加强集中统一、搞好综合平衡201
调整农村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205
开始运用经济杠杆调节经济207
制定各种管理条例、加强经济监督209
第二节 经济体制探索性改革的具体措施211
试办托拉斯、用经济组织管理经济211
改革企业管理体制212
试行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214
适当扩大地方管理权限215
第一节 调整时期的主要经验217
根据生产力状况调整生产关系217
第四章 调整时期的主要经验教训217
从基本国情出发确定经济发展速度218
实现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219
在计划指导下发挥市场作用220
把提高经济效益摆到重要位置220
第二节 值得认真汲取的教训221
行政干预过多、经济办法少222
企业积极性受到一定的挫伤222
对“包产到户”的匆忙否定223
第五篇 十年动乱时期的国民经济(1966——1976、10)226
第一章 “文化大革命”打乱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226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226
第三个五年计划提出的任务226
“文化大革命初期对国民经济的影响228
第二节 全面内战使国民经济全面衰退232
政治局势的大动乱232
动乱中的国民经济状况235
极为严重的后果240
第二章 “三个突破”和新的经济调整244
第一节 政治局势的相对稳定带来经济的初步恢复244
国民经济在困境中的回升244
1970年所取得的经济进展245
经济进展中存在的问题248
第二节 高指标造成“三个突破”249
“四五”计划纲要的主要内容249
“三个突破”及其影响250
经济领域对极左思潮的抵制254
新的经济调整措施及其成效257
第三章 国民经济在动乱中反复遭挫260
第一节 “批林批孔”运动使经济急转直下260
批林批孔别有用心260
控制和解决“三个突破”问题262
运动冲击经济、生产一片混乱262
第二节 整顿带来经济回升264
整顿铁路秩序、确保安全正点265
工业整顿初见成效266
农业及其它行业的整顿269
第三节 “反击右倾同案风”使国民经济再次受挫272
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272
国民经济临近崩溃的边缘273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损失和国民经济在某些领域内的进展277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损失277
经济效益全面下降277
国民经济管理混乱279
重大比例关系严重失调281
人民生活水平下降283
第二节 国民经济在某些领域内取得的一定进展284
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粮食生产的增长284
石油化工、冶金、机械企业的建设285
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事业的发展286
科技方面取得的一批重要成就286
恢复国民经济的主要措施290
第一节 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和结果290
第六篇 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时期的国民经济(1976、10——1989)290
第一章 国民经济在徘徊中前进290
初步取得的成果297
第二节 国民经济徘徊中的失误299
失误的表现299
两次“大跃进”的共同教训303
第二章 国民经济的战略调整与改革开放306
第一节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提出306
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决策307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制定309
具体的实施措施311
贯彻新“八字方针”取得的成绩314
第二节 国民经济潜在的危险与进行的大调整316
再次调整的必要性316
重大原则和指标318
经济调整的明显成效321
第三节 农村的改革与发展325
发展农村经济的政策和措施325
农村体制改革的三大突破332
第三章 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340
第一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和对外开放方针的制定340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340
对外开放方针的提出343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344
“六五”计划的提出344
基本任务和主要目标345
“六五”计划的全面胜利完成346
第三节 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349
伟大的改革纲领349
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形式并存351
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353
流通体制的改革357
计划体制的改革357
价格体系的改革359
财政体制的改革361
金融体制的改革362
劳动工资制度的改革362
充分发挥城市中心作用364
改革推动开放365
科技与教育体制的改革365
“七五”计划的提出368
第四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368
第一节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368
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371
第二节 十年改革、建设的伟大成就和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375
十年改革、建设的伟大成就375
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376
“治理、整顿、全面深化改革”方针初见成效378
继续贯彻“治理、整顿、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379
后记383
热门推荐
- 3885968.html
- 2577647.html
- 1708034.html
- 595747.html
- 3659806.html
- 2330858.html
- 364197.html
- 163731.html
- 1442427.html
- 18555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300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42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744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506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724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550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570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923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581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31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