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法治史话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陈鸿彝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群众出版社
- ISBN:9787501451814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598页
- 文件大小:242MB
- 文件页数:636页
- 主题词:法制史-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华法治史话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探寻中华法治文明的历时性轨迹1
上篇11
概述 周秦两汉与六朝:中华法治从远古走来11
第一章 远古:中华法治文化因子15
第一节 原始社群:对公众利益的认知16
一、生物群体皆有安全防范机能与康复机能16
二、图腾崇拜:初步厘清社群的利益边界17
三、原始群体对原始宗教的投入17
四、在神灵崇拜中学会判断是非,择别善恶18
第二节 城居与祭仪:秩序生活的自发培训20
一、原始城邑聚居:社会文明与社会管理的启动21
二、原始祭仪:先民对秩序的虔诚奉行22
(一)感谢大自然的无限恩典23
(二)祭品:敬神意识下的血诚奉献23
(三)主祭:通向权力,通向等级25
(四)祝祷、歌舞与音乐:活力四射的安全宣泄26
第三节 从原始巫卜文化说开去27
一、占卜显示出先民的价值取向28
二、习惯法划出了合法与非法的最初分野29
三、占有欲才是万恶之源30
四、私有制界定了罪与非罪31
第四节 炎黄共治:多元向心的华夏文明32
第五节 尧舜禅让:东方式民主的第一版本34
一、大舜:伦理人格的榜样34
二、部落联盟:由部落自主走向联盟分工35
第六节 夏禹传子:王权意识的明晰化36
一、夏启称王,独居天下人之上37
二、九州视野下的“家天下”38
三、夏代有了罪名系列及惩治设施39
第七节 对孕育期的中华法治的文化评析40
第二章 商周:中华法治的肇端41
第一节 商代:对国家治理的探索42
一、商代的国家机器42
二、王权政治的良性起步43
(一)商汤的归罪于自身:敢于担当43
(二)伊尹作《官刑》:政权的自我救赎44
(三)伊尹放太甲:绝世义举44
(四)盘庚迁殷:王者气度45
(五)武丁求贤和傅说为相:君相共和的范例45
三、严酷的刑惩执法46
(一)名目繁多的商代肉刑46
(二)见于甲骨龟板的刑狱文字46
四、关于王位继承权的立法47
第二节 周公的治国之道:为国以礼48
一、周人的国家观:王土王臣与王法的综合体48
(一)国家的重心在城市,基础在郊野49
(二)“八政”说:对国家职能的健全界定50
(三)“五服”说:大一统理念下对全境的辐射式行政管控52
(四)视国家为天子独享的私产54
二、周人的礼法观:型塑伦理社会的必经路径55
(一)治国之礼57
(二)社交之礼58
(三)赏善罚恶,尊卑有序59
第三节 礼义规范下的国家基本制度60
一、宗法等级制:使血缘关系政治化,社会管理有序化60
二、分封制:领土国家的初基,国土开发的部署61
三、国野制(也称城邦制):城郭与郊野一体化的政经设计66
四、井田制:从井田垦辟制到井田式开发蓝图67
五、版籍制:土地与人口的登录管理70
第四节 法治三大块:国家治理、社会管理与王室安全禁卫71
一、惟察惟法:国家治理,法治领先72
(一)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立法大会的召开72
(二)《吕刑》:为中华法系预制基础构件73
二、刑与禁与罚:刑事立法与治安立法双管齐下,各尽其用74
(一)以“五刑”为核心的刑事立法74
(二)以“五禁”为规范的治安立法75
(三)以“五罚”为准则的行政处罚75
三、国家安全与王室禁卫76
(一)安全是社会存在的首要保障76
(二)王室禁卫是国家强力部门的首要任务77
(三)周代的国家安全与王室禁卫78
第五节 周代的立法司法执法机制78
一、国家立法司法的权力构成79
(一)天子制(关于国王与王族的特别制度)79
(二)三公制(太师、太傅、太保的责权)79
(三)六卿制(中央的六大执行机关及其职责)80
二、地方行政系统(乡与遂)中司法执法力量的配置80
(一)专职司法吏员81
(二)基层执法隶役81
三、周代的刑惩设施82
(一)以圜土聚教罢民82
(二)以囹圄处治刑徒82
(三)以牢狱囚系人犯82
(四)周代的囚具、刑具83
第六节 周人的狱案审决83
一、指导思想:慎狱恤刑84
二、狱审规程:三刺与五听85
三、判决原则:八议与诛心85
(一)罪刑相孚,罪疑从轻85
(二)八议原则:优先保护统治阶层的利益86
(三)诛心原则:走出同态复仇的普世惯例87
(四)“八成”要案,必须重办88
第七节 周代的办案程序:告别神断89
(一)告诉(报案)89
(二)受理89
(三)审理89
(四)判决90
(五)上详90
(六)执行90
(七)追责90
第八节 周代的社会法治管理91
一、版籍登录91
二、交通管理93
(一)政府规划道路建设93
(二)政府管理水陆交通94
三、制止扰乱市场秩序95
四、制止侵犯官私财物,赋予契约法律效率96
五、制止淫乱、酗酒97
第九节 中华社会文明素质的提升:礼仪演练99
一、尊道重艺的原则与选贤任能的乡规100
二、文武结合的乡射礼与人才选优原则101
第十节 对西周法治的文化评议102
一、周代法治为中华大一统提供了思想根基103
二、礼治的运作机制103
三、超越神断:周人办案的理性自觉104
四、礼治—德政的内在风险105
第三章 春秋战国:中华法治体制的草创106
第一节 改制立法:打造春秋新秩序107
一、管仲治齐,成民之事107
(一)改革行政体制,成民之事107
(二)推行闾伍制,强化居民管理109
(三)注重社情调查109
二、子产兴郑,治乱安大110
(一)“必先安大”的治国方略110
(二)周到细致的法治对策111
(三)铸刑鼎,施猛政111
第二节 春秋各国,随事立法112
一、赵宣子以法治晋112
二、立法兴邦:楚国单行法规陆续出台113
第三节 战国立法,走向体系化115
一、齐法十三章:各种单行法规的汇聚116
二、李悝的《法经》:初具逻辑体系的法典118
三、商鞅变法:从国制到家法的立体革新119
(一)以刑去刑和弱民愚民的司法理念119
(二)强化基层法治管理120
1.户籍登录121
2.什伍制下的联保联防连坐121
3.改革地方行政体制122
第四节 先秦的社会法治管理122
一、水陆交通管理:以《鄂君启节 》为例122
二、公办馆驿与私营旅舍业的管理123
三、列国的城关禁卫125
四、山林管理与消防管理127
五、列国的战争法128
(一)开战宣言129
(二)对于敌军129
(三)关于敌国人民129
六、国际盟约与合纵连横130
(一)霸主设盟,明确盟国的基本义务130
(二)合纵连横,应对变幻的国际局势131
第五节 《周礼》:走在世界前列的行政法典132
一、天官冢宰府132
二、地官司徒府133
三、春官宗伯府135
四、夏官司马府135
五、秋官司寇府136
六、冬官司空府138
七、《周礼》是先秦管理文化的概括138
第六节 《考工记》:先秦手工工场的行政与技术管理139
一、先秦科技成就与技术指标140
(一)金属冶铸方面140
(二)丝绸漂湅印染技术方面140
(三)生产标准化管理方面140
(四)力学应用141
(五)声学应用141
(六)实用数学应用141
(七)天文学应用141
二、工种分工与作业管理142
第七节 先秦的刑名体系143
一、宪罚(名誉刑。羞辱戒饬:啐、谇、宪、耐、髡)144
二、赀刑(财产刑。罚锾、罚金)144
三、赎刑(财产刑)144
四、迁刑(劳役刑)144
五、徒刑(劳役刑)144
六、肉刑(身体刑。黥、劓、刵、刖、剕、椓)145
七、死刑(生命刑。鸩、绞、斩、枭、裂、磔)145
第八节 先秦的社会调查与国情统计145
一、先秦对社情调研的高度重视145
二、先秦列强的国情统计(以齐、楚、秦为例)146
第九节 先秦的间谍与反间谍活动148
一、子贡为间:存鲁、乱齐、强晋、霸越148
二、魏公子用间:搜集情报,临阵不乱150
三、秦王用间,成就帝业150
四、先秦的侠客、刺客、特务151
第十节 对列国法治的文化评议151
第四章 百家论治:先秦的法理论争153
第一节 孔孟:安宁社会与临民模式154
一、儒家的刑禁学说,为中华法系提供了理论原件154
二、忠君是相对的,君要对国家治理负全责157
三、孔孟为施政设定的临民模式与亲民风格158
四、孔孟对社会管理的具体要求160
(一)关于警戒护卫160
(二)关于人户管理160
(三)关于交通管理160
(四)关于非分取财的禁约160
(五)关注社会的动态动向161
第二节 老庄:爱民治国,能无为乎161
一、天大地大人大王亦大161
二、老庄对古朴社会的向往162
三、老庄的爱民治国论163
四、天网恢恢,人网太密164
五、重视生命,净化心灵,提高人的精神素质165
第三节 墨子:平等社会与战时治安168
一、天赋平等:向往平等社会168
二、尚贤尚同:民选天子民选官169
三、强本节 用:为万民谋福利保生存171
四、反对侵夺,也反对不义的防守172
五、墨子对“战时治安管理”的规划174
第四节 荀子:对新的大一统秩序的呼唤176
一、荀子的学术生涯177
二、为民立君:对国家机制的思考178
三、隆礼重法:中华法系的学理基础180
四、节威返文:对社会管理路径的最佳选择181
五、化性起伪:培育具有法治意识的国民182
第五节 韩非子:等级社会与为治惟法论184
一、三纲五常与厉行法治184
二、立法方针:法与时移,禁与能变185
三、法治管理的基本准则:无功不赏,小过必究185
四、法治管理的着力点:社会层面控制186
第六节 对儒道墨法之法治观的文化评议187
第五章 秦代:建定法度,培育国民的守法理念189
第一节 治国首务:建定法度190
第二节 秦代的行政与司法机构192
一、秦中央政府的建制192
二、秦代地方郡县政府的构成193
三、秦代基层乡里建制及其治安职责194
第三节 《秦律》:国家治理与社会管理的权力依据195
一、秦律的发现195
二、秦律内容苛繁196
第四节 以法律武器推进法纪与道德教育197
第五节 秦代地方执法人员的职务活动200
(一)读法200
(二)“诣”和“告”200
(三)诊201
(四)检验202
(五)查封203
(六)鞫203
(七)讯203
(八)捕亡203
(九)查验204
(十)备警204
第六节 秦代的户籍登录205
第七节 上计:量化的行政管理208
第八节 秦代的产业管理法令212
一、资源管理法令212
二、生产管理法令213
三、商贸管理法令214
四、钱币证券管理法令214
五、重大工程管理法令215
第九节 亭:社会基层管理的治安机构216
一、秦代亭的相关法规217
二、两位著名亭长的史迹218
第十节 苛严的刑罚220
一、《秦律》认定的犯法现象之众220
二、《秦律》刑罚之苛222
第十一节 对秦代法治的文化评议225
第六章 汉代:法典编纂的儒术化227
第一节 汉家政治的顶层设计228
一、汉初形势严峻228
(一)经济凋敝228
(二)异姓王生事229
(三)外强压境229
二、汉初行政的顶层设计229
(一)汉承秦制,中央集权229
(二)强化行政网络中的法治力量230
(三)巩固政权的若干举措230
第二节 社会改造比立国建政更为繁难232
一、贾谊论证了社会改造的迫切任务232
二、币制改革是社会改造的抓手233
第三节 汉初的立法:从“法三章”到“决事比”235
一、从“法三章”到《九章律》235
二、“决事比”的出台236
第四节 经义决狱:一个普世法则237
一、仲舒倡儒术,义利应双收237
二、君子重刑狱238
三、《春秋》决狱是儒术的实用化238
四、《春秋》决狱的实例240
第五节 长安城的街市分离建制与封闭式静态管理241
一、周秦京师建筑体制241
(一)皇居建筑系统242
(二)礼制建筑系统242
(三)官府建筑系统242
(四)城防设施系统242
(五)坊里民居系统243
二、汉长安城的建筑体制243
三、长安城的秩序管理244
第六节 汉代法治的展开244
一、汉代的户籍登录245
(一)各式记籍245
(二)人口资料246
(三)户籍登录过程247
二、汉廷的礼仪事务管理248
第七节 汉代社会管理的经验积累249
一、张敞以盗治盗250
二、尹赏以虎穴坑盗251
三、赵广汉离间朋党251
四、尹翁归善用记籍252
五、龚遂守渤海,劝民卖刀买犊252
六、文翁以文治蜀253
七、黄霸勤力治颍川253
八、召信臣的均水约束254
九、韩延寿的外儒内法254
十、王球任司隶校尉,雷厉风行254
第八节 汉代民生、法纪败坏之祸255
一、深重的天灾255
二、惨痛的兵祸257
三、腐朽黑恶势力的猖獗258
四、轻侠横行,民不聊生260
第九节 对汉代法治的文化评议262
第七章 六朝:法制、法典、法理的新创获264
第一节 六朝法治的总体目标是国家的再统一265
第二节 六朝的法治行政机构266
一、宫廷与京师的法治机构266
(一)三国时的禁卫体制266
(二)北朝宫廷的禁卫体制267
(三)尚书省与御使台的法责268
二、郡县的行政执法机构268
(一)郡县长官的治安责任269
(二)北朝郡县的治安佐官269
三、六朝乡里基层的社会管理269
(一)汉代乡里管理的延续269
(二)元魏的“三长制”270
四、庄园坞堡的治安自理270
(一)庄园坞堡自理治安270
(二)庄园对国家治理的冲击271
第三节 六朝法典编纂技术的提升273
一、陈群整合刑名体系273
二、《泰始律》的编纂规范化274
三、张斐论罪名认定及其法律适用275
四、《北齐律》与“十恶大罪”276
第四节 六朝社会法治管理的展开277
一、执法活动的新开展(曹操与诸葛亮)278
二、六朝社会法治管理的新举措279
(一)缮固城池,谨守城门279
(二)巡徼城中,禁断夜行279
(三)击鼓报警,实施戒严279
三、强化思想界的行政管理,重视对宗教的利用与控制280
四、强化伦理纲常,把婚姻家庭管理纳入法制条规281
第五节 六朝户籍管理283
一、六朝户籍制的新发展283
(一)对户籍功能的再确认283
(二)不同功能的户籍与谱牒283
二、“收其图籍”的战略意义284
三、六朝户籍内容及其巧伪285
四、东晋南朝的黄白籍问题287
五、六朝对户籍文本的超常保惜287
第六节 北朝人办案:国民有同一的是非准则289
一、有疑应追踪290
二、窃案须见赃290
三、失金因大意290
四、牛识其群,其智可用291
五、家有少妻,其案可疑291
六、暗备“盗名簿”291
七、巧计诱逸犯292
八、诡信取真犯292
第七节 对六朝法治的文化评议293
下篇概述 唐宋元明清: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华法治297
第八章 隋唐:中华法治的提升阶段301
第一节 隋唐法治思想:居安思危,迭用刑礼道302
一、太宗君臣的舟水之喻303
二、白居易的刑礼道迭相为用论303
第二节 国制新变,强化监察与审计305
一、隋代政府体制的革新305
(一)废除秦汉“三公九卿”官制,确立“三省六部”体制305
(二)简化地方层次,加强中央集权306
(三)确立国家监察和审计体制306
二、唐承隋制:行政体制的健全与发展307
第三节 强化禁卫注重治安310
一、皇城的禁卫部署310
二、北衙禁军与南衙十六卫310
(一)北衙禁军310
(二)南衙十六卫及其分工311
(三)中央禁卫力量是会蜕变的312
三、州县地方的法治体制313
四、基层自治式治安的推行314
(一)坊里与关塞的治安管理314
(二)长安街头:分街立铺314
(三)乡村自治:以里(村)正为核心314
第四节 隋唐的立法与修律315
一、隋代的立法活动315
二、唐高祖首抓立法316
三、《贞观律》的修订及其他317
(一)对犯官的优遇:八议、官当与十恶必办317
(二)太宗修法的特点:法式齐备318
四、唐中宗的永徽修律320
(一)《唐律疏议》的产生320
(二)《唐律疏议》的基本内容320
(三)《唐律疏议》的伦理特色321
(四)立法技术空前完善322
(五)律文与律疏的有机配合322
(六)《唐律疏议》的国际影响324
第五节 《唐律》的社会管理法规325
一、严禁阑入要害场所325
二、户籍登录的法规326
三、宵禁的法规327
四、惩处不作为、不尽公民义务者的法规328
五、婚姻与家庭生活秩序的管理法规329
六、消防管理的法规329
七、交通管理的法规329
八、对城市商贸秩序的管束330
第六节 唐人对刑事犯罪的惩处330
一、对奸淫的惩处331
二、对谋反之贼和侵财之盗的惩处331
三、对左道旁门的严厉惩治332
四、禁私盐、防火患333
五、仁政旗号下的“录囚”333
(一)被囚系的大多数不是罪犯334
(二)“录囚”是干什么的335
第七节 隋唐的社会层面控制336
一、控制门阀世家336
二、科举制:笼络庶族地主与知识阶层337
三、控制农业人口338
四、对其他社会阶层的法治管束339
第八节 唐代法治人才的养成教育341
一、唐代注重法科人才的养成教育与选拔342
二、唐代精英,首任多为法职343
第九节 唐代严重的火灾记录345
第十节 唐代名家的狱审范例347
一、苏无名破案:关注生活现象,累积办案知识347
二、刘崇龟智识屠刀:为书生洗刷冤情348
三、袁滋细称马蹄金:运用生活逻辑巧雪冤案349
四、张鷟制作判词:平民情怀,依法作判350
五、白居易制作判词:高屋建瓴,发论平允351
第十一节 《通典》:我国古代法典的宝库353
第十二节 对唐代法治的文化评析355
第九章 宋代:中华法治的全面更新357
第一节 两宋:全新的社会生态358
第二节 宋人对社会法治管理力量的认识361
一、宋人明确了“警察”的政治意涵361
二、宋代警察(巡检)的职务活动363
第三节 宋代社会安全管理的双轨制365
一、传统的行政管理系统负责社会安全管理365
二、专责社会秩序管理的巡检系统366
三、巡检系统的组织管理和薪酬待遇369
四、地方与基层的社会管理职能370
第四节 宋代法典的时代内容373
一、《户婚律》较多地肯定了女性的权利373
二、涉外条款:保护外籍人员合法权益374
三、有关危险违禁品的条款374
四、对社会成员的管束条令374
五、案件审理的新规范375
第五节 宋代社会法治管理的新举措376
一、分厢管理376
二、依街立户377
三、流动巡警377
四、市场管理378
五、交通监管378
六、对寺庙投宿的管理379
七、专责灭火380
八、养济难民老疾孤幼381
九、生产生活的秩序管理381
第六节 宋代地方的军警部署:以福建路为例382
一、地方军警力量的配置383
二、一个范型:宋代福州巡检系统的设置383
(一)巡检系统的警务职能384
(二)福州地区巡检系统的设置385
第七节 基层管理:王安石的保甲制与吕大钧的乡约388
一、保甲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悠久的基层治安制度388
(一)保甲溯源388
(二)王安石创建保甲制度389
二、北宋吕大钧创立乡约391
(一)建立乡约组织391
(二)明确乡约成员的互助事项391
(三)扬善惩恶392
第八节 宋人注重法律法令与狱案的汇编392
一、《宋刑统》的修订393
二、宋人对律令与狱案的汇集整理394
(一)《疑狱集》394
(二)《折狱龟鉴》394
(三)《棠阴比事》394
(四)《通鉴总类》395
三、《文献通考》所录宋代律例书目395
四、宋人笔记与公案话本中的丰富的法治史料397
第九节 透过案例认识宋代诉讼业务399
一、案件获取399
二、受理399
三、侦查勘验与搜捕400
四、审理400
五、判决400
六、结案401
七、惩处401
第十节 《洗冤集录》:集中国古代法医学之大成401
一、宋代以前的法医检验402
二、宋慈其人其事403
三、《洗冤集录》的内容及成就405
四、《洗冤集录》的国际影响407
第十一节 从户籍分类看经济社会的发展408
一、依税赋关系区分409
二、依行业关系区分410
第十二节 宋代的涉外管理412
一、市舶法:专项进出口贸易法规412
二、侨民管理413
三、维护外商合法利益413
四、市舶之利,颇助国用414
第十三节 宋代法治弊害的呈现415
一、宋民有“十害”,皆从吏役来415
二、经济犯罪手段的阴险奸巧417
三、人伦败坏,触目惊心418
四、司法腐败,使百姓不敢打官司418
第十四节 对宋代法治的文化评议419
第十章 辽金元:中华法治更新的民族推手421
第一节 辽金元:异质法文化因子的融入423
一、辽夏金元的建制立国423
二、辽夏金元的立法修法424
(一)辽的立法425
(二)西夏建制425
(三)金的立法、修法425
(四)元代的法典426
第二节 辽金元的警巡院制427
一、耶律重元:警巡院的创议人428
二、金代的六京警巡院429
三、元代的警巡院与兵马司430
第三节 金元巡警的组织建设431
一、金代警察组织的规范化432
二、以品级与薪俸作杠杆的元警内部机制433
第四节 元代法治运作中的几项重要举措434
一、元代狱案审理中的专职审议机制435
二、元代政府决策与司法行政中的“圆署制”437
三、跨民族案件审理中的“约会”制438
四、死刑判决上的中枢会议和君主裁决制439
第五节 元代对弓手、警迹人、刑案误判的律法规范441
一、律法对弓手设置的规定441
二、社会治安中的“警迹人”制442
三、向命案施害人“征烧埋银”制443
四、元代狱案侦审判决中的追责制446
(一)对受理、勘验、侦缉、拘捕、立案程序上的失责者的追究446
(二)对审讯程序上非法失责者的追究447
(三)对拟判、上详、审劾、审决中有误而失责者的追究447
(四)对监守、执行、行刑程序上失责者的追究448
第六节 元人的旅舍业管理448
一、保证客舍安全,保障旅客权益449
二、旅客必须合法投宿450
(一)旅客住宿,旅店有责任进行登录450
(二)旅店有责任为旅客保管财物450
(三)店家不下单客,客商必须结伴而行,结伴而住451
三、官员出行,禁止宿娼451
第七节 元代的外贸与宗教管理452
一、蒲寿庚与元代外贸452
二、元代宗教管理454
第八节 对辽金元法治的文化评议455
第十一章 明代:中华法治中暴力因素的凸显457
第一节 一个孕育新变的时代457
一、新兴产业促进市民阶层的崛起457
二、新的城市生态孕育新的斗争手段459
第二节 走向严酷的明代立法460
一、制定《大明律》461
二、编辑《明大诰》462
三、删修条例463
四、编纂《大明会典》463
第三节 苛虐的特务统治464
一、创设五城兵马司464
二、明太祖开特务统治之风,创设锦衣卫466
三、明成祖朱棣创设东厂,其后西厂、内行厂相继而设467
第四节 罄竹难书的厂卫罪行468
一、破坏经济,摧残社会生产力469
二、滥施酷刑,摧残社会良知469
三、狱政酷虐,摧残社会脊梁471
第五节 明人启动了和平合法斗争的新方式472
一、民众反特斗争方式的历史首创:游行、罢市472
二、明代文人开启集体干政的新途径474
(一)文人干政的集体化474
(二)突破不许生员干政的禁约475
(三)结社:书院活动的组织化476
(四)书院引导并制造公共舆论476
第六节 晚明社会运动的新动向477
一、要求民主,张扬人性477
二、试探社会改革新方案478
三、民间对黑恶势力的严厉制裁479
四、东西方互相感应的社会新思潮、新生态481
第七节 经济发展,并不天然地带来社会安宁482
一、亚文化横流,流毒江南482
二、明末刑案发生机制的扭曲与社会护法力量的耗减483
(一)明末刑案发生机制的扭曲和变异484
(二)明末社会护法力量的全面耗减485
1.司法机关的多头管理与不作为,扩大了犯罪空间485
2.基层行政力量在蜕变,对消极因素的遏制力崩解485
3.社会中坚力量负罪化,基层自治力无能485
4.社会正面因素灰色化,价值取向模糊485
5.黑恶势力争相闹世,社会免疫力消退486
(三)明末法治生态的根本性败坏486
第八节 万花筒:从海瑞办案看明代狱审488
一、明代的狱审程序:法治成本的巨量投入488
二、海瑞参与办理和复查的疑难案件489
第九节 名吏的办案对策492
一、大案速办493
二、毒案立办495
三、奇案巧办497
四、智结蹊跷案498
第十节 明代对户籍、流民与宗教的管理499
一、黄册与鱼鳞图册499
二、流民管理501
三、僧道管理502
第十一节 对明代法治的文化评议502
第十二章 清代:中华传统法治的集大成及其终结504
第一节 重新认识清王朝:经济社会的发展有赖于法治504
第二节 清代的法治力量509
一、朝廷建制509
(一)刑部的司法职责509
(二)都察院的司法职责510
(三)大理寺的司法职责511
(四)宗人府的司法职责511
二、军事驻防512
第三节 皇室禁卫与京师治安514
一、皇室安全禁卫514
二、京师治安管理515
第四节 伦理秩序:《大清刑律》的灵魂517
一、严厉惩治“触犯”刑律的卑幼517
二、“发遣”制度下对子孙的绝情惩治518
三、在法律名义下露骨地制造人间灾难519
四、以舆情杀女,凭法制屠男520
第五节 强化地方政府的法治职能522
一、推行省区建制522
二、县府的法治职能524
第六节 清廷对宗教与文化的强控制525
一、迭兴文字狱,钳制思想525
二、厉行学规,压制学潮526
三、清廷的宗教管理(对西方传教士的使用与限制)528
第七节 理藩院与民族事务管理530
一、设立理藩院530
二、民族地区的行政机构532
(一)内蒙地方532
(二)外蒙地方533
(三)青海蒙古533
(四)新疆地区533
(五)新疆回部533
(六)西藏地区534
(七)苗瑶诸部534
第八节 社会基层管理的强化535
一、推行保甲法535
二、户籍编查与劳动力控制537
三、摊丁入亩与人口增长538
四、乡兵与团练539
第九节 边防、海禁与开海540
一、边防管理540
(一)东北鄂博540
(二)西南巡哨541
(三)新疆卡伦541
(四)西藏番兵541
(五)水师会哨541
(六)戍兵奖惩542
二、禁海与开放海禁542
(一)东南禁海542
(二)开放海禁543
第十节 清早中期的对外贸易管理544
一、出超:清早期的海外贸易形势544
(一)以郑芝龙为例,看明末海上贸易的发达544
(二)清初海禁期间,中外贸易依然兴盛546
二、体现国家主权的外贸管理548
(一)设立海关548
(二)发给票照,凭照贸易548
(三)对出入货物的管理549
(四)优遇洋人549
(五)口岸管理550
(六)广州港的十三行551
三、清廷葬送了华人的南洋事业553
(一)葡西英荷商团强行介入南洋商贸553
(二)清廷与洋人联手夹击南洋华商553
(三)官府藏污,海盗为患555
第十一节 中华法系的优势:诸法合体与律例并行556
一、清代狱审依循律、例、成案办理556
二、不设律师制度时的驳议机制与辩护功能557
第十二节 狱案审理与惩处:投入惊人的法治成本558
一、乾隆时期的审案制度及其效率559
二、刑案的分类管理561
三、刑案审理权的高度集中562
第十三节 刑案审理权的变通与流放式惩处的变革563
一、斩绞军流徒案件的分级审理与集中审决563
二、对罪犯的千里流放与就近监管563
第十四节 清代的刑案追责制565
一、清代刑案追责制的贯彻565
二、清代刑案追责制的蜕变与扭曲570
第十五节 晚清的传统法治力量走向衰败571
一、军队丧失战斗力571
二、执法吏役不能胜任571
三、保甲制走向朽败572
第十六节 清代的“社会病态史”572
一、清代的社会病态现形记572
二、乾隆后期江南社会的一柄解剖刀575
三、清人刀笔:翻云覆雨,用笔如刀576
第十七节 中华法治遭遇妖魔化578
一、欧陆席卷“中国潮”:对中国法治的正面评价579
(一)引入中华礼法,国家制度设计有了新参照579
(二)“五经四书”助推西欧反击宗教神权的思想解放与文化更新581
二、“中国人事件”:罗马教延一手制造了妖魔化中华文化的风波584
第十八节 对中华传统法治的文化评议589
一、从清代法治看中华传统法治的基本要素589
二、从清代法治看中华传统法治的两面性590
后记591
热门推荐
- 265087.html
- 1341441.html
- 2984428.html
- 3480733.html
- 2937715.html
- 1094085.html
- 169415.html
- 3210702.html
- 7610.html
- 25999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562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756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310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673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885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700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866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454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335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56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