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埃达克岩和花岗岩:挑战与机遇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埃达克岩和花岗岩:挑战与机遇
  • 张旗,王焰,熊小林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 ISBN:9787802461451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44页
  • 文件大小:151MB
  • 文件页数:360页
  • 主题词:火成岩-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埃达克岩和花岗岩:挑战与机遇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篇 埃达克岩:概念与应用第1章 埃达克岩与高镁安山岩3

1.1 埃达克岩4

1.1.1 埃达克岩的主要特征4

1.1.2 埃达克岩定义的争论4

1.1.3 埃达克岩的含义6

1.2 高镁安山岩7

1.2.1 赞岐岩8

1.2.2 玻安岩11

1.2.3 高镁埃达克岩12

1.2.4 TTG15

1.3 小结17

第2章 埃达克岩的分类19

2.1 埃达克岩的分类20

2.1.1 西湾型埃达克岩20

2.1.2 阿留申型埃达克岩21

2.1.3 华北型埃达克岩24

2.1.4 可可西里型埃达克岩25

2.2 讨论26

2.2.1 西湾型埃达克岩的成因26

2.2.2 阿留申型埃达克岩的成因29

2.2.3 华北型埃达克岩的成因30

2.2.4 华北型富镁埃达克岩的成因31

2.2.5 可可西里型埃达克岩的成因34

2.2.6 高硅埃达克岩和低硅埃达克岩问题34

2.3 小结35

第3章 埃达克岩的实验研究37

3.1 埃达克岩和TTG研究现状38

3.1.1 埃达克岩和埃达克质岩石38

3.1.2 太古代TTG38

3.2 关于TTG/埃达克熔体产生条件的争论39

3.3 金红石稳定性对TTG/埃达克岩形成条件的制约40

3.3.1 金红石是TTG/埃达克岩浆必要的残留矿物40

3.3.2 金红石稳定条件对TTG/埃达克熔体形成压力的制约41

3.4 矿物-TTG微量元素分配以及TTG/埃达克岩成因模型41

3.4.1 石榴石、角闪石、单斜辉石和金红石-TTG熔体微量元素分配系数测定41

3.4.2 微量元素模拟结果对前人TTG/埃达克岩成因模型的修正42

3.5 小结44

第4章 花岗岩的Sr-Yb关系及其应用:(1)花岗岩的分类45

4.1 Sr和Yb的地球化学行为46

4.2 Sr、Y和Yb关系的演变47

4.3 花岗岩按照Sr-Yb的分类48

4.3.1 高Sr低Yb的埃达克岩49

4.3.2 低Sr低Yb的喜马拉雅型花岗岩49

4.3.3 高Sr高Yb的广西型花岗岩52

4.3.4 低Sr高Yb的浙闽型花岗岩53

4.3.5 非常低Sr高Yb的南岭型花岗岩53

4.4 花岗岩Sr-Yb图的应用55

4.4.1 斜长花岗岩55

4.4.2 S型花岗岩59

4.4.3 A型花岗岩60

4.4.4 淡色花岗岩63

4.4.5 正长岩64

4.5 花岗岩与压力的关系65

4.6 小结67

4.6.1 初步的结论67

4.6.2 几点思考68

第5章 花岗岩的Sr-Yb关系及其应用:(2)与碰撞或造山有关的花岗岩69

5.1 术语的简要回顾70

5.1.1 “碰撞”和“造山”的差别70

5.1.2 “造山前”和“碰撞前”的含义71

5.1.3 “造山后”和”碰撞后”的含义71

5.2 造山前、造山和造山后花岗岩的区分72

5.2.1 造山前、造山和造山后的概念72

5.2.2 如何区分造山前、造山和造山后花岗岩72

5.2.3 不同造山阶段与地壳厚度及花岗岩的关系73

5.3 几个实例74

5.3.1 非洲Tuareg地盾74

5.3.2 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75

5.3.3 巴西东南部Apiai地区76

5.4 青藏高原碰撞的历史记录77

5.4.1 青藏高原抬升的历史77

5.4.2 碰撞开始的时间78

5.4.3 造山(碰撞)前阶段79

5.4.4 造山(碰撞)阶段81

5.4.5 青藏高原是否进入造山后(碰撞后)垮塌阶段了83

5.5 不同造山阶段花岗岩的多样性84

5.6 小结85

第6章 O型埃达克岩87

6.1 太古代TTG88

6.2 新元古代埃达克岩90

6.3 古生代埃达克岩92

6.3.1 中亚造山带埃达克岩92

6.3.2 秦祁昆造山带埃达克岩93

6.4 中生代埃达克岩94

6.5 小结94

第7章 埃达克岩(及相关岩石)与山脉95

7.1 早中生代的华北北部山脉(简称华北北山)96

7.1.1 华北北缘和东北各类花岗岩的时空分布96

7.1.2 华北北山的时空分布98

7.2 三叠纪的西秦岭-东昆仑山脉100

7.3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的松潘-中甸山脉101

7.4 中侏罗世的湘赣山脉101

7.5 早侏罗世-早白垩世的额尔古纳山脉101

7.6 早白垩世的湘赣山脉104

7.7 中新世的羌塘-哀牢山山脉104

7.8 山脉的构造意义104

7.9 小结105

第8章 埃达克岩(及相关岩石)与高原107

8.1 中侏罗世-早白垩世的中国东部高原108

8.1.1 中国东部高原:中酸性岩浆岩的资料108

8.1.2 中国东部高原:其他方面的资料108

8.1.3 高原的演化112

8.1.4 高原垮塌的标志116

8.1.5 高原垮塌的原因120

8.1.6 高原的启示121

8.1.7 关于高原的争论123

8.2 三叠纪的湖南山地128

8.3 小结129

第9章 埃达克岩(及相关岩石)与成矿131

9.1 埃达克岩与金铜成矿作用的关系132

9.1.1 洋壳:埃达克岩的源区133

9.1.2 角闪石分解的意义133

9.1.3 高氧逸度条件133

9.1.4 挥发份的出溶134

9.2 造山带金铜找矿问题134

9.2.1 中亚造山带135

9.2.2 秦祁昆造山带136

9.2.3 环太平洋造山带136

9.2.4 重点找矿方向136

9.3 陆内金、铜、钨、锡找矿问题137

9.3.1 与金铜有关的花岗岩137

9.3.2 与钨锡有关的花岗岩139

9.3.3 成矿源区深度探讨139

9.3.4 “上山”找金铜141

9.3.5 “下山”找钨锡146

9.3.6 找矿思路上的突破147

9.3.7 几点启示148

9.4 与埃达克岩有关的金铜找矿方法151

9.4.1 早期的找矿方法151

9.4.2 现行的找矿方法151

9.4.3 新的与埃达克岩有关的找矿方法151

9.5 小结153

第10章 埃达克岩与下地壳拆沉155

10.1 下地壳拆沉的3个条件156

10.1.1 地壳加厚157

10.1.2 下地壳部分熔融157

10.1.3 岩石圈地幔转变为软流圈地幔157

10.2 下地壳拆沉的过程和效应158

10.2.1 下地壳拆沉的过程158

10.2.2 下地壳拆沉的效应159

10.2.3 下地壳拆沉与大规模岩浆活动的关系159

10.2.4 中国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地幔向软流圈地幔转化的可能性160

10.3 几种拆沉模式评述161

10.3.1 “下地壳+岩石圈地幔拆沉”模式161

10.3.2 华北岩石圈减薄问题164

10.3.3 大陆深俯冲问题168

10.4 大陆下地壳拆沉模式169

10.5 小结170

第11章 回顾和展望171

11.1 中国埃达克岩文献为什么多172

11.2 中国对埃达克岩研究的贡献172

11.3 存在的问题175

11.4 今后研究方向175

11.5 小结176

第2篇 花岗岩:问题与出路——与玄武岩对比的启示第12章 花岗岩混合作用179

12.1 花岗岩混合作用的流行观点180

12.2 岩浆黏性对混合作用的限制181

12.3 不同岩浆混合作用的对比182

12.4 花岗岩中的暗色微粒包体183

12.5 岩浆混合的能干性问题184

12.6 花岗质岩浆的熔融、迁移和定位过程185

12.6.1 花岗质岩浆的熔融185

12.6.2 花岗质岩浆的迁移186

12.6.3 花岗质岩浆的定位186

12.7 关于岩浆房对流模式186

12.8 花岗岩混合的缘由188

12.9 混合的模拟计算问题189

12.10 小结190

第13章 花岗岩结晶分离作用问题191

13.1 岩浆结晶分离作用的制约因素192

13.2 基性岩浆的结晶分离作用193

13.3 中性岩浆的结晶分离作用194

13.4 酸性岩浆的结晶分离作用195

13.5 斜长石结晶分离问题199

13.6 关于哈克图解200

13.6.1 哈克图解的意义200

13.6.2 如何正确使用哈克图解201

13.6.3 哈克图解举例201

13.7 鲍文反应原理203

13.8 某些描述和观点的评述204

13.9 小结205

第14章 花岗岩构造环境问题207

14.1 玄武岩构造环境判别的依据208

14.1.1 构造环境研究的方法和思路208

14.1.2 玄武岩构造环境判别的基础209

14.2 花岗岩能够判别其形成的构造环境吗210

14.2.1 Pearce et al.(1984b)判别方法评述211

14.2.2 Barbarin(1999)研究成果评述214

14.2.3 花岗岩能够判别其形成的构造环境吗214

14.3 碰撞和碰撞后花岗岩问题216

14.4 构造与岩浆的关系216

14.5 花岗岩的全球分布217

14.6 花岗岩如何研究构造环境218

14.7 小结219

第15章 花岗岩源区问题221

15.1 花岗岩源区问题222

15.1.1 幔源和壳源花岗岩问题222

15.1.2 幔源和壳源花岗岩的来历223

15.1.3 壳幔混合源问题224

15.1.4 花岗岩的变质围岩能够作为花岗岩的源岩吗224

15.2 I型和S型花岗岩问题225

15.3 花岗岩源区分类226

15.4 几个实例228

15.5 小结229

第16章 花岗岩研究的误区231

16.1 误区之一:不恰当地仿效玄武岩的理论和方法232

16.2 误区之二:不恰当地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大陆花岗岩问题233

16.3 误区之三:太过重视地球化学研究而忽视基础地质研究234

16.3.1 花岗岩地球化学研究是有边界条件的234

16.3.2 花岗岩地球化学研究应当与基础地质研究相结合235

16.3.3 投图不能代替地球化学研究235

16.4 花岗岩研究为什么会陷入误区236

16.4.1 我们缺少自己的扎实的研究基础236

16.4.2 我们对板块构造的理解不深237

16.4.3 我们对花岗岩的复杂性认识不足237

16.5 小结237

第17章 21世纪的花岗岩研究,路在何方239

17.1 对现有的花岗岩理论、流行的说法以及术语等进行清理和反思240

17.1.1 抛弃不合时宜的、不符合花岗岩实际的、过时的和错误的理论240

17.1.2 清理不合理和不科学的术语241

17.1.3 花岗岩研究中的逻辑错误242

17.2 今后花岗岩研究什么242

17.2.1 开展花岗岩立典式的研究243

17.2.2 将花岗岩研究与古老地壳的研究结合起来244

17.2.3 将花岗岩物理性质研究与地球化学究结合起来244

17.2.4 开展广泛的实验岩石学研究247

17.2.5 汶川大地震的启示248

17.2.6 创建新的“大陆构造学”理论248

17.3 我们现在怎样做249

17.3.1 如何清理花岗岩的理论和术语249

17.3.2 如何开展立典式研究249

17.3.3 花岗岩地球化学如何研究251

17.3.4 开展一场关于花岗岩的大辩论253

17.4 小结256

第3篇 挑战与机遇259

第18章 “蓝色风暴”与“红色革命”:板块构造与大陆构造259

18.1 “蓝色风暴”与“红色革命”260

18.2 大陆构造学研究的现状、目标、任务、切入点和前景263

18.2.1 中国大陆构造研究的现状263

18.2.2 大陆构造学研究的目标263

18.2.3 大陆构造学研究的任务265

18.2.4 大陆构造学研究的切入点266

18.2.5 大陆构造学研究的前景266

第19章 创新思维与传统文化267

19.1 中国学术界的弊病268

19.2 孔儒思想批判269

19.3 “黄色文明”和“麻将文化”270

19.4 科学与民主271

19.5 打破旧文化,创立新文化271

19.6 科学创新与SCI崇拜272

19.7 我们的责任274

19.8 小结275

第20章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277

20.1 做学问的方法278

20.1.1 “大胆地想象,小心地求证”278

20.1.2 “怀疑一切”279

20.2 做学问的5个层次279

20.3 科学创新之路281

20.4 给年轻人一个宽松的环境283

20.5 小结284

附录:埃达克质岩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学术研讨会纪要(北京,2001)285

Adakite and Granite: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abstract)295

参考文献299

后记341

感谢34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