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本科药学 第5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本科药学 第5版
  • 刘建平主编;孙进,张娜,蒋晨副主编;刘中秋等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219228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96页
  • 文件大小:73MB
  • 文件页数:415页
  • 主题词:生物药剂学-医学院校-教材;药物代谢动力学-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本科药学 第5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1

一、生物药剂学的基本概念1

二、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工作及其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2

三、生物药剂学的发展5

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11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11

一、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11

二、药物转运机制13

三、药物转运体16

四、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22

第二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24

一、生理因素24

二、药物因素29

三、剂型与制剂因素33

第三节 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39

一、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基本理论39

二、BCS与口服药物制剂设计44

三、BCS的其他应用49

第四节 口服药物吸收的研究方法与技术50

一、制剂学研究方法50

二、生物膜转运体细胞模型54

三、体外吸收实验57

四、在体动物实验59

五、整体动物实验61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途径药物的吸收63

第一节 注射给药63

一、注射部位与吸收途径63

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65

第二节 肺部给药66

一、呼吸系统的结构与生理66

二、药物粒子在肺部的运行过程67

三、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68

四、肺部给药的研究方法69

第三节 皮肤给药69

一、皮肤的结构与药物的转运70

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71

三、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73

四、经皮吸收的研究方法74

第四节 鼻腔给药74

一、鼻腔的结构与生理75

二、影响鼻黏膜吸收的因素76

三、鼻黏膜吸收的研究方法77

第五节 口腔黏膜给药78

一、口腔黏膜的结构与生理78

二、影响口腔黏膜吸收的因素79

三、口腔黏膜吸收的研究方法79

第六节 直肠给药与阴道给药83

一、直肠给药83

二、阴道给药83

第七节 眼部给药84

一、眼的结构与生理84

二、药物眼部吸收的途径85

三、影响药物眼部吸收的因素85

第四章 药物分布89

第一节 概述89

一、组织分布与药效89

二、组织分布与化学结构90

三、药物蓄积与药效90

四、药物的体内分布与生物膜91

五、表观分布容积91

第二节 影响分布的因素92

一、血液循环与血管通透性的影响92

二、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影响93

三、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97

四、药物与组织亲和力的影响97

五、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98

第三节 药物的淋巴系统转运98

一、淋巴循环与淋巴管的构造98

二、药物从血液向淋巴液的转运99

三、药物从组织液向淋巴液的转运99

四、药物从消化管向淋巴液的转运100

第四节 药物的脑分布100

一、脑脊液100

二、脑屏障101

三、药物由血液向中枢神经系统转运101

四、提高药物脑内分布的方法103

第五节 药物在红细胞内的分布104

一、红细胞的组成与特性104

二、药物的红细胞转运104

第六节 药物的胎儿内分布105

一、胎儿的血液循环与胎盘构造105

二、胎盘的药物转运106

三、胎儿体内的药物分布106

第七节 药物的脂肪组织分布106

第八节 药物的体内分布与制剂设计107

一、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处置107

二、影响微粒给药系统体内分布的因素108

三、微粒给药系统的制剂设计110

四、微粒给药系统体内分布评价112

第五章 药物的代谢114

第一节 概述114

一、药物代谢的定义114

二、首过效应114

三、肝提取率和肝清除率115

四、药物代谢的作用116

第二节 药物的Ⅰ相代谢117

一、氧化反应117

二、还原反应120

三、水解反应121

第三节 药物的Ⅱ相代谢122

一、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123

二、磺基结合反应124

三、甲基化结合反应125

四、乙酰基结合反应126

五、谷胱甘肽结合反应126

第四节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127

一、生理因素128

二、病理因素129

三、基于代谢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130

四、其他因素131

第五节 药物代谢的研究方法132

一、体外法132

二、体内法133

第六节 药物代谢在合理用药及新药研发中的应用134

一、个体化用药和药物毒性的预测134

二、药物代谢研究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135

三、与药物代谢酶密切相关的转运体138

第六章 药物排泄139

第一节 药物的肾排泄139

一、肾小球的滤过140

二、肾小管重吸收141

三、肾小管主动分泌143

四、肾清除率144

五、研究药物肾排泄的方法146

第二节 药物的胆汁排泄146

一、药物胆汁排泄的过程与特性147

二、肠肝循环148

三、研究药物胆汁排泄的方法150

第三节 药物的其他排泄途径150

一、药物从乳汁排泄150

二、药物从唾液排泄151

三、药物从肺排泄151

四、药物从汗腺和毛发排泄152

第四节 影响药物排泄的因素152

一、生理因素152

二、药物及其剂型因素156

三、疾病因素158

四、药物相互作用对排泄的影响158

第七章 药物动力学概述161

第一节 药物动力学的概念及发展概况161

一、药物动力学的概念161

二、药物动力学的发展概况161

第二节 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63

一、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163

二、药物动力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64

第三节 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理论165

一、药物体内转运的速率过程165

二、药物动力学模型166

三、基本药物动力学参数168

第八章 单室模型172

第一节 静脉注射给药172

一、血药浓度的经时变化172

二、尿药排泄的经时变化176

第二节 静脉滴注给药182

一、血药浓度的经时变化182

二、负荷剂量187

第三节 血管外给药188

一、血药浓度的经时变化188

二、尿药排泄的经时变化198

三、血药浓度与尿药浓度的关系202

第九章 多室模型206

第一节 二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206

一、模型的建立206

二、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207

三、药物动力学参数的估算208

第二节 三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211

一、模型的建立211

二、血药浓度-时间关系211

第三节 二室模型静脉滴注给药212

一、模型建立212

二、滴注期间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212

三、滴注停止后的血药浓度-时间过程213

第四节 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214

一、模型的建立214

二、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214

三、药物动力学参数的估算215

四、Loo-Riegelman法估算吸收百分数219

第五节 隔室模型的判别220

一、血药浓度-时间数据拟合原理220

二、作图判断220

三、残差平方和与加权残差平方和判据220

四、用拟合度(r2)进行判断221

五、AIC法221

六、F检验221

七、曲线拟合应用举例222

第十章 多剂量给药225

第一节 单室模型225

一、静脉注射给药225

二、间歇静脉滴注给药231

三、血管外给药234

第二节 二室模型237

一、静脉注射给药237

二、血管外给药238

第三节 叠加法预测血药浓度239

第四节 体内药量的蓄积与血药浓度的波动240

一、体内药量的蓄积240

二、血药浓度的波动242

第十一章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245

第一节 概述245

一、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特点245

二、产生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原因247

第二节 米氏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方程250

一、Miehaelis-Menten方程250

二、具米氏非线性消除过程的药物动力学特征251

三、米氏非线性药物动力学过程的识别252

四、米氏非线性消除的药物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253

第三节 特殊过程引起的非米氏非线性药物动力学261

一、血浆蛋白结合引起的非线性药物动力学261

二、自身酶活性调控引起的非线性药物动力学263

第十二章 统计矩分析264

第一节 统计矩的基本概念265

第二节 用矩量估算药物动力学参数267

一、生物半衰期267

二、清除率267

三、表观分布容积268

四、绝对生物利用度268

五、代谢分数268

六、稳态浓度与达坪分数269

第三节 矩量法研究体内吸收过程270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273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273

一、概述273

二、给药方案设计的基本方法274

三、特殊生理和病理状况下给药方案调整285

第二节 治疗药物的监测与给药方案的个体化296

一、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意义296

二、治疗药物监测的指征297

三、治疗药物监测的实施298

四、治疗药物监测在给药方案个体化中的应用298

第三节 群体药物动力学301

一、研究目的301

二、研究方法301

三、临床应用303

第十四章 药物动力学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305

第一节 新药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内容305

一、药物动力学在新药研究开发中的作用305

二、新药非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305

三、新药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309

四、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生物样品的测定方法311

五、计算机在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313

第二节 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315

一、基本概念315

二、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在新药研究中的作用315

三、生物利用度研究基本要求及研究方法316

四、影响生物利用度测定的因素320

五、生物等效性评价方法320

六、生物等效性统计分析321

七、生物等效性分析实例324

第三节 缓、控释制剂的药物动力学332

一、研究特点和设计要求332

二、缓、控释制剂的体内动力学过程333

三、缓、控释制剂的剂量设计333

四、缓、控释制剂体内外质量评价336

第十五章 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343

第一节 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343

一、概述343

二、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内容344

三、生理药物动力学与体内体外外推的联合应用348

四、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的应用349

第二节 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的关系351

一、药效动力学模型351

二、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的关联352

三、群体药物动力学-群体药效动力学模型357

第三节 时辰药物动力学357

一、时辰药物动力学的机制358

二、时辰药物动力学的数学模型359

三、时辰药物动力学的应用360

第四节 生物技术药物与手性药物动力学362

一、生物技术药物动力学362

二、手性药物动力学364

第五节 药物动力学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与新技术366

一、药物动力学研究的新理论366

二、药物动力学研究的新方法与新技术368

附录一 药物动力学符号注释371

附录二 拉普拉斯变换373

附录三 若干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参数表375

附录四 转运体家族主要成员及其基因代码(人类)383

中文索引385

英文索引39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