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文体学 下 中国古代文体分类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古代文体学 下 中国古代文体分类学
  • 曾枣庄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 ISBN:7208111165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800页
  • 文件大小:217MB
  • 文件页数:83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文体学 下 中国古代文体分类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国古代文体学》序1

《中国古代文体学》前言1

下卷《中国古代文体分类学》凡例1

总论3

第一章 文体分类学是研究文体分类的学问3

第一节 文本诸体皆源于六经3

第二节 一代有一代之文体5

第三节 文体分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1

第四节 文体分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4

(一)文体与文学(文与笔,散文与骈文,韵文与非韵文)14

(二)文体分类学与目录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17

体裁21

第二章 散文分体21

第一节 论说文21

(一)论22

(二)难、喻25

(三)说26

(四)传29

(五)议30

(六)辨32

(七)释34

(八)解36

(九)原40

(十)问对41

(十一)喻44

(十二)八股文45

第二节 杂记文55

(一)记56

(二)述60

(三)序62

第三节 书信67

(一)书67

(二)简75

(三)札76

(四)尺牍78

(五)帖79

第四节 赠序文80

第五节 书序与篇序84

(一)书序86

(二)篇序90

第六节 跋(题跋)92

第七节 传纪98

第八节 行状104

第九节 碑文109

(一)碑和碑文109

(二)碑文举例113

第十节 墓碣121

第十一节 墓志铭124

(一)墓志铭概说124

(二)各具特色的墓志铭125

(三)撰写墓志铭的要求和是非135

第十二节 墓表阡表141

第三章 辞赋分体146

第一节 辞赋概论146

第二节 骚体(楚辞体)及其不同称谓150

(一)骚151

(二)辞154

(三)七157

(四)九159

(五)五162

(六)文163

(七)操165

(八)歌167

(九)吟及其他骚体辞168

第三节 赋体169

(一)骚体赋169

(二)汉赋175

(三)骈赋179

(四)律赋186

(五)文赋197

(六)俗赋207

第四章 骈文(四六文)分体211

第一节 概述211

第二节 诏令214

(一)诏215

(二)制(麻或麻制)218

(三)诰225

(四)命令226

(五)敕228

(六)赦文(德音)230

(七)册文232

(八)御札御笔233

第三节 公牍234

(一)国书234

(二)羽檄237

(三)露布242

(四)移文245

(五)委曲250

(六)判251

第四节 表及其各种变体252

(一)表及其写作特点252

(二)表的各种变体:笏记、右语、致辞、笺263

第五节 “文而不侈”之启265

第六节 其他各体四六文273

(一)乐语(致语)273

(二)上梁文278

(三)祝文及其不同称谓281

(四)联珠(连珠)284

(五)楹联(对联)和诗钟290

第五章 韵文分体296

第一节 箴296

(一)官箴297

(二)私箴301

(三)箴的其他称谓:戒、规303

第二节 铭305

(一)铭文的内容:警戒与祝颂305

(二)铭文的形式312

第三节 颂(偈)317

(一)颂为称美颂德之作317

(二)历代颂体之作举例319

(三)偈(颂)是梵语“偈佗”的简称324

第四节 赞326

(一)赞的源流326

(二)赞的类型327

(三)赞的内容330

(四)赞的形式335

第五节 哀祭文337

(一)祭文概说337

(二)祭文的内容338

(三)祭文的形式347

第六节 其他哀祭文355

(一)哀辞355

(二)诔词358

(三)吊文360

第六章 诗歌分体363

第一节 诗之诸体,皆沿于《诗经》363

(一)三言诗364

(二)六言诗(附:六言律、六言绝句)367

(三)八言和九言371

第二节 《诗经》与四言诗372

第三节 乐府375

(一)乐府375

(二)拟乐府381

(三)新题乐府382

(四)正乐府384

第四节 五七言古体诗与杂言诗385

(一)古体诗的含义与特点385

(二)五言古诗388

(三)七言古诗和七言歌行391

(四)杂言诗400

第五节 五七言律诗、排律、五七言绝句402

(一)近体格律诗的特点402

(二)近体诗格律的形成和发展404

(三)五言律诗406

(四)五言排律及试帖诗、赋得体诗、半格诗410

(五)七言律诗419

(六)七言排律427

(七)古绝句429

(八)五言绝句430

(九)七言绝句434

第六节 杂体诗437

(一)杂体诗概述437

(二)时体441

(三)吴体(拗体)442

(四)俳谐体及其不同称谓445

(五)建除体446

(六)八音诗448

(七)十二属诗(十二生肖诗)449

(八)数名诗449

(九)药名诗451

(十)六府诗453

(十一)五杂俎体453

(十二)两头纤纤体454

(十三)风人体454

(十四)盘中诗体455

(十五)回文体456

(十六)离合体458

(十七)集句体459

(十八)谜语诗463

(十九)槀砧体464

(二十)歇后体464

(二十一)人名诗465

(二十二)地名诗466

(二十三)禽言诗467

(二十四)三妇艳诗469

(二十五)联句体(柏梁体)470

(二十六)辘轳体471

(二十七)进退格体472

(二十八)禁体诗(白战体)473

第七章 词之分体475

第一节 词体概述475

第二节 万树《词律》和康熙《御定词谱》479

第三节 主要词牌举例485

(一)忆王孙485

(二)如梦令486

(三)生查子486

(四)点绛唇487

(五)醉垂鞭487

(六)浣溪沙488

(七)关河令489

(八)霜天晓角489

(九)卜算子490

(十)减字木兰花491

(十一)采桑子492

(十二)菩萨蛮492

(十三)诉衷情493

(十四)好事近494

(十五)忆少年494

(十六)更漏子494

(十七)忆秦娥495

(十八)清平乐495

(十九)阮郎归496

(二十)惜分飞496

(二十一)少年游496

(二十二)醉花阴497

(二十三)浪淘沙令497

(二十四)鹧鸪天497

(二十五)南乡子498

(二十六)木兰花慢498

(二十七)临江仙499

(二十八)蝶恋花500

(二十九)苏幕遮500

(三十)渔家傲501

(三十一)定风波502

(三十二)定风波慢502

(三十三)青玉案503

(三十四)江城子503

(三十五)祝英台近504

(三十六)洞仙歌504

(三十七)满江红505

(三十八)凤凰台上忆吹箫507

(三十九)水调歌头507

(四十)满庭芳508

(四十一)汉宫春509

(四十二)烛影摇红509

(四十三)长亭怨慢510

(四十四)八声甘州511

(四十五)声声慢511

(四十六)扬州慢512

(四十七)念奴娇513

(四十八)桂枝香513

(四十九)水龙吟514

(五十)齐天乐515

(五十一)雨霖铃516

(五十二)喜迁莺516

(五十三)永遇乐517

(五十四)西河517

(五十五)解连环518

(五十六)望海潮518

(五十七)疏影519

(五十八)暗香519

(五十九)贺新郎520

(六十)摸鱼儿521

(六十一)兰陵王522

(六十二)六丑523

(六十三)六州歌头523

(六十四)戚氏523

(六十五)莺啼序524

第八章 散曲分体526

第一节 曲体概述526

(一)曲之源起及南、北曲之别526

(二)词、曲之别529

第二节 主要曲牌举例531

(一)寄生草531

(二)醉中天531

(三)醉扶归532

(四)雁儿532

(五)一半儿532

(六)金盏儿532

(七)迎仙客532

(八)朝天子533

(九)红绣鞋533

(十)普天乐533

(十一)喜春来533

(十二)满庭芳533

(十三)十二月尧民歌534

(十四)四边净534

(十五)醉高歌534

(十六)四瑰玉534

(十七)骂玉郎 感皇恩 采茶歌535

(十八)醉太平535

(十九)塞鸿秋535

(二十)山坡羊535

(二十一)梧叶儿536

(二十二)天净沙536

(二十三)小桃红536

(二十四)凭阑人536

(二十五)寨儿令536

(二十六)沉醉东风537

(二十七)落梅风537

(二十八)拨不断537

(二十九)水仙子537

(三十)庆东原537

(三十一)雁儿落 德胜令538

(三十二)殿前欢538

(三十三)庆宣和538

(三十四)卖花声538

(三十五)清江引539

(三十六)折桂令539

(三十七)539

第九章 戏剧分类541

第一节 戏剧资料概述541

第二节 戏剧的萌芽、形成和发展544

第三节 金院本及董解元《西厢记》549

第四节 元杂剧555

(一)元杂剧及王实甫的《西厢记》555

(二)关汉卿及其《窦娥冤》565

第五节 南戏570

(一)《荆钗记》571

(二)《琵琶记》573

第六节 明清传奇577

(一)南戏与明清传奇577

(二)汤显祖及其《牡丹亭》580

(三)洪昇及其《长生殿》586

第十章 小说分类594

第一节 小说概述594

第二节 古代神话传说595

第三节 六朝志怪志人小说598

第四节 唐代传奇601

第五节 宋元话本609

第六节 明清章回小说622

体格(风格)643

第十一章 文体风格的分类643

第一节 以时而论的风格分体644

(一)建安体644

(二)黄初体646

(三)正始体646

(四)太康体649

(五)元嘉体651

(六)南北朝体652

(七)永明体653

(八)齐梁体655

(九)唐体657

(十)唐初体657

(十一)盛唐体659

(十二)元和体661

(十三)长庆体662

(十四)大历体664

(十五)晚唐体665

(十六)本朝体666

(十七)太学体667

(十八)元祐体669

(十九)江西宗派体671

(二十)南渡体675

(二十一)台阁体680

(二十二)同光体681

第二节 以人而论的风格分体682

(一)迁固体682

(二)苏李体683

(三)曹刘体683

(四)陶体684

(五)谢体686

(六)吴均体686

(七)江鲍体687

(八)阴何体687

(九)何水部体688

(十)徐庾体689

(十一)庾信体690

(十二)卢思道体690

(十三)薛道衡体691

(十四)上官体692

(十五)沈宋体692

(十六)陈拾遗体693

(十七)吴富体694

(十八)王杨卢骆体695

(十九)徐涩体697

(二十)张曲江体697

(二十一)太白体698

(二十二)少陵体700

(二十三)孟浩然体702

(二十四)高达夫体702

(二十五)王右丞体703

(二十六)岑嘉州体704

(二十七)韦苏州体704

(二十八)孟东野体705

(二十九)张籍王建体705

(三十)韩昌黎体706

(三十一)白乐天体708

(三十二)柳子厚体713

(三十三)韩柳体714

(三十四)韦柳体714

(三十五)元微之体(元白体)715

(三十六)贾浪仙体716

(三十七)李长吉体716

(三十八)卢仝体717

(三十九)杜牧体718

(四十)温庭筠体(温飞卿体)719

(四十一)李商隐体719

(四十二)温李体720

(四十三)三十六体720

(四十四)杜荀鹤体721

(四十五)九僧体722

(四十六)邵康节体722

(四十七)王荆公体723

(四十八)东坡体725

(四十九)山谷体728

(五十)后山体731

(五十一)张庭坚体733

(五十二)陈简斋体734

(五十三)杨诚斋体735

(五十四)吴蔡体738

(五十五)梅村体738

第三节 以书名或篇名等而论的风格分体740

(一)经体、子体、史体740

(二)风、雅、颂、赋、比、兴体741

(三)左传体744

(四)骚体(楚辞体、骚体赋)744

(五)七体745

(六)九体745

(七)选体745

(八)玉台体747

(九)宫体748

(十)香奁体750

(十一)西昆体751

第四节 以派而论的风格分体753

(一)豪放派753

(二)婉约派756

(三)茶陵派757

(四)复古派(前后七子)758

(五)唐宋派760

(六)公安派763

(七)竟陵派765

(八)云间词派766

(九)阳羡词派767

(十)浙西词派768

(十一)神韵派769

(十二)广陵词派770

(十三)格调派771

(十四)桐城派772

(十五)性灵派774

(十六)阳湖派775

(十七)常州词派776

体类781

第十二章 以类而论的文体分类781

第一节 总集的文体分类781

第二节 别集的文体分类785

第三节 按体裁分类789

第四节 按风格分类791

第五节 按题材分类794

第六节 其他各种分类法795

第七节 文体的层次性及大类套小类的分类法79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