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政府制度 第2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政府制度 第2版
  • 李寿初著(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ISBN:7503531908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16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36页
  • 主题词:政治制度-研究-中国-现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政府制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政府制度历史沿革1

第一节 选择社会主义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1

一、近代中国不适合资本主义生长1

二、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9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政权的政府制度28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政府制度28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政府制度36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政府制度42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政府制度48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政府制度48

二、1954年宪法颁布后的政府制度52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府的关系57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中国政府57

一、政党政治的基本理论57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必然66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政府的方式71

第二节 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78

一、政府的概念78

二、政府的职能79

三、政府活动的原则80

第三节 按照民主法治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82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本质和目标83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党政分开84

三、全面有序地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88

第三章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94

第一节 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一般理论94

一、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实质94

二、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基本模式95

第二节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适度控制96

一、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的必要性96

二、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途径100

第三节 构建分权——协作主义新关系102

一、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央与地方的关系103

二、新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构建105

第四章 市场经济与政府职能109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势在必行109

一、变革生产关系就是解放生产力110

二、社会主义实践催生市场经济113

第二节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117

一、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和营运118

二、宏观调控118

三、对经济基础设施进行建设121

第三节 切实有效地转变现有政府职能121

一、转变政府职能的涵义121

二、政企分开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要求123

三、政府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125

四、反对权力腐败,保证依法行政127

第五章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29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29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129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31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134

四、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36

第二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40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地位140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和任期141

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142

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制度144

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程序146

第三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47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性质和地位147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和任期147

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148

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会议制度150

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工作程序151

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工作机构152

第四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立法程序153

一、提出法律案153

二、审议法律案156

三、通过法律案159

四、公布法律160

第六章 国家元首161

第一节 国家元首的历史发展161

一、国家元首的概念161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元首的历史演变163

第二节 国家主席的地位和作用170

一、国家主席的地位170

二、国家主席的作用170

第三节 国家主席的产生和任期171

一、国家主席的产生172

二、国家主席的任期173

三、国家主席职位的补缺173

第四节 国家主席的基本职权174

一、国家主席的对内职权174

二、国家主席的对外职权176

第七章 国务院178

第一节 概述178

一、国务院的性质、地位和组成178

二、国务院的职权178

三、国务院的领导体制180

第二节 国务院机构设置180

一、国务院机构设置沿革180

二、当前国务院机构设置189

第三节 行政立法193

一、行政立法的涵义193

二、行政立法的分类194

三、行政立法的种类195

四、行政立法的等级与效力198

第四节 依法行政200

一、依法行政的概念200

二、依法行政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必然要求202

三、循序渐进地全面推进依法行政203

第八章 地方政府208

第一节 概述208

一、地方政府的概念208

二、行政区域208

三、地方政府的类型209

第二节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211

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地位211

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和任期211

三、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213

四、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制度215

五、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216

六、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权利和义务217

七、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18

第三节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222

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性质和地位222

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组成和任期222

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权223

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体制224

五、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内部机构设置225

六、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225

第九章 民族区域自治226

第一节 民族区域自治理论与制度226

一、中国的民族格局226

二、民族区域自治理论与制度的生成227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231

一、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地位231

二、设置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原则231

三、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任务232

四、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类型234

第三节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235

一、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235

二、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237

三、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238

第四节 民族自治机关的自治权239

一、管理地方性政治社会事务的自治权239

二、管理和安排地方性经济建设的自治权239

三、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240

四、管理地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自治权240

五、使用和发展当地通用的一种或几种民族语言文字的自治权241

第十章 特别行政区242

第一节 “一国两制”242

一、“一国两制”理论的生成242

二、“一国两制”的科学内涵245

三、“一国两制”的意义247

第二节 中央和特别行政区的关系248

一、特别行政区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政府249

二、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250

三、中央在特别行政区行使的职权251

第三节 特别行政区的政治体制253

一、行政长官253

二、行政机关254

三、立法机关255

四、司法机关256

五、区域组织256

六、公务人员257

七、宣誓效忠257

第十一章 经济特区258

第一节 经济特区的历史与现状258

一、世界经济特区的产生与发展258

二、中国经济特区的产生与发展260

第二节 中央和经济特区的关系262

一、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262

二、经济特区依法享有更多的地方自主权263

第三节 经济特区的贡献265

一、为中国和世界的相互了解提供了窗口265

二、为中国的改革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266

第十二章 司法制度268

第一节 概述268

一、司法制度的概念268

二、正义是司法制度的起点和归宿269

三、司法机关的组织体系和职权272

四、司法原则279

第二节 审判制度283

一、法官制度283

二、审判组织285

三、审级制度287

四、回避制度288

五、公开审判289

六、辩护制度290

七、审判程序291

第三节 侦查制度295

一、侦查的概念295

二、侦查工作原则296

三、侦查程序298

四、强制措施301

第四节 检察制度302

一、检察官制度302

二、检察权行使制度305

第五节 执行制度307

一、死刑立即执行制度307

二、交付监狱执行制度308

第六节 仲裁制度312

一、仲裁原则312

二、仲裁机构313

三、仲裁协议313

四、仲裁程序314

第七节 律师制度316

一、律师执业条件317

二、律师事务所318

三、执业律师的业务和权利、义务319

四、法律援助321

五、法律责任322

六、律师协会323

第八节 公证制度324

一、公证的概念324

二、公证处的业务和管辖325

三、公证程序326

四、公证效力327

第十三章 军事制度328

第一节 人民武装力量的历史与现状328

一、新中国成立前人民武装力量的生成328

二、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武装力量的发展和组成334

第二节 人民武装力量的领导体制336

一、中央军事委员会336

二、总部机关338

三、军兵种领导机关340

四、军区领导机关341

五、最高军事学术研究机构和学府344

六、武警部队领导机关345

七、人民武装委员会345

八、国防部346

九、作战指挥系统346

第三节 人民武装力量的组织体制346

一、陆军347

二、海军348

三、空军348

四、第二炮兵部队349

五、驻特别行政区部队349

六、预备役部队350

七、武装警察部队351

八、民兵352

第四节 兵役制度353

一、基本原则353

二、现役的平时征集和战时动员354

三、现役和预备役355

四、军衔制度357

五、军事训练358

六、现役军人优待和退役军人安置359

七、法律责任360

第五节 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361

一、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历史渊源362

二、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363

三、加强和改进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364

第十四章 外交制度365

第一节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365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政策365

二、从1950年代后期到改革开放前的外交政策368

三、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政策371

四、中国特色的外交政策374

第二节 中国认真负责地对待国际事务377

一、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377

二、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378

三、积极支持中东和平进程378

四、在各个领域加强同世界合作379

第三节 中国的外交机构及其职能380

一、国家元首380

二、国务院380

三、外交部380

四、驻外外交机关382

第十五章 国家公务员制度385

第一节 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生成385

一、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385

二、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生成386

三、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生成389

第二节 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理论391

一、国家公务员的概念391

二、国家公务员的职位分类393

三、国家公务员的权利和义务394

四、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概念395

五、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396

第三节 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主要内容399

一、考试录用399

二、考核和奖惩400

三、职务升降和职务任免404

四、培训和交流406

五、回避和申诉控告408

六、工资福利保险409

七、辞职辞退和退休410

八、管理和监督412

跋41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