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企业动态能力论 企业家的创新视角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企业动态能力论 企业家的创新视角
  • 焦豪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160921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18页
  • 文件大小:133MB
  • 文件页数:336页
  • 主题词:企业管理-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企业动态能力论 企业家的创新视角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1.1研究问题的起源1

1.2研究意义4

1.2.1理论意义4

1.2.2现实意义7

1.3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3

1.4主要创新点14

1.5小结16

第二章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的文献述评17

2.1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的发源与兴起17

2.1.1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的基础17

2.1.2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的演进分析19

2.2企业动态能力的内涵与特征23

2.2.1企业动态能力的内涵23

2.2.2企业动态能力的特征28

2.3企业动态能力的理论模型30

2.3.1企业动态能力的整合研究视角31

2.3.2企业动态能力的流程研究视角33

2.3.3企业动态能力的知识演变研究视角35

2.3.4企业动态能力的技术研究视角36

2.3.5企业动态能力的学习研究视角37

2.3.6企业动态能力的综合研究框架40

2.4企业动态能力和绩效间关系的研究43

2.4.1企业动态能力与绩效间关系直接效应的研究43

2.4.2企业动态能力与绩效间关系中介效应的研究45

2.4.3企业动态能力与绩效间关系调节效应的研究46

2.5企业动态能力影响要素的研究48

2.6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的应用50

2.6.1生产运营管理领域51

2.6.2市场营销管理领域51

2.6.3国际商务管理领域52

2.6.4组织变革管理领域53

2.6.5企业社会责任领域54

2.6.6公共管理领域54

2.7小结55

第三章 研究的理论构建及总体设计56

3.1以往研究取得的进展56

3.1.1企业动态能力及相关概念方面57

3.1.2企业动态能力概念的形成和内涵方面57

3.1.3企业动态能力与绩效的关系方面58

3.2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58

3.2.1企业动态能力的操作性、识别体系和激活机制研究59

3.2.2企业动态能力的绩效机制研究60

3.2.3企业动态能力的多层次影响机制及构建机制研究60

3.3研究的总体构思与设计61

3.3.1研究一:企业动态能力的操作性、识别体系和激活机制研究62

3.3.2研究二:企业动态能力与绩效关系间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62

3.3.3研究三:企业动态能力多层次影响模型的实证研究62

3.3.4研究四: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机制研究63

3.4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63

3.4.1规范逻辑分析64

3.4.2实证统计研究64

3.4.3技术路线图67

3.5研究流程和内容安排68

3.5.1研究流程68

3.5.2调查问卷的设计69

3.5.3内容结构框架和各章节安排69

3.6小结72

第四章 企业动态能力的结构维度:本土模型的构建与实证研究74

4.1研究目的74

4.2理论推导和研究假设75

4.2.1企业动态能力的结构维度75

4.2.2企业动态能力的测量79

4.3研究方法81

4.3.1样本81

4.3.2数据同源偏差检验84

4.3.3研究测量85

4.3.4统计方法86

4.4研究结果86

4.4.1测量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86

4.4.2 CITC和α信度检验87

4.4.3企业动态能力的探索性因素分析89

4.4.4企业动态能力的验证性因素分析93

4.4.5企业动态能力的四维度模型98

4.5小结99

第五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动态能力的识别体系研究101

5.1引言101

5.2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动态能力识别体系研究102

5.2.1企业动态能力识别的判定指标体系102

5.2.2确立识别评价指标体系103

5.3小结107

第六章 基于企业家决策视角的企业动态能力的激活机制研究108

6.1引言108

6.2企业动态能力激活的决定因素109

6.2.1企业家精神109

6.2.2组织学习机制110

6.2.3组织激励机制111

6.3企业家决策在激活中的统领作用以及内在机理112

6.3.1企业家决策112

6.3.2企业家决策与动态能力激活112

6.3.3基于企业家决策视角的企业动态能力激活机理分析113

6.4小结116

第七章 基于创新视角的企业动态能力绩效机制的实证研究118

7.1研究目的118

7.2理论推导和研究假设119

7.2.1理论模型总体构思119

7.2.2双元式创新战略的两维度模型: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120

7.2.3企业绩效的两维度模型:短期财务绩效与长期竞争优势123

7.2.4企业动态能力与双元式创新的关系124

7.2.5双元式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126

7.2.6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的中介效应128

7.2.7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的平衡效应128

7.2.8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的乘积效应130

7.3研究方法131

7.3.1样本131

7.3.2数据同源偏差检验132

7.3.3研究测量132

7.3.4统计方法134

7.4研究结果134

7.4.1 CITC和α信度检验134

7.4.2探索性因素分析137

7.4.3验证性因素分析141

7.4.4方差分析149

7.4.5整体测量模型的检验156

7.4.6整体结构模型的检验159

7.4.7中介效应的检验161

7.4.8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的平衡效应检验171

7.4.9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的乘积效应检验172

7.4.10假设检验结果汇总173

7.5小结174

第八章 基于交互效应的企业动态能力多层次影响模型的实证研究176

8.1研究目的176

8.2理论推导和研究假设176

8.2.1理论模型总体构思176

8.2.2企业家个人层次178

8.2.3高层管理团队层次179

8.2.4组织层次181

8.2.5外部环境层次183

8.2.6跨层次的交互影响:互补效应&替代效应185

8.3研究方法187

8.3.1样本187

8.3.2研究测量189

8.3.3数据同源偏差检验192

8.3.4统计方法192

8.4研究结果192

8.4.1 CITC和α信度检验192

8.4.2探索性因素分析199

8.4.3验证性因素分析209

8.4.4方差分析218

8.4.5主要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224

8.4.6企业动态能力多层次影响模型的检验:直接效应224

8.4.7企业动态能力跨层次交互影响模型的检验:互补效应&替代效应231

8.4.8假设检验结果汇总235

8.5小结236

第九章 基于组织学习视角的企业家精神导向驱动的企业动态能力构建机制研究238

9.1研究目的238

9.2企业家精神导向、组织学习与企业动态能力的关系研究239

9.2.1模型的总体构思240

9.2.2变量描述241

9.2.3企业家精神导向与企业动态能力的关系研究245

9.2.4企业家精神导向、组织学习与企业动态能力的关系研究247

9.3企业家精神导向驱动的企业动态能力构建机制:基于组织学习的视角252

9.3.1企业动态能力构建动力分析253

9.3.2企业动态能力构建基础分析254

9.3.3企业动态能力构建路径分析258

9.4案例研究262

9.4.1八达集团简介262

9.4.2八达集团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机制分析264

9.5小结266

第十章 对策与建议268

10.1面向以企业家为代表的企业精英的对策与建议268

10.1.1主动拓展关系网络,带给企业资源和知识268

10.1.2激活其他组织成员学习潜力269

10.2面向企业的对策与建议271

10.2.1在企业内部培养创新、冒险与超前行动性氛围271

10.2.2制定组织学习激励制度,塑造学习导向文化271

10.2.3柔性化组织结构,建立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学习与沟通平台272

10.3面向政府的对策与建议273

10.3.1在所处区域内培育企业家精神273

10.3.2建立企业家服务网络和信息网络,畅通信息交流渠道273

第十一章 结论和展望275

11.1研究结论275

11.2理论学术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286

11.2.1理论学术意义286

11.2.2实践应用价值289

11.3研究展望291

11.3.1增加研究样本的发放地域和所处产业291

11.3.2增加研究样本数据来源的多样性291

11.3.3采用仿真与模拟技术进行研究292

主要参考文献29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