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清代词学的建构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清代词学的建构
  • 张宏生著(南京大学文学院)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 ISBN:7806430385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374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38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清代词学的建构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章政治内涵的深度和广度1

第一章政治内涵的深度和广度1

导言1

目 录1

目 录1

第一节遗民词人的风骨2

第一节遗民词人的风骨2

第二节对民生疾苦的关注8

第二节对民生疾苦的关注8

第三节鸦片战争前后的爱国词14

第三节鸦片战争前后的爱国词14

第四节常州派词学理论的具体实践22

第四节常州派词学理论的具体实践22

第五节 鸦片战争前后的爱国词在词史发展上的意义28

第五节 鸦片战争前后的爱国词在词史发展上的意义28

第一节《乐府补题》的复出与词坛的接受32

第一节《乐府补题》的复出与词坛的接受32

第二章咏物词的传承与开拓32

第二章咏物词的传承与开拓32

第二节《乐府补题》与《茶烟阁体物集》的比较34

第二节《乐府补题》与《茶烟阁体物集》的比较34

第三节朱彝尊对比兴寄托的体认38

第三节朱彝尊对比兴寄托的体认38

第四节社会政治现实的影响42

第四节社会政治现实的影响42

第五节对传统的偏离与超越47

第五节对传统的偏离与超越47

第六节强烈的创新求变意识51

第六节强烈的创新求变意识51

第七节创新的意义与代价55

第七节创新的意义与代价55

第八节结语58

第八节结语58

第三章艳词的发展和新变60

第一节艳词溯源60

第一节艳词溯源60

第三章艳词的发展和新变60

第二节《花间集》的特色和价值63

第二节《花间集》的特色和价值63

第三节宋室南渡之后的声色之求66

第三节宋室南渡之后的声色之求66

第四节《静志居琴趣》所表现的新变化71

第四节《静志居琴趣》所表现的新变化71

第五节政治内涵和教化功能76

第五节政治内涵和教化功能76

第六节结语81

第六节结语81

1.《静志居琴趣》的创作动机82

附关于朱彝尊《静志居琴趣》的探索82

1.《静志居琴趣》的创作动机82

附关于朱彝尊《静志居琴趣》的探索82

2.《静志居琴趣》的基本内容84

2.《静志居琴趣》的基本内容84

3.《静志居琴趣》中感情轨迹的复杂性88

3.《静志居琴趣》中感情轨迹的复杂性88

4.《静志居琴趣》的结构特色91

4.《静志居琴趣》的结构特色91

第四章理论与创作的交互影响95

第一节张惠言从事词学探讨的时间95

第一节张惠言从事词学探讨的时间95

第四章理论与创作的交互影响95

第二节表现手法的突破97

第二节表现手法的突破97

第三节以赋法入词的尝试100

第三节以赋法入词的尝试100

第四节风格的矛盾与互补103

第四节风格的矛盾与互补103

第五节结语108

第五节结语108

第五章诗境的复归与词境的发现112

第一节“沉郁”说的基本内涵112

第一节“沉郁”说的基本内涵112

第五章诗境的复归与词境的发现112

第二节“沉郁”说所接受的诗学传统117

第二节“沉郁”说所接受的诗学传统117

第三节“沉郁”诸词的创作特征120

第三节“沉郁”诸词的创作特征120

第四节独占性和多样性124

第四节独占性和多样性124

第五节“沉郁”说与《风》、《骚》的关系126

第五节“沉郁”说与《风》、《骚》的关系126

第六节“沉郁”说与“格调”说的关系131

第六节“沉郁”说与“格调”说的关系131

第七节 明确的创作指导意识135

第七节 明确的创作指导意识135

第八节结语138

第八节结语138

第六章清词流派的发展状况及其文化特性140

第六章清词流派的发展状况及其文化特性140

第一节清词流派概说140

第一节清词流派概说140

第二节地域性特征142

第二节地域性特征142

第三节批判性意识148

第三节批判性意识148

第四节阶段性发展152

第四节阶段性发展152

第五节渗透与中和160

第五节渗透与中和160

第七章清代妇女词的繁荣及其成就164

第七章清代妇女词的繁荣及其成就164

第一节题材的拓展165

第一节题材的拓展165

第二节风格的多样170

第二节风格的多样170

第三节手法的丰富175

第三节手法的丰富175

第四节繁荣原因的初步探索180

第四节繁荣原因的初步探索180

第八章选本:独特的批评形式185

第八章选本:独特的批评形式185

第一节《倚声初集》与清初词学观念的转变185

第一节《倚声初集》与清初词学观念的转变185

一、重要的文献价值186

一、重要的文献价值186

二、推尊词体的观念191

二、推尊词体的观念191

三、超越前代的意识194

三、超越前代的意识194

四、作品意蕴的提升199

四、作品意蕴的提升199

一、张、黄的年辈和时代206

第二节《词选》和《蓼园词选》的性质、显晦及其相关诸问题206

一、张、黄的年辈和时代206

第二节《词选》和《蓼园词选》的性质、显晦及其相关诸问题206

二、对《风》、《骚》和比兴寄托的推重207

二、对《风》、《骚》和比兴寄托的推重207

三、《词选》和《蓼园词选》之间有无传承关系?210

三、《词选》和《蓼园词选》之间有无传承关系?210

四、《蓼园词选》的特色215

四、《蓼园词选》的特色215

五、《蓼园词选》被忽略的原因221

五、《蓼园词选》被忽略的原因221

六、结语227

六、结语227

附《倚声初集》中王士祯词论辑录230

附《倚声初集》中王士祯词论辑录230

附录清词年表初编288

附录清词年表初编288

主要征引书目361

主要征引书目361

后记371

后记37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