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系统学原理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高隆昌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292070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58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274页
- 主题词:系统科学-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系统学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有关概念及其特征分析1
1.1.1 系统1
1.1.2 系统科学、系统学与系统论2
1.1.3 系统学原理4
1.1.4 系统学原理与方法论5
1.1.5 系统工程6
1.1.6 两个图示7
1.2 系统科学简顾9
1.2.1 30~40年代:系统认识论时期(概念形成期)9
1.2.2 40~60年代:系统论时期(运筹学时期)9
1.2.3 60~70年代:系统学时期(动力系统时期)11
1.2.4 80年代以来:系统学原理(方法论时期)14
1.2.5 我国系统科学研究简况15
第2章 系统空间原理:突破意识上的空间障碍17
2.1 小序17
2.2 从绝对时空到相对时空的层层突破18
2.2.1 20世纪以前:绝对时空时代18
2.2.2 20世纪初以来:相对时空时代19
2.3 物理空间到欧氏空间的自然推广21
2.3.1 物理空间的特征认识21
2.3.2 推广到欧氏空间22
2.4 空间概念的继续推广24
2.4.1 非欧空间:对平直空间的推广24
2.4.2 事物空间:空间元素的推广26
2.5 物理空间思考:空间思维的应用29
2.5.1 从物理空间层次谈起30
2.5.2 一个自然的问题30
2.5.3 元空间:一个猜测31
2.6 系统关系空间论32
2.6.1 系统结构关系及其空间实质32
2.6.2 系统的逻辑关系及其背景空间33
2.6.3 系统的完备性与悖论机制34
附录 再看系统空间35
第3章 系统学“二象”对偶原理37
3.1 物质“二象”论37
3.1.1 关于光的实质之争37
3.1.2 量子论之争与微观世界复杂性的实质38
3.1.3 “二象”结构在物质系统中的普遍性39
3.2 “对立统一”论与对偶空间论40
3.2.1 “对立统一”论40
3.2.2 “对偶空间”论41
3.2.3 “属性空间”及其对偶空间特征42
3.3 “三论”归一:二象对偶论43
3.3.1 “三论”的统一性43
3.3.2 二象间的性质44
3.3.3 “二象”的复合与复合二象论47
3.3.4 “对偶”概念再认识48
3.4 完全系统及其在数学系统中的表现51
3.4.1 完全系统51
3.4.2 数学模型中的完全系统观52
3.5 象观点看世界Ⅰ:2/3原理55
3.5.1 2/3原理的引入55
3.5.2 2/3原理及其社会性特征57
3.5.3 2/3原理的“对偶”论认识58
3.6 二象观点看世界Ⅱ:一组应用实例59
3.6.1 经济与金融的关系59
3.6.2 经济管理的二象认识60
3.6.3 一组例示60
3.7 二象观点看世界Ⅲ:网络系统论62
3.7.1 网络系统的“虚、实”二象特征62
3.7.2 网络系统中的联络特征63
3.7.3 通信网络系统的“扁平化”、线性化特征63
3.7.4 网络系统涵存的非线性性64
3.7.5 网络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64
3.7.6 网络经济的泡沫机制与1/3原理65
3.7.7 网络的数学原理65
3.7.8 网络的“节点”泛议65
第4章 系统的能量原理:广义能量论67
4.1 人类认识能量的基本过程掠影67
4.1.1 自然能的自然利用时期67
4.1.2 机械能:能量技术开创时期67
4.1.3 热能、化学能与场能:开发猛涨期68
4.1.4 物质能:能量概念一大突破68
4.1.5 结构能到组织能:系统论一大贡献69
4.2 元空间基本能猜测70
4.2.1 基本能猜测70
4.2.2 基本能的性质71
4.2.3 基本能猜测的意义72
4.3 生物能、精神场能、信息能与非能72
4.3.1 生物能与有机能72
4.3.2 精神场能与思维意识73
4.3.3 属性非能、纯粹时空非能73
4.3.4 信息与信息能74
4.4 社会系统能76
4.4.1 商品能76
4.4.2 人才能77
4.4.3 组织能与管理能79
4.5 广义能量原理及其应用79
4.5.1 广义能量原理79
4.5.2 广义能特征罗列80
4.5.3 系统能与自由能80
4.5.4 大自然与世界人:一个简化模型的能量思考81
4.5.5 绳端原理:能量原理的又一应用例82
第5章 系统整体与功能:树立系统结构观86
5.1 系统研究总体简顾86
5.2 系统整体论87
5.3 系统层次结构与分形述评91
5.3.1 系统产生层次的机制92
5.3.2 系统层级间区别与联系92
5.3.3 分形论述评93
5.4 系统功能论95
5.4.1 系统功能随规模而增长95
5.4.2 系统功能随结构而优化96
5.4.3 系统:1+1=α2(α∈ R(实数))问题及其机理96
5.4.4 一个应用例:系统优势函数与实施99
5.4.5 系统的功能制约:木桶三原理103
5.4.6 系统“能动”性与部门间功能的互补性105
5.5 规模效应及其机理106
5.5.1 规模效应的特征106
5.5.2 规模效应对应着系统非线性功能的突显效应108
5.5.3 系统越复杂、越高级,规模效应越凸出109
5.6 涌现及其进一步解释109
5.6.1 涌现与能动109
5.6.2 涌现的机理Ⅰ:对偶二象的互动生成110
5.6.3 涌现的机理Ⅱ:来自内环境111
5.7 突变论及其推广111
5.7.1 关于经典突变论112
5.7.2 关于时序系统的突变情形113
5.7.3 广义突变论的提出116
附录 系统的主次量原理117
一、主次量原理117
二、主次量原理应用120
第6章 系统界域与环境论123
6.1 内外环境论123
6.1.1 系统及其环境:系统的开放性123
6.1.2 系统内环境124
6.1.3 系统外环境及其结构特征126
6.1.4 系统与其环境的生克关系128
6.1.5 系统对其环境的适应与统一性129
6.2 邻域系统论130
6.2.1 系统的邻域及与环境的区别130
6.2.2 邻域系统概念的建立131
6.2.3 邻域系统基本性质132
6.2.4 邻域系统管理132
6.3 系统边界论133
6.3.1 系统边界的过渡特征,系统的分类与原理解释134
6.3.2 系统边界的出入特征与系统开放性135
6.3.3 边界势与边界空间136
6.3.4 系统边界重域论138
6.4 大系统与矩阵原理140
第7章 时间系统学144
7.1 小序144
7.1.1 时间是什么144
7.1.2 运动与时间144
7.1.3 系统与运动145
7.2 时序系统论145
7.2.1 实践中的时序系统146
7.2.2 模量分析中的时序系统146
7.2.3 统计学中的时序性147
7.2.4 预测学中的时序性147
7.2.5 时序问题的实质148
7.3 逻辑系统论149
7.3.1 逻辑是典型的时序问题149
7.3.2 数学语言中的逻辑149
7.3.3 计算机语言中的逻辑150
7.4 系统演化与进化150
7.4.1 系统演化151
7.4.2 系统和谐与可持续152
7.4.3 系统进化153
7.5 控制系统论153
7.5.1 控制系统及其“二象论”机制153
7.5.2 系统过程的自控与它控机制154
7.5.3 系统控制机理1:轨道迁移原理155
7.5.4 系统控制机理2:弱循环原理155
7.6 例:人对环境的动态适应156
7.6.1 小议156
7.6.2 关于适应的含义157
7.6.3 机遇论158
7.6.4 一个人生社会轨迹的粗略描述159
第8章 系统间关系论160
8.1 两系统间关系Ⅰ:合作关系160
8.2 两系统间关系Ⅱ:博弈关系162
8.3 两系统间关系Ⅲ:竞争关系162
8.4 两系统间关系Ⅳ:冲突关系163
8.5 两系统间关系Ⅴ:综论163
8.6 多系统间关系165
第9章 系统耗散与协同再认识168
9.1 自由能与系统涨落169
9.1.1 开放系统及其均衡性169
9.1.2 自由能与系统远离均衡态170
9.1.3 系统涨落机制171
9.1.4 多层系统涨落效应及其复杂性172
9.2 自组织论173
9.2.1 系统涨落与自由能的升华和序化173
9.2.2 能量耗散与自组织174
9.2.3 系统进化与新的均衡176
9.3 他组织与管理原理178
9.3.1 他组织及与自组织的本质区别178
9.3.2 他组织与管理原理179
9.3.3 管理系统目标控制原理180
9.4 协同机理及与耗散论的比较认识181
9.4.1 序参量及其来源182
9.4.2 序参量竞争与支配原理182
9.4.3 协同的机理183
9.4.4 协同学与耗散论的根本区别184
9.4.5 耗散、管理、协同三类“自组织”及其比较特征185
9.5 系统的均衡、复杂与混沌再认识186
9.5.1 系统均衡再认识186
9.5.2 系统的复杂性188
9.5.3 系统的混沌189
9.6 系统组织发展机理探讨190
9.6.1 结构、组织与余空间190
9.6.2 最小成本原理191
9.6.3 系统组织的最优化192
9.6.4 系统管理的发生机制193
第10章 系统学基本定律194
10.1 系统能量定律194
10.1.1 系统储能定律194
10.1.2 系统能量交流定律195
10.1.3 系统管理定律196
10.1.4 系统创新、发展定律197
10.2 系统复杂性定律198
10.2.1 来自组织结构的复杂性198
10.2.2 来自系统空间的复杂性199
10.2.3 来自主观的复杂性200
10.2.4 社会复杂性200
10.2.5 社会复杂性之源201
10.3 适当意义下系统并不复杂203
第11章 系统学:y=F(x,A)205
11.1 y=F(x,A)再认识205
11.1.1 y=F(x,A)的系统学认识205
11.1.2 y=F(x,A)再认识208
11.2 logistic方程认识210
11.2.1 关于y=F(x,A)的建模210
11.2.2 y=F(x)建模的一种计量方法212
11.2.3 离散方程到迭代方程的突破215
11.2.4 迭代方程到虫口方程217
11.3 离散动力系统特征简述219
11.3.1 单峰曲线及其迭代映射曲线族219
11.3.2 不动点的特征221
11.3.3 动力系统轨道特征222
11.3.4 关于一般的一维离散动力系统223
11.4 混沌动力系统初步225
11.4.1 关于混沌的定义225
11.4.2 混沌动力系统几个主要特征226
11.4.3 混沌动力系统的判定228
11.4.4 一个存在混沌的经济模型讨论229
11.4.5 一点注记:关于非一维动力系统及其混沌230
11.5 logistic曲线论233
11.5.1 从一般动力系统到连续动力系统233
11.5.2 logistic曲线(L-曲线)认识234
11.5.3 L-曲线与L-迭代轨道区别与联系236
11.5.4 L-曲线再认识238
11.5.5 又一例:2/3原理的数学认识241
11.5.6 管理动力系统244
11.6 L-曲线进一步推广:二维动力系统245
11.6.1 竞争系统与互惠系统245
11.6.2 竞争(互惠)动力系统及与博弈论的关系246
11.6.3 二维动力系统的标准型248
11.6.4 二维(连续)动力系统“定性”分析初步249
11.6.5 二维竞争系统与logistic曲线的关系252
11.6.6 对偶二象间演化特征描述254
11.6.7 状态空间,升维系统与状态最优256
参考文献259
热门推荐
- 2605214.html
- 3250975.html
- 1856205.html
- 3217660.html
- 1718237.html
- 3221965.html
- 2338742.html
- 1824803.html
- 181509.html
- 26871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567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073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225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972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331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64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912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402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761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86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