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伤寒论读本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伤寒论读本
  • 杨殿兴,傅元谋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86431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68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391页
  • 主题词:伤寒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伤寒论读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伤寒3

第一节 疾病之伤寒3

一、广义伤寒与狭义伤寒3

1.广义伤寒3

2.狭义伤寒3

二、疾病伤寒的四个层次3

上篇 总论3

三、任何一层次的伤寒都是多种外感疾病的合称4

四、伤寒病与三阴三阳病4

二、主要整理情况5

1.王叔和编次5

第二节 《伤寒论》5

一、成书5

五、伤寒病的主要别称5

2.唐·孙思邈再次整理6

3.宋·林亿等校正6

三、主要别本6

1.《金匮玉函经》6

3.当代医家的宝贵经验7

2.《神农本草经》等古代药物学、临床医学著作的医药知识7

(一)《伤寒论》的学术渊源7

1.《内经》、《难经》等古典医籍所创立的中医基本理论7

4.《康平伤寒论》7

3.《桂林古本伤寒论》7

2.《注解伤寒论》7

四、《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7

(二)《伤寒论》的学术成就8

1.建立了对外感疾病进行辨证论治的体系8

2.建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8

3.继承推广了汉代防治疾病的宝贵经验8

第三节 伤寒学8

一、伤寒学的研究领域8

1.伤寒病是伤寒学研究的最基本领域8

1.东汉末年9

3.宋金元时期9

2.魏晋隋唐时期9

3.研究前人对伤寒病和《伤寒论》探索的成果是伤寒学研究的广泛领域9

二、伤寒学的形成与发展9

2.《伤寒论》是伤寒学研究的最核心领域9

4.明清时期10

第二章 六经辨证论治11

第一节 辨证论治11

一、辨证论治概念的内涵11

(一)辨证11

1.证与病11

2.病机11

1.治则与治法12

3.辨证的概念12

(二)论治12

2.治法与方药13

二、辨证和论治的关系13

1.辨证是第一步,论治是第二步13

2.论治是辨证的检验,也是辨证的扩展13

3.论治是对辨证的深入,也是对辨证的实施13

1.六经概念14

(一)六经辨证方法14

二、《伤寒论》的辨证方法14

2.六经辨证的概念14

一、六经辨证的概念14

第二节 六经辨证论治14

4.辨证论治的实施14

(二)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15

(三)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15

三、《伤寒论》的论治15

(一)六经病的治则15

1.六经病的总治则15

2.六经病治则体现的基本原则15

3.表里先后治则15

3.六经病治法所用药物16

2.六经病的治法主要使用方剂16

1.六经病的治法八法俱备16

(二)六经病的治法16

第三章 外感病的传变17

一、传变的概念17

1.一般概念17

2.外感疾病传变不存在统一的固定的趋向17

3.传变的另一概念17

3.直中18

2.合病18

1.并病18

三、并病、合病、直中18

2.传变的规律18

1.影响传变的因素18

二、传变的规律18

4.传变概念的不足18

第四章 《伤寒论》的学习方法19

一、多读书19

(一)精读《伤寒论》19

1.学习《伤寒论》一定要精读《伤寒论》19

2.学习《伤寒论》一定要理解重点条文的基本内容19

3.学习《伤寒论》一定要注意全书的整体性19

4.学习《伤寒论》要注意阅读有关研究著作19

1.《伤寒论》与《内经》在基本理论上一脉相承20

(二)联系经典,勤求古训,博采众方20

二、潜领悟20

2.《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互相呼应21

3.《伤寒论》与温病学21

三、善临症21

1.通过临床验证所学知识21

2.通过临床深入认识疾病22

3.通过临床深入认识理解《伤寒论》22

下篇 各论25

第五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25

概说25

一、太阳病脉证提纲26

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26

二、太阳病分类28

(一)太阳中风28

(二)太阳伤寒29

(三)温病31

三、辨病发于阳、病发于阴33

四、辨传变34

五、辨欲解35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36

一、太阳中风表虚证37

(一)桂枝汤证37

(二)桂枝汤禁例42

(三)太阳中风兼证43

1.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中风兼项背强几几证)43

2.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中风兼阳虚漏汗证)45

3.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太阳中风兼营虚身痛证)47

4.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中风兼胸阳不振胸满证)49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中风兼喘证)50

二、太阳伤寒表实证52

(一)麻黄汤证52

(二)麻黄汤禁例56

(三)太阳伤寒兼证57

1.葛根汤证一(太阳伤寒兼项背强几证)58

2.葛根汤证二(太阳伤寒兼邪犯肠胃下利证)59

3.大青龙汤证(太阳伤寒兼郁热证)60

4.小青龙汤证(太阳伤寒兼里有水饮证)63

三、表郁轻证68

(一)桂枝麻黄各半汤证(太阳伤寒表郁轻证)68

(二)桂枝二麻黄一汤证(太阳中风表郁轻证)71

(三)桂枝二越婢一汤证(太阳阳郁表郁轻证)73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76

一、太阳病变证概述76

(一)变证治则76

(二)辨表证里证78

(三)辨虚证实证80

(四)辨寒证热证81

(五)论表里先后治则82

(六)欲愈候83

二、热证84

(一)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邪热壅肺证)84

(二)栀子豉汤类证(热扰胸膈证)86

1.栀子豉汤证(热扰胸膈证本证)86

2.栀子甘草豉汤证(热扰胸膈偏虚证)89

3.栀子生姜豉汤证(热扰胸膈偏实证)89

4.栀子厚朴汤证(热扰胸膈兼里实证)90

5.栀子干姜汤证(热扰胸膈兼中阳虚证)91

(三)白虎加人参汤证(胃热津伤证)92

(四)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湿热下利证)94

(五)黄芩汤类证(湿热下痢证)96

1.黄芩汤证(湿热下痢本证)96

2.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湿热下痢兼呕证)97

三、蓄水证与蓄血证98

(一)蓄水证98

1.五苓散证(太阳蓄水证)98

2.茯苓甘草汤证(饮停心下证)102

(二)蓄血证104

1.桃核承气汤证(蓄血初起轻证)104

2.抵当汤证(蓄血重证)106

3.抵当丸证(蓄血缓证)109

四、结胸证与痞证110

(一)结胸证110

1.大陷胸汤证(大结胸证)110

2.大陷胸丸证(大结胸轻证)115

3.小陷胸汤证(小结胸证)117

4.白散证(寒实结胸证)119

5.脏结证122

(二)痞证123

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热痞证)123

2.附子泻心汤证(热痞兼表阳虚证)126

3.半夏泻心汤证(寒热错杂痞本证)128

4.生姜泻心汤证(寒热错杂痞偏实证)131

5.甘草泻心汤证(寒热错杂痞偏虚证)133

6.旋覆代赭汤证(痰气痞证)136

7.五苓散证(水痞证)138

8.赤石脂禹余粮汤证(脾肾阳虚滑脱不禁痞证)139

9.黄连汤证(上热下寒证)142

五、阳虚证(虚寒证)144

(一)心阳虚证144

1.桂枝甘草汤证(心阳虚心悸证)144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心阳虚烦躁证)146

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证(心阳虚惊狂证)148

4.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心阳虚欲作奔豚证)150

5.桂枝加桂汤证(心阳虚奔豚证)152

6.炙甘草汤证(心阳虚动悸证)154

7.小建中汤证(心阳虚心悸烦证)156

(二)脾阳虚证158

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脾阳虚饮停证)158

2.桂枝人参汤证(协热下利证)160

3.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脾阳虚气滞腹胀证)162

4.甘草干姜汤证与芍药甘草汤证(脾阳虚兼阳明证)164

(三)肾阳虚证167

1.干姜附子汤证(肾阳虚烦躁重证)167

2.茯苓四逆汤证(肾阳虚烦躁轻证)169

3.真武汤证(肾阳虚饮停兼表证)171

4.芍药甘草附子汤证(肾阳虚轻证)173

六、火逆证175

第四节 太阳病类似证177

一、十枣汤证(悬饮证)177

二、瓜蒂散证(痰实证)179

附 备考原文182

第六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185

概说185

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186

一、阳明病提纲186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187

三、阳明病脉证188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189

一、阳明热证189

(一)栀子豉汤证(热扰胸膈证)189

(二)白虎汤证(阳明热炽证)189

(三)白虎加人参汤证(阳明热炽津伤证)191

(四)猪苓汤证(阳明津伤水热互结证)194

二、阳明实证196

(一)承气汤证196

1.调胃承气汤证(阳明腑实燥热证)196

2.小承气汤证(阳明腑实气滞证)199

3.大承气汤证(阳明腑实燥屎证)201

(二)津亏便秘证(润导法)204

1.麻子仁丸证(脾约证)204

2.导下法(津枯便秘证)206

(三)下法辨证207

(四)下法禁例208

第三节 阳明病兼变证209

一、发黄证209

(一)湿热发黄证209

1.茵陈蒿汤证(湿热郁结里实发黄证)209

2.栀子柏皮汤证(湿热发黄证)211

3.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湿热发黄兼表证)213

(二)寒湿发黄证215

二、血热证216

第四节 阳明病辨证217

一、辨中风中寒217

(一)辨明中风中寒的一般方法217

(二)吴茱萸汤证(阳明中寒证)218

二、辨虚证实证220

附 备考原文221

第七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223

概说223

一、少阳病提纲224

第一节 少阳病纲要224

二、少阳病治禁225

第二节 少阳病本证225

一、小柴胡汤证(少阳枢机不利证)225

二、辨小柴胡汤的使用法228

三、小柴胡汤禁例229

四、少阳木邪乘土证230

第三节 少阳病兼变证230

一、变证治则230

二、柴胡桂枝汤证(少阳病兼表证)231

三、大柴胡汤证(少阳病兼里实证)233

四、柴胡加芒硝汤证(少阳病兼里实轻证)235

五、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少阳病兼水饮内结证)237

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少阳病兼烦惊谵语证)239

七、传变与预后241

附一 热入血室242

附二 备考原文243

第八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244

概说244

第一节 太阴病纲要244

一、太阴病提纲244

二、太阴病欲愈候245

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246

第三节 太阴病兼变证247

一、太阴病桂枝汤证(太阴病兼表证)247

二、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太阴脾伤气滞络瘀腹痛证)248

三、太阴病转愈与转属阳明病的辨证250

第九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252

概说252

第一节 少阴病纲要253

一、少阴寒化证主要脉证253

(一)少阴寒化证提纲253

(二)少阴寒化证主要脉证254

(一)四逆汤证(少阴虚寒证)255

一、少阴寒化证255

第二节 少阴病本证255

二、少阴病治禁255

(二)通脉四逆汤证(少阴格阳证)257

(三)白通汤及白通加猪胆汁汤证(少阴戴阳证)259

1.白通汤证260

2.白通加猪胆汁汤证261

(四)真武汤证(少阴阳虚水泛证)263

(五)附子汤证(少阴阳虚寒湿证)265

(六)桃花汤证(少阴阳虚滑脱证)268

(八)预后270

(七)刺灸法270

二、少阴热化证272

(一)黄连阿胶汤证(少阴虚热证)272

(二)猪苓汤证(少阴阴虚水停证)274

第三节 少阴病兼变证275

一、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与麻黄附子甘草汤证(太少两感证)275

二、少阴三急下证278

三、四逆散证(气滞阳郁证)279

四、少阴吴茱萸汤证(肝寒犯胃证)281

第四节 咽痛证283

一、猪肤汤证(少阴阴虚咽痛证)283

二、甘草汤证与桔梗汤证(客热咽痛证)284

三、苦酒汤证(痰热咽痛证)286

四、半夏散及汤证(寒湿咽痛证)287

附 备考原文289

第十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290

概说290

第一节 厥阴病纲要291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292

一、乌梅丸证(蛔厥证)292

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寒格证)295

三、麻黄升麻汤证(邪陷阳郁证)297

第三节 辨厥热胜复299

二、热厥证301

一、厥证的病机与证候特点301

第四节 辨厥301

三、寒厥证303

(一)阳虚寒盛致厥证303

(二)血虚寒凝致厥证304

(三)下焦冷结致厥证306

四、其他厥证307

(一)痰厥证307

(二)水厥证308

五、厥证治禁309

第五节 辨下利310

一、白头翁汤证(热利证)310

二、小承气汤证(热结旁流证)312

三、通脉四逆汤证(虚寒下利证)313

四、虚寒下利兼表证314

第六节 辨呕哕314

一、辨呕314

(一)吴茱萸汤证(寒呕证)314

(二)四逆汤证(虚呕证)315

(三)小柴胡汤证(热呕证)316

(四)痈脓致呕证(实呕证)317

(一)虚证哕逆318

(二)实证哕逆318

二、辨哕318

第七节 预后319

一、厥阴寒证愈后辨319

二、厥阴虚寒证死候辨319

三、厥阴虚寒下利转归辨320

附 备考原文320

第十一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321

概说321

一、霍乱病的主症及病机321

二、霍乱病兼表证偏寒偏热的证治322

(一)霍乱兼表偏热的证治(五苓散证)322

(二)霍乱兼表偏寒的证治(理中丸证)324

(一)霍乱病阳亡液脱证治(四逆加人参汤证)326

三、霍乱病的其他几种证型326

(二)霍乱病吐泻止身痛兼表证治(桂枝汤证)327

(三)霍乱病阳虚阴盛证治(四逆汤证)328

(四)霍乱病阳亡阴竭证治(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330

附 备考原文332

第十二章 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333

概说333

一、劳复食复333

(一)劳复(枳实栀子豉汤证)333

二、大病瘥后,余邪未尽336

(一)瘥后更发热证(小柴胡汤证)336

(二)食复336

(二)瘥后腰以下有水气证(牡蛎泽泻散证)337

(三)瘥后虚寒喜唾证(理中丸证)339

(四)瘥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证(竹叶石膏汤证)340

附一 阴阳易(第392条)342

附二 备考原文343

附录344

附录一 《伤寒论》所用药物简介344

附录二 《伤寒论》药物剂量356

附录三 条文索引359

附录四 方剂笔画索引364

附录五 方剂汉语拼音索引366

参考文献36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