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Web2.0时代的网络民意 表达与限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Web2.0时代的网络民意 表达与限制
  • 张燕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9106794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12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325页
  • 主题词:互联网络-应用-民主政治-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Web2.0时代的网络民意 表达与限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部分 网络民意综述5

第1章 互联网的民意价值5

1.1 民意与民意表达5

1.1.1 民意的界定5

1.1.2 民意表达的内涵和价值7

1.2 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历程8

1.2.1 发展规模8

1.2.2 担纲的社会角色12

1.2.3 运营模式14

1.3 互联网成为汇集民意的新空间17

1.3.1 互联网在我国的使用现状17

1.3.2 互联网凝聚民意的主流渠道作用逐渐被政府高层和公民大众认可21

1.3.3 互联网的平民化色彩愈加浓厚,民意的代表性更为广泛22

1.3.4 网络民意的作用日益彰显23

第2章 网络传播新模式与网络社会25

2.1 互联网的选择性交互模式25

2.1.1 格伯纳的传播总模式25

2.1.2 互联网的文字式选择交互模式28

2.1.3 互联网的图解式选择交互模式34

2.2 网络社会的到来40

2.2.1 网络社会的本质41

2.2.2 新兴社会群体——网民42

2.2.3 网络改变传统社会人际交往模式45

2.2.4 网络重塑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模式49

2.2.5 网络社会的权力结构50

第3章 互联网与公共领域54

3.1 公共领域概念对我国的适用性55

3.1.1 “公共领域”的定义及标准55

3.1.2 公共领域的两个发生前提我国并不完全具备57

3.1.3 适用于中国的对公共领域的温和理解61

3.1.4 中国公共领域发育的社会条件63

3.3 传统媒体与公共领域70

3.3.1 大众传媒是公共领域的主要载体70

3.3.2 传统媒体对公共领域的偏离72

3.4 互联网与公共领域78

3.4.1 网络传播特性为公共领域的实现提供了潜在可能78

3.4.2 网络传播与公共领域构建的天然联系80

3.4.3 我国网络舆论的实践轨迹85

第二部分 Web2.0时代网络民意表达的新元素105

第4章 Web2.0综述105

4.1 何为Web2.0105

4.2 Web2.0时代的传播实践图景107

4.2.1 Web2.0的理论基础107

4.2.2 社会性软件是Web2.0的核心和载体116

4.2.3 Web2.0的实践特征119

第5章 个人化的传播工具——博客(Blog)128

5.1 什么是博客128

5.2 博客的互动技术130

5.2.1 RSS:化信息为影响130

5.2.2 Trackback133

5.2.3 Pingback135

5.3 从博客到播客——网络自我表达越来越接近人的表达天赋136

5.3.1 播客——音频、视频博客136

5.3.2 播客使得人们的自我表达变得更加便捷和个性化138

5.3.3 播客挑战传统大众传媒139

5.4 从博客到微博:更加便捷、即时、交互的民意表达140

5.4.1 微博的概念及发展历程140

5.4.2 微博的传播特性142

5.4.3 微博意见表达的多元化格局144

5.5 博客模式与网络民意表达149

5.5.1 作为自媒体典型代表的博客为网络民意表达提供了新渠道149

5.5.2 博客模式多维高效的互动为意见整合提供了便利155

5.5.3 博客公共性与私人性的结合,丰富了网络民意表达的内容和功能158

5.5.4 博客空间自愿实名的优势163

5.5.5 博客和播客体现了“地球村”口头表达文化的回归164

第6章 大众分类的社会书签模式166

6.1 何为“社会书签”166

6.2 社会书签的大众分类167

6.2.1 大众分类的原理168

6.2.2 大众分类的价值170

6.2.3 分众分类——大众分类的高级阶段174

6.3 社会书签的新形式——Digg(掘客)模式175

6.3.1 Digg(掘客)模式的创始——digg.com175

6.3.2 Digg(掘客)模式的精髓176

6.3.3 掘客模式时传统传播模式的革新177

6.3.4 进一步商业化——掘客精神期待大众普及179

6.4 社会书签模式与网络民意表达181

6.4.1 社会书签模式为广大网民的集体智慧提供了阵地181

6.4.2 社会书签模式提供了意见共享和交流的便捷通道183

6.4.3 社会书签的标签云能够客观中立地整合和呈现社会合意185

6.4.4 合作过滤模式能够有效过滤重复信息和不良信息,从而提高网络民意的传播效率186

第7章 协同创作与共同规范的维客模式187

7.1 Wiki概况187

7.1.1 什么是Wiki187

7.1.2 Wiki精神188

7.1.3 Wiki的特点190

7.1.4 Wiki的信任风险防范措施191

7.2 Wiki的主要应用——维基百科和维基新闻192

7.2.1 维基百科192

7.2.2 维基新闻196

7.3 Wiki模式与网络民意表达197

7.3.1 Wiki能够在意见形成的过程中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197

7.3.2 意见表达在Wiki的实验——维基社论199

第8章 社会性网络服务SNS模式205

8.1 什么是SNS205

8.2 SNS的理论基础206

8.2.1 六度分隔理论206

8.2.2 弱连接理论206

8.2.3 结构洞理论209

8.3 网络社交是国内SNS的主要应用212

8.4 SNS与网络民意表达213

8.4.1 借助SNS建立起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有利于意见的分享与整合213

8.4.2 SNS建立的是信任度相对较高的网络,有助于提升网络民意的理性和整合程度217

第9章 信息分类聚合的RSS模式221

9.1 RSS的兴起221

9.2 RSS的特性224

9.3 RSS对信息传播的贡献:受众与媒体双赢226

9.3.1 RSS对受众的贡献226

9.3.2 RSS对媒体网站的贡献227

9.3.3 RSS带来新的推拉结合的传播方式228

9.4 RSS与网络民意表达229

9.4.1 个人意见借助RSS更容易传播229

9.4.2 RSS带来便捷的自我议程设置230

9.4.3 RSS分类聚合内容的同时聚合关系,有利于意见的交流整合231

第三部分 网络民意表达的限制与回应237

第10章 网络民意表达限制综述237

10.1 数字鸿沟的现实存在限制网络民意表达主体的普遍性237

10.1.1 数字鸿沟的定义和本质238

10.1.2 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240

10.1.3 对待数字鸿沟的态度242

10.1.4 数字鸿沟对网络民意表达的限制243

10.2 匿名引发行为失范,破坏网络民意表达的秩序244

10.2.1 匿名性利于自由表达但也会导致网络行为非理性245

10.2.2 网络谣言是网络表达失范的一个重要表现249

10.2.3 网络暴力是自由表达权利滥用的集体狂欢251

10.3 网络传播信噪比偏低妨碍网络民意的扩散和交流256

10.3.1 网络传播噪音的内涵与成因256

10.3.2 网络传播信噪比偏低会降低网络信息的接受质量257

10.3.3 网络传播信噪比偏低对网络民意表达带来的限制258

10.4 协同过滤与群体极化阻碍不同意见的交流258

10.4.1 协同过滤使得表达自由失去多元选择的机会258

10.4.2 群体极化使得网络民意走向一个个极端的意见群落260

10.5 网络霸权的存在威胁话语表达自由262

10.5.1 文化霸权262

10.5.2 语言的霸权和隔膜263

10.5.3 经济霸权264

第11章 Web2.0时代得到缓解的限制266

11.1 Web2.0降低网络匿名性,加强网络民意表达的理性程度266

11.1.1 从理论上看互联网的匿名性存在消逝的可能266

11.1.2 Web2.0的实践模式降低了网络匿名性268

11.2 Web2.0提高网络层创行为的可能272

11.2.1 层创行为与互联网273

11.2.2 Web2.0提高了网络层创行为的可能性274

11.3 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将持续缓解网络非理性行为带来的限制275

11.3.1 媒介素养的内涵275

11.3.2 Web2.0时代媒介素养的新内涵——学会成为负责任的传播者276

11.3.3 自媒体对公锱铢必较、对私包容大度的伦理标尺278

11.4 Web2.0能有效缓解意见过于分散的状态280

11.4.1 Web2.0的各种聚合模式有助于用户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280

11.4.2 Web2.0聚合同一主题信息的同时聚合志同道合的人281

11.4.3 Web2.0的聚合模式能客观呈现社会合意的形成过程281

11.4.4 Web2.0提供了集体智慧产生的各种条件281

11.4.5 Web2.0高效便捷的互动为意见整合提供了优越条件282

第12章 Web2.0时代依然无法逾越的限制283

12.1 协同过滤与群体极化283

12.1.1 协同过滤现象被Web2.0强化283

12.1.2 群体极化现象被Web2.0强化284

12.1.3 解决思路:综合门户与Web2.0网站各司其职285

12.2 数字鸿沟286

12.2.1 网络民主并不是要以直接民主取代间接民主287

12.2.2 公共知识分子在互联网的崛起形成弱势群体的代言机制290

12.2.3 社会信息化进程下数字鸿沟现状具备改善的空间296

结语300

主要参考文献303

后记31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