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革命史通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革命史通论
  • 朱育和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730202006X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546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56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革命史通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近代化过程中的中外关系演变2

第一章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2

第一节 古代中国的兴盛与衰落4

一、文明发达的古代中国4

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11

三、封建社会的衰落16

第二节 西欧资本主义的崛起及其对亚洲的侵略20

一、西欧资本主义的崛起20

二、资本主义国家对亚洲的侵略和亚洲各国的命运24

第三节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和英国打开中国大门的国策27

一、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27

二、英国打开中国大门的国策32

第二章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国门(1840-1949年)37

第一节 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战争,独立的封建大国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1840-1914年)37

一、从世界全局看五次侵华战争38

二、五次侵华战争带给中国的是什么?49

第二节 日本侵略步步深入,半殖民地中国向殖民地中国滑行(1914-1949年)57

一、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国际形势的两大特点58

二、日本死亡中国的步骤61

三、日本统治区的悲惨遭遇65

四、抗日战争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宣告被迫“开放”局面之最终结束73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被迫“封闭”与主动开放(1949年- )87

第一节 70年代前中国被迫相对“封闭”国门(1949-1970年)88

一、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对中国的影响88

二、美国与中国共产党从合作转为对抗92

三、苏联与中国从合作转为对抗103

第二节 70年代后中国主动开放国门(1970年- )110

一、两极世界格局向多极世界格局转变,使中国出现了打破“封闭”状态的机遇111

二、70年代中期,中国在主动开放国门道路上的大起大落120

三、从小开放到大开放131

第二编 中国近代化道路探索之一--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道路144

第四章 封建统治阶级在内忧外患中的应变举措144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后的经世思潮144

一、议论国计民生大事,倡言改革145

二、研究边疆、海外史地,师夷、制夷148

第二节 “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152

一、外国侵略者对华政策的变化和清政府兴办洋务的意图153

二、洋务运动中所办军用工业和民用企业的规模和性质155

三、洋务派“求富”、“求强”活动的破产158

第三节 从慈禧“新政”、“预备立宪”到民初“政党政治”和军阀统治的形成160

一、慈禧“新政”161

二、“预备立宪”与“皇族内阁”163

三、民初袁世凯对“政党政治”的利用和军阀统治的形成166

第五章 农民为主体的下层群众在近代社会中的处境与抗争172

第一节 农民群众接连不断的反抗斗争172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173

二、反洋教斗争与义和团运动180

第二节 农民群众在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184

一、农民人多势众是中国近代化的举足轻重的力量184

二、阶级局限性决定农民不能充当近代化的领导力量188

第六章 新兴资产阶级为建立近代民主社会而奋斗的几种模式193

第一节 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193

一、外国在华资本与官僚资本194

二、民族资本的出现和发展196

三、中国资本主义的特点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特性198

第二节 和平的从上而下的改革运动200

一、戊戌维新运动201

二、立宪运动与进步党的活动209

第三节 暴力的从下而上的革命运动212

一、辛亥革命213

二、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奋斗226

第四节 基础的文化思想上的“启蒙”运动229

一、“启蒙”大师严复230

二、梁启超的“启蒙”活动与《新民说》234

三、陈独秀办《新青年》及新文化运动236

第三编 中国近代化道路探索之二--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道路245

第七章 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245

第一节 中国工人阶级成长壮大和先进知识分子传播马克思主义245

一、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发展和特点246

二、工人阶级从“自在”向“自为”的转化249

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传播马克思主义252

第二节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257

一、“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257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260

第三节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267

一、国民党的新生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267

二、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270

三、“四·一二”、“七·一五”政变国民革命失败275

第八章 继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轨道上滑行的国民党独裁统治283

第一节 国民党对中国的政治统治284

一、统一旗帜下的军阀混战和反共内战284

二、军政、训政到“宪政”289

第二节 国民党对中国的经济统治293

一、封建土地关系维持不变293

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对中国经济的垄断295

第三节 国民党对中国的文化统治300

一、文化教育事业的缓慢发展与文化专制主义300

二、新生活运动303

第九章 幻想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游离于国共两党之间的第三种势力307

第一节 第三种势力的形成、发展及其变化308

一、第三种势力的形成308

二、民族抗争中的第三种势力310

三、第三种势力的活跃期及其分化和新生313

第二节 民主党派的纲领和“中间路线”的破产317

第三节 民主党派的活动在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319

第十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探索中走向成熟322

第一节 在曲折中探索适合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323

一、历史转折时期及其理论反思323

二、实践的开展和理论的创造--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326

三、中国共产党战胜强大敌人的三大法宝331

第二节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334

一、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加以回答334

二、新民主主义理论337

第十一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342

第一节 抗战胜利后争取和平民主、反对独裁内战的斗争343

一、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和各党派的政治主张343

二、国共两党斗争的两个重大回合347

第二节 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及其原因剖析351

一、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伟大胜利351

二、失败党和胜利党的比较分析358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364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364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367

第四编 中国近代化道路探索之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374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374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客观环境与主观动因374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客观环境374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观动因377

第二节 “三大改造”的历史进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379

一、对小生产者的社会主义改造379

二、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83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意义及其存在问题386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历史意义386

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所存在的问题388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及建设道路的探索391

第一节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利弊391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391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大成就398

第二节 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局限401

一、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401

二、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失误413

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局限性417

第十四章 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而开展的政治文化斗争与严重失误420

第一节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420

一、1957年前后的变化421

二、以政治态度和思想倾向为依据划分阶级424

三、“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427

四、原因431

第二节 反右派、反右倾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433

一、反右派的严重扩大化433

二、全党“反右倾”运动436

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文化领域的错误批判439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445

一、“文化大革命”的三个阶段447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若干大事449

三、对“文化大革命”的几点认识461

第十五章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468

第一节 转折之序曲469

一、“两个凡是”与“完整准确”的对立470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473

第二节 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476

一、中央工作会议和邓小平的重要讲话477

二、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480

三、全会在其他方面取得的成果483

第三节 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485

一、平反冤假错案,调整各级领导班子486

二、确立和贯彻干部队伍的“四化”方针490

第十六章 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495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框架497

一、对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499

二、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504

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510

四、党的十四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括514

第二节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伟大成就516

一、改革的历史进程518

二、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524

三、学术文化的繁荣发展531

尾语535

思考题537

参考文献540

后记545

再版后记54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