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农业全书 新疆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全书·新疆卷》编辑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7109056074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546页
- 文件大小:94MB
- 文件页数:58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农业全书 新疆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农业自然资源1
第一节 土地资源1
一、土地面积及结构1
二、地形地貌1
(一)地形地貌1
(二)土壤类型2
1.高山寒漠土2
2.高山漠土2
3.高山草甸土2
4.高山草原土2
5.亚高山草甸土2
6.亚高山草原土2
7.棕色针叶林土2
8.灰色森林土2
9.灰褐土2
10.黑钙土2
11.栗钙土2
12.棕钙土2
13.灰钙土2
14.灰漠土2
15.灰棕漠土3
16.棕漠土3
17.龟裂土3
18.风沙土3
19.盐土3
20.碱土3
21.漠境盐土3
22.草甸土3
23.林灌草甸土3
24.沼泽土3
25.泥炭土3
26.潮土3
27.水稻土3
28.灌淤土3
29.灌漠土3
30.新积土3
三、土地利用3
(一)耕地3
1.1949年以来耕地演变3
2.耕地构成4
3.耕地质量4
4.耕地保护、利用和改良4
(二)园地4
1.园地构成4
2.园地保护与利用4
(三)林地4
1.林地构成4
2.林地保护与利用5
(四)牧草地5
1.牧草地构成5
2.天然草地利用与改良5
(五)城乡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6
(六)交通用地6
(七)水域6
1.水域构成6
2.水域利用6
(八)未利用土地6
1.未利用土地构成6
2.未利用土地开发7
(九)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特征7
1.幅员辽阔,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但利用率低7
2.荒漠绿洲,灌溉农业,生态环境严峻,治理任务艰巨7
3.未利用地中宜用荒地数量大,质量差,开发难度大7
4.现耕地生产率低,增产潜力大7
四、宜农荒地开发利用潜力7
(一)宜农荒地资源7
1.宜农荒地7
2.宜林荒地7
3.宜牧荒地7
(二)开发利用潜力7
1.宜农荒地7
2.宜林荒地7
3.宜牧荒地7
第二节 气候资源9
一、气候特征9
(一)夏季干热,冬寒,北疆多雪9
(二)干燥少雨9
(三)冷热悬殊,日较差大9
(四)日照时间长,光资源丰富9
二、气候资源9
(一)光资源9
1.太阳总辐射10
2.有效辐射与光合有效辐射10
3.光时、日照10
4.光温生产潜力10
(二)热量资源10
1.气温≥0℃、≥10℃初终日和积温11
2.温度11
3.气温日较差11
4.霜冻、无霜冻期11
5.逆温资源11
(三)水分资源11
1.年降水量11
2.降雪、积雪11
3.相对湿度11
4.蒸发11
(四)风能资源11
1.风速11
2.风能12
三、气候资源的特点与评价12
(一)气候资源独特12
1.山地逆温层12
2.山区降水最大带12
3.冰雪区多12
4.日较差大12
(二)气候资源评价12
1.降雨集中有利于农业的稳产高产12
2.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12
3.不利因素12
第三节 水资源13
一、水资源量13
(一)地表水资源量13
(二)地下水资源量13
二、水质14
(一)河流天然水质14
(二)地下水水质14
(三)污染源14
1.点污染源14
2.面污染源14
三、水力资源14
(一)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4
(二)水力资源分布与特点14
1.水力资源分布南北疆大致均衡14
2.河流径流量年内变化大,水力发电保证率低15
3.水力资源集中,开发建设条件优越15
(三)水力资源开发利用现状15
四、水资源特征15
(一)降水特征15
1.年均单位面积土地降水少15
2.地区分布悬殊15
3.主要集中于4—9月16
4.降水量年际变化差异大16
(二)地表水资源特征16
1.河流年径流量稳定16
2.年内季节水量悬殊16
3.地表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17
4.河水含沙量少17
5.冬季有冰凌17
(三)地下水资源特征17
1.补给源丰富且水量稳定17
2.地域分布不均匀17
五、水资源开发与利用17
(一)开发利用特点17
1.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地下水开采率低17
2.农业用水比重大,城镇生活及工业用水比重小17
3.对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17
4.开发利用难度大18
5.利用效益较低18
(二)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18
1.有利条件18
2.不利因素18
(三)开发利用重点18
1.在大中型河流上修建控制性的调蓄工程18
2.加速几条大河的开发18
3.狠抓节水工作18
4.保证维护与改善生态环境的必要水量18
(四)水资源承载能力18
第四节 生物资源21
一、农作物品种资源21
(一)粮食、棉花、油料、甜菜21
1.粮食21
2.棉花22
3.油料23
4.甜菜24
(二)瓜、菜、果、啤酒花24
1.瓜24
2.蔬菜24
3.果24
4.啤酒花25
(三)桑、麻、药、香料植物25
1.桑树25
2.麻类25
3.药用植物25
4.香料植物25
(四)绿肥25
1.野生绿肥25
2.主要栽培绿肥25
(五)名、特、优、稀产品26
1.新疆小麦26
2.新疆长绒棉26
3.哈密瓜26
4.新疆西瓜26
5.无核白葡萄26
6.木纳格葡萄27
7.库尔勒香梨27
8.赛买提杏27
9.库车杏27
10.新疆巴旦杏27
11.阿图什无花果27
12.新疆核桃27
13.金冠苹果27
14.叶城石榴27
15.哈密大枣27
16.桑椹27
17.疏附阿月浑子27
18.吉木萨尔大蒜27
19.哈密洋葱27
20.焉耆尖椒27
21.加工番茄28
22.安息茴香28
23.新疆贝母28
24.甘草28
25.阿魏28
26.新疆雪莲28
27.枸杞28
二、森林资源28
(一)主要用材、特有和荒漠乔灌木树种28
1.天山云杉28
2.西伯利亚落叶松28
3.胡杨28
4.梭梭28
(二)主要造林树种28
1.银白杨28
2.白榆28
3.新疆大叶榆28
4.白桑28
5.披针叶白腊28
6.尖果沙枣28
7.樟子松29
8.多枝柽柳29
(三)珍稀濒危保护树种29
1.西伯利亚云杉29
2.西伯利亚冷杉29
3.西伯利亚红松29
4.胡杨29
5.灰杨29
6.野核桃29
7.盐桦29
8.梭梭29
9.白梭梭29
10.裸果木29
11.新疆野苹果29
12.矮沙冬青29
13.沙生柽柳29
14.半日花29
15.松毛翠29
三、畜禽资源29
(一)畜禽品种29
1.羊29
2.牛29
3.马29
4.新疆驴29
5.驼29
6.马鹿29
7.猪30
8.家禽30
(二)优良畜种30
1.新疆细毛羊30
2.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军垦型)30
3.和田羊30
4.新疆羔皮羊30
5.阿勒泰羊30
6.巴音布鲁克羊30
7.多浪羊30
8.塔什库尔干当巴什大尾羊30
9.小尾寒牛30
10.新疆褐牛30
11.伊犁马30
四、牧草资源30
(一)天然牧草31
1.禾本科牧草31
2.豆科牧草31
3.菊科牧草31
4.藜科牧草31
5.莎草科牧草31
6.其他科牧草31
(二)栽培牧草32
1.巩乃斯木地肤32
2.奇台苏丹草32
3.新疆大叶苜蓿32
4.北疆苜蓿32
5.新牧1号杂花苜蓿32
6.奇台无芒雀麦32
7.新疆伊犁蒿32
8.新多2号青贮玉米32
(三)保护、开发利用32
五、水产资源32
(一)鱼类32
(二)主要土著经济鱼类32
1.裸腹鲟32
2.哲罗鲑32
3.欧鲶32
4.白斑狗鱼32
5.新疆大头鱼32
6.须鱼32
7.湖拟鲤32
8.东方欧鳊32
9.咸海32
10.额河银鲫32
11.欧洲鲤鱼33
12.伏尔加白鲈33
13.梭鲈33
14.河鲈33
六、野生动植物资源33
(一)野生动物资源33
1.物种资源33
2.珍稀动物33
3.资源动物33
4.保护与利用33
(二)野生植物资源33
1.食用植物34
2.工艺植物34
3.药用植物34
4.农药植物34
5.观赏花卉植物34
6.防风固沙植物34
七、天敌昆虫资源34
(一)天敌昆虫种类与分布34
1.农业益兽34
2.农业益鸟34
3.有益爬行类34
4.天敌微生物34
(二)天敌昆虫保护与利用34
1.天敌昆虫的保护34
2.天敌昆虫的招引与利用34
第五节 农村能源35
一、农村能源分布35
(一)煤炭资源35
(二)风力资源35
(三)太阳能资源35
(四)生物质能源35
二、农村能源建设35
(一)推广节能炉灶35
(二)太阳能、风能利用35
(三)沼气建设36
(四)农村能源产业与服务体系建设36
三、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与水平36
(一)消费结构36
(二)消费水平36
第二章 农业环境与自然灾害37
第一节 农业环境37
一、农业环境现状37
(一)土地沙漠化37
(二)土壤盐碱化38
(三)草场退化38
(四)森林资源破坏近几年有所减轻38
(五)水环境出现了不利影响38
1.冰川38
2.河流38
3.湖泊38
4.地下水39
(六)农业环境污染39
1.工业废气39
2.农业灌溉用水污染及污灌39
3.化肥污染39
4.农药污染39
5.地膜污染39
二、农业环境恶化的原因39
(一)土地沙漠化的原因39
1.河水断流39
2.乱采滥伐林草39
3.乱垦而弃耕土地39
(二)土壤盐碱化的原因40
1.自然地理因素40
2.人为因素40
(三)草场退化的原因40
1.牧场超载40
2.蝗虫、鼠害40
3.滥垦、乱挖药用植物40
(四)森林锐减的原因40
1.采育失调40
2.滥砍乱伐40
3.其他原因40
(五)水质恶化的原因40
(六)土壤及作物化学污染原因40
三、农业环境保护治理与监测40
(一)保护、治理措施及成果40
1.防风治沙40
2.土壤盐碱化防治41
3.草场保护41
4.生态农业建设41
5.山区森林与平原荒漠林的保护与建设41
6.农田水利建设41
7.水土保持42
8.水环境、大气治理工程42
9.作物与土地污染防治42
(二)建设农业环境监测网络42
(三)建立自然保护区42
第二节 农业自然灾害44
一、气象灾害44
(一)干旱44
1.干旱分区44
(1)重旱区44
(2)中旱区44
(3)轻旱区44
2.旱灾与其他灾害的关系44
(1)干旱与风沙灾害44
(2)干旱与病虫害44
(3)干旱与森林火灾44
(4)干旱与城镇水荒44
(5)干旱与社会公害44
(6)干旱与地方流行病44
(二)暴雨44
(三)洪水与泥石流45
1.洪水45
2.泥石流45
(四)寒潮45
(五)冻害45
(六)霜冻45
(七)雪灾45
1.畜牧业雪灾45
2.雪腐病45
3.雪崩46
(八)冰雹46
(九)大风46
(十)干热风46
(十一)沙尘暴46
二、地震灾害46
(一)地震概况46
(二)地震灾害的基本特征46
1.高烈度区分布广46
2.主要城市多位于高烈度区46
3.灾害损失较低46
4.地震灾害呈带状分布46
5.强震活动有一定规律性和周期性46
三、生物灾害46
(一)农作物病、虫、草害46
1.病虫害46
2.草害47
(二)森林病虫害47
1.病害47
2.虫害47
(三)牧草病虫害48
1.虫害48
2.病害48
(四)鼠害48
1.小家鼠48
2.黄兔尾鼠48
3.草原兔尾鼠48
(五)畜禽病害48
四、沙害与盐碱害48
(一)沙害48
(二)盐碱害49
五、灾害监测和预测49
(一)气象监测49
(二)地震监测49
(三)病虫害监测49
六、严重自然灾害记载49
(一)新中国成立前严重灾害49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自然灾害50
第三章 农村社会经济条件54
第一节 农村人口与劳动力54
一、农村人口54
(一)现状54
(二)构成54
1.年龄构成54
2.民族构成55
3.文化构成55
(三)农村人口的变化55
1.自然变动55
2.迁移变动56
3.行政区域变动因素56
二、农村劳动力56
(一)分布56
(二)年龄构成56
(三)行业和职业构成57
(四)文化素质构成58
三、农村计划生育工作58
(一)起步阶段58
(二)逐步完善阶段59
(三)工作成效59
1.生育水平下降59
2.婚育观念转变59
3.提高了妇女地位59
4.农牧区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机构逐步完善59
第二节 农业资金投入59
一、国家对农业投资59
(一)农业基本建设投资59
1.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规模59
2.农业基本建设发展历程60
(二)农林水牧等部门事业费61
(三)支援农村生产支出63
(四)财政支农周转金63
(五)农业发展基金63
二、农村信贷资金65
(一)农业贷款65
1.集体和农户农业贷款65
2.国营农业企业贷款66
3.农业专项贷款66
(二)乡镇企业贷款67
(三)农村商业贷款68
1.供销合作贷款68
2.农副产品收购贷款68
3.预购定金贷款69
三、农村集体资金投入69
(一)发展历程69
1.合作化时期69
2.人民公社化时期70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时期70
四、农户资金投入73
(一)农户资金投入73
(二)农村私人固定资产投资73
第三节 农田水利74
一、农田水利建设74
(一)旧灌区改造74
(二)水库建设75
(三)渠首工程建设75
(四)渠道防渗建设76
1.发展历程76
2.先进典型76
(五)地下水开发利用76
1.发展历程76
2.打井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基本形式77
二、农田水利投入77
(一)国家投入77
(二)自治区投入77
(三)地县乡投入77
(四)群众筹资77
(五)外资投入77
(六)劳力投入77
三、灌区水利工程78
(一)发展历程78
(二)水利工程建设水平78
(三)存在的问题78
四、灌溉管理79
(一)灌区供水79
(二)计划用水、定额供水、按方收费79
(三)灌溉组织管理79
五、盐碱地改良79
(一)发展历程80
1.开荒利用阶段80
2.土壤次生盐渍化和弃耕阶段80
3.大搞水利土壤改良收复失地阶段80
4.巩固提高阶段80
(二)盐碱地改良综合技术措施80
1.明沟排水80
2.暗管排水80
3.竖井排水80
4.扬排80
5.盐碱地冲洗80
6.生物综合改良措施80
7.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狠抓渠道防渗81
六、节水灌溉81
(一)喷灌81
(二)滴灌81
(三)膜上灌81
(四)低压管道输水灌溉81
七、牧区水利建设81
(一)建设水平81
(二)建设投资81
(三)建设效益82
(四)典型牧区水利工程82
1.“2817”工程82
2.塔城市“喀拉塞”草料基地82
3.玛纳斯县南山牧区团结干渠82
八、农牧区改水防病和人畜饮水建设82
(一)农牧区改水防病工程建设82
(二)牧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82
1.牧区人畜饮水管道工程建设82
2.缺水草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83
第四节 农业机械化83
一、发展历程83
(一)开创阶段(1950—1957年)83
1.创办国营机械化农场83
2.试办国营拖拉机站84
3.创建一批农机工业84
(二)调整整顿阶段(1958—1965年)84
1.增建一批国营机械化农场84
2.国有拖拉机的下放与重新上收84
3.国家和集体共同经营农业机械84
4.建立专管农机化工作的机构84
(三)高速发展阶段(1966—1980年)84
(四)农机化体制改革阶段(1981—1995年)84
二、装备水平85
(一)农机动力结构85
1.拖拉机85
2.固定动力85
3.农机动力结构85
(二)农机具拥有量85
1.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85
2.拖拉机农具配套85
(三)主要农业机械平均耕地面积拥有量85
(四)每百户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87
(五)农机人员87
三、农业机械化水平88
(一)犁地88
(二)播种89
(三)收获89
(四)植保89
(五)牧草收获89
(六)机械剪羊毛90
(七)农产品加工90
(八)农村运输90
(九)其他机械作业水平90
第五节 农用生产资料供应91
一、化肥91
(一)供应政策91
(二)供应水平91
二、农药92
(一)供应水平92
(二)品种更新92
三、农膜93
四、农用柴油93
(一)供应政策93
1.分配供应和管理体制93
2.价格及补贴政策93
(二)农用柴油使用水平93
(三)供应网点建设94
第六节 农村电气化94
一、发展历程94
二、农村电气化建设95
(一)农村电气化试点县95
(二)农村电气化水平95
三、农村电气化的投入与效益95
(一)投入95
(二)效益95
第七节 农用工业96
一、农用机械工业96
(一)发展历程96
1.调补和发展半机械化农机具阶段(1950—1965年)96
2.大力发展机械化农牧机具阶段(1966—1978年)96
3.调整产品结构,发展联合深加工机械阶段(1979年以来)97
(二)生产水平97
二、农用化学工业97
(一)化肥工业97
1.氮肥工业97
2.磷肥工业98
(二)农药工业98
(三)农用塑料薄膜及塑料管材98
三、饲料工业98
(一)发展历程98
(二)生产水平98
第八节 农产品加工业98
一、粮油加工业98
(一)发展历程98
(二)生产水平99
二、甜菜制糖业99
(一)发展历程99
1.土法制糖和小糖厂为主的阶段99
2.机械制糖阶段99
3.大发展阶段99
(二)生产水平99
三、乳品工业99
(一)发展历程99
(二)生产水平100
四、罐头工业100
(一)发展历程100
(二)生产水平101
五、烟草加工业101
六、皮革毛皮工业101
七、纺织工业102
(一)棉纺织工业102
1.发展历程102
2.生产水平102
(二)毛纺织工业102
1.发展历程102
2.生产水平102
(三)丝绸工业102
1.发展历程102
2.生产水平102
(四)麻纺织工业102
八、乡镇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工业102
(一)发展历程102
(二)生产水平103
1.纺织工业103
2.食品工业103
3.皮革、毛皮加工业103
4.地毯制造业103
5.酿酒工业103
第九节 农村交通与邮电103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村交通运输103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交通运输103
(一)公路建设103
1.干线公路103
2.县乡公路104
3.林区公路105
4.边境口岸公路105
5.兵团团场公路105
(二)交通运输105
1.农村汽车运输105
2.农村拖拉机运输105
3.农村畜力运输105
4.调整支农物资运价106
5.农用拖拉机养路费106
6.新增客运路线106
三、邮电通讯106
(一)农村邮电通讯机构106
(二)农村邮政通讯106
1.农村邮政网络106
2.农村邮政业务107
(三)农村电信通讯107
1.农村电信通讯网络107
2.农村电信通讯业务107
第四章 农业区划108
第一节 农业生产基本特点和区划工作108
一、农业生产基本特点108
(一)绿洲农业108
(二)灌溉农业108
(三)生态农业108
(四)机械化农业109
(五)地膜覆盖农业109
(六)资源型农业109
二、区划工作发展历程109
(一)研究编写农业区划109
(二)开展流域农业资源考察与自治区农业自然资源调查109
(三)进行农业(农村)发展战略研究和专题调查109
(四)研究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110
三、农业区划工作成效110
四、综合农业区划110
第二节 综合农业区划111
一、阿尔泰山南坡牧林水产区111
(一)农业生产条件111
(二)农业生产特点111
(三)发展方向112
(四)二级分区112
1.阿尔泰山地牧林区112
2.额尔齐斯河平原农林牧区112
3.布伦托海渔业区112
二、准噶尔西部山地农牧区112
(一)农业生产条件112
(二)农业生产特点113
(三)发展方向113
(四)二级分区114
1.塔城盆地农牧区114
2.准噶尔西部山地牧区114
3.博尔塔拉河谷农牧区114
三、伊犁河谷农牧林区114
(一)农业生产条件114
(二)农业生产特点114
(三)发展方向115
(四)二级分区116
1.伊犁河中游河谷平原农区116
2.伊犁河上游河谷盆地牧农林区116
3.天山西部林区116
四、天山北坡西部农区116
(一)农业生产条件116
(二)农业生产特点116
(三)发展方向117
(四)二级分区117
1.奎屯河冲积平原农区117
2.玛纳斯河冲积平原农区117
五、天山北坡东部农牧区117
(一)农业生产条件118
(二)农业生产特点118
(三)发展方向119
(四)二级分区119
1.乌鲁木齐河冲积平原城郊副食品生产区119
2.奇台山前平原农牧区119
3.巴里坤盆地牧业区119
六、吐、哈盆地特种经济作物区119
(一)农业生产条件119
(二)农业生产特点120
(三)发展方向120
(四)二级分区121
1.吐鲁番盆地葡萄、棉花、哈密瓜、冬春蔬菜区121
2.哈密盆地园艺粮食区121
七、焉耆盆地农牧水产区121
(一)农业生产条件121
(二)农业生产特点121
(三)发展方向122
(四)二级分区122
1.北部山地牧农区122
2.开都河冲积平原农区122
八、天山南部农区122
(一)农业生产条件123
(二)农业生产特点123
(三)发展方向124
(四)二级分区124
1.孔雀河、塔里木河中下游冲积平原粮棉园艺牧林区124
2.渭干河冲积平原粮棉羔皮羊园艺区124
3.南天山及山间盆地粮油牧林区124
4.阿克苏河冲积平原粮棉园林蚕桑区124
九、喀什三角洲农区124
(一)农业生产条件124
(二)农业生产特点125
(三)发展方向125
(四)二级分区126
1.喀什噶尔河冲积平原粮棉园艺区126
2.叶尔羌河中游冲积平原粮棉蚕桑园艺区126
3.叶尔羌河下游平原棉粮牧林区126
4.帕米尔高原牧区126
十、昆仑山北坡农牧蚕桑区126
(一)农业生产条件126
(二)农业生产特点127
(三)发展方向127
(四)二级分区127
1.和田河—克里雅河冲积平原粮棉蚕桑园林区127
2.阿尔金山北坡农区127
十一、塔克拉玛干沙漠特区127
(一)基本情况128
(二)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128
1.油、气等资源丰富128
2.水源丰富128
3.旅游资源丰富129
(三)开发利用方向和治理途径129
1.加快油气等资源勘探开发129
2.防治土地沙化,改善生态环境129
3.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129
4.积极发展沙区旅游和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129
第五章 农业综合开发130
第一节 农村“五好”建设130
一、发展历程130
二、成效131
第二节 牧区开发与防护林工程建设131
一、“2817”现代化畜牧业示范项目131
(一)项目概况131
(二)项目内容131
(三)资金来源131
(四)组织管理131
(五)建设成效132
二、牧区其他开发建设项目132
(一)阜康县草地畜牧业综合示范项目132
(二)牧区育草基金建设项目132
(三)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新疆草原建设项目132
(四)华新禽蛋公司132
三、防护林建设132
(一)防护林建设的规划和布局132
(二)防护林建设的初步成效133
第三节 贫困地区经济开发133
一、发展历程133
二、贫困地区的主要特点134
(一)位于边远地区134
(二)自然环境严酷134
(三)经济基础薄弱134
(四)少数民族集中134
(五)人民生活困难134
三、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的做法134
(一)加强扶贫领导134
(二)实行优惠政策134
1.放宽搞活方面的优惠政策134
2.资金投入方面的优惠政策134
3.财政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135
4.物资投入方面的优惠政策135
(三)大力发展生产135
(四)兴办扶贫实体135
(五)动员社会扶贫135
四、扶贫工作成效136
第四节 塔里木农业灌排及环境保护项目(一期工程)136
一、立项背景与条件136
(一)立项背景136
(二)项目区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136
二、建设目标136
三、工程内容137
(一)土地开发137
(二)水利工程建设137
(三)农业工程建设137
(四)牧业工程建设137
(五)塔里木河治理前期准备工程137
四、项目投资137
(一)项目总投资137
(二)投资分配137
五、组织与管理137
(一)组织机构137
(二)项目管理138
六、建设成效138
第五节 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开发建设138
一、种植业商品生产基地138
(一)粮食基地138
1.自治区粮食生产基地138
2.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139
(二)国家优质棉生产基地139
(三)国家糖料生产基地139
(四)瓜果生产基地140
二、畜牧业商品生产基地140
(一)商品肉牛生产基地140
(二)细毛羊生产基地140
(三)肉羊生产基地140
(四)半粗毛羊生产基地140
(五)绒山羊生产基地140
(六)瘦肉猪生产基地140
(七)羔皮羊生产基地141
三、经济林商品生产基地141
四、水产品商品生产基地141
(一)天然水域捕捞渔业基地141
1.福海湖捕捞渔业基地141
2.博斯腾湖捕捞渔业基地141
(二)水产养殖基地141
1.水利渔业基地141
2.池塘养殖基地142
第六节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42
一、开发历程142
二、指导思想、建设布局和组织管理143
三、开发成效143
第六章 农业生产水平145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145
一、种植业结构146
(一)面积结构146
(二)品种结构146
1.水稻146
2.小麦146
3.玉米147
4.大豆147
(三)产值结构147
二、农林牧渔业生产结构147
(一)农林牧渔业生产结构147
1.农业内部结构147
2.林业内部结构147
3.畜牧业内部结构148
4.水产业内部结构148
(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结构149
(三)农业总收入结构149
三、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149
(一)农村社会总产值结构149
(二)农村经济总收入结构149
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150
(一)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地区优势得到发挥150
(二)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化水平迅速提高150
(三)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150
(四)农产品大幅度增产150
(五)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50
第二节 种植业150
一、发展历程150
(一)新中国成立以前150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151
1.恢复上升阶段(1950—1957年)151
2.全面下降阶段(1958—1962年)151
3.调整恢复阶段(1963—1965年)151
4.徘徊阶段(1966—1978年)151
5.全面发展阶段(1979年以来)151
二、生产水平152
(一)粮食作物152
1.水稻152
2.小麦152
3.玉米153
4.高粱153
5.大麦153
6.豆类153
(二)棉花153
(三)油料153
1.油菜154
2.向日葵154
3.胡麻154
4.红花154
(四)甜菜154
(五)瓜果154
1.水果154
2.果用瓜156
(六)蔬菜156
(七)苜蓿、绿肥157
(八)麻类、啤酒花、烟草和中药材等157
1.麻类157
2.啤酒花157
3.安息茴香157
4.烟草157
5.中药材158
6.薰衣草158
7.麻黄草158
第三节 林业159
一、发展历程159
(一)新中国成立前159
(二)新中国成立后159
二、生产水平160
(一)种苗培育161
(二)平原植树造林161
1.防护林建设161
2.治沙造林161
3.速生丰产用材林161
4.经济林商品基地161
5.薪炭林建设162
(三)山区造林162
三、森林工业162
(一)采伐与运输162
1.森林采伐162
2.木材运输163
(二)林产品加工164
1.木材加工164
2.人造板生产164
(三)林产化学工业164
四、林业经营164
(一)种植业与养殖业164
(二)加工业165
1.木材加工165
2.食品加工165
(三)商品与服务业165
(四)森林旅游业165
第四节 畜牧业165
一、发展历程165
(一)新中国成立前165
(二)新中国成立后166
1.恢复和发展时期(1950—1957年)166
2.人民公社化和调整时期(1958—1965年)166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8年)166
4.改革开放时期(1979年以来)166
二、生产水平168
(一)牲畜数量168
(二)畜产品产量168
1.肉168
2.毛绒168
3.皮168
4.奶168
5.蛋168
(三)蚕桑与养蜂168
1.蚕桑168
2.养蜂169
(四)畜牧业产值169
三、现代化建设169
(一)牧民定居点建设169
(二)牲畜棚圈建设170
(三)草地改良与建设170
(四)服务体系建设170
1.良种繁育推广体系170
2.疫病防治体系170
3.草原改良建设和管理体系170
4.饲料加工体系170
第五节 水产业170
一、发展历程170
二、生产水平171
(一)淡水养殖171
1.鱼苗鱼种171
2.池塘养鱼171
3.水库养鱼172
4.其他172
(二)淡水捕捞172
三、渔政管理173
(一)机构设置173
(二)渔政管理设施173
(三)渔业资源管理173
(四)渔船登记173
第六节 乡镇企业173
一、发展历程173
二、生产水平174
(一)企业布局174
1.分布状况174
2.分布特点174
(二)产业结构174
1.经济类型174
2.产业结构174
(三)经营状况176
三、地位与作用176
(一)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76
(二)补农建农,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176
(三)推动农村小城镇建设176
(四)促进自治区国民经济的发展177
第七节 地方国有农、林、牧、渔场177
一、地方国有农场、园艺场、良种场177
(一)农场177
1.发展历程177
2.生产水平178
(二)园艺场178
1.发展历程178
2.生产水平178
(三)良种场178
1.发展历程178
2.生产水平179
二、地方国有林场179
(一)建场初期(50—60年代)179
(二)缓慢发展时期(70年代)179
(三)调整时期(80年代初)179
(四)经济体制改革时期(1984—1995年)179
三、地方国有牧场180
(一)发展历程180
1.新中国成立前180
2.新中国成立后180
(二)生产水平180
四、地方国有渔场181
(一)水产捕捞场181
(二)水产养殖场181
第七章 农业科技与教育182
第一节 农业科学研究182
一、基础研究182
(一)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182
(二)牲畜生长发育机理研究182
(三)土壤普查183
(四)水产资源研究183
(五)农业气象研究183
二、应用技术研究183
(一)良种选育183
1.农作物良种选育183
2.畜禽良种选育184
3.林木良种选育184
(二)高产技术研究184
1.农业高产技术184
2.畜牧业高产技术184
3.林业高产技术185
4.水利水产技术185
5.农机与气象技术185
三、高新技术研究185
(一)生物技术185
(二)原子能辐照技术186
(三)微电子技术186
(四)遥感技术186
第二节 农业技术推广188
一、种植业技术推广189
(一)推广体系189
1.起步发展时期(1950—1958年)189
2.曲折发展时期(1959—1978年)189
3.稳步发展时期(1979—1995年)189
(二)推广内容与成效190
1.良种推广190
2.栽培技术推广190
3.植保技术推广191
4.土肥技术推广192
(三)推广方法与改革192
1.推广方法192
2.推广方法改革192
二、畜牧业技术推广193
(一)推广体系193
(二)推广内容与成效193
1.兽医技术推广193
2.畜牧技术推广193
3.草原技术推广194
4.草料加工技术推广195
三、林业技术推广195
(一)推广体系195
(二)推广内容与成效195
1.荒漠林的恢复与发展195
2.经济林良种推广及丰产栽培195
3.防护、用材林营造和改造195
4.云杉速生丰产林营造195
5.林副产品加工利用195
四、水利(灌溉)技术推广195
(一)推广体系195
(二)推广内容与成效196
1.常规技术196
2.高新技术196
五、渔业技术推广196
(一)推广体系196
(二)推广内容与成效196
1.先进捕捞技术196
2.家鱼养殖技术196
3.池塘养鱼技术196
4.优良鱼种推广196
六、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197
(一)推广体系197
(二)推广内容与成效197
七、农业气象技术推广197
(一)推广体系197
(二)推广内容与成效197
1.农业气候区划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197
2.防御干热风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198
3.冬麦冻害防御技术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198
第三节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198
一、农作物良种繁育体系建设198
(一)繁育体系198
(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198
1.建立试验、示范、繁殖系统198
2.建立县、社、队三级良种繁育体系198
3.建设种子“四化一供”县198
4.建设南繁基地199
5.种子专业户和预约繁殖基地建设199
(三)良种繁育事业的发展199
1.选种留种,评选地方良种199
2.贯彻“四自一辅”方针199
3.良种提纯复壮199
4.种子机械加工199
5.南繁北育199
6.深化改革,以法治种200
二、畜牧业良种繁育体系建设200
(一)繁育体系200
1.种畜场200
2.育种站200
(二)良种繁育事业的发展200
1.牲畜良种引进200
2.牲畜良种繁育201
三、林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203
(一)繁育体系203
(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203
1.苗圃建设203
2.名优林木繁殖基地和联营基地建设203
3.颁发林木种子检验规定203
(三)良种引进和选育203
1.林木引种驯化203
2.林木良种选育203
(四)种苗管理204
1.林木种苗生产实行“四证”管理204
2.制定林木标准204
第四节 农业标准化204
一、发展历程204
二、实施情况与效益204
(一)种植业205
(二)畜牧业205
(三)林果业205
(四)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206
第五节 科技兴农206
一、科技兴农专题项目206
(一)“丰收计划”206
(二)“星火计划”206
(三)“科技之冬”207
(四)“10995”科技兴农战略工程207
1.10项工程207
2.9项系列开发207
3.9项农业科技攻关207
4.5个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区207
二、科技兴农主要措施207
(一)制定政策,加强领导207
(二)增加资金投入207
(三)开展科技咨询207
(四)推行集团承包208
(五)建立示范点208
第六节 农业教育208
一、高等农业教育208
(一)发展历程208
(二)学校现状209
1.新疆农业大学209
2.石河子农学院209
3.塔里木农垦大学209
二、中等农业教育210
(一)发展历程210
(二)普通中等农业教育210
1.学校的建立和发展概况210
2.教育改革211
(三)农业广播电视教育212
三、专业技术培训和在职成人教育212
(一)培训机构212
1.中央农业管理干部学院新疆农业大学分院212
2.新疆八一农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和成人函授教育212
3.自治区农牧业技术培训中心212
4.新疆农校、伊犁农校、喀什农校农业干部培训部212
5.新疆林业干部学校、新疆林业技工学校212
6.新疆畜牧技术干部训练班212
7.水利管理培训中心213
8.自治区农机干部训练班213
9.自治区气象局职工教育中心和北京气象学院函授中心新疆站213
10.自治区土地管理干部培训学校213
11.自治区乡镇企业培训中心213
(二)培训的对象和内容213
(三)师资队伍和教材213
1.师资队伍213
2.教材213
第八章 农产品流通214
第一节 农产品流通体制214
一、自由购销时期214
二、统购统销时期214
三、多渠道经营时期215
(一)粮油215
(二)棉花215
(三)畜产品215
第二节 农产品购销216
一、粮食购销216
(一)自由购销时期(1950—1956年)216
(二)统购统销时期(1957—1984年)216
1.征购216
2.销售216
(三)多渠道经营时期(1985—1995年)217
1.收购217
2.销售218
二、棉花购销218
(一)收购218
(二)销售218
三、油料购销218
(一)自由购销时期(1950—1956年)219
(二)统购统销时期(1957—1984年)219
1.收购219
2.销售219
(三)多渠道经营时期(1985—1992年)219
1.收购219
2.销售219
四、活畜肉禽蛋水产品购销219
(一)活畜、肉食219
(二)禽、蛋220
(三)水产品220
五、其他产品购销220
(一)甜菜购销220
(二)毛皮购销220
(三)烟草购销221
(四)中药材购销221
(五)啤酒花购销221
(六)瓜果购销221
(七)蚕茧购销221
(八)蔬菜与番茄酱购销221
1.蔬菜221
2.制酱番茄222
第三节 农产品价格222
一、各类农产品收购价格222
(一)粮食222
(二)经济作物222
1.棉花222
2.油料222
3.甜菜223
4.制酱番茄223
5.蚕茧223
(三)木材223
(四)畜产品223
(五)水产品223
(六)中药材224
(七)土特产品224
二、主要农产品销售价格224
(一)粮食224
(二)食用植物油224
(三)肉奶蛋224
1.肉食224
2.牛奶224
3.鲜蛋225
(四)蔬菜225
三、各类农产品收购、零售价格指数225
(一)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225
(二)农村市场零售物价指数225
四、工农产品交换综合比价226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226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226
(三)“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226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227
(五)改革开放时期227
五、工农产品交换单项比价227
六、粮食与其他农产品交换比价229
七、农产品价格补贴230
(一)粮食加价款230
1.超购加价230
2.比例加价230
(二)政策性亏损补贴230
1.提价补贴230
2.国家储备粮油费用补贴230
3.超储粮费用补贴230
4.经营费用补贴230
5.专项储备粮费用补贴230
6.亏损补贴230
(三)地、州间粮食运费补贴230
(四)“以棉补粮”基金补贴230
第四节 城乡集贸市场231
一、发展历程231
二、城乡集贸市场建设231
三、城乡集市贸易232
四、城乡集贸市场管理232
第五节 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232
一、加工设施232
(一)粮、油、饲料加工设施232
1.粮食加工232
2.油料加工232
3.饲料加工233
(二)棉花加工设施233
(三)畜产品加工设施233
(四)水产品加工设施233
(五)烟草加工设施233
1.莫合烟233
2.烤烟233
(六)药材加工设施233
(七)蚕茧加工设施233
(八)啤酒花加工设施233
(九)甜菜加工设施234
(十)制酱番茄加工设施234
二、仓储设施234
(一)粮油库、油罐234
1.粮食油料库234
2.油罐234
(二)棉麻库234
(三)肉类蔬菜库234
1.肉禽蛋水产品库234
2.蔬菜库234
(四)果品库234
(五)药材库234
(六)烟草库234
三、运输能力234
(一)粮油运输234
1.粮食234
2.食油234
(二)棉花运输234
(三)肉类蔬菜运输234
1.肉食禽蛋水产品234
2.蔬菜235
(四)瓜果运输235
(五)药材运输235
(六)烟草运输235
第六节 农村商业服务网点235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村商业活动235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商业网点建设235
第九章 农业对外贸易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237
第一节 对外贸易237
一、发展历程237
(一)新中国成立前237
1.新疆对原苏联的贸易237
2.新疆对印度、巴基斯坦的贸易238
3.新疆对阿富汗的贸易238
(二)新中国成立后238
1.以对原苏联贸易为主时期(1950—1962年)238
2.调整进出口方向时期(1963—1980年)239
3.全面自营时期(1981—1995年)240
二、农业对外贸易242
(一)进口242
1.化肥、农药242
2.农用机械设备242
(二)出口242
1.粮油及土特产品242
2.棉花及其他经济作物产品243
3.畜产品244
4.农机产品245
(三)边境贸易246
(四)乡镇企业对外贸易246
第二节 外资利用247
一、资金来源247
(一)联合国机构提供资金247
(二)国际金融组织提供资金247
(三)外国政府贷款赠款247
1.贷款247
2.赠款247
(四)直接利用外资247
二、利用外资项目248
(一)塔里木农业灌排及环境保护项目(第一期工程)248
(二)世界银行贷款农业教育项目248
(三)世界银行贷款农业培训项目248
(四)利用“黑字还流”贷款建设优质棉基地项目248
(五)中澳合资蒙特沃里夫牧场项目249
(六)中哈合资新疆—阿拉木图东泉乳制品有限公司项目249
(七)世界银行贷款Ⅱ期农村供水与环境卫生项目249
(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农村供水与环境卫生合作项目249
(九)与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合作项目249
第三节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249
一、经济技术合作项目249
(一)农业249
1.中哈建设储藏项目249
2.中国、南斯拉夫玉米育种合作研究项目249
3.中国、加拿大油菜育种合作研究项目249
(二)畜牧业250
(三)乡镇企业250
二、接受援助项目250
(一)农业250
1.日本援助粮食增产项目250
2.欧共体援助提高农作物产量项目250
3.联合国粮农组织援助盐碱地改良项目250
4.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助喀什农业学校项目250
(二)畜牧业251
1.中澳绵羊育种中心项目251
2.世界粮食计划署(WFP)援助新疆“2817”畜牧业示范工程建设项目251
3.国际小母牛基金会援助吐鲁番市发展肉羊、奶牛项目251
4.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助伊犁畜牧兽医学校项目251
(三)丹麦政府赠款风力发电项目251
三、劳务输出251
四、人才与技术设备引进251
(一)人才引进251
(二)技术设备引进252
1.引进哈萨克斯坦小麦品种资源项目252
2.引进畜牧业机械、设备、技术252
3.引进国外优良的牲畜品种252
4.引进美国育苗温室项目252
5.引进日本胶合板生产设备项目252
6.引进南斯拉夫、意大利家具生产项目252
第四节 国际交往252
一、农业252
二、畜牧业253
三、林业253
四、水利254
五、农机254
六、水产业254
七、乡镇企业254
第十章 农村经济收益分配255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255
一、合作化时期的收益分配(1950—1957年)255
(一)收益分配形式255
1.互助组时期255
2.初级社时期255
3.高级社时期255
(二)收益分配水平255
二、人民公社时期的收益分配(1958—1978年)256
(一)收益分配形式256
(二)收益分配水平256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收益分配(1979—1995年)256
(一)收益分配形式256
(二)收益分配水平256
第二节 农村经济效益分析258
一、土地生产率258
(一)主要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258
1.粮食258
2.棉花258
3.油料258
4.甜菜258
(二)单位面积种植业产值258
二、劳动生产率258
(一)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负担耕地面积258
(二)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供养人口258
(三)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农业产值259
(四)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提供的主要农产品产量259
(五)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提供的主要畜产品产量259
1.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占有牲畜头数259
2.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肉食259
(六)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提供的牧业产值259
三、资金收益率259
(一)每百元费用纯收入259
(二)每百元固定资产总收入259
四、农产品商品率259
五、主要农产品成本效益分析259
(一)农业成本演变特征259
1.物质费用增长速度快于人工费用增长速度260
2.种植业生产费用逐年上涨260
3.农业比较效益下降260
4.种植风险增大,投资方向转移260
(二)主要农产品成本效益分析260
1.粮食260
2.棉花261
3.油料261
4.甜菜261
5.瓜果261
6.蔬菜262
7.育肥牛羊262
第三节 农户经济收支262
一、农户收入262
(一)合作化时期的农户收入262
(二)公社化时期的农户收入262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户收入262
1.收入稳步增长262
2.在全国的位次呈下降趋势262
3.收入来源渠道拓宽262
4.现金收入成为收入的主体263
5.收入差距逐步拉大263
二、农户支出263
(一)农户支出及其特点263
1.生产、生活消费并重264
2.生产费用支出增长速度快于收入增长速度264
3.消费与积累比例264
(二)农户现金支出264
(三)缴纳税款264
1.农业税264
2.农业特产税264
3.牧业税265
(四)农民负担265
1.合作化时期的农民负担265
2.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民负担265
3.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民负担265
第四节 农牧民生活水平266
一、发展历程266
二、生活消费质量266
(一)食品消费266
(二)衣着消费266
(三)住房消费266
(四)用品消费266
(五)燃料消费267
三、生产与生活消费结构267
四、自给性消费与商品性消费267
五、文化生活与医疗保健267
六、储蓄267
七、评价267
1.生活消费与恩格尔系数267
2.营养状况与结构267
3.农牧民生活与农村小康268
第五节 社会福利保障268
一、“五保”制度268
(一)建立268
(二)人民公社时期的“五保户”供养268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五保户”供养268
二、敬老院268
(一)建立268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敬老院268
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69
四、农村灾害保险269
五、农村优抚269
(一)群众优待269
1.代耕269
2.优待劳动日270
3.优待现金270
(二)国家抚恤270
1.烈士抚恤270
2.牺牲、病故人员抚恤270
(三)国家补助270
第十一章 农村生产关系变革与完善271
第一节 土地改革271
一、农区土地改革271
(一)新中国成立前土地占有状况271
(二)减租反霸272
1.方针政策272
2.减租内容272
3.工作步骤272
4.减租成果272
(三)土地改革273
1.工作步骤273
2.方针政策273
3.土地改革成果273
二、土改时期的牧区工作274
(一)牧区特点274
(二)牧区政策274
(三)牧区工作274
1.安定牧区社会秩序274
2.正确执行牧区政策274
3.积极扶持发展牧区生产275
第二节 农村互助组与合作社275
一、农业生产互助组275
(一)发展历程275
1.互助组的建立275
2.互助组的整顿提高275
(二)形式和内容276
(三)政策措施276
二、牧业生产互助组276
(一)发展历程276
(二)主要形式276
三、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276
(一)迪化集体农庄的建立277
(二)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277
(三)几个具体政策问题277
1.土地入社问题277
2.耕畜、农具入社和投资问题277
3.农业税负担问题277
4.农区社员牲畜入社问题277
5.公积金、公益金的积累比例问题277
6.建社中的民族宗教问题277
(四)初级社的管理体制277
1.生产管理278
2.劳动组织管理278
3.财务管理278
4.民主管理278
四、牧业合作社278
(一)试办阶段278
(二)发展阶段278
(三)牧业合作社的管理体制278
1.生产管理278
2.劳动管理278
3.财务管理278
4.民主管理278
五、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279
(一)实现农业合作化279
(二)高级社的整顿巩固279
(三)几个政策问题279
1.土地问题279
2.果园和树木问题279
3.耕畜和大型农具入社问题279
4.社的合并问题279
5.股份基金的分摊问题280
6.地主、富农入社问题280
(四)高级社的管理体制280
第三节 人民公社280
一、人民公社的建立280
(一)农区人民公社的建立280
(二)牧区人民公社的建立280
二、人民公社初期的整顿280
(一)贯彻中央第二次郑州会议精神281
(二)牧区整社281
(三)清理帐目281
(四)划分自留地281
(五)召开社员代表会281
三、三年困难时期的人民公社281
四、农业学大寨运动282
(一)发展历程282
(二)对农村经济的影响283
五、“文化大革命”运动283
(一)经济政策被否定283
(二)基层组织陷于瘫痪283
(三)农村建设受到干扰,农牧业生产停滞283
六、改革人民公社体制,实行政社分开283
第四节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建立与完善284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284
(一)试行农牧业生产定包奖责任制284
(二)农业生产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84
(三)农村各业普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85
二、农牧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形式286
(一)五定一奖,联产到组或联产到户286
(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286
(三)统一经营,联产到劳286
(四)口粮田加责任田286
(五)包产到户286
(六)包干到户286
(七)牧区分畜到户,联产承包286
(八)包群到户的“铁畜制”286
(九)牧畜作价归户286
三、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287
(一)完善土地承包制度和承包合同管理287
(二)完善牲畜作价归户、草场承包到户责任制288
(三)因地制宜推行“五统一”288
(四)发展集体经济,加强集体资产管理288
(五)建立健全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289
(六)搞好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289
(七)发展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形式290
第十二章 农村教育、文化与卫生291
第一节 农村教育291
一、发展历程291
(一)新中国成立前291
1.清代前291
2.清代291
3.民国时期291
(二)新中国成立后292
1.新中国成立初期292
2.“大跃进”和调整时期292
3.“文化大革命”时期292
4.改革开放时期292
二、农牧区基础教育292
(一)幼儿教育292
(二)小学教育292
(三)中学教育293
(四)特殊教育293
(五)牧区教育293
三、农村职业技术教育293
(一)农村职业中学293
(二)普通中小学引进职业技术教育因素294
四、农村成人教育294
(一)农牧民文化程度294
(二)扫除文盲294
(三)农牧民文化技术教育294
(四)实用技术培训294
(五)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294
五、农村办学条件295
(一)教育投入295
1.教育事业费295
2.农村教育经费筹措295
3.勤工俭学295
(二)农村办学条件的改善295
1.校舍建设295
2.校园建设295
3.实验室建设295
4.图书馆建设295
5.电化教育295
六、农村师资队伍建设295
(一)农村中小学师资概况295
(二)教师培训295
(三)教师专业合格证书考试295
(四)民办教师295
(五)提高教师待遇296
七、农村教育综合改革296
(一)改革历程296
(二)农村教育体制改革296
(三)建立农村教育改革实验区296
(四)农科教结合296
(五)实施“燎原计划”296
(六)农村教育科研297
第二节 农村文化297
一、群众文化艺术297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村文化297
1.民众教育馆297
2.各民族文化促进会297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文化297
1.文化馆297
2.文化站297
3.县文化分馆297
4.牧区流动文化服务队297
5.公共图书馆297
6.农村文化团体297
7.农村电影队297
(三)民间艺术297
1.木卡姆297
2.江格尔298
3.玛纳斯298
4.阿肯弹唱298
5.维吾尔剧298
6.新疆曲子298
7.达瓦孜298
二、农村广播电视298
(一)农村有线广播的发展历程298
1.新中国成立前298
2.新中国成立后298
(二)农村广播节目298
1.广播转播节目298
2.自办节目299
(三)农村电视299
1.发展历程299
2.农村电视节目299
三、名胜旅游景点299
(一)东疆片299
1.“丝绸之路”299
2.高昌故城299
3.交河故城299
4.柏孜克里克千佛洞299
5.苏公塔299
6.哈密回王陵300
7.火焰山300
8.葡萄沟300
9.坎儿井300
(二)北疆片300
1.北庭都护府300
2.
热门推荐
- 1135018.html
- 832784.html
- 1222796.html
- 1002660.html
- 2536490.html
- 1906482.html
- 3204234.html
- 640240.html
- 694249.html
- 13183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30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081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624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048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201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254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085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047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105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55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