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史简编 近现代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安作璋主编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71MB
- 文件页数:46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史简编 近现代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四编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编)3
第一章 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3
第一节 禁烟运动3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3
鸦片的输入5
中国的禁烟斗争8
第二节 鸦片战争的经过10
英国发动侵略战争10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14
东南沿海和长江下游的战斗16
第三节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
中英《南京条约》18
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19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20
人民群众反侵略斗争的继续22
第二章 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25
第一节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25
洪秀全和冯云山的早期反清活动25
金田起义29
第二节 太平天国前期的胜利发展30
定都天京30
太平军的北伐和西征33
捻军和各地少数民族响应起义36
《天朝田亩制度》及各项政策38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41
英法发动侵略战争41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43
沙俄乘机侵吞中国大片领土46
“辛酉政变”和中外反动派开始勾结48
第四节 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50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50
太平天国为争取形势好转而斗争51
经营江浙和保卫安庆的失败54
中外反动派的联合镇压和天京陷落56
太平军余部和捻军的继续战斗58
大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其历史意义59
第三章 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63
第一节 洋务运动63
外国在华政治经济势力的扩大63
洋务派举办军事工业和新式陆海军的建立65
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68
第二节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73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出现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73
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和早期斗争76
第四章 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79
第一节 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79
美日对台湾的侵略79
俄英对新疆的侵略80
英国对云南和西藏的侵略82
第二节 中法战争83
法国对越南的侵略83
中法战争与《中法新约》的签订84
第五章 甲午中日战争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89
第一节 中日战争89
日本侵华战争的准备89
中日战争的爆发和经过91
《马关条约》96
中国军民反抗日本强占台湾省的斗争97
第二节 帝国主义阴谋瓜分中国的活动99
列强在华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99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101
第六章 戊戌变法105
第一节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105
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05
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的维新变法活动106
维新派与封建顽固派的论战111
第二节 百日维新及其失败114
百日维新114
变法的失败116
第七章 义和团运动119
第一节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19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119
义和团运动的发展123
第二节 抗击八国联军的战争127
八国联军侵华与京津义和团的战斗127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义和团和《辛丑条约》的签订131
沙俄侵占中国东北134
第八章 辛亥革命137
第一节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137
民族危难的加深和不断高涨的人民反抗斗争137
清政府推行“新政”141
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143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147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151
第二节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革命活动152
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纲152
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154
同盟会领导和影响下的武装起义156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与立宪运动159
第三节 武昌起义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161
辛亥革命前夜的群众斗争和保路运动161
武昌起义和各省区的响应164
中华民国的成立169
第四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历史意义172
帝国主义破坏中国革命与袁世凯窃取民国政权172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175
第九章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179
第一节 反对袁世凯的斗争179
国民党的建立与“二次革命”179
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列强的疯狂侵略181
护国运动与洪宪帝制的覆灭184
第二节 反对段祺瑞的斗争186
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186
段祺瑞操纵北京政权与张勋复辟187
护法运动189
第十章 中国革命的新曙光191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壮大191
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191
无产阶级的壮大192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193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3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196
第十一章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197
第一节 社会政治思想197
龚自珍、魏源与思想领域内的新变化197
太平天国对封建旧思想旧文化的冲击199
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传播201
第二节 史学与文学艺术203
梁启超的史学观点和王国维的史学贡献203
文学204
戏剧205
绘画与雕塑205
第三节 科学技术206
数学家李善兰、华蘅芳206
化学家徐寿207
铁路工程师詹天佑207
飞机设计师冯如208
第四节 教育209
洋务教育209
维新派教育209
近代资本主义教育的发展210
辛亥革命前后的教育211
第五节 社会风俗212
衣食住行与娱乐活动212
社会礼俗与岁时节令214
第四编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编)219
第十二章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219
第一节 “五四”爱国运动219
“五四”运动前夕的中国219
“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220
“五四”爱国运动的初步胜利222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224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224
共产党地方组织的出现及其活动225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227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228
帝国主义协同宰割中国和北洋军阀混战228
民族经济的衰退229
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229
第四节 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231
香港海员大罢工231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232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233
第十三章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235
第一节 国共合作的建立235
第二次护法运动和孙中山的转变235
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统一战线方针的确定236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237
第二节 革命运动的高涨238
南方革命运动的高涨238
北京政变和孙中山北上239
第三节 “五卅”运动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240
“五卅”运动240
省港大罢工241
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242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党右派和国家主义派的斗争243
反对戴季陶主义的斗争243
反对西山会议派的斗争244
反对国家主义派的斗争245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初步形成246
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248
第十四章 北伐战争251
第一节 国民革命军的北伐251
直奉军阀的反革命联合251
北伐军的胜利进军252
第二节 工人的英勇战斗和农村大革命255
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255
上海工人的武装起义256
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村大革命257
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258
第十五章 国民革命的失败261
第一节 蒋介石集团的叛变261
帝国主义加紧干涉中国革命261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262
第二节 汪精卫集团的叛变264
反革命包围中的武汉政府264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266
第三节 壮、蒙古等族人民的革命和藏族人民的反侵略斗争267
壮、蒙古等族人民的革命斗争267
藏族人民的反侵略斗争268
第十六章 国共内战的展开269
第一节 国民党统治的建立269
国民党的“统一”269
国民党“训政”的开始270
南京政府的亲帝反苏外交272
第二节 工农红军和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273
“八一”南昌起义273
“八七”会议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274
广州起义275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277
第三节 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279
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279
“国民会议”280
第四节 红色政权的发展281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281
毛泽东关于中国红色政权的理论282
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工农红军的发展283
古田会议和土地革命的开展286
红军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288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290
第五节 中间政派的出现及其活动290
第三党的成立和活动290
国民党改组派的成立和解散292
人权派的出现和消失293
第六节 各少数民族人民的革命和反分裂斗争 台湾雾社反日武装起义294
壮、蒙古、彝等族人民的革命斗争294
藏族人民的反分裂斗争295
台湾雾社高山族人民反日武装起义295
第十七章 内战与抗日民主运动交织297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和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297
“九一八”事变297
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298
“一·二八”事变和上海抗战300
第二节 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起伏301
蒋介石“安内攘外”的反动国策301
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形成302
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起伏303
第三节 红军的长征305
第四次反“围剿”和红色区域的建设305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和红军长征的开始307
遵义会议308
红军长征的胜利309
第十八章 由内战向全国抗日战争转变313
第一节 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313
华北事变313
国民党亲英美派和亲日派的分化314
南京政府的币制改革和经济建设315
“一二·九”运动316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确定318
瓦窑堡会议和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318
中国共产党的逼蒋抗日方针319
第三节 西安事变321
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继续发展321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322
第十九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325
第一节 全国抗日战争的爆发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325
“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325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327
世界各国对中日战争的不同态度328
第二节 国民党的抗战方针政策和正面战场的抗战329
国民党的抗战方针政策329
正面战场抗击日军大举进攻330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方针政策和敌后战场的开辟332
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方针政策332
敌后抗日战场的开辟333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335
第二十章 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337
第一节 日本侵华策略的变化和汪精卫集团的投敌337
相持阶段的到来和日本侵华策略的变化337
汪精卫集团的投敌和汪伪政权的成立338
第二节 正面战场的继续抗战和国民党当权者的积极反共339
正面战场抗击日军的有限进攻339
国民党当权者的积极反共活动341
皖南事变342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和团结的斗争342
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重要支柱342
中国共产党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斗争344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348
第四节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349
抗战初期中间势力的政治态度349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及其主张350
第五节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与日本在中国的残酷掠夺和“扫荡”352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352
日本在中国的残酷掠夺和“扫荡”353
第六节 正面战场继续抗战和国民党统治的腐败353
正面战场抗战和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353
国民党统治的腐败355
大后方人民民主运动的高涨356
第七节 中国共产党和敌后抗日军民的艰苦斗争357
敌后战场的反“扫荡”斗争357
中国共产党的整风运动359
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361
敌后战场的局部反攻362
第八节 少数民族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 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对祖国抗战的支援363
蒙古、回、黎、苗等族人民的抗日斗争363
藏族人民维护祖国领土主权的斗争364
新疆三区革命政府的成立364
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对祖国抗战的支援364
第二十一章 抗日战争的胜利367
第一节 抗战胜利前夕国共两党的不同路线367
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路线367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路线368
第二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370
抗日军民的大反攻370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370
第二十二章 政治协商与准备内战373
第一节 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373
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和中国共产党的方针373
重庆谈判375
解放区的自卫反击战和国统区的反内战运动376
停战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377
第二节 美蒋布置全面内战380
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380
美国加紧帮助蒋介石布置内战381
第三节 解放区军民积极准备自卫战争382
解放区的练兵、生产和减租运动382
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383
第二十三章 全面内战的开始385
第一节 全面内战的爆发385
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385
中国共产党粉碎蒋介石进攻的方针386
第二节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防御387
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387
粉碎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389
第三节 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经济危机391
“制宪国大”391
《中美商约》和国统区的经济危机392
国统区人民运动的高涨393
第二十四章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395
第一节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395
三支大军挺进中原395
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深入和整党整军运动397
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398
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发展399
第二节 国民党反动派的挣扎与孤立400
“戡乱总动员”和“行宪国大”400
美帝对国民党败局的挽救401
国统区人民运动的进一步高涨402
中间路线的破产403
第三节 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的战略决战404
三大战役的胜利404
国统区财政经济的崩溃407
国民党“和平”攻势的破产408
第四节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410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410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41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4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413
第二十五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415
第一节 哲学415
李大钊、蔡和森对唯物史观的早期传播415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和李达的《社会学大纲》416
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417
第二节 史学418
李大钊的史学理论419
郭沫若、吕振羽对中国古史的研究420
毛泽东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420
范文澜和翦伯赞编写的中国通史421
第三节 文学艺术与出版422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422
郭沫若和茅盾在文学上的成就423
左翼作家联盟424
梅兰芳、聂耳、徐悲鸿等在艺术上的成就425
解放区文艺的成就426
邹韬奋在出版事业上的贡献427
第四节 科学技术428
中国科学社428
中央研究院429
杰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430
中国近代气象学的奠基人竺可桢431
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433
侯德榜的联合制碱法434
桥梁专家茅以升434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435
第五节 教育436
勤工俭学运动436
壬戌学制437
中华职业教育社438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439
梁漱溟的乡农学校440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441
“抗大”式教育442
第六节 社会风俗443
婚姻家庭443
服饰住行444
岁时节令445
热门推荐
- 858775.html
- 3067142.html
- 3593636.html
- 1271229.html
- 465724.html
- 312047.html
- 1805630.html
- 2097731.html
- 2383126.html
- 32642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496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242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356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202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016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355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374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034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97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56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