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佛教逻辑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佛教逻辑研究
  • 沈剑英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ISBN:753256701X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720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731页
  • 主题词:因明(印度逻辑)-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佛教逻辑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起源、变迁与东渐1

第一章 佛教逻辑的渊源与嬗递3

一、《遮罗迦本集》的论议原则4

二、正理一胜论派的逻辑6

三、陈那以前的佛教逻辑9

四、陈那创立的新因明16

五、法称及其后的佛教逻辑25

第二章 佛教的传入与古因明论典之迻译35

一、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土35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与古因明论典之迻译37

三、《方便心论》概要42

四、《如实论》概要52

第三章 三藏法师玄奘与唐代的因明研究64

一、唐代因明研究概观64

二、玄奘研习因明事略66

三、玄奘借助因明击败论敌略述69

四、玄奘所译的因明74

五、玄奘所传的因明77

六、玄奘对因明的贡献80

七、关于《真唯识量》88

第四章 神泰与文轨的因明疏记97

一、神泰与《正理门论述记》97

二、文轨与《因明入正理论疏》105

第五章 窥基及其《大疏》115

一、《大疏》的产生及其历史地位115

二、《大疏》概要118

三、窥基在因明研究上的贡献127

第六章 净眼的《略抄》与《后疏》137

一、净眼的因明论疏及《略抄》与《后疏》写卷137

二、关于《因明入正理论略抄》138

三、关于《因明入正理论后疏》157

第七章 唐代诸师关于因明的歧见与论难168

一、关于“互相差别”的讨论168

二、关于“是遍而非宗法”的讨论169

三、关于“同品”的讨论172

四、关于“异品”的讨论174

五、关于“不成因”的讨论176

六、关于“所依不成”的讨论177

七、关于“相违决定”之二量如何断胜负的讨论178

八、关于“相违因”的讨论179

九、关于对过失作再划分的问题180

十、关于有体与无体的讨论185

十一、关于似同法喻中“无体俱不成”的论难191

第八章 吕才与唐代因明的一场僧俗之争199

一、吕才的行状与撰述199

二、吕才的义理逻辑201

三、关于因明的一场僧俗之争206

四、论争简析211

第九章 藏传因明概观218

一、吐蕃佛教的兴废及前弘期的因明传译218

【附表】前弘期吐蕃赞普世系表225

二、后弘期的因明传译和著述225

【附录】关于扎仓的组织形式和学僧的学习与生活240

第二编 佛教逻辑学243

第一章 引论245

一、释名245

二、因明纲目246

三、“四真”、“四似”略说247

四、新、古因明的差异254

第二章 立宗260

一、什么是宗260

二、体三名与义三名262

三、所谓“互相差别”268

四、表诠与遮诠270

五、“全分”、“一分”非量说272

第三章 辨因276

一、什么是因276

二、因三相280

三、九句因312

四、论辩的六元语用理论和模型——生因、了因与六因辨析321

第四章 引喻327

一、什么是喻327

二、同法喻、异法喻334

三、合作法、离作法351

第五章 有体与无体356

一、有体宗、无体宗357

二、有体因、无体因360

三、有体喻、无体喻369

第六章 三种比量与简别方法375

一、自比量、他比量、共比量375

二、简别379

三、三种比量与能立、能破的关系385

第七章 谬误论(上):似宗390

一、概说390

二、五相违392

三、四不成401

第八章 谬误论(中):似因408

一、概说408

二、四不成412

三、六不定419

四、四相违434

第九章 谬误论(下):似喻451

一、概说451

二、似同法喻453

三、似异法喻463

第十章 公理、规则和谬误性质的探讨472

一、三支论法的公理472

二、三种不同性质的规则474

三、三类不同性质的谬误及其交集481

第十一章 误难论488

一、误难论的递嬗与终结488

二、误难的过数和次序变化490

三、陈那的十四过类说497

四、结语513

第十二章 堕负论515

一、堕负论的提出及其嬗变515

二、《方便心论》的“明负处品”517

三、《正理经》与《如实论》的堕负论525

第十三章 知识论539

一、古印度诸哲学派别的知识论概述539

二、量与所量之对应关系541

三、现量与似现量543

四、比量与似比量555

五、量果560

第十四章 印度古典论法的逻辑性质564

一、古正理五支论证式的逻辑性质——例证(类比)法564

二、新因明三支论式的逻辑性质——演绎与归纳相结合569

三、余论574

[附论一]《遮罗迦本集》的论议学说576

一、遮罗迦与《遮罗迦本集》576

二、论议的原则578

三、结语622

附记624

[附论二]《真唯识量》略论625

[附论三]因三相答疑638

一、是规则还是公理?638

二、因三相的涵义641

三、三相与三支的关系644

四、何谓“除宗有法”?647

[附译一]正理经652

第一卷 第一章652

第一卷 第二章657

第二卷 第一章659

第二卷 第二章664

第三卷 第一章670

第三卷 第二章676

第四卷 第一章683

第四卷 第二章689

第五卷 第一章694

第五卷 第二章701

[附译二]《正理经疏》研究·序论707

一、《正理经》的诞生707

二、关于《正理经》的构成情况711

三、《正理经》所涉及的其他各种思想71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