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安全 总卷 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安全 总卷 下
  •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261991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1164页
  • 文件大小:1MB
  • 文件页数:1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安全 总卷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四篇 水土保持发展战略543

第十一章 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543

第一节 面临的挑战和机遇543

一、水土流失成为新时期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焦点543

二、水土流失防治任务依然十分艰巨544

三、现代化进程给水土保持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544

四、科学发展观为水土保持工作指明了方向545

五、综合国力的增强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物质基础545

六、50多年的实践为水土保持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545

第二节 指导思想546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547

二、坚持以法律为保障548

三、坚持以科技为先导549

四、坚持以机制体制创新为动力550

第三节 防治目标551

一、近期目标(到2010年)552

二、中期目标(到2020年)552

三、远期目标(到2030年)553

第四节 主要任务553

一、预防监督553

二、综合治理554

三、生态修复555

四、监测评价555

五、控制面源污染556

六、改善人居环境556

第五节 总体布局557

一、西部地区558

二、东北地区561

三、中部地区562

四、东部地区563

第十二章 保护优先战略565

第一节 实施保护优先战略的意义565

一、保护优先战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行动565

二、保护优先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要求566

三、保护优先战略是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理念的具体体现567

第二节 保护优先战略的内涵568

一、思想理念上树立“保护优先”569

二、工作思路上体现“保护优先”570

三、法规建设上强化“保护优先”572

四、防治措施上落实“保护优先”572

第三节 保护优先战略的重点573

一、强化保护优先战略的普遍认同574

二、建立保护优先战略依法实施的制度体系576

三、保护优先战略在不同区域实施的重点579

第十三章 分区防治战略583

第一节 实施分区防治战略的意义583

一、分区防治战略是提升水土保持决策科学化的需要583

二、分区防治战略是构建水土保持新格局的需要584

三、分区防治战略是实现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重点突破的需要584

第二节 分区原则、标准及结果585

一、划分原则585

二、划分标准586

三、划分结果587

第三节 国家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任务和布局588

一、重点预防保护区589

二、重点监督区593

三、重点治理区595

第十四章 项目带动战略601

第一节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的重大意义601

一、项目带动战略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601

二、项目带动战略符合水土流失防治特点601

三、项目带动战略可以加快我国水土流失治理步伐602

第二节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603

一、工程建设的必要性603

二、目标任务605

三、总体布局607

第三节 多沙粗沙区淤地坝建设工程611

一、必要性612

二、目标与任务614

三、总体布局615

第四节 红壤区崩岗综合治理工程615

一、必要性616

二、目标任务619

三、总体布局620

第五节 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工程621

一、必要性622

二、目标任务624

三、总体布局626

第六节 湖库型水源地泥沙和面源污染控制工程630

一、必要性633

二、目标和任务634

三、总体布局635

第十五章 生态修复战略637

第一节 实施生态修复战略的意义637

一、生态修复的内涵637

二、实施生态修复战略的意义638

三、实施生态修复战略的有利条件639

第二节 分区依据和结果641

一、分区依据641

二、划分结果642

第三节 生态修复目标及总体布局642

一、目标642

二、总体布局642

第十六章 科技支撑战略647

第一节 实施科技支撑战略的意义647

一、实施科技支撑战略是增强水土保持工作创新能力的需要647

二、实施科技支撑战略是解决制约水土保持发展重大技术理论问题的需要648

三、实施科技支撑战略是加强水土保持科技成果推广的需要648

第二节 科技支撑战略的目标和任务649

一、战略原则649

二、总体目标650

三、近期主要任务650

第三节 科技支撑战略实施的重点方向652

一、重大基础理论653

二、关键技术658

三、主要土壤侵蚀区水土保持研究与示范的重点661

第五篇 分区防治目标与措施配置669

第十七章 西北黄土高原区669

第一节 现状669

一、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669

二、水土流失状况676

三、水土保持现状687

第二节 分区696

一、水土流失分区原则与方案696

二、水土保持分区原则与方案701

第三节 战略目标、总体布局与措施配置709

一、战略目标与任务709

二、总体布局与措施配置711

三、主要水土保持措施成本分析719

四、主要对策725

第四节 专题研究成果727

一、区域治理开发与农村经济发展727

二、区域水土保持与黄河水资源利用729

三、植被恢复与建设策略731

四、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核心区域736

五、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健康定量评价739

第十八章 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区743

第一节 现状743

一、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概况743

二、水土流失情况746

三、水土保持现状752

第二节 分区763

一、分区原则与方案763

二、分区特征概述765

三、分区治理目标765

第三节 战略目标、总体布局与措施配置768

一、战略目标与任务768

二、总体工程布局与措施769

三、成本分析772

四、对策及建议775

第四节 专题研究成果785

一、长江上游坡耕地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对策785

二、长江上游与西南诸河区泥石流、滑坡灾害及其防治787

三、长江源区生态与环境保护791

四、长江上游侵蚀泥沙及其环境影响793

第十九章 东北黑土区796

第一节 现状796

一、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796

二、水土流失状况816

三、水土保持现状831

第二节 分区835

一、分区原则和方案835

二、分区特征概述836

三、分区治理标准838

第三节 战略目标、总体布局与措施配置839

一、战略目标与任务839

二、总体布局与措施配置844

三、主要措施成本效益分析845

四、主要对策与建议846

第四节 专题研究:东北黑土区黑土层厚度现状、变化趋势与抗蚀年限848

参考文献861

第二十章 北方土石山区863

第一节 现状863

一、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863

二、水土流失状况871

三、水土保持现状875

第二节 分区880

一、分区原则和方案880

二、分区特征概述883

第三节 战略目标、总体布局与措施配置886

一、战略目标与任务886

二、总体布局与措施配置887

三、水土保持措施成本分析892

四、对策与建议895

第四节 专题研究成果899

一、水土保持对水库河道泥沙淤积的影响899

二、北方土石山区水土保持措施经济成本研究903

三、新时期水土保持事业的定位911

参考文献914

第二十一章 南方红壤区915

第一节 现状915

一、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915

二、水土流失状况920

三、水土保持现状929

第二节 分区934

一、分区原则和方案934

二、分区特征概述935

第三节 战略目标、总体布局与措施配置939

一、战略目标与任务939

二、总体布局与措施配置941

三、主要措施成本分析947

四、主要对策949

第四节 专题研究成果953

专题一 福建省水土保持委员会的组织体系及运行机制953

专题二 兴国县水土保持范例研究958

第二十二章 北方农牧交错区966

第一节 现状967

一、自然概况968

二、社会经济概况972

三、水土流失情况974

四、水土保持现状984

第二节 分区987

一、分区原则和方案987

二、分区特征概述990

三、分区治理标准996

第三节 战略目标、总体布局与措施配置997

一、战略目标与任务997

二、总体布局与措施配置999

三、主要措施成本分析1001

四、主要对策1002

第四节 专题研究成果1005

专题一 黄河内蒙古段入黄泥沙来源分析研究1005

第二十三章 西南岩溶石漠化区1011

第一节 现状1011

一、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1011

二、水土流失状况1013

三、水土保持现状1021

第二节 分区1023

一、分区原则和方案1023

二、分区特征概述1027

三、分区治理标准1032

第三节 战略目标、总体布局与措施配置1035

一、战略目标与任务1035

二、水土流失治理总体布局与措施配置1037

三、主要措施成本分析1038

四、主要对策1045

第四节 专题研究成果1049

专题一 西南岩溶石漠化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初步厘定1049

第六篇 保障措施1055

第二十四章 完善法规政策 加强监督管理1055

第一节 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1055

一、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框架1055

二、水土保持法规应明确的主要内容1058

三、水土保持法及相关法律1059

第二节 制定配套政策1064

一、水土资源保护1065

二、水土流失防治责任1065

三、水土保持鼓励扶持1069

四、相关配套政策1073

第三节 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1077

一、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必要性1077

二、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1078

三、水土保持生态补偿试点与推广1081

第四节 建立水土保持监督机制1081

一、水土保持监督的主要内容1082

二、完善监督执法体系1083

三、建立社会和公众监督机制1085

第五节 建立监测评价制度1088

一、建立监测评价制度的必要性1088

二、水土保持监测评价制度1089

三、考评内容与指标1089

第二十五章 加强统筹规划 实行多元化投入1090

第一节 统筹规划1090

一、统筹规划的重要性1090

二、水土保持规划体系1091

三、规划的重点1092

四、规划的编制1094

五、规划的实施1094

第二节 多元化投入1095

一、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1096

二、社会投入1099

三、水土保持补偿资金投入1101

四、利用外资1102

五、协调相关建设资金1103

第三节 资金投向1105

一、西部、中部及东部局部地区1105

二、国家级重点防治区1106

三、老少边穷地区1106

四、水土保持科技1107

五、水土保持公益机构1107

六、治理成果管护1108

七、不同类型区资金投向1108

第二十六章 依靠科技进步 提升防治水平1111

第一节 推进水土保持数字化1111

一、水土保持数字化的必要性1111

二、水土保持数字化目标1112

三、水土保持数字化主要建设内容1113

第二节 推进水土保持科技示范1116

一、完善科技示范推广体系1116

二、建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1117

三、加强户外科普教育1118

四、推广实用新技术1119

第三节 完善技术标准体系1120

一、技术标准体系框架1120

二、标准的制定与实施1122

第四节 建立水土保持科技支撑体系1123

一、科技支撑体系框架1123

二、增强科技实力1124

三、建立人才激励机制1124

四、构建科技平台1126

第二十七章 加强组织协调 做好管理服务1129

第一节 组织协调1129

一、强化协调的重要性1129

二、部门及区域协调1131

三、监管与服务1134

四、落实领导责任1135

第二节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管理1136

一、按国土功能区划分制定相应政策措施1136

二、按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实施分类指导1138

第三节 水土保持市场准入制度1140

一、实施水土保持市场准入的重要性1140

二、水土保持市场准入制度1141

第四节 管理服务能力1143

一、提高水土保持机构管理服务能力1143

二、健全水土保持服务体系1144

三、提高队伍素质1145

第五节 水土保持监测1146

一、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1147

二、各级监测机构的主要职责1147

三、监测目标与主要任务1149

四、动态监测与公告1151

第二十八章 做好社会协调 强化宣传教育1152

第一节 社会协调1152

一、控制水土流失地区人口增长1152

二、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1154

三、提高农民综合素质1155

四、加快农村城镇化1156

五、鼓励农民多渠道就业1157

六、成立农户水土保持协会1159

第二节 水土保持教育1159

一、大力培养水土保持高级人才1159

二、开展中小学水土保持科普教育1160

三、积极开展农村户外教育1161

第三节 水土保持宣传1162

一、积极开展社会媒体公益宣传1162

二、提高公民和全社会水土保持意识1163

三、设立“中国水土保持日”116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