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千古兴亡 破译君主社会朝代更迭的密码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千古兴亡 破译君主社会朝代更迭的密码
  • 王太林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东方出版社
  • ISBN:9787506052887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27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342页
  • 主题词:中国历史-古代史-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千古兴亡 破译君主社会朝代更迭的密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从黄袍加身说起1

一、五代流行黄袍加身的兵变1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并非原创,而是向老上司郭威学来的1

黄袍加身的首创者,可以从五代时期的列位太祖一直追溯到朱温以及李克用5

黄袍加身的兵变是五代时期通用的朝代更迭方式10

以黄袍加身的兵变实现朝代更迭并非一无是处11

以黄袍加身兵变形式上台的皇帝也并非一无是处14

二、黄袍加身的原因在中唐17

黄袍加身的兵变集中出现在隋唐以后的原因之一——兵制和官制的变化17

黄袍加身的兵变集中出现在隋唐以后的原因之二——安史之乱破坏了君主统治的直接基础,李亨父子不能补救遂酿成长期的藩镇割据局面21

黄袍加身的兵变集中出现在隋唐以后的原因之三——长期的宦官执政使唐朝中央政府也下降为一路藩镇32

黄袍加身的兵变集中出现在隋唐以后的原因之四——长期和藩镇的缠斗全面加重了社会负担,又彻底破坏了君主统治的社会基础38

三、黄袍加身的缺陷在不可持续41

第二章 那些温文尔雅的政变45

一、早期君主政治的特殊性45

我国社会的基本单元由宗族到家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期间出现的世家大族,是影响两汉至隋唐朝代更迭的基础性因素45

从汉高祖刘邦废立太子的失败看早期君主政治的特殊性50

从西汉功臣在刘氏皇族中推选“善人”当皇帝,再看早期君主政治的特殊性55

二、两晋以前朝代更迭的主旋律是温文尔雅的政变65

面对西汉末年尖锐的社会矛盾,王莽改制的主要政治主张不是复古而是超前,凭借美好愿景赢得社会各界拥护、发动温文尔雅的政变轻易取代西汉65

曹操在内外两个方向上和世家大族长期博弈,以“奉天子”而“挟天子”,最终由曹丕联合世家大族代天子71

司马懿祖孙三代经过长期努力,先稳定掌握皇权而后成为皇帝,在温文尔雅政变的行列中可谓翘楚79

西晋实行了一整套优惠世家大族的政策,有利于发展经济而不利于君主统治,“八王之乱”可谓全面武装竞争85

东晋是一百户有钱人家在天下大乱的时候偏安一隅,在南中国建立的世家大族联合政权93

三、从刘邦的“无可无不可”到王导的“糊涂”99

第三章 乱世多兵变103

一、南朝流行原版的兵变103

南朝的朝代更迭方式是频繁的、赤裸裸的兵变103

南朝频繁兵变的直接原因是能控制皇族不能控制世族109

南朝覆灭是世家大族建立联合政权的尝试终于失败112

二、西晋之后中原社会的特殊性116

西晋之后的中原社会民族矛盾尖锐、社会结构部落化严重,“五胡十六国”是少数民族豪强互相博弈、相继建立的局部政权116

前秦苻坚轻视民族问题的复杂性而孤注一掷,终于遭至不可挽回的战略性失败121

三、北朝流行“陪臣执国命”125

北魏皇朝是少数民族第一次乘天下大乱而入主中原的尝试125

北朝的频繁更迭类似春秋战国的“陪臣执国命”130

北朝少数民族政权对后来统一皇朝的影响133

被多条绳索扭结在一起的特殊利益共同体——关陇职业军人集团,以及杨坚创建世家大族和少数民族贵族的联合政权134

四、兵变发展到极端是单挑139

第四章 小结:内生型更迭模式143

一、内生型更迭模式的主要特征143

内生型朝代更迭的领袖都是前朝高官,更迭力量在前朝体制内部形成143

内生型更迭长期存在的社会基础是贯穿这一历史时期的、最为强势的社会阶层——世家大族147

内生型更迭的过程大多是光明正大而不是阴谋诡计150

二、内生型更迭模式源远流长153

内生型朝代更迭模式的原创可以追溯到春秋时的田氏代齐153

王莽“篡”汉与田氏“代”齐的区别154

顺便说说符命160

从田氏“代”齐到王莽“篡”汉之间的变化163

三、内生型更迭模式的优劣与终结165

内生型更迭模式在政治技术层面的优势和劣势165

杨坚是温文尔雅政变的终结者167

赵匡胤兄弟是黄袍加身兵变的终结者171

第五章 朝代更迭模式的拐点181

一、成熟的君主社会181

赵匡胤终结宰相坐而论道以及宋朝的宰相地位181

宋朝非常明确地以科举制为政治工具,读书做官成为社会底层精英的重要出路183

宋朝为不读书的社会底层精英提供了当兵和招安之路186

宋朝“农”的主要出路是租佃制187

宋朝“工”的出路是成为国家雇佣的、挣工资的手工业工人,强制劳役关系逐渐向雇佣劳动关系转变190

宋朝“商”的出路最为宽阔,以及官商一体社会的优劣193

宋朝皇族的出路是坐享富贵、不得干政195

宋朝给周边少数民族首领准备的出路是重金安抚196

赵匡胤的誓碑与君主政治的技术成熟198

宋朝政治轨迹的特征是变法多而起义少、变法大而起义小、政局不稳定而社会稳定、小不稳定而大稳定200

二、温和的君主专制202

宋皇朝通过成熟的政治技术打造了一个温和的君主专制社会202

宋皇朝是一个容量较大的君主社会205

从改革科举制的反复尝试再看宋朝社会的容量206

宋朝最后的政治技术努力是给炎黄子孙套上了思想枷锁209

三、一个不可能从内部攻破的堡垒211

极端成熟的君主政治是根本不可能从内部攻破的堡垒211

不能从内部攻破也就意味着不能从内部挽救,靖康之乱后的中原国中无主、天下大乱,并没有出现群雄逐鹿的局面212

君主政治不可弥补的缺陷是必须有一个不太糟糕的皇帝,又根本无法保证每一个皇帝都不太糟糕219

第六章 外生型更迭模式223

一、宋亡于外族入侵223

赵氏皇族至死不渝坚持守内虚外基本国策、丧失自我更迭能力,只能被外部力量取代223

一个震古烁今、永垂不朽的伟大民族英雄群体226

二、元亡于农民起义230

元取代宋,是自带粮草的游牧民族军队战胜了必须粮草先行的农耕民族军队,以及一个迷惑不解的问题230

元朝的统治是目标单一的军事管制,放任官吏欺压百姓,也就成为君主社会历史上唯一被单一农民起义推翻的皇朝232

三、明亡于内外夹攻238

从中后期六个权臣的下场看明朝的体制特征和宋以后君主政治的核心难题238

土木之变、农民起义、努尔哈赤造反源于同一病灶——由从严治吏转向纵容腐败,引发全面的内忧外患243

万历皇帝朱翊钧看不起乡下人,导致最后三任皇帝个人素质较差是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250

从史可法试图和多尔衮“合师进讨”农民起义军以及民间反抗满清统治的特殊性看明朝的制度缺陷254

四、宋以后的朝代更迭完全是外生型模式257

第七章 共生型更迭模式262

一、三次各阶层人民大起义262

二、秦皇朝“土崩瓦解”的技术原因264

秦皇朝迅速崩溃的直接原因可能是军功爵制走向极端,成为殃及全社会的苛政、暴政264

军功爵制的基本技术缺陷是无法控制用于赏赐的田宅总量268

推动军功爵制成为暴政的、与挤兑战争红利支票有关的三个细节问题271

秦皇朝短命的政治技术原因是制度行为草率简陋274

三、秦末大起义的特殊性278

秦末大起义不能认为是单一农民起义的一个逻辑上的原因278

秦末大起义的政治目标是贵族的政治目标——恢复诸侯制度279

秦末大起义主要的领导力量是六国贵族后裔282

秦末大起义的主要领导力量同时又是个是知识分子群体283

四、新和隋两朝短命的技术原因286

王莽改制在政治技术上太糟糕,把好事情全都办成了坏事情,引发了全社会各阶层人民大起义286

隋朝短命是隋炀帝为了证明自己而瞎折腾,逼反了社会各个阶层,其中主要的是他自己的根基——关陇军事集团291

五、从以民为本的视角看秦、新、隋三朝的短命而亡296

第八章 总结299

一、两个阶段、三种模式、六个版本299

二、君主社会的朝代更迭整体上是一个进步的过程301

朝代更迭模式的变化源于君主社会长期、全面、缓慢的政治技术进步301

君主社会的朝代更迭总体上是建立在“天下为公”理念之上的“有道伐无道”,是革命306

三、朝代更迭的社会成本是一个逐步增高的过程310

从历代皇朝人口变动看朝代更迭的社会成本310

从历代皇朝末代皇帝的下场看朝代更迭模式的缺陷及变迁313

四、每一个皇朝都是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315

开国之君大都天纵英明,末代君主大都昏庸无能315

历代皇朝大多是先救民于水火再陷民于水火316

历代皇朝大多不是亡于弱而是亡于强317

五、农民起义不可一概而论319

朝代更迭之际的起义并不都是农民起义319

通过秦末大起义和太平天国大起义的比较看农民起义的变化,以及农民起义背后特殊的社会分化321

农民起义在朝代更迭过程中的作用不可一概而论323

后记32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