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王鏊集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王鏊集
  • (明)王鏊著;吴建华点校;王卫平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741页
  • 文件大小:136MB
  • 文件页数:83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王鏊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序&王卫平 罗时进1

前言1

点校凡例1

震泽先生集3

叙文恪公集3

震泽先生集卷第一5

赋5

弔阖庐赋5

双松赋寄同年谢少傅6

去思赋并序6

槃谷赋6

待隐园赋7

吴子城赋7

洞庭两山赋8

诗10

迎驾10

春日应制11

夏日应制11

雨後长安街忽成巨浸11

雨钱成化丁酉六月九日,京师大雨,雨中往往得钱。钱皆侧倚瓦际。11

舟次张秋,冒雨上读徐武功治水碑12

金山12

自都下还吴,寄翰林刘景元、谢于乔二同年12

静观楼成,众山忽见12

登楼,诸山忽不见,盖为云雾所隐12

风琴13

青山13

登西马坞13

云山图二首13

弃妇怨14

相城谣通判邵侯福蒞吴之三年,相城民有以曲防告者,侯为鉏去之,民甚快焉。14

听人弹琴14

望海行15

卧病15

陪夏宪副正夫游石湖15

桧轩武山之西金,有隐士曰吴君思复、思德。余弱冠,归自京师,咸以国士见待。後余及第归,过其庐,而二君已即世。其弟思政乞余作桧轩诗。15

立春16

三十五初度16

辽城怀古二首16

送陆汝昭通守东昌16

送戚时望佥宪之湖广17

送吴汝器下第归吴江17

李承芳、承箕下第,以诗投赠,酬之17

试院赠外帘吕推官卣17

送曾侍读士美之南京17

送杨侍读维立之南京18

叶文庄公夫人寿词18

送彭阁老还江西18

送杨尚絅、杨名甫、毛贞甫、陆全卿四进士归省18

赠琴士杨凌19

胡人归朝歌19

喜雨19

送赵栗夫归省吴江19

送僧归洞庭20

题夏正夫游石湖、虎丘诗卷20

雨窗诗意20

寄严守邵文敬20

送杨琴士20

独坐21

送同年范以贞还任宁国21

谒文丞相祠21

姚少师像21

游华严寺寺在京城之西山。21

元耶律丞相墓,和匏庵韵22

狄梁公祠次匏22

昌平刘谏议祠22

戊申岁22

恭送孝穆皇太后梓宫迁袝茂陵22

雪23

送刘侍讲景元使交南23

送吕丕文给事使交南23

送蔡进之还洞庭23

送侄宠23

海蝦图24

寄福建戴方伯戴以御史董学政於东南,特承奖拔。24

送刑部员外郎王存敬省祖其祖百岁。24

送袁进士翱纂修24

送石邦彦知汜水25

谢尚书挽词—夔。25

送李士钦祭淮渎25

雨中对梨花四首25

始预经筵,次匏庵韵26

匏庵约山行,以秉之弟初至,不赴26

次日匏亦以雨阻,以诗来纪旧约26

送徐季止还南雍仲山弟。26

震泽先生集卷第二27

诗27

送秉之还吴27

对月有怀秉之27

吴禹畴副使使便还吴江觐省27

陈给事玉汝羞龞见邀,雨,不克赴。以龞见馈,作诗谢之28

兰竹28

送陈汇之正郎出知曹州28

送韩勋都宪孙。28

送王允常佥事之广东29

送周院判原己还任南京,得杲字29

即事29

半舫斋种竹玉汝斋名。29

送刘御史还蜀规。29

送温生廉还江西傅学士子壻。30

中秋夜超胜楼翫月30

早起30

耳呜30

顾氏三辰堂30

奉和匏庵谢橘三首31

和玉汝谢橘31

赠何医士31

送僧归西山31

史馆岁暮述怀,次匏韵31

除夜三首32

送杨润卿给事按贵州边储32

送冯原孝知扬州32

送林教授致政还闽中32

送陈进士恪知宿松33

哭原己,次匏韵33

哭张修撰亨父,次谢祭酒韵33

喜雨33

次韵杨维立初入史馆33

李学士释服,诸公有诗,趣入史馆,因次34

次韵廉伯庶子昼寝34

赠河南巡抚杨贯之34

送高良新知归州34

郑氏锺秀楼34

送僧如海还金泽35

送建德尹蒋文广致政还光福35

朱天成寄酒,味变35

九月晦日玉延亭看菊35

题竹赠陈御史瑞卿35

送林伯方还闽苏学教授智之子。36

朱天昭始第进士,主余家。至明年,移居西邻36

天昭子希周失解36

送汝行敏知南安36

赠全卿36

送顾承之还吉安省觐37

方岩书院,次谢祭酒韵二首祭酒季父宝庆守所营也。37

送傅中舍曰会分封鲁府37

沽头行三首,赠陈水部宣。37

送刘以初下第还常熟38

送陈员外于章分司芜湖38

寄汀漳守备西指挥尝守吴之金山卫。38

送陈尧弼知会稽旧知吴江。38

送张时学知遂安、任叔顺知定海38

送白廷臣知崇仁39

送周民则同知袁州39

送吴大章还宜兴编修克温父。39

送钱正术还姑苏39

送僧39

奉和谢氏三亭之韵40

送谢祭酒之任南雍40

玉汝看葵见寄40

古愚41

寄题明秀楼41

送周进士炯还常熟觐省同年近仁子。41

玉汝作东眺轩,不忘在东诸君子也。次其韵41

诸葛武侯41

徐詹端寿词42

赠顾镛镛,顾仲英之孙。仲英,元季昆山巨家,与杨銕厓等为诗社,有《玉山草堂集》。仲英子元巨,国初徙籍凤阳。42

太平鸟43

送表兄叶志通43

小适园桃花忽开43

花落又作43

朝陵行44

游京城西山三首44

匏庵惠鹤44

代简速仲山仲山将使河南。45

匏庵和乐天五十八归来,因同赋45

送陈郎中一夔录囚45

匏庵臂疾,予问之偶迟,有诗见贻,次其韵45

送张学士廷祥之南京46

郊祀斋宫,次仲山韵46

赠梁都宪巡抚四川46

震泽先生集卷第三47

诗47

壬子校文南畿,得诗十二首47

归省过太湖49

归自西洞庭,阻风,登鼋山绝顶50

将发阻风50

将发阻雨50

秉之送至京口,别去有诗,和之50

又50

过长江51

宿迁别安隐兄51

兴济阻风,速沈方伯时旸饮51

舟次直沽,别沈方伯,次其韵51

寄题拱北楼52

恭毅章公挽词52

送薛金下第还江阴52

送华?下第归无锡52

寄河南顾参议崇善二首53

苦热53

喜雨53

又53

送盛进士应期归娶吴中53

送欧阳子履董广东学政其兄亦以副使董学政。54

送人之南丰54

送吴编修克温归省宜兴54

送同年俞副使濬之四川兵备54

送夏璪下第还江阴54

送白进士金归省55

送陈瑞卿之临清兵备55

送张叔亨御史按云南55

送李文选唯诚册封岷府55

送仲山之任广东参政55

我生56

奉和匏庵读白集二首56

和?秫饭56

匏庵因菜根之句复次前韵,和之56

鹦鹉二首57

白髭叹57

送白主事辅之还任南京57

送严太守永濬知西安57

赠毕生昭同年嘉会之子。57

海月庵观灯58

送孙廷宪训导之夏邑58

二月雪58

赠杨君谦时君谦有归志。58

送茹銮知唐县58

送张汝勉知祁州59

哭同年刘景元谕德三首59

宿樊都尉翠微山庄59

病间偶成59

纪梦60

读白集60

怀山60

病起60

哭逊之、振之兄三首61

和秉之再到京口,有怀别时之作61

送僧方册归善权寺61

抱子猿61

长啸猿61

过南夫内翰於玉延亭62

冢宰三原王公寿词62

和周少宰伯常得孙62

宜兴张氏双桂堂62

送李茂卿大理还嘉鱼62

宜晚轩63

八月十六夜,匏庵携酒过宜晚轩63

赠朱相之分司芜湖63

和杨侍读介夫得子63

程、李二学士承命教庶吉士64

送吴禹畴之任广东兼柬仲山64

避暑傅氏山庄,次陆学士廉伯韵二首64

和莫曰良早朝之作64

陆凤刲股愈母疾65

送周驸马祭告孝陵65

次韵马少卿经筵纪盛65

寄陈一夔予北上,陈自刑曹外补,相值於南旺湖。65

送王懋伦佥事之蜀懋伦成化末自翰林外谪,今召擢宪佥。65

天昭御史家藏王朋梅画,屡失而得66

内阁赏芍药四首66

沈石田寄太湖图66

弔文山遗墨钱世恒宪副家藏,被火。67

赠彭都指挥督饟南还67

延喆初就外传匏庵,西塾也。67

题手植树67

送表兄叶存仁还洞庭67

送锺钦礼还会稽68

长安新堤成68

经筵次林祭酒韵68

送史进士巽仲归省溧阳史,溧阳故家,出自汉史丹云。69

忠节祠69

延喆冠69

震泽先生集卷第四71

诗71

内阁赏芍药二首71

赠曹铭铭,吴人。其父尚襄陵郡主,因家山西。71

送王参政还河南参政有八子,其二为翰林庶吉士,故冢宰李公甥也。71

送同年何汝玉知赣州府72

赠陈御医公尚陈之术传自孟氏。72

送苏伯诚编脩佥江西宪司提学72

赠少傅徐公挽词文靖父。72

徐太夫人挽词文靖母。73

招姚存道73

送存道73

送杨应宁副使还秦中74

送同年袁德宏还任汉中74

送倪尚书之南京74

送玉汝使长沙74

种竹74

和马少卿见慰独居之韵75

偶成二首75

闻蛩75

己未岁南归,至德州口占75

过西洞庭徐氏75

饮徐氏新楼76

登缥渺峰76

林屋洞,次傅水部韵76

自西山归东洞庭76

游吴城西诸山76

金山77

登万寿寺佛阁77

望阳山77

焦山78

甘露寺78

金山78

饮云龙山放鹤亭78

饮德州郑主事分司园亭78

送徐司空致仕贯。79

送王尚书之南京户部79

韩亚卿贯道见示屠冢宰诸公倡和之作79

寄萧给事文明79

庚申长至,有事於东陵。倪冢宰、吴、韩两少宰俱有诗赠行,和之79

调韩侍郎韩时鳏居十年馀矣。80

次韵匏庵谢橘80

匏谓木奴与鸭脚子同至,不宜见遗,仍次前韵80

次韵玉汝谢橘80

雪後有怀小适园三首80

铜罏81

郊祀斋居,次韵倪冢宰81

庆成宴二首81

贺李谕德子阳五十得子81

次韵玉汝春寒有感82

海月庵观镫镫,滇南新制也。82

韩侍郎庭中芍药盛开82

送马良佐学士还南京马有二子,一为验封主事,一为庐江太守。82

孟秋夜,陪飨太庙,值雨。礼成趋出,门且闭。归途水几没膝。是夜,惟予与谢亚卿同之83

送全卿赴制江宪副83

中元朝陵,值雨。已而开霁,次倪、韩二长官韵83

追次三原王公谒陵之韵83

赠郭挥使宏守备永平84

匏庵作板屋,诗以落之84

再次84

三次84

次韵板屋二适85

尹冢宰寿词二首85

顾都宪竹间书屋85

赠戴大宾大宾,闽人,年十三举乡试第二人。86

送刘都宪廷式巡抚宁夏86

赠刘司马时雍86

送韩亚卿谒陵86

奉和屠侍郎元勋谒陵87

赠写真贾志87

三忠祠诸葛武侯、岳武穆、文丞相。87

和刘司马失子87

壬戌九月87

秋日斋居值雨,已而大雪。呈韩亚卿二首88

韩见和,复次韵88

次韵玉汝五老会88

送沈世隆88

癸亥岁二月八日看牲是岁看牲凡三。89

游功德寺89

香山89

登毘卢阁在京城西。89

赠郭孟丘其先曾遇异人,留药方於牡丹花上。自宋时赐姓赵,至今家传秘方。90

橘荒叹90

次韵秉之詠走马镫90

次韵秉之莲花镫90

与秉之登郡城楼91

碧桃花91

和秉之得子91

游太湖91

赠横山人王清91

洞庭新居成92

和秉之塘桥郊居自适之韵92

兰竹石92

对山92

倪同知加冠服致仕92

孝宗皇帝輓章93

凤雏行,赠毛锡朋93

震泽先生集卷第五94

诗94

过故状元施宗铭墳94

山行三首94

秉之作且适园,有诗,和之95

修书馆秋晚白莲一朵忽开96

吴文定公挽词96

游虎丘二首97

送唐子畏之九仙山祈梦97

歌风台97

海塘谣为充道父赋。父为温州,尝筑塘捍海,其民赖之。97

燕巢叹为充道母夫人赋。98

五月七日陪祀泰陵二首98

入阁,次仲山见寄之韵98

恩赐玉带麒麟服98

十一月廿七日被诏,有事景陵,归途作99

玉泉亭99

己巳正月十三日夜,分献星辰二坛作99

十四日庆成宴上作99

次谢少傅韵100

春波书屋,为屠司寇赋100

题画牛100

题五同会诗後100

宣庙画猫歌101

己巳五月东归三首101

赠巡河王郎中凑。101

得雨赠王郎中101

至徐州,口占四绝102

偶成102

次韵秉之102

晚渡白洋湾102

宿尧峰寺103

行次相城有感103

宿华严寺103

赠勤上人103

次韵蔡九逵投赠103

再游林屋洞104

宿法华寺104

坐法华寺後石上,望横山人家,历历可数,寄王元德104

访元德104

寄隐者104

越来溪怀古105

宿卢氏芝秀堂,留别师邵、师陈二首105

过黄墅沈氏,阻风,望洞庭甚近而不能至105

酒熟志喜105

荆溪杂兴106

和钱元抑投赠107

贞甫大参立二石於庭,邀予赋之108

谢人送杨梅108

苦雨二首庚午岁。108

病中五适109

王应爵侍御过访,将发阻风,复留110

过子畏别业110

王唯颙款鹤轩110

次韵贺宪副泽民会老诗110

盛汝弼得孙在洞庭东山闻报。110

春日山行三首111

谢贺宪副泽民示摄生书111

过范氏近竹园111

送李给事贯使占城111

恭题宣庙画马111

鼠须笔112

送尤宗阳进士之京112

赠石湖卢隐君伯常112

饮横山吴氏醒酣亭112

自横山归洞庭113

赠写真113

偶成113

洞庭新建厅事,柱下获一甕,中有钱,曰太平,喜而口占113

重到宜兴113

宿毗陵驿114

震泽先生集卷第六115

诗115

次韵林都宪待用蜀中行师二首115

饮陈以严颔孙堂115

夜过西虹桥115

贺师邵初授御史,次师陈韵116

题旧写真116

赠僧还杭州116

访徐季止於瓜泾116

襟带江湖楼,为仲山都宪作116

题秉之塘桥新楼117

登阳山大石117

游天池,和仲山韵117

徵明饮怡老园,有诗,次其韵117

偶成三首118

登龙门,次师陈韵118

灵岩山118

栲栳墩118

游湖118

韩文公蓝关图为陈以严赋。119

送吴县簿董仁之任鄞丞119

予伏林下,睹闾阎之疾苦,悯徵求之繁多,伤循吏之难值也,每以为叹。癸酉六月,客有过予,谈海虞胡令之政者,为赋诗119

留别王濬之,和文定公韵119

邹道士听雨堂120

赠仲山120

癸酉春雪120

王应爵侍御家园八景120

与严太守道卿同登莫厘峰121

与道卿、呜阳辈同游法海寺,循平岭,涉杨家坞,还饮偃月冈122

云问曹宪副时中梦予抱病作诗,见及有“可惜中兴天下计,独留忠鲠老东吴”之句,因酬之122

再游南湖122

送陈指挥蕃迁淛江都司122

湖心亭123

户部正郎无锡钱世恩乞归养母,作楼曰爱日,予为赋诗123

赠钱元抑123

过邓蔚山,题天真上人新开禅院123

有约登天平绝顶者,行至龙门,力惫而止124

天平范氏墳124

游治平寺,登吴王郊台124

金泽僧辨如海年八十九矣,手制蒪菜并诗见贻,因和之125

送萧尹九成125

次韵徵明失解兼柬九逵125

碧螺峰125

甲戌春偶成125

二月十二日雪125

苦雨和施呜阳126

与宜兴邵天锡小饮象鼻岭126

至太仓欲观海不遂126

舟中望昆山126

还至维亭126

同年汤侍御用之自寿春来访予,于吴中流连久之。时同年在者,惟仲山、世熙两中丞,因邀为石湖之游。日云莫矣,直至上方而还。因赋诗为别二首127

六月十九日避暑偃月冈127

东山图寄同年谢少傅127

九月二日登高128

与谢宪副德温游阳山箭缺,至半山寺而止128

奉次杨、靳二阁老见寿之韵128

陈以钧得子二首128

将游毛公坛,宿包山寺,明日雨,不克往128

次师陈西干草堂韵129

乙亥新正十日过陈湖二绝129

二月真适园梅花盛开四首129

三月六日,庭前柏树有露如脂,其味如饴。或曰甘露,或曰非也。作诗纪之129

和九逵见招山行130

消夏湾130

明月湾石板130

石公山石洞130

石公山试剑石130

石公山131

林屋洞口古井131

徐氏薜荔园131

五月十三日过东冈,看新竹,时杨梅正熟,红绿掩映,甚可观也。诗因及之131

慰秉之131

酬呜阳苦热韵132

喜玄敬少卿致仕132

震泽先生集卷第七133

诗133

追思慈爱堂,为武定侯郭勋赋133

四月九日,与弟秉之、进之过通安桥顾氏,因偕玄敬登阳山绝顶。次日过虎山桥、七宝泉,至灵岩山而还。得诗三首133

虎山桥134

七宝泉134

和林都宪见素待用见寄之韵三首134

八月四日,送子延喆北上。八日,至镇江,游甘露寺,看狠石;泛舟登焦山,至绝顶;顺风扬帆,直抵金山。壮哉游乎!得诗四首135

怀泉135

野航136

庭前牡丹盛开136

送萧九成136

八仙献寿图136

飞仙图136

得孙,喜而有作137

广成子寿图137

韩文公勘书图137

赠况山人137

览黄省曾明水集138

东冈隐士筑亭於松竹之间,名曰款相,意以为予。予不敢当而有也,为易日来贤。八月二十四日初会亭上,口占一律138

八月十五夜再得孙,复次前韵138

送吴文之会试138

次韵东冈十詠138

杏林139

三月三日,庭前白牡丹一枝独开139

董谕德文玉归省其父太守德初,诗以寄之。德初,余同年进士也140

秉之齿落,有诗,且羡予齿之牢。和其韵,以慰之,且自慰云耳140

侄延学作亭湖上,甚壮,欲140

读击壤集效其体140

水仙花,为张141

丁丑八月二十日,与弟侄辈泛太湖。将游石蛇山,舟发微雨,既而雨大作,抵消夏湾蔡九逵舍宿。明日雨又作,游兴索然,乘便风而还,至家则日出皎然矣。为之一笑,赋诗纪之141

庭梧七首141

和秉之送菊。菊有杨妃、西施之号142

瑞柑诗有序142

素履诗142

东菑诗143

西湖143

丁丑十一月得宣府报143

再次曹定庵宪副见寄之韵143

丁丑季冬二十三日,过永定邵氏。舟次荆溪,和杜子美客夜韵。时杜允胜、陈宗让同行143

夜泊方桥143

河桥舟发归途作144

宿毗陵驿144

黄勉之明水草堂144

送李尹经述职之京144

苔石幽篁图144

偶成144

秉之六十初度145

双湖诗,为佥宪谢廷柱作145

偶成三首145

题四皓图146

谢安围棊图146

秉之惠巾,制甚奇,似东坡而小异,老夫之所宜戴也。赋诗谢之146

四月八日饮陆长卿园亭146

三月望日饮张延德园亭146

延喆使归自福建,得衢州锦川石,立於庭前,戏作147

玉林147

东湖书院,为吴献臣都宪赋献臣先家湖湘,有东湖。後徙广西,亦作东湖书院,不忘先也。147

虎丘147

送李端彝、端行昆仲还嘉鱼二子,故评事承芳之侄。自楚至吴,来为其父乞墓铭。148

野人献菊,碧色,每丛作双鸟并立,名鸳鸯菊,为之赋诗148

再至天王寺有感149

慰东冈失子149

挽施仁德东冈子。149

己卯开岁连雪,有作150

戏题羊皮灯150

己卯开岁九日,弟镠宅观灯,次秉之韵150

詠鱼枕灯150

朱半山輓词150

次邵侍郎国贤见寿之韵151

三月二十三日赏牡丹,秉之不至,有诗来,次其韵151

次林见素中丞见寄之韵151

闰中秋观月,仍两度生辰,喜而有作151

木石居士,为叶文节赋152

闰八月中秋夕再至灵岩152

重改灵岩玩月诗152

悯松152

七月三日大风153

送颜檝。檝,同年水部澄之之子也153

次石田松石图153

题任月山饮饲图154

米南宫苕溪春晓图154

杜允胜偕陆子潜兄弟携酒至园亭154

诸友饮怡老园,分韵得春字154

震泽先生文集卷第八156

诗156

至乐楼诗,为大学士费公赋156

重赋吊文丞相祠156

卢侍御师邵来谒予於山中。时酷暑,与约为山寺之游。未明,舟乃潜发。有诗来,次其韵156

次韵施东冈喜雨157

费伦同七十,少同砚席者也157

次韵沈方伯良臣为余七十之寿。沈与余同生庚午,又同在郡膠,今同致仕157

赠叶巡按忠157

陆长卿为三山甚伟,因赋157

延素藏李嵩画,因题其上158

送王守会试158

五色菊嘉定童以逊用水草接菊,五色具有。158

松石斋159

送贺志同少参之官广东159

瓦屋山歌159

白岩歌,为乔希大司马赋白岩在太原之平乐,南京兵部尚书乔公希大家焉。吴门周臣写其图,余为题其上。159

和林见素次苏子卿见寄之韵四首160

闻尚书泉山林公讣160

怀恃卷,为归仁赋161

荆山小景,为王维纲兵侍赋161

观福建内臣进花鸟赋161

赠黄道士162

送高德元还越162

寄韩尚书贯道162

奉和东冈岁暮有怀见寄之韵162

次韵文徵明见赠之作162

和谢少傅晚步见寄之韵163

忆秉之163

久旱喜雨163

唐子畏临李成群峰霁雪图164

毛都宪七十,邵二泉以前韵为寄,复次之164

嘉靖元年二月廿九日,与林司空见素同登上方,俯视云水千顷,青黄绚斓。见素曰:“此一片锦也。”赋诗纪之164

送毛百朋之北京应举164

送大行人柯君使毕,还闽中省觐。余窃伏草野,无复当世之望。忽承九重遣使衔命,下贲丘园,此三代养老引年之盛礼也。斯礼也不见於天下久矣。顾余何人而际其盛?君使既竣,便道归拜太夫人于堂。感激之馀,无以为报,因赋诗赠之165

林见素自吴过二泉,二泉有作,次其韵165

伤庭梧165

金氏亭上赏菊,昔曾於此看牡丹166

癸未春,予送女至京口。至之明日为上元节。是夜宴邃庵杨少傅第。少傅悬灯於山,灿烂奇甚166

游招隐等寺166

茅山166

茅山巧石亭167

孟子河孙氏楼167

张旭春草帖,予闻其奇久矣。今年至京口,始得观于少傅杨公之第,天下奇迹也。公欲予题其後,以诗来云:“敝墨残毫一尺馀,老来犹得伴幽居。宋元好事题将徧,当代名公可缺书?”余谢不敢当,次其诗云167

禽言167

次木斋阁老见寄之韵167

知乐亭168

六月苦热,壬子日得雨,喜甚168

送盛斯徵都宪巡抚江西168

题画168

和东冈憎蝇169

谢郭长洲惠橘169

丹阳孙思和访余於洞庭,诗以送之169

重阳前二日,东冈人来,约登高之处,诗以报之169

东冈有“只愁风雨似今朝”之句,走笔次韵答之170

九日登象鼻诸岭170

重阳後复雨速东冈170

和见素尚书得谢之韵二首170

重阳後五日,延陵奉菊为寿,五色皆具,而紫菊特奇,因赋170

金碧山水,为丹阳孙思和赋171

胡太守孝思奉诏存问,过太湖,有作,次其韵171

毛给事玉高祖母刘、曾祖母魏双节诗171

胡太守再次前韵,复答之171

岁暮有怀木斋阁老,因寄172

胡太守冬季存问,谢之172

复生172

卢师召侍御新建范文穆祠於石湖傍,有诗,次其韵172

重游一云寺172

游穹窿山173

和邵二泉申诏许终养韵173

月夜与客饮千人石173

余断送迎,久矣。内翰严维中奉使三湘还,过吴,治具邀余过虎丘,余不能辞也。赋诗一笑174

邵二泉点易亭右得泉,有诗,次其韵174

钱汝砺院使八十174

辛巳新春有感174

十三绝句175

题西湖春景176

寄韩司徒176

王成宪府博自昆山来,为予七十寿。成宪时年七十八矣。追数京师诗社中人,惟予两人在者。感刘禹锡诗,因成四首177

偶成177

志喜,和秉之韵178

故顺庵骆先生挽词178

石田学蒙泉阁老画蒲萄178

虎丘陆羽泉埋没荒翳,久矣。高君尹长洲,始命疏濬,且作亭其上以表之。予贺兹泉之遭也,赋诗纪之178

震泽先生集卷第九180

联句180

昌平道中大风联句180

阳山大石联句181

石湖阻冰联句181

除夕喜雪联句182

石湖联句与师召。182

第三泉亭联句183

近体乐府183

寿徐少傅二首183

六十初度,自寿四首184

贺林冢宰二首184

六十三初度,君谦以诗为寿,和之185

吴惟谦同年寿词185

过太湖185

贺秉之授经府186

震泽先生集卷第十187

序187

东原诗集序187

送刘世熙任四川佥宪序188

赠毛给事序188

送广东参政徐君序189

应天府乡试录序190

送毛检讨归省序191

送刘学谕之鲁山序191

送陈宗理知永定序192

送姜太守改任宁波序193

乡试同年会序193

王氏家谱序194

送都水员外郎傅君序195

震泽先生集卷第十一196

序196

会试录後序丙辰。196

送长芦运使宗君序197

丙辰进士同年会序197

送王都宪序198

赠王升之序199

赠少傅徐公序199

送洗马梁君使交南序200

赠陈希承序201

赠徐子容序202

送刘祭酒之南京序202

送修撰刘君归省序203

送福建按察副使刘君序203

震泽先生集卷第十二205

序205

赠御史王君序205

送翁希曾知浮梁序205

赠伍方伯序206

孙可之集序207

古单方序207

壮节录後序208

赠知六安州马大夫序209

送南京吏部尚书林先生序209

式斋稿序210

上海志序211

小学集注大全序211

姑苏志序212

送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刘公致仕序213

会试录序戊辰。214

震泽先生集卷第十三216

序216

匏庵家藏集序216

赠南京兵部尚书林公复官序217

苏郡学志序217

重刊左传详节序218

瓜泾集序219

赠谢封君序219

重刊唐六典序220

游名山记引221

春秋词命引221

震泽先生文集卷第十四223

序223

赠鸿胪卿毛公序223

嘉善志序223

金山卫志序224

容春堂文集序225

重刊王逸注楚词序225

申鉴注序226

皇甫持正集序227

送袁山人序227

送工部正郎蒋君抡材还朝序228

东莱滕氏族谱序229

云水诗集序230

说230

愧知说230

铁柯说231

王良贵字说232

吴奭字嗣盛说232

乐全说233

森甥字说234

澹庵说234

震泽先生集卷第十五236

记236

五湖记236

七十二峰记237

登莫厘峰记238

静观楼记238

黄公山钓台记239

黄陵冈水神祠记239

吏部验封司题名记240

保义堂记241

贵州镇守公署记242

安隐记242

吴县学射圃记243

昭恩堂记244

宝坻县新城记244

震泽先生集卷第十六246

记246

亳州营建记246

吴县脩和丰仓记247

思忍堂记248

兴福寺山居记248

高真堂记249

济宁州工部分司题名记249

醒酣亭记250

吴兴闵氏重修先茔记250

东丘会老记251

东望楼记252

慈湖书屋记253

且适园记253

震泽先生集卷第十七255

记255

天趣园记255

通州重建狼山庙门记256

尧峰山佛殿记257

吴江城记257

太仓州新建城楼记258

壑舟记259

阳山草堂记260

虎丘复第三泉记260

提调学校御史厅壁记261

范文穆公祠堂记261

从适园记263

董南畿学政御史厅壁记263

芝秀堂记264

苏州府重修学记265

云南省城庙学记266

石庄记267

震泽先生集卷第十八269

内制269

伏羌伯毛锐加封太子太保诰文269

封张真人彦頨诰文269

赠太子少保南京礼部尚书谢绶诰文270

赠太子太保都察院左都御史史琳诰文270

封庆阳伯夏儒诰券文270

庆阳伯夫人叶氏诰文271

敕工部郎中郝海、毕昭271

敕辽东巡抚都御史邓璋271

敕秦府永兴王府镇国中尉椴272

礼部尚书张升进太子太保致仕敕文272

敕司礼监左监丞张温272

景皇后尊諡敕273

代礼部上景皇后尊号议273

遣祭景皇后文274

祭宜黄郡主文274

谕祭驸马都尉樊凯父南城兵马副指挥文274

谕祭樊凯母文274

谕祭礼部右侍郎掌通政司事赠尚书沈禄文274

谕祭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陈璚文275

震泽先生集卷第十九276

奏疏276

上边议八事276

时事疏未及上。281

辞免内阁一284

二285

辞免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285

荫子入监286

辞免少傅兼太子太傅286

乞归一287

二287

三288

谢准乞归288

辞朝289

谢赐银币鞍马289

论保国公朱晖功次289

论言官得罪290

震泽先生集卷第二十291

奏疏291

谢存问疏291

讲学篇292

亲政篇293

辞免恩荫疏295

震泽先生集卷第二十一296

碑296

伍相庙碑296

伊王神道碑297

重修颜子庙碑297

无锡县太伯庙碑298

鄠县明道先生庙碑299

武昌忠孝庙碑300

安平镇治水功完之碑代人作。301

通州马神祠碑302

苏州府重修城隍庙碑303

陈氏祠堂碑304

荣禄大夫南京兵部尚书薛公神道碑305

嘉议大夫南京兵部右侍郎黎公神道碑307

震泽先生集卷第二十二309

碑309

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赠太子太保谥文定吴公神道碑309

嘉议大夫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张公神道碑311

郧阳府知府赠中议大夫赞治尹俞公墓碑312

盛氏先茔之碑313

庐州府马侯遗爱碑314

江淮平乱碑315

苏州府建文丞相庙碑317

杭州重脩岳武穆庙碑319

震泽先生集卷第二十三321

愧斋先生传321

张养正传322

东冈高士传323

贞烈熊氏女传325

夏忠靖公传326

容庵葛君家传333

先世事略335

震泽先生集卷第二十四338

碑338

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白公神道碑338

明故中奉大夫河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布政使沈公碑文339

资善大夫户部尚书赠太子太保顾公神道碑文340

邵尚书母过氏太淑人贞节之碑342

通议大夫南京兵部右侍郎王公神道碑343

吴郡治水之碑346

震泽先生集卷第二十五349

行状349

故太子少保吏部尚书赠荣禄大夫少保谥文毅倪公行状349

礼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文穆傅公行状351

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傅刑部尚书谥康敏白公行状353

表碣356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唐公墓表356

赠孺人李氏墓表357

江西提刑按察司佥事杨君墓表358

刘驿丞墓表359

蕃育署尹君母丁氏墓碣360

奉政大夫兵部武选清吏司郎中陈君墓表360

石田杨君墓表361

黄和仲墓表362

震泽先生集卷第二十六364

表碣364

知永年县致仕尤君墓碣364

赵处士墓表365

钱隐君墓表366

大理寺副李君墓表367

贞孝先生墓表367

汉阳府推官致仕刘府君墓表368

华封君墓表369

乐丘阡表370

诰封淑人刘氏墓表371

陈封君墓表372

大厓李先生墓表373

周煦庵墓表374

中议大夫江西知南安府张公墓表375

封奉直大夫礼部员外郎吴府君墓表376

崇明医学训科杜府君令人吴氏墓表377

赠监察御史陈府君配太孺人谭氏墓表379

震泽先生集卷第二十七381

志铭381

右春坊谕德刘君墓志铭381

陆处士墓志铭382

静庵处士墓志铭383

封奉直大夫右春坊右谕德谢公墓志铭384

安人姚氏圹铭385

知将乐县陈君墓志铭386

湖广按察司副使萧君墓志铭387

恭人李氏墓志铭387

封孺人贾氏墓志铭388

南京大理寺卿夏公墓志铭389

太医院判陈君墓志铭390

兵部武库郎中吴君墓志铭391

承事郎徐君墓志铭391

震泽先生集卷第二十八393

志铭393

贵州按察司副使陈公墓志铭393

福建布政司左参政姜公墓志铭394

通议大夫工部右侍郎谈公墓志铭395

广东按察使赵君墓志铭396

云南按察使进阶中奉大夫张公墓志铭397

通议大夫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陈公墓志铭398

封孺人徐氏墓志铭399

震泽先生集卷第二十九401

志铭401

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端毅王公墓志铭401

封太安人杨氏墓志铭403

伯兄警之墓志铭404

中宪大夫云南按察副使致仕朱公墓志铭405

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林公墓志铭406

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刑部尚书闵公墓志铭408

石田先生墓志铭410

亡妹故叶元在室人墓志铭411

乡贡进士吴文之母万氏墓志铭412

皇甫成之墓志铭413

震泽先生集卷第三十415

墓志铭415

吴德润墓志铭415

南京刑部郎中进应天府丞中宪大夫张君墓志铭416

故河南监察御史程君墓志铭417

明故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徐公墓志铭419

中顺大夫知河南彰德府事严君墓志铭420

钱世恩墓志铭421

嘉议大夫南京工部右侍郎沈公墓志铭422

故中宪大夫知温州府事文公继室吴安人墓志铭423

亚中大夫云南按察司副使贺公墓志铭424

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赠太傅文僖靳公墓志铭425

勤上人塔铭428

延质圹铭429

震泽先生集卷第三十一432

墓志铭432

明故嘉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沈公墓志铭432

南雄府推官魏府君墓志铭434

亡弟杭州府经历中隐君墓志铭435

封翰林院编脩徐君室太孺人沈氏墓志铭437

陆冢宰母太夫人华氏墓志铭437

南京礼部尚书邵公母太淑人过氏墓志铭438

亡女翰林院侍读徐子容妻墓志铭440

哀词441

临海陈公哀词并序441

杨文懿公哀词并序442

陆詹事哀词并序443

祭文443

祭太常郑少卿环。443

祭陈太常音。444

同年祭张希载侍御444

祭彭文思公445

祭吴文定公445

祭钱世恩文445

祭白都宪文446

祭靳文僖公文446

祭靳夫人文446

震泽先生集卷第三十二448

颂赞448

御赐禁方颂弘治间赐。448

恩覃三世颂448

孝庙御书赞449

御书秘方赞449

王著作寄颜赞450

丹陛纠仪图赞为御史刘廷瓒作。450

少傅马公像赞450

杨侍郎维立像赞450

东坡笠屐图赞450

吴文定公画像赞451

东峰吴呜翰像赞451

先少傅昆弟行乐像赞451

自赞452

王惟颙像赞452

巡检李祯像赞452

伯兄安隐像赞453

林知府利瞻像赞453

施呜阳画像赞453

谢安石像赞453

谢灵运像赞454

谢叠山先生像赞454

叠山夫人李氏像赞454

汪玉川像赞454

孙真人像赞454

王光庵像赞455

尹侍御伦像赞昆山尹嗣忠父。455

钱孟溥像赞455

王真愚教谕像赞455

箴铭456

主一斋箴为徐都宪公肃作。456

逊敏斋箴456

二箴456

慎疾斋箴457

壮节祠铭457

大雅堂铭布政胡韶之祖。458

古砚铭458

敦叙堂铭有序459

瑞芝园铭460

端砚铭460

井井亭铭,为吴南夫太常作460

钤山堂铭461

歙砚铭461

震泽先生集卷第三十三462

杂著462

?母传462

短解463

鸡呜夜解465

人心道心论465

南人不可为相论466

拟罪言467

职官考471

读宋史472

教太子474

尊号议476

昭穆对478

震泽先生集卷第三十四480

杂著480

春王正月辩480

获麟说481

河源辩482

性善对484

读墨485

书皮日休集後485

答问486

谪解487

拟荡平群盗露布489

重修善权寺募缘疏490

贺平孝丰贼文490

震泽先生集卷第三十五492

题跋492

恭题仁庙监国令旨492

又492

恭题何都御史巡抚南直隶敕492

邢丽文家藏洪武三年定户口勘合帖493

读曾子493

读孔丛子494

读晏子春秋494

跋叶文庄公手书494

书直道编後495

题元人书495

跋真西山墨迹495

跋苏子美临怀素自叙帖496

题文丞相墨迹後496

跋李西台书496

跋王?书496

跋羲之墨迹497

跋献之墨迹497

题宋进士王伯虎授建州参军敕497

书孙可之集後497

题古本列子498

跋吴文定公与沈石田手札498

跋充道所藏朱文公书498

又498

题夏仲昭墨竹498

题东湖屠氏宗谱499

跋蔡九逵石蛇山记499

题东坡竹卷500

跋五贤象500

跋宋文丞相过小青口诗500

跋宋著作王蘋褒敕501

书王德文公据後501

题魏鹤山、杜范、李心传手札501

跋宋理宗赐郑清之御笔诗王唯颙家藏。502

跋王唯颙家藏宋世登仕郎牒502

题蓬轩类纪502

题赵子昂兰亭十三帖503

鲜于伯机草书千文503

跋古本九经503

跋黄山谷草书墨迹503

题顾闳中六逸图旧题马渊明、孝先、毕卓、马融、阮咸。予为辨之如左。504

题石勒问道图504

题张长史郎官厅壁记504

跋张长史草书505

书王安道登华山图505

恭题巡抚南畿李司空四世诰命图505

震泽先生集卷第三十六507

与人论摄生书507

复王巡抚三原。508

复尹太宰509

与韩尚书510

复谢阁老书510

与林都宪待用书511

与陆冢宰书511

复邵尚书书512

吴中赋税书与巡抚李司空512

与李司空论均徭赋514

复巡抚李司空515

又516

复邵二泉书516

与王都宪懋中书517

复邵二泉书517

与某书517

复邵二泉书518

与林见素书518

补遗520

题吕纯阳渡海像十二岁作。520

对月有怀秉之520

和弟铨光化得兄及第捷报,喜而有作520

承徽楼诗有序521

石湖书院初成联句521

舟中共寝联句522

祖筵馀思诗522

书梦草集後523

檇李屠东湖太和堂集序523

石湖诗叙524

秘传天禄阁外史序525

募造野航疏526

赠葛立斋移家坞中记526

重修花龙池碑亭勒碑後527

公荣公墓志铭527

适适翁墓碣铭528

定之公寿藏铭529

继室张孺人墓志铭529

弘治宗谱跋530

世数排行诗531

题武峰葛氏家谱531

风闻言事论532

与顾生书534

答朱阳伯书534

示馆中诸生534

答温道甫书535

答陈直卿书535

答张元夫书536

与安隐公书537

与秉之公书538

与尚宝公书以下十五通,自旧抄本文恪公家书迻录,皆正德初年所作。原本共五十馀通,兹录其尤严切者。541

与思南公书546

与徐文敏公书547

震泽长语553

震泽长语序553

震泽长语卷上554

经传554

国猷560

官制563

食货570

象纬572

震泽长语卷下579

文章579

音律583

音韵586

字学587

姓氏590

杂论591

仙释594

梦兆597

震泽纪闻603

序震泽纪闻後603

震泽纪闻卷上604

宋濂604

詹徽604

王朴605

王行605

建文606

姚广孝606

恩张607

景清608

铁布政女诗608

平保儿609

王彰609

李干610

戴元礼610

王宾611

盛启东611

王府尹613

皇甫仲和613

王振614

陈继614

薛瑄615

张益615

马宝616

倪谦 吕原616

胡濙616

王翱617

刘铉617

杨暄618

李秉618

王竑619

陈文619

钱溥620

李贤620

吴惠621

盛?622

震泽纪闻卷下623

万安623

孟密624

怀恩624

梁芳 韦兴625

汤鼐626

徐溥627

丘濬628

吴宽 谢迁628

叶元629

刘瑾630

赵风子634

李东阳636

焦芳638

读李文正墓志此条新增。640

杨铭此条新增。641

附 清王仁俊校勘记647

附 续震泽纪闻653

续震泽纪闻653

尚书吴文定公653

编修槎轩高公654

按察使杨公656

按察司佥事陈公656

太子太保左都御史陈僖敏公657

国子博士徐公658

应天府通判枝山祝公659

右都御史值庵盛公660

礼部右侍郎金公663

翰林检讨怡庵陈公664

武功伯天全徐公665

附录一 诸家序跋673

震泽王文恪公集叙673

震泽先生集序674

读王文恪公集序675

重刻震泽长语序676

震泽长语序676

震泽长语书後677

震泽长语又跋677

震泽先生别集序678

附录家序679

震泽先生别集跋680

王文恪公手稿跋文震孟681

题王文恪先生未刻稿杨廷枢682

王守溪先生制义序683

刻王文恪先生藏稿序683

文恪公家书跋王季烈685

震泽集四库提要686

震泽长语四库提要687

附录二 名公笔记688

乞褒恤疏大中丞吴廷举688

跋东冈施凤688

跋林屋蔡羽688

题联句石田沈周689

跋联句大宗伯吴宽689

待漏像赞大中丞徐源689

跋诗稿主事杨循吉689

赞京兆门人祝允明690

寿诗解元门人唐寅690

跋太史门人文徵明690

赞给谏门人陆粲691

赞大学士顾鼎臣692

赞大中丞门人王守692

寿诗太学门人王宠692

传新建伯王守仁692

吴中先贤赞侍御刘凤693

墓铭大宗伯邵宝693

状侍读婿徐缙694

像赞大司寇王世贞694

外史传宪副冯时可694

附录三 传记695

文恪公行状徐缙695

大明故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致仕赠太傅諡文恪王公墓志铭邵宝700

太傅王文恪公传王守仁703

太傅王文恪公传文徵明706

王文恪公传王世贞711

王文恪公713

王鏊714

王少傅鏊716

王鏊716

王鏊717

王鏊传718

附录四 王鏊年谱721

太傅文恪公年谱序721

年谱721

後记73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