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禅学思想史5 中国部4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禅学思想史5 中国部4
  • 忽滑谷快天著;郭敏俊译 著
  • 出版社: 大千出版社
  • ISBN:9574470458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1880页
  • 文件大小:74MB
  • 文件页数:53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禅学思想史5 中国部4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国部1367

第五编 禅道绚烂时代(后期)1367

概说1367

第一章 宋室南迁1368

第一节 宋高宗1368

第二节 宋高宗之归佛1369

第三节 清闲钱1369

第四节 高宗与佛果克勤1370

第五节 五山十刹1371

第二章 天童正觉与大慧宗杲之对立1373

第一节 天童正觉1373

第二节 丹霞子淳与长芦清了1374

第三节 正觉之游化1375

第四节 天童住山与金人侵犯1375

第五节 正觉之德化1376

第六节 一代提倡之法门1377

第七节 默照禅之内容1377

第八节 正觉之生死观1378

第九节 宏智广录之序1379

第十节 大慧宗杲1380

第十一节 参湛堂文准1381

第十二节 宗杲与圜悟克勤1381

第十三节 宗杲说法1383

第十四节 宗杲之逸格1384

第十五节 张九成之参学游方1385

第十六节 张九成与大慧宗杲1386

第十七节 横浦僧舍之自适1387

第十八节 九成之救民与著书1387

第十九节 张九成之禅1388

第二十节 克勤宗杲门下之禅弊1390

第二十一节 李邴之参学1391

第二十二节 李光1392

第二十三节 吕本中1393

第二十四节 秦国太夫人与诸名士之问法1393

第二十五节 宗杲之接化手段1394

第二十六节 宗杲之作略1394

第二十七节 宗杲与韩驹1395

第二十八节 看话禅之转变1396

第二十九节 公案提撕之目的1397

第三十节 宗杲之唯心观与非唯心思想1398

第三十一节 宗杲之幽灵谭1400

第三十二节 排击默照禅1402

第三十三节 正觉之默照禅为达摩真诀1402

第三十四节 宗杲之排击与正觉之态度1403

第三十五节 朱子与大慧书1405

第三章 宋孝宗与诸山长老1407

第一节 孝宗之归佛1407

第二节 宋孝宗与若讷1408

第三节 德光与宝印1409

第四节 原道论暨圆觉经注1410

第五节 慧远与圜悟1411

第六节 慧远与大慧相见暨宗琏之归投1412

第七节 慧远之道声暨示寂1413

第八节 慧远之家风1413

第九节 当时禅风1414

第十节 僧蜡暨嗣书授受之考证1416

第十一节 曾开1417

第十二节 知府葛郯1418

第十三节 德光之寻师问法1419

第十四节 德光与大慧1420

第十五节 德光之风格1421

第十六节 德光之门风1421

第十七节 宝印之游化1423

第十八节 宝印与孝宗帝1424

第四章 天童如净与万松行秀之真风1425

第一节 天童如净1425

第二节 如净宗风之特色——只管打坐1427

第十三节 如净之坐禅与接化之悃切1428

第四节 慕古之宗风1430

第五节 当时之禅弊与僧风之颓废1430

第六节 如净之思想1432

第七节 如净之机用1433

第八节 如净之独断与拒斥五家宗风之要点1434

第九节 如净所信与禅院规矩1435

第十节 宋为诸教融合之时代1436

第十一节 面授嗣法之重视暨嗣师之多类1437

第十二节 嗣书形式与洞下嗣书1440

第十三节 诸佛之嗣法暨嗣书之制作1441

第十四节 如净传1442

第十五节 万松行秀之风格与著书1442

第十六节 行秀之教说1444

第十七节 入寂年代1445

第十八节 行秀之法系1446

第十九节 耶律楚材与成吉思汗1449

第二十节 楚材之参学1450

第二十一节 楚材之伟功1451

第二十二节 皇后称制与耶律楚材1453

第二十三节 李纯甫之鸣道集说1454

第五章 经山师范之三教融合1459

第一节 无准师范1459

第二节 师范之省悟1460

第三节 四明之自适1461

第四节 径山之建立1461

第五节 师范之襟度与恶弊1462

第六节 师范之思想1463

第七节 歇心之说与学道之病1464

第六章 南宋俗士之参禅与朱陆二儒学风1465

第一节 钱端礼1465

第二节 端礼之参禅1466

第三节 钱象祖之参禅1467

第四节 潘良贵1468

第五节 李浩1469

第六节 李浩之参禅1470

第七节 张磁1470

第八节 张栻1471

第九节 张栻之禅偈1471

第十节 朱熹1472

第十一节 朱子之政事生涯1472

第十二节 朱子之失意与著书1473

第十三节 朱学与禅1474

第十四节 性善说与静坐1476

第十五节 朱熹之参学1477

第十六节 陆九渊1480

第十七节 陆九渊之学说与禅1482

第十八节 朱陆二家学风1483

第十九节 诱引学者之态度1484

第二十节 良知说与心即理之说1486

第二十一节 凡圣一等之说1488

第六编 禅道衰变时代1493

概说1493

第一章 元初佛教与佛道二教之争1495

第一节 大元之建国1495

第二节 僧道二家之邪正辨柝1496

第三节 元世祖之信佛1498

第四节 国师八思巴1500

第五节 刘秉忠1501

第六节 元代天主教之传播1502

第七节 印简1503

第八节 印简之大悟1505

第九节 忽必烈之受戒1506

第二章 万松门下暨径山妙高1507

第一节 开觉寺祥迈1507

第二节 药师院从伦1508

第三节 资圣寺至温1509

第四节 径山妙高1510

第五节 妙高与教者之对论1511

第三章 雪岩祖钦之道学1515

第一节 雪岩祖钦1515

第二节 祖钦之儒释一致说1519

第三节 彻底之心即理1520

第四节 高峰原妙1521

第五节 龙须之三关语1522

第六节 原妙之家风1523

第四章 天目中峰之禅净合习1525

第一节 历代帝王之外护1525

第二节 中峰明本1526

第三节 明本之逸格1527

第四节 中峯之住庵与著书1528

第五节 教化与思想1529

第六节 明本之教说1530

第七节 明本之厌世观1531

第八节 明本之识见与善恶定义1532

第九节 明本之修行论1533

第十节 明本之看话禅1535

第十一节 明本之中心思想1536

第十二节 明本之念佛1537

第十三节 当时之祈祷与常用诸经1538

第十四节 师资付法之紊乱1539

第十五节 高丽王子王璋1541

第十六节 脱驩与孟頫1541

第十七节 孟頫问法1542

第十八节 瞿霆发之参禅1543

第五章 元叟行端1545

第一节 元叟行端1545

第二节 行端之道友1546

第三节 行端之演化1546

第四节 行端之行持1547

第五节 年代之考证暨行端之思想1548

第六章 天如惟则之阳禅阴净1551

第一节 历代帝王之奉佛1551

第二节 笑隐大欣1553

第三节 堕落之佛事1554

第四节 天如惟则之思想1554

第五节 泛神之佛陀观暨绝对心之说1555

第六节 苦乐之解脱说1557

第七节 游魂说1558

第八节 最后心愿1559

第九节 念佛为禅者所必要1560

第十节 一心十界说暨禅净合一说1561

第七章 石屋清珙之清逸1562

第一节 石屋清珙1562

第二节 天潮庵山居歌1563

第三节 枯淡恬适之清珙1565

第四节 天湖住庵之年代1566

第五节 学道之用心1567

第六节 上堂法语1568

第七节 山居诗趣1568

第八章 楚石梵琦1570

第一节 楚石梵琦1570

第二节 堂塔造佛之行业1571

第三节 辨窍鬼神之理1571

第四节 梵琦之性行与思想1572

第五节 梵琦之心要与泛神宇宙观1573

第六节 教禅一如之说1574

第七节 当时之宗弊1574

第八节 梵琦之净土诗1575

第九章 明初佛教1577

第一节 明太祖1577

第二节 太祖之教化治政1578

第三节 大明之宗教法案1579

第四节 申明佛教榜册1581

第五节 僧侣带妻1583

第六节 太祖与宋濂1585

第七节 宋濂之参禅1586

第八节 宋濂之思想1586

第九节 天界寺慧昙1588

第十节 慧昙与太祖1588

第十一节 慧昙之性行1589

第十二节 宗泐之逸脱1590

第十三节 赞佛乐章1591

第十四节 宗泐晚年1591

第十五节 宗泐之年代1592

第十章 恕中无愠之情操1594

第一节 恕中无愠1594

第二节 瑞岩之三关1595

第三节 愠之道誉1596

第四节 愠之性行1596

第五节 日本国王1597

第六节 愠之思想1598

第七节 愠之迷信1599

第八节 往生净土之思想1601

第九节 当时之禅病1602

第十一章 明成祖之刻藏1604

第一节 太宗即位1604

第二节 尚师哈立麻1605

第三节 编纂与刻藏1606

第四节 道衍之风格1606

第五节 道衍之军功1607

第六节 道衍之守节1607

第七节 斥儒士之破佛1608

第十二章 呆庵普庄之纯禅1610

第一节 呆庵普庄1610

第二节 普庄之德化1611

第三节 庄之道誉1612

第四节 呆庵歌1612

第五节 普庄之思想1613

第六节 了堂唯一与普庄1615

第七节 普庄之家风1616

第八节 来复之参禅心要1618

第九节 来复之禅要1620

第十节 蜀王与晋王1621

第十三章 天界道成与曹洞禅1623

第一节 雪庭福裕1623

第二节 福裕之法德1624

第三节 雪轩道成1625

第四节 道成之道誉1625

第五节 道成之演化1626

第六节 入寂与日本使僧之年代1626

第七节 道成之思想1627

第十四章 念佛公案之流行1629

第一节 楚山绍琦1629

第二节 绍琦之修道1630

第三节 琦之死生观1631

第四节 念佛公案禅1632

第十五章 空谷景隆与毒峰季善之念佛禅1634

第一节 空谷景隆1634

第二节 看话之要1635

第三节 看话之不用与念佛之至要1636

第四节 尚直编1637

第五节 毒峰季善1642

第六节 劝学人苦行1643

第七节 季善之倡导念佛禅1644

第十六章 明初诸儒1645

第一节 吴与弼1645

第二节 明英宗之眷遇1646

第三节 与弼之思想1646

第四节 妄信天命论1648

第五节 薛瑄1648

第六节 薛瑄之廉直1649

第七节 薛瑄之思想1649

第十七章 王阳明学派之前身1652

第一节 陈献章1652

第二节 献章 之学1653

第三节 似禅之静坐1654

第四节 献章 之学说与禅1655

第五节 胡居仁之性行1656

第六节 居仁之儒佛观1657

第七节 诬禅家之心性说1658

第八节 妄断老释之说1659

第九节 持敬说与纯善说1661

第十节 娄谅1662

第十一节 谅之学说与谢复之知行合一说1662

第十八章 王阳明之心学1665

第一节 王守仁1665

第二节 守仁之性善说1666

第三节 良知说1667

第四节 格物致知与心即理之说1670

第五节 知行合一说1672

第六节 静坐与事上磨炼之说1673

第七节 良知与形骸1674

第八节 禅学素养与讲友1676

第九节 禅学造诣1677

第十九章 王门高弟与其末流第一1679

第一节 钱德洪1679

第二节 道破王学之真髓1680

第三节 王畿1682

第四节 畿之良知说1683

第五节 王畿之学风1684

第六节 三种悟入1685

第七节 调息说与知行合一说1685

第八节 欧阳德与聂豹1686

第九节 罗洪与刘文敏1688

第十节 王时槐1688

第十一节 迈廷言与胡直1689

第十二节 耿定向与焦竑1690

第二十章 王门之高弟与其末流第二1691

第一节 王艮之学风1691

第二节 艮门下之禅化1692

第三节 罗汝芳1693

第四节 汝芳之学与师禅1694

第五节 周汝登之学风与陶望龄之学说1695

第二十一章 笑岩德宝等之念佛禅与喇嘛教之流行1697

第一节 明宪宗与喇嘛僧1697

第二节 明武宗之崇佛1698

第三节 明世宗之毁佛1699

第四节 天琦本端1700

第五节 本瑞之看话禅1701

第六节 法舟道济1702

第七节 陆光祖1703

第八节 道济之思想1703

第九节 道济之道风1704

第十节 月泉法聚1705

第十一节 法聚之风格1705

第十二节 古音净琴1706

第十三节 笑岩德宝1707

第十四节 祖道之衰颓与喇嘛教之影响1708

第十五节 德宝之净土诗1710

第二十二章 无明慧经与明末诸禅师1711

第一节 穆宗与神宗1711

第二节 清太祖1712

第三节 明之灭亡1713

第四节 寿昌寺慧经1713

第五节 慧经之道行1715

第六节 示寂之年代1715

第七节 慧经之念佛法要1716

第八节 慧经之思想1717

第九节 看话工夫与五宗总颂1718

第十节 云谷法会1720

第十一节 法会之接化1720

第十二节 与袁黄诸士之问答1721

第十三节 袁黄1722

第十四节 袁黄之治绩1723

第十五节 发愿刻印藏经1724

第十六节 袁黄诫子文1725

第二十三章 无异元来与湛然圆澄1727

第一节 无异元来1727

第二节 元来之游化1728

第三节 元来之孝养1729

第四节 元来之法德1729

第五节 元来之宗教通说1730

第六节 元来门下黄端伯1731

第七节 余大成1732

第八节 元来之家风1732

第九节 元来之杂行1734

第十节 云栖袾宏1735

第十一节 诸名士之参问1736

第十二节 袾宏之风格1737

第十三节 袾宏之著述1737

第十四节 袾宏之思想1738

第十五节 袾宏之迷信1740

第十六节 袾宏之念佛观1741

第十七节 念佛之居士1743

第十八节 湛然圆澄1744

第十九节 大觉方念与圆澄1745

第二十节 澄门下居士1746

第二十一节 圆澄之法系1747

第二十二节 一心法门1748

第二十三节 澄之念佛观1751

第二十四节 僧风之败颓1752

第二十五节 朝鲜人所见闻之僧风1753

第二十四章 达观真可与憨山德清1755

第一节 达观真可1755

第二节 真可之护法1756

第三节 真可之行持1757

第四节 真可之守节1758

第五节 真可之志操1759

第六节 真可无嗣法1761

第七节 门下居士1762

第八节 宿业观与性有情无之说1764

第九节 性情之说1765

第十节 唯心解脱说与空观1766

第十一节 真可之思想1768

第十二节 生物论1769

第十三节 批评知行合一说1770

第十四节 真可之观音信仰1771

第十五节 水斋之流行1772

第十六节 调合诸宗之礼佛仪式1772

第十七节 憨山德清1774

第十八节 妙峰与德清1774

第十九节 德清之印证1775

第二十节 德清之修道1776

第二十一节 五台之无遮会1776

第二十二节 德清之之法难1777

第二十三节 谪处中之消息1778

第二十四节 德清之行化并著书1779

第二十五节 私淑德清之儒士1780

第二十六节 德清之念佛公案1781

第二十七节 劝崇净业1781

第二十八节 念佛三观具足1782

第二十九节 德清之造诣1783

第三十节 坐禅入定说与挽回祖道之功绩1784

第二十五章 鼓山元贤1787

第一节 鼓山元贤1787

第二节 著述及示寂1788

第三节 元贤之风格1790

第四节 元贤之接化手段1791

第五节 元贤之三玄三要说1794

第六节 宝镜三昧作者之考证1795

第七节 元贤之五位图说1797

第八节 儒释一致说与格物论1799

第九节 元贤之老庄观1800

第十节 论之代之弊习1801

第十一节 寺院之穷状1803

第二十六章 密云圆悟与费隐通容1805

第一节 密云圆悟1805

第二节 圆悟之木头禅1806

第三节 圆悟之思想1808

第四节 死生观1810

第五节 大尊贵生1811

第六节 圆悟父子之诤论1812

第七节 五宗宗之要旨1813

第八节 法藏之讹谬1814

第九节 讽刺圆悟1815

第十节 圆悟之驳论1815

第十一节 汉月法藏与潭吉弘忍1816

第十二节 费隐通容1817

第十三节 通容之思想1818

第十四节 五灯严统之伪谬1819

第十五节 圆悟父子与天主教1820

第十六节 通容与通忍之诤论1823

第十七节 通容与道忞之纷诤1824

第十八节 通容、玉林通琇与端白明雪1826

第二十七章 清初皇帝与禅匠1828

第一节 清初皇帝1828

第二节 太宗皇太极1829

第三节 世祖与禅1831

第四节 木陈道忞1833

第五节 山晓皙与旅庵1834

第六节 玉林通琇1835

第七节 通琇之思想1836

第八节 溪行森1839

第二十八章 为霖道霈与白岩净符1841

第一节 为霖道霈小传1841

第二节 道霈之思想1843

第三节 道霈之戒论与祈祷1845

第四节 道霈之垂问与宗弊1847

第五节 嗣法问题1848

第六节 白岩净符1849

第二十九章 圣祖之表彰朱学与世宗之喇嘛禅1850

第一节 清圣祖1850

第二节 圣祖与禅1852

第三节 世宗之禅学1853

第四节 世宗与禅僧1855

第五节 御选语录之内容1857

第六节 世宗之语句1858

第七节 世宗与密云圆悟父子之诤1860

第八节 世宗之子弟与鄂尔泰张廷玉1862

第三十章 心学之衰颓与禅学思想之殁落1863

第一节 高宗之治世与文武伟业1863

第二节 高宗之参禅1864

第三节 汉学之主唱与顾炎武1865

第四节 阎若璩、胡渭与毛奇龄1868

第五节 黄宗羲创唱史学与王颜二氏之排斥宋学1869

第六节 惠棟与戴震之考证学1872

第七节 汉学之衰亡与禅学之终焉1877

结论187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