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谦斋辨证论治学 当代名医秦伯未辨证论治精华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谦斋辨证论治学 当代名医秦伯未辨证论治精华
  • 孙其新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9787509124833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09页
  • 文件大小:3MB
  • 文件页数:333页
  • 主题词:辨证论治-经验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谦斋辨证论治学 当代名医秦伯未辨证论治精华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谦斋辨证论治三位一体观1

1.1 辨证论治的意义1

1.1.1 证与症应统一1

1.1.2 辨证论治的意义3

1.2 辨证论治的法则3

1.2.1 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3

1.2.2 辨证论治的复杂法则5

1.3 辨证论治的步骤6

1.3.1 辨证步骤三步八项一式6

1.4 谦斋辨证论治三位一体观的形成及特点10

1.4.1 谦斋辨证论治三位一体观的形成10

1.4.2 谦斋辨证论治三位一体观的特点10

2 谦斋八纲辨证发微12

2.1 八纲辨证存在的问题12

2.1.1 八纲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12

2.1.2 八纲的辨证地位众说纷纭12

2.1.3 八纲用于一切疾病辨证与必须结合其他辨证相悖13

2.1.4 八纲的辨证规则不清13

2.2 谦斋论八纲辨证提要13

2.2.1 八纲的重要意义13

2.2.2 八纲的概况13

2.2.3 八纲辨证规则15

2.3 八纲辨证的再思考19

2.3.1 八纲之八个类型是广义的,六变组合二十五型是狭义的19

2.3.2 阴阳从宏观上概括为阴证阳证,不介入六变组合20

2.3.3 八纲是深入浅出的分类方法,由博返约的归纳法则20

2.3.4 八纲是各种辨证方法的基础,其他辨证方法则均含有八纲的内核20

2.3.5 客观分析八纲在现实辨证中逐渐淡化的原因,充分认识它在未来辨证中继续发挥方法论的作用21

2.4 各种辨证方法之间的关系22

3 谦斋六经辨证钩玄23

3.1 六经实质众说纷纭23

3.1.1 六经是指经络23

3.1.2 六经是指脏腑24

3.1.3 六经是指界面24

3.1.4 六经是指六气24

3.1.5 六经是指气化24

3.2 谦斋六经辨证探微24

3.2.1 六经是表里之部位的假称24

3.2.2 六经是阴阳之初中末三个阶段25

3.2.3 六经与三焦、脏腑之间的关系25

3.2.4 伤寒论提纲25

3.2.5 《伤寒论》心悟在杂病悉通之后31

3.3 六经辨证的再思考31

3.3.1 从三焦、卫气营血的名称,看六经的可议之处31

3.3.2 从六经与三焦、脏腑之间的关系,看六经的实质32

3.3.3 从经方的基础有效量,看六经辨证能钤百病33

4 谦斋病因十六纲辨证法则浅解35

4.1 风37

4.1.1 伤风37

4.1.2 中风40

4.1.3 内风41

4.2 寒44

4.2.1 伤寒44

4.2.2 中寒46

4.2.3 虚寒47

4.3 暑48

4.3.1 伤暑49

4.3.2 中暑50

4.3.3 伏暑50

4.4 湿52

4.4.1 伤湿52

4.4.2 停湿53

4.4.3 积水55

4.5 燥57

4.5.1 秋燥57

4.5.2 津液枯燥58

4.6 火61

4.6.1 实火61

4.6.2 虚火63

4.6.3 温邪64

4.7 疫68

4.7.1 瘟疫69

4.7.2 疠风69

4.7.3 瘴毒70

4.8 痰72

4.8.1 痰浊72

4.8.2 痰核74

4.8.3 痰饮75

4.9 食78

4.9.1 伤食78

4.9.2 不食79

4.9.3 消食80

4.10 虫82

4.10.1 虫痛82

4.10.2 痨虫83

4.11 精84

4.11.1 精不足84

4.11.2 精关不固85

4.12 神86

4.12.1 神虚87

4.12.2 神乱87

4.13 气89

4.13.1 气虚90

4.13.2 气郁91

4.13.3 气逆93

4.14 血95

4.14.1 血虚95

4.14.2 血热96

4.14.3 血滞98

4.14.4 失血98

4.15 阴101

4.15.1 阴虚102

4.15.2 阴盛102

4.16 阳104

4.16.1 阳虚104

4.16.2 阳盛105

5 走出辨证重叠误区与证候结构公式110

5.1 辨证重叠中的困惑110

5.2 误区中的思考111

5.3 谦斋特征辨证思维111

5.3.1 特征辨证思维111

5.3.2 特征的分类112

5.4 证候结构公式113

5.4.1 证候结构公式的组成113

5.4.2 证候结构的分级115

5.4.3 证候结构公式与主证关系115

5.4.4 证候结构公式的意义116

6 谦斋脏腑辨证法则浅解117

6.1 肝118

6.1.1 肝血虚118

6.1.2 肝血虚内热119

6.1.3 肝气虚119

6.1.4 肝阳虚120

6.1.5 肝寒120

6.1.6 肝郁121

6.1.7 肝气121

6.1.8 肝血瘀结122

6.1.9 肝热122

6.1.10 肝火123

6.1.11 肝阳123

6.1.12 肝风124

6.1.13 风阳125

6.1.14 肝阴虚126

6.2 心128

6.2.1 心血虚128

6.2.2 心血虚内热129

6.2.3 心气不足129

6.2.4 心阳衰弱130

6.2.5 心寒130

6.2.6 心脉瘀阻130

6.2.7 心火旺131

6.2.8 热入心包131

6.2.9 水气凌心132

6.2.10 心气不畅132

6.3 脾133

6.3.1 脾虚133

6.3.2 脾血虚133

6.3.3 中气虚弱134

6.3.4 清阳不升135

6.3.5 中气下陷135

6.3.6 脾不统血136

6.3.7 气虚发热136

6.3.8 脾阳虚137

6.3.9 中气滞138

6.3.10 轻度湿阻(胃湿)138

6.3.11 中度湿阻(胃湿)139

6.3.12 重度湿阻(脾湿)139

6.3.13 胃阴虚139

6.3.14 胃气滞140

6.3.15 胃气上逆141

6.3.16 胃火141

6.3.17 胃寒141

6.3.18 肠气滞142

6.3.19 肠热142

6.3.20 肠寒142

6.3.21 肠湿143

6.4 肺144

6.4.1 肺气虚144

6.4.2 肺阴虚144

6.4.3 肺阳虚145

6.4.4 肺气不宣145

6.4.5 肺气上逆146

6.4.6 肺气闭塞146

6.4.7 肺热147

6.4.8 痰热阻肺148

6.4.9 痰湿阻肺148

6.4.10 风寒束肺148

6.4.11 风热犯肺149

6.4.12 燥邪犯肺149

6.5 肾150

6.5.1 肾精不足150

6.5.2 肾阴虚151

6.5.3 阴虚发热153

6.5.4 虚火上炎154

6.5.5 浮阳上越154

6.5.6 相火偏旺156

6.5.7 肾气不固157

6.5.8 肾不纳气157

6.5.9 肾气虚158

6.5.10 肾阳虚158

6.5.11 阳虚水泛159

7 谦斋五行生克辨证法则浅解161

7.1 五行生克辨证法则的一个渗透162

7.2 五行生克辨证的一个条件162

7.3 五行生克辨证的两个前提162

7.4 五行生克辨证的三个要领163

7.5 五行生克辨证的四个原则163

7.5.1 补母164

7.5.2 泻子164

7.5.3 抑强164

7.5.4 扶弱164

7.6 五行生克辨证的四项注意164

7.7 五行生克辨证的八种适应证165

7.8 五行生克辨证的十六种证候165

7.8.1 水不生木(肾阴肝血不足)165

7.8.2 木不生火(肝心虚弱)166

7.8.3 火不生土(肾脾阳虚)166

7.8.4 火不生土(心脾阳虚)167

7.8.5 土不生金(脾虚肺脏气津两虚)167

7.8.6 金不生水(肺津肾阴不足)168

7.8.7 木克土(肝气犯胃扰肠)168

7.8.8 木不疏土(肝郁脾虚)168

7.8.9 土反克木(脾湿肝郁)169

7.8.10 土克水(脾实肾虚)169

7.8.11 土不克水(脾虚水泛、肾阳不振)169

7.8.12 水反克土(肾虚水泛、寒湿困脾)170

7.8.13 水克火(肾阴郁遏心阳)170

7.8.14 水不克火(肾阴虚心火旺)170

7.8.15 火反克水(心火旺肾阴虚)171

7.8.16 火克金(心火灼肺、肺热津伤)171

7.8.17 火不克金(心肺阳虚)171

7.8.18 金反克火(肺寒心阳不宣)172

7.8.19 金克木(肺实肝气郁滞)172

7.8.20 金不克木(肺虚肝旺)172

7.8.21 木反克金(肝火偏盛、肺失清肃)172

8 走出脾胃理论误区与谦斋医学启示录175

8.1 脾胃理论中存在的问题175

8.1.1 脾胃病划分原则的负面影响175

8.1.2 脾与胃作用的统一与矛盾176

8.1.3 脾为生化之源与脾无血虚相悖176

8.1.4 气虚发热的机制众说纷纭176

8.1.5 东垣“阴火”论释义不明176

8.2 谦斋论脾胃辨证提要176

8.2.1 脾虚177

8.2.2 脾血虚177

8.2.3 中气虚弱177

8.2.4 中气下陷177

8.2.5 气虚发热178

8.2.6 脾阳虚178

8.2.7 中气滞178

8.2.8 脾阴虚179

8.2.9 胃阳虚179

8.2.10 轻度湿阻(胃湿)179

8.2.11 中度湿阻(胃湿)179

8.2.12 重度湿阻(脾湿)179

8.2.13 胃阴虚180

8.3 谦斋医学启示录180

8.3.1 脾与胃作用是统一的,其阴虚和阳虚都只能有一个180

8.3.2 针对脾胃病划分原则的负面影响,提出辨主脏的思维方法181

8.3.3 将中气虚病理演变分为四个阶段,确立脾血虚的辨证地位181

8.3.4 阐明气虚发热的机制是血分亦虚,多夹外邪182

8.3.5 内湿以脾胃并重,将湿阻辨证分为三个层次182

8.3.6 中气滞是作用不及,胃肠气滞是作用太过182

8.4 东垣“阴火论”探微183

8.4.1 甘温除大热之“大热”涵义183

8.4.2 甘温除大热之“甘温”涵义184

8.4.3 东垣“阴火论”探微185

9 走出肾命理论误区与谦斋医学启示录188

9.1 肾命理论中存在的问题188

9.1.1 肾与命门是一物还是二物188

9.1.2 肾与命门是“异名同体”还是二物一体188

9.1.3 先天无形阴阳与后天有形阴阳189

9.1.4 先天无形阴阳只互根不制约与后天有形阴阳既互根又制约189

9.1.5 肾精与肾阴不分,肾气与肾阳混淆189

9.2 读谦斋《命门的初步探讨》一文的疑问190

9.2.1 为什么《命门》一文只字不提肾阴肾阳190

9.2.2 为什么《命门》一文反复提真阴真阳190

9.2.3 为什么《命门》一文突出命门通过心、肾、督脉与脑的密切关系190

9.3 谦斋医学启示录190

9.3.1 提出命门的生理概念190

9.3.2 论证肾与命门是二物一体关系191

9.3.3 揭示命门的网络系统191

9.3.4 突出命门通过心、肾、督脉与脑有着密切关系193

9.3.5 重构肾命阴阳精气辨证模式193

9.4 论肾命理论之争194

9.4.1 论先天无形阴阳与后天有形阴阳194

9.4.2 论先天无形阴阳只互根不制约与后天有形阴阳既互根又制约194

9.4.3 论“异名同体”与二物一体195

9.4.4 论命门实质与西医对照197

9.4.5 肾命理论之争的反思197

10 走出五脏阴阳辨证误区与谦斋医学启示录199

10.1 五脏阴阳辨证中存在的问题199

10.1.1 五脏阴虚的雷同199

10.1.2 五脏阳虚的空白200

10.2 谦斋论五脏阴阳辨证提要201

10.2.1 肝阴虚201

10.2.2 心阴虚201

10.2.3 脾阴虚202

10.2.4 肺阴虚202

10.2.5 肾阴虚202

10.2.6 肝阳虚203

10.2.7 心阳虚203

10.2.8 脾阳虚203

10.2.9 肺阳虚204

10.2.10 肾阳虚204

10.3 谦斋医学启示录204

10.3.1 五脏均有阳虚证,其阳虚各有特点204

10.3.2 脾与胃作用是统一的,其阳虚和阴虚都只能有一个205

10.3.3 肝阴虚以肾阴虚存在为前提,其他内脏的阴虚也是如此206

10.3.4 肺阴虚和胃阴虚为非阴虚,应正名为肺津亏和胃津亏207

10.3.5 五脏之阴虚只有一个,是真阴虚207

10.3.6 阴虚发热有规律,血虚发热没有固定热型208

10.3.7 把握两个界限,彻底走出五脏阴虚辨证的误区208

10.4 谦斋医学伏笔探幽209

11 走出五脏气血辨证误区与谦斋医学启示录211

11.1 五脏气血辨证中存在的问题211

11.1.1 五脏气虚的雷同211

11.1.2 五脏血虚的空白212

11.1.3 气虚与阳虚不分,血虚与阴虚混淆212

11.2 谦斋论五脏气血辨证提要213

11.2.1 肝血虚213

11.2.2 心血虚213

11.2.3 脾血虚213

11.2.4 肺血虚214

11.2.5 肾血虚214

11.2.6 肝气虚215

11.2.7 心气虚215

11.2.8 中气虚弱215

11.2.9 肺气虚216

11.2.10 肾气不固216

11.2.11 肾不纳气216

11.3 谦斋医学启示录217

11.3.1 五脏均有气虚证,其气虚各有特点217

11.3.2 气虚分为两类,单纯气虚和气血两虚217

11.3.3 肾不纳气与肾气不固应统一,使五脏气虚辨证趋于规范217

11.3.4 肝、心、脾三脏有血虚证,确立脾血虚的辨证地位218

11.3.5 精气与气血津液学说应统一,简称为气血精津理论218

11.3.6 精亏、津亏与血虚类似,五脏精、血、津液辨证是同层次概念219

11.3.7 重构五脏阴阳气血精津理论,建立五脏阴阳气血精津辨证模式219

12 谦斋治西医病的辨证思路222

12.1 中医治西医病的正确态度222

12.2 中医治西医病的两个关键223

12.3 正确对待西医诊断223

12.3.1 认清西医诊断对中医的意义223

12.3.2 处理好西医诊断与中医的关系223

12.3.3 防止各种错误倾向224

12.4 正确运用中医理法224

12.4.1 正确运用中医理法的两个前提224

12.4.2 正确运用中医理法的四种方法225

12.5 阶段性病机分型226

12.5.1 阶段性病机分型的起源226

12.5.2 阶段性病机分型的内涵226

12.5.3 阶段性病机分型的形式227

12.6 谦斋治西医病医案选228

12.6.1 肾病综合征——肝阳头痛228

12.6.2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阴虚肝旺229

12.6.3 过敏性结肠炎、胆道感染、慢性胆囊炎——肝胃不和230

12.6.4 糖尿病——肾虚液涸232

13 谦斋脏腑生理病理对照式与脏腑病因病位证状用药式234

13.1 谦斋研究脏腑发病的思路234

13.2 谦斋研究脏腑用药法则的思路235

13.3 脏腑生理病理对照式235

13.3.1 肝235

[附]胆237

13.3.2 心237

13.3.3 脾238

13.3.4 肺239

12.3.5 肾240

[附]膀胱241

[附]三焦241

13.3.6 胃241

[附]小肠241

[附]大肠241

13.4 脏腑病因病位证状用药式242

13.4.1 肝242

13.4.2 心242

13.4.3 脾243

13.4.4 肺244

13.4.5 肾245

13.4.6 胃肠245

[附]病因十六纲辨证用药式246

13.5 “脏腑生理病理对照式”和“脏腑病因病位证状用药式”是辨证论治的两大基石249

14 谦斋辨证处方规律250

14.1 中医处方学的概念250

14.2 处方存在的问题251

14.2.1 治法不到位,逻辑不严谨251

14.2.2 方剂浩如烟海,用时寸步难行251

14.2.3 脏腑用药分类不清,成方加减破译无能252

14.3 处方的根据252

14.3.1 处方根据理法252

14.3.2 处方根据病因、病位和证状252

14.4 处方成熟的基本条件252

14.4.1 必须以较多的基本治法为依据252

14.4.2 必须以较多的成方为资本253

14.4.3 必须以较多的脏腑用药为基础253

14.5 立法的思路253

14.5.1 立法的逻辑构思253

14.5.2 立法的步骤254

14.5.3 立法的组合与命名254

14.6 分析成方的思路255

14.6.1 成方治法存在的问题255

14.6.2 通治方与主治方256

14.6.3 分析成方的要领257

14.6.4 分析单方的八种思路258

14.6.5 分析复方的独特视角261

14.7 用药的思路262

14.7.1 针对病因病位选治本药,结合证状选治标药262

14.7.2 用药以气味归经为本,主治为标262

14.8 处方筹备思路263

14.8.1 基本治法263

14.8.2 基本方剂263

14.8.3 基本药物263

14.9 处方公式264

14.10 处方原则266

14.10.1 传统处方原则266

14.10.2 谦斋处方原则266

14.11 处方要领266

14.12 处方形式267

14.12.1 自组方267

14.12.2 成方加减267

14.13 处方步骤267

14.13.1 自组方二步四项267

14.13.2 成方加减二步五项268

14.14 处方技巧271

14.14.1 创提药对,处方核心272

14.14.2 成方加减,左右逢源273

14.14.3 自拟活泼,别开生面274

14.14.4 博采单验,巧施效方275

14.14.5 用药轻灵,适量简净275

[附]辨证格式应用举例276

15 谦斋辨证论治学述略281

15.1 辨证论治的定义282

15.1.1 辨证论治定义的概况282

15.1.2 根据逻辑规则分析辨证论治定义282

15.2 辨证论治的原理284

15.3 辨证论治的两大基石285

15.4 辨证的方法论285

15.5 辨证的基本法则286

15.5.1 病因十六纲辨证法则286

15.5.2 病因十六纲辨证的特点287

15.5.3 脏腑辨证法则287

15.6 辨证的复杂法则288

15.7 辨证的四大误区289

15.7.1 走出脾胃理论误区289

15.7.2 走出肾命理论误区289

15.7.3 走出五脏阴阳辨证误区290

15.7.4 走出五脏气血辨证误区290

15.8 辨证论治的步骤290

15.9 辨证处方规律291

15.10 证候结构公式291

16 谦斋辨证论治学的发掘过程293

16.1 在《中医入门》夹缝中发现辨证基本观点293

16.2 在《中医临证备要》附文里揭开辨证论治定义294

16.3 根据谦斋八纲辨证思路归纳出八纲辨证规则294

16.4 在《谦斋医学讲稿》行文括号里撷取特征辨证思维296

16.5 根据《五行学说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总结出五行生克辨证法则八个特点296

16.6 根据《脏腑发病及用药法则提要》归纳出辨证两大基石297

16.7 从辨证案例中归纳出治则治法297

16.8 从无字处着眼探求谦斋医学伏笔298

16.9 质疑其弟子的文章而考证出辨证思路299

16.10 在处方禁区里探索规律300

[附]谦斋辨证论治学形成年谱301

后记——命运总爱和我开玩笑30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