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体温生理学 基础与临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杨永录,刘亚国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7509113784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45页
- 文件大小:93MB
- 文件页数:464页
- 主题词:体温调节-生理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体温生理学 基础与临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体温1
第一节 温度的一般效应1
一、环境温度1
二、环境温度的一般效应1
三、温标4
第二节 人的体温及其正常变动范围4
一、体热含量5
二、体温的概念5
三、人体深部(体核)温度6
四、人体表层温度7
五、体温的测定9
六、体温的正常值及其生理波动12
第2章 机体产热与散热24
第一节 产热及其机制24
一、产热与散热的平衡24
二、体热的贮存25
三、机体热含量的计算26
四、功率26
五、产热的形式及其机制27
六、棕脂肪组织与非战栗产热32
第二节 散热及其机制39
一、机体内热量到达皮肤的途径39
二、散热的方式及其机制43
三、人体散热稳定度影响因素的分析52
第3章 汗腺与蒸发散热57
第一节 汗腺的发生与形态结构57
一、汗腺的发生57
二、汗腺的形态结构58
第二节 汗液的成分与分泌机制63
一、汗液的成分63
二、汗液分泌的机制65
第三节 汗腺分泌与机体散热67
一、汗液蒸发在散热中的作用67
二、出汗散热的年龄与性别差异68
三、皮肤血流与汗液蒸发散热69
四、出汗蒸发散热的机制70
五、影响出汗的因素72
第四节 汗腺分泌的调节76
一、发汗中枢76
二、汗腺的神经支配77
第五节 出汗异常78
一、多汗症78
二、无汗症和少汗症80
三、其他类型异常出汗82
第4章 体温调节85
第一节 体温调节形式85
一、生理性体温调节86
二、行为性体温调节88
第二节 温度感受器与温度觉89
一、温度感受器89
二、温度觉92
三、温度感觉的机制95
第三节 温度感觉的传入通路97
第四节 体温调节中枢97
一、脊髓98
二、中脑99
三、下丘脑99
四、大脑皮质101
五、体温调节的调定点学说101
第五节 中枢神经系统温度敏感神经元105
一、温度敏感神经元的分布和形态106
二、中枢不同部位温度敏感神经元的生理功能109
三、POAH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与温度敏感性115
第六节 神经肽及其他神经递质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121
一、精氨酸加压素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121
二、α2-MSH在体温调节和退热中的作用126
三、神经降压肽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130
四、铃蟾肽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133
五、多巴胺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135
第5章 胎儿与新生儿的体温调节142
第一节 胎儿的体温与体温调节142
一、胎儿与母体的体温差及影响因素142
二、胎儿产热与控制产热的因素144
三、胎儿散热与影响散热的因素147
第二节 新生儿的体温及其调节150
一、新生儿体温的正常值及其波动范围150
二、新生儿体温的测定151
三、新生儿产热与散热152
第6章 发热156
第一节 发热的概念156
第二节 致热原157
一、内生致热原158
二、内毒素161
三、致热耐受性165
第三节 内生致热原的作用部位166
第四节 发热体温调节中枢168
第五节 发热体温中枢调节的分子机制170
一、发热体温中枢正调节介质170
二、发热体温中枢负调节介质176
第六节 发热对机体功能代谢的影响180
一、物质代谢的改变180
二、生理功能改变181
三、防御功能改变181
第七节 发热的时相、热型与热限183
一、发热的时相183
二、热型184
三、热限185
第八节 风湿热186
一、风湿热的病因186
二、风湿热的发病机制187
第九节 遗传性周期热188
一、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91
二、PFAPA综合征191
三、高IgD综合征191
第7章 非致热原性体温升高195
第一节 中枢性疾患致体温升高195
一、病因195
二、发病机制197
第二节 脱水热197
一、病因197
二、发病机制198
第三节 恶性高热198
一、病因199
二、发病机制199
三、MH相关性肌病201
第四节 功能性低热202
一、病因202
二、发病机制203
第8章 应激与应激性体温过高205
第一节 应激205
一、应激的全身性反应和细胞反应205
二、应激时机体代谢和功能的变化209
第二节 应激性体温过高的概念211
一、应激性体温过高的定义212
二、发热与体温过高的区别212
第三节 应激性体温过高的实验动物模型213
一、群居小鼠应激性体温过高的实验模型213
二、单笼小鼠应激引起体温过高的实验模型215
三、无线遥测技术记录应激体温过高反应215
四、开放环境实验箱215
第四节 参与应激性体温过高的介质与细胞因子217
一、前列腺素E2217
二、白介素-1217
三、白介素-6218
四、肿瘤坏死因子218
五、糖皮质激素218
六、精氨酸加压素219
七、5-羟色胺220
八、多巴胺220
九、去甲肾上腺素220
十、外周胆碱能神经221
十一、交感神经系统222
十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223
第五节 应激性体温过高的机制及其争议224
一、应激性体温过高的可能机制224
二、情绪变化对POAH温敏神经元活动的影响225
三、预知性焦虑引起的体温升高226
四、应激性体温过高机制的争议228
五、人类心理应激性体温升高的可能机制229
第9章 低温233
第一节 低温的分类与生存环境的温度范围233
一、低温的分类与特点233
二、恒温动物生存环境温度的变化范围234
第二节 低温发生的原因和临床表现235
一、偶发性低温235
二、创伤性低温236
三、化学毒剂引起的低温237
第三节 低温对生理功能的影响237
一、低温对组织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237
二、低温对主要脏器生理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239
第四节 低温的细胞和分子机制242
一、低温与酶活性的变化242
二、低温与细胞因子的变化243
三、低温与离子通道244
第五节 调节性低温与非调节性低温247
一、调节性低温与非调节性低温的特点247
二、调节性低温与非调节性低温的比较248
三、调节性低温的研究方法248
四、调节性低温的生理与病理生理学意义249
五、调节性低温机制的研究254
第10章 中暑259
第一节 中暑的概述259
第二节 中暑的诱因260
一、产热增加260
二、散热减少261
三、循环功能不全261
四、热适应障碍261
第三节 中暑的分类262
一、运动性中暑262
二、非运动性中暑263
第四节 中暑发生的病理生理264
第五节 中暑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266
一、热休克蛋白(HSP)266
二、细胞因子(CK)267
三、内毒素(LPS)267
四、单胺神经递质和兴奋性氨基酸268
五、高热对细胞膜和膜内结构的直接损伤268
六、内皮细胞损伤与凝血功能障碍268
第六节 中暑对机体功能的影响269
一、神经系统269
二、循环系统270
三、呼吸系统270
四、消化系统270
五、泌尿系统271
六、血液系统271
七、内环境272
第七节 中暑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273
一、临床表现273
二、实验室检查274
第八节 中暑的预防及治疗276
一、非运动性中暑的预防和治疗276
二、运动性中暑的预防和治疗277
第11章 热环境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及医学防护281
第一节 我国热环境气候特点281
一、干热气候环境地理分布及特点281
二、湿热气候环境地理分布及特点282
第二节 热环境中机体的热交换与体温调节283
一、机体与环境的热交换283
二、热环境中的体温调节284
第三节 热环境中人体生理应激反应285
一、心血管系统反应285
二、内分泌系统反应286
三、消化系统反应288
四、泌尿系统反应289
五、能量及水盐代谢289
第四节 热习服293
一、热适应与热习服的概念293
二、热习服形成的机制293
三、热习服形成的过程295
四、热习服的生理学特征296
五、热习服形成的特点及影响因素296
第五节 热致疾病与卫生防护297
一、常见热致疾病297
二、热环境作业卫生防护299
第12章 化学毒性物质引起低温及机制305
第一节 遥控测温技术在毒理学与体温研究中的应用305
第二节 化学毒性物质引起调节性低温与机制306
一、抗胆碱酯酶剂对体温调节功能的影响306
二、醇类和有机溶剂对体温调节功能的影响313
三、空气中传播的有害物质对体温调节功能的影响316
四、金属类对体温调节功能的影响318
五、化学毒剂对围生期体温的影响321
六、化学毒剂引起的体温变化与耐受性323
第13章 化学毒性物质引起体温过高与机制329
第一节 啮齿类动物实验模型在发热与毒物学研究中的应用329
第二节 抗胆碱酯酶类杀虫剂与体温过高330
一、发热与体温过高331
二、抗胆碱酯酶剂引起体温升高(或发热)的机制331
三、昼夜发热的特点334
四、抗胆碱酯酶剂引起体温升高的临床研究335
第三节 其他毒剂引起的体温过高与发热336
一、二氯二苯三氯乙烷336
二、除虫菊酯337
三、2,4-二硝基苯酚337
四、砷338
五、松节油338
六、乙醇339
七、一氧化碳340
八、金属烟雾性发热341
九、炎症、发热与P450途径342
第14章 环境温度与体温对化学物质毒性的影响346
第一节 温度与化学毒物毒性的关系346
一、Q10和温度系数346
二、毒性物质剂量与存留时间347
三、温度对毒性物质致死剂量的影响348
四、温度与化学物质毒性的关系350
第二节 环境温度与体温对动物体内毒性物质毒性的影响351
一、神经系统352
二、心血管系统355
三、肝脏和肾脏356
第三节 温度对毒性物质毒性影响的机制357
一、毒性物质对膜流动性的影响357
二、温度与化学疗法359
三、体温的变化对毒物毒性的影响360
四、温度与药动学361
第四节 习服与化学毒剂363
一、热习服与冷习服364
二、习服与中毒反应367
第15章 中医对正常体温及发热的认识与论述374
第一节 概述374
一、先秦两汉时期374
二、西晋-五代时期376
三、宋-金元时期376
四、明清时期378
五、新中国成立前后380
第二节 中医对体温的认识381
一、中医对正常体温的认识382
二、中医对体温调节机制的认识383
第三节 中医对发热病因病机的认识及辨证论治385
一、中医对发热病因的认识385
二、中医对发热病机的认识及辨证论治388
第四节 中医对发热与退热的实验与临床研究394
一、中医对发热的实验研究394
二、中医对退热治疗的临床研究400
三、中医对退热治疗的机制研究404
第16章 针灸对体温的调整作用及退热机制412
第一节 概述412
一、病因病机413
二、针灸治疗作用414
三、针灸治疗原则415
第二节 辨证论治418
一、八纲证治418
二、脏腑证治418
三、气血证治419
四、经络证治419
第三节 针灸配穴处方419
一、选穴原则419
二、配穴方法420
三、处方的组成422
四、针灸退热腧穴的应用422
第四节 常用针灸退热疗法427
一、针刺疗法427
二、电针刺法428
三、三棱针刺法429
四、拔罐法430
五、穴位注射法432
六、灸法434
第五节 现代研究436
一、临床研究436
二、实验研究439
热门推荐
- 478027.html
- 3901122.html
- 258106.html
- 3287640.html
- 1648437.html
- 2758765.html
- 1879045.html
- 2201885.html
- 2387480.html
- 28981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495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55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345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194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202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832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491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022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50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01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