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法规精编应用指南 2018年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丛书编写组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 ISBN:9787542957160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530页
- 文件大小:97MB
- 文件页数:550页
- 主题词:企业所得税-税收管理-中国-指南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法规精编应用指南 2018年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1
1.1 纳税义务人1
1.1.1 纳税人1
1.1.2 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适用企业所得税法1
1.1.3 纳税人的判定标准1
1.1.4 居民企业、非居民企业的认定1
1.1.5 居民企业、非居民企业的纳税义务3
1.2 扣缴义务人3
第2章 收入4
2.1 收入总额的定义、形式、计量4
2.1.1 收入总额的定义4
2.1.2 货币形式收入与非货币形式收入的解释4
2.1.3 非货币形式收入按公允价值确定收入额4
2.1.4 应一次性确认的收入范围5
2.1.5 可以分期确认收入的生产经营业务5
2.1.6 对技术成果投资入股形成所得的确认6
2.2 销售货物收入6
2.2.1 销售货物收入的范围6
2.2.2 销售收入的确认6
2.2.3 买一赠一等方式组合销售收入的确认7
2.2.4 产品分成方式收入的确认7
2.3 提供劳务收入8
2.3.1 提供劳务收入的范围8
2.3.2 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8
2.3.3 [案例]物业管理公司预收业主跨年度的物业管理费的企业所得税收入确认问题9
2.4 转让财产收入9
2.4.1 转让财产收入的范围9
2.4.2 股权转让收入的确认和计算9
2.5 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9
2.5.1 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的范围9
2.5.2 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的确认10
2.6 利息收入、租金收入和特许权使用费收入10
2.6.1 利息收入10
2.6.2 租金收入10
2.6.3 特许权使用费收入11
2.6.4 新税法实施前后的过渡性办法11
2.7 接受捐赠收入11
2.8 其他收入11
2.8.1 其他收入的范围11
2.8.2 已经作为损失处理的资产以后年度收回时应计入当期收入12
2.8.3 债务重组收入的确认12
2.8.4 社保基金管理活动取得的收入12
2.8.5 从投保基金公司取得的行政和解金12
2.9 视同销售12
2.9.1 实施条例关于视同销售的规定12
2.9.2 国税函〔2008〕828号文件关于视同销售的规定12
2.9.3 企业移送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13
2.9.4 [案例]房地产企业将建好的幼儿园赠与当地教育局,如何缴纳企业所得税13
2.10 不征税收入14
2.10.1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三项不征税收入14
2.10.2 财政拨款14
2.10.3 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14
2.10.4 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15
2.10.5 宣传提纲对不征税收入解释说明16
2.10.6 不征税收入管理16
第3章 扣除17
3.1 扣除原则和框架17
3.1.1 相关性和合理性原则17
3.1.2 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17
3.1.3 不得重复扣除原则18
3.1.4 税前扣除一般框架的解释说明18
3.2 一般扣除项目18
3.2.1 扣除项目的范围18
3.2.2 成本18
3.2.3 费用19
3.2.4 税金19
3.2.5 损失19
3.2.6 其他支出19
3.2.7 扣除项目提供有效凭证的时间19
3.3 禁止扣除项目19
3.3.1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八项支出不得扣除19
3.3.2 实施条例关于“赞助支出”的解释20
3.3.3 实施条例关于“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的解释20
3.3.4 2008年1月1日以前各类准备金余额的处理20
3.3.5 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不得扣除20
3.3.6 企业间支付的管理费,非银行企业内部支付的租金、特许权使用费、利息不得扣除20
3.3.7 计算股权转让所得时不得扣除被投资企业留存收益21
3.3.8 行政相对人交纳的行政和解金21
3.4 特殊扣除项目21
3.4.1 工资薪金支出21
3.4.2 职工福利费26
3.4.3 职工教育经费、培养费、训练费29
3.4.4 工会经费30
3.4.5 职工保险和住房公积金31
3.4.6 员工服饰费用32
3.4.7 劳动保护支出32
3.4.8 业务招待费33
3.4.9 广告和业务宣传费33
3.4.10 公益性捐赠34
3.4.11 利息支出、融资费用、借款费用、汇兑损失42
3.4.12 手续费及佣金支出46
3.4.13 财产保险48
3.4.14 租入固定资产支付的租赁费48
3.4.15 维简费支出48
3.4.16 煤矿企业维简费和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48
3.4.17 棚户区改造支出49
3.4.18 以前年度发生应扣未扣支出50
3.4.19 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等方面的专项资金51
3.4.20 免税收入所对应的费用51
3.4.21 非居民企业机构管理费51
3.4.22 开(筹)办费51
第4章 资产的税务处理53
4.1 资产的税务处理原则53
4.1.1 历史成本计价原则53
4.1.2 尽量与财务会计制度一致原则53
4.2 固定资产53
4.2.1 按照规定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准予扣除53
4.2.2 不得计算折旧扣除的固定资产53
4.2.3 固定资产的范围54
4.2.4 固定资产计税基础54
4.2.5 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方法、起始时间、净残值55
4.2.6 固定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55
4.2.7 新税法实施前已购置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和折旧年限的处理55
4.2.8 房屋、建筑物固定资产改扩建55
4.2.9 固定资产折旧会计与税法差异的纳税调整56
4.3 生产性生物资产56
4.3.1 生产性生物资产计税基础56
4.3.2 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计算方法、起始时间、净残值56
4.3.3 生产性生物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56
4.4 无形资产57
4.4.1 按照规定计算的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准予扣除57
4.4.2 不得计算摊销费用扣除的无形资产57
4.4.3 无形资产的范围57
4.4.4 无形资产计税基础57
4.4.5 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摊销年限、外购商誉企业整体转让或清算时准予扣除57
4.4.6 外购软件58
4.5 长期待摊费用58
4.5.1 长期待摊费用摊销准予扣除的范围58
4.5.2 已足额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和租入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58
4.5.3 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59
4.5.4 其他应当作为长期待摊费用的支出59
4.5.5 开(筹)办费59
4.6 投资资产59
4.6.1 对外投资期间投资资产的成本不得扣除59
4.6.2 投资资产的范围59
4.6.3 处置时投资资产的成本准予扣除60
4.6.4 投资资产成本的确定方法60
4.7 存货60
4.7.1 企业使用或者销售存货的成本准予扣除60
4.7.2 存货的范围60
4.7.3 存货成本的确定60
4.7.4 存货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60
4.8 石油、天然气等开采矿产资源企业资产60
4.8.1 实施条例授权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制定石油、天然气等开采矿产资源企业资产的处理方法60
4.8.2 费用和有关固定资产的解释61
4.8.3 矿区权益支出的折耗61
4.8.4 勘探支出的摊销61
4.8.5 开发资产的折旧61
4.8.6 折耗、摊销、折旧方法和年限一经确定不得变更62
4.8.7 进入商业性生产之后新发生的矿区权益、勘探支出、开发支出按照本通知规定处理62
4.9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有关资产62
4.9.1 资产的税务处理62
4.9.2 “符合条件”的解释62
4.9.3 会计核算要求63
4.10 资产损失63
4.10.1 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63
4.10.2 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65
第5章 税收优惠70
5.1 税收优惠管理70
5.1.1 税收优惠管理制度70
5.1.2 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事项办理73
5.1.3 《减免税政策代码目录》99
5.1.4 [案例]企业享受优惠政策后,汇算清缴期内未备案的怎么办109
5.2 免税收入109
5.2.1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免税收入范围109
5.2.2 国债利息收入109
5.2.3 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110
5.2.4 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110
5.2.5 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111
5.2.6 免税收入其他专项优惠113
5.3 减计收入114
5.3.1 综合利用资源减计收入114
5.3.2 减计收入其他专项优惠120
5.4 加计扣除120
5.4.1 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120
5.4.2 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121
5.4.3 安置残疾人员及国家鼓励安置的其他就业人员所支付的工资136
5.4.4 加计扣除其他专项优惠137
5.5 所得减免137
5.5.1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免征、减征所得137
5.5.2 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137
5.5.3 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的所得143
5.5.4 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148
5.5.5 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152
5.5.6 非居民企业免税、减征所得155
5.5.7 所得减免其他专项优惠156
5.6 抵扣应纳税所得额157
5.6.1 企业所得税法关于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的规定157
5.6.2 实施条例对“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的解释157
5.6.3 创业投资企业的范围157
5.6.4 “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解释157
5.6.5 创业投资企业抵免税优惠政策的适用条件157
5.6.6 计算创业投资企业投资期限起始年度158
5.6.7 备案管理158
5.6.8 创业投资抵扣应纳税所得额试点政策158
5.7 减免所得税162
5.7.1 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162
5.7.2 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163
5.7.3 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166
5.7.4 减免地方分享所得税的民族自治地方企业214
5.7.5 减免所得税其他专项优惠214
5.8 税额抵免241
5.8.1 条例对“税额抵免”的解释241
5.8.2 专用设备投资额的确定241
5.8.3 购置并实际使用包括融资租入的设备241
5.8.4 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试行)241
5.8.5 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08年版)和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08年版)244
5.8.6 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17年版)和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17年版)247
5.9 加速折旧252
5.9.1 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252
5.9.2 实施条例的解释252
5.9.3 国税发〔2009〕81号文件的规定253
5.9.4 财税〔2014〕75号文件加速折旧规定254
5.9.5 六大行业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规定255
5.9.6 关于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257
5.9.7 轻工、纺织、机械、汽车四个领域重点行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257
5.10 过渡性优惠政策258
5.10.1 宣传提纲关于过渡优惠政策的概括总结258
5.10.2 新税法公布前批准设立的企业税收优惠过渡办法(关键词:新税法公布前)259
5.10.3 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新设立高新技术企业实行过渡性税收优惠263
5.10.4 西部大开发过渡性政策264
5.10.5 民族自治地方企业过渡性优惠政策265
5.10.6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过渡性优惠政策266
5.10.7 可继续执行到期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267
5.10.8 新旧优惠政策交叉的由企业选择最优惠的政策执行,不得叠加享受270
5.10.9 享受过渡优惠政策应按照新税法的规定计算应纳税所得额270
5.10.10 享受过渡税收优惠过程中发生合并、分立、重组等情形的处理270
第6章 应纳税所得额、弥补亏损271
6.1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271
6.1.1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公式271
6.1.2 权责发生制原则271
6.1.3 税法优先原则271
6.1.4 非居民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272
6.1.5 递延所得的处理272
6.1.6 授权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制定收入、扣除的具体范围、标准和资产税务处理具体办法272
6.1.7 国际税收协定优于企业所得税法272
6.2 弥补亏损273
6.2.1 “亏损”的解释273
6.2.2 境外营业机构的亏损不得抵减境内的盈利273
6.2.3 亏损弥补结转年限不得超过五年273
6.2.4 查增应纳税所得额允许弥补以前年度亏损273
6.2.5 技术开发费的加计扣除形成的亏损可以弥补273
6.2.6 取消合并纳税后以前年度尚未弥补亏损的处理273
第7章 税率、应纳税额、境外所得275
7.1 税率275
7.1.1 25%基本税率275
7.1.2 小型微利企业20%优惠税率275
7.1.3 高新技术企业15%优惠税率275
7.1.4 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15%优惠税率275
7.1.5 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企业15%优惠税率276
7.1.6 非居民预提所得税10%优惠税率276
7.2 应纳税额计算276
7.2.1 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276
7.2.2 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276
7.2.3 合伙企业法人合伙人应纳税额的计算276
7.2.4 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企业法人合伙人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277
7.3 境外所得抵免278
7.3.1 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278
7.3.2 实施条例的解释278
7.3.3 宣传提纲的解释说明279
7.3.4 境外所得税抵免的适用范围和抵免方法279
7.3.5 境外所得税额抵免计算的基本项目282
7.3.6 境外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方法283
7.3.7 可予抵免境外所得税额的确认284
7.3.8 境外所得间接负担税额的计算286
7.3.9 适用间接抵免的外国企业持股比例的计算及持股条件的解释287
7.3.10 税收饶让抵免的应纳税额的确定287
7.3.11 “抵免限额”的计算288
7.3.12 实际抵免境外税额的计算289
7.3.13 简易办法计算抵免情况289
7.3.14 申报资料290
7.3.15 境外所得税收抵免示例291
7.3.16 石油企业在境外从事油(气)资源开采所得税收抵免300
7.3.17 高新技术企业境外所得适用税率及税收抵免301
7.3.18 企业境外承包工程税收抵免凭证有关问题的公告301
第8章 非居民企业征收303
8.1 非居民企业的范围和扣缴义务人303
8.1.1 非居民企业的认定303
8.1.2 实施条例对“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的企业”的解释303
8.1.3 实施条例对“机构、场所”的解释303
8.1.4 非居民企业预提所得税以支付人为扣缴义务人303
8.2 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的征收范围304
8.2.1 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304
8.2.2 条例对“实际联系”的解释304
8.2.3 所得的分类304
8.2.4 境内、境外所得的确定原则304
8.3 非居民企业适用税率305
8.3.1 一般税率305
8.3.2 优惠税率305
8.4 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305
8.4.1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305
8.4.2 股权转让应纳税所得额306
8.4.3 利息、股息、红利311
8.4.4 融资租赁和出租不动产的租金所得314
8.4.5 土地使用权转让所得315
8.4.6 到期应支付而未支付的所得315
8.4.7 非居民企业间接转让财产315
8.4.8 非居民企业派遣人员在中国境内提供劳务322
8.4.9 非居民企业境内取得工程作业和劳务所得税务机关可以指定支付人为扣缴义务人323
8.4.10 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机构、场所发生的机构管理费323
8.4.11 非居民承包工程作业和提供劳务税收管理暂行办法323
8.4.12 非居民企业从事国际运输业务征收管理328
8.4.13 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征收管理331
8.5 非居民企业免税、减征所得333
8.5.1 实施条例规定333
8.5.2 财税〔2009〕69号文件规定334
8.6 非居民企业征收管理334
8.6.1 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办法334
8.6.2 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规程335
8.6.3 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管理办法337
8.6.4 非居民企业税收协同管理办法340
8.6.5 非居民纳税人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管理办法343
8.6.6 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开具的有关规定346
8.6.7 服务贸易等项目对外支付税务备案有关问题347
8.6.8 非居民企业扣缴申报征收管理349
8.6.9 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源泉扣缴管理暂行办法351
第9章 特别纳税调整357
9.1 反避税制度设计思想和内容357
9.1.1 特别纳税调整的意义357
9.1.2 特别纳税调整的主要内容357
9.1.3 一般反避税条款357
9.2 特别纳税调整调查358
9.2.1 特别纳税调整的原则358
9.2.2 特别纳税调查调整手段358
9.2.3 立案调查和预备会谈358
9.2.4 提供资料及收集资料要求359
9.2.5 特别纳税调整实施程序360
9.3 收入或所得额的特别纳税调整361
9.3.1 收入额或所得额的特别纳税调整361
9.3.2 税务机关核定应纳税所得额的情形361
9.3.3 税务机关核定应纳税所得额的方法361
9.3.4 非合理的经营需要对利润不分配或少分配的处理362
9.4 特别纳税调整方式363
9.4.1 转让定价管理363
9.4.2 预约定价安排管理377
9.4.3 成本分摊协议管理388
9.4.4 受控外国企业管理392
9.4.5 资本弱化管理393
9.4.6 一般反避税管理396
9.5 年度关联申报和同期资料准备399
9.5.1 关联申报要求399
9.5.2 关联关系的确认400
9.5.3 国别报告报送403
9.5.4 同期资料管理404
9.6 补征税款及加收利息411
9.6.1 纳税调整补征税款及加收利息411
9.6.2 特别纳税调整的期限为10年412
9.6.3 补征税款及利息的入库期限412
9.7 特别纳税调整监控管理413
9.7.1 特别纳税调整监控管理413
9.7.2 强化跨境关联交易监控和调查413
9.7.3 居民企业境外投资和所得信息报告413
9.8 相互协商程序启动和内容415
9.8.1 相互协商程序的申请415
9.8.2 相互协商程序启动和内容415
第10章 征收管理418
10.1 纳税地点418
10.1.1 居民企业的纳税地点418
10.1.2 非居民企业的纳税地点418
10.2 纳税年度419
10.2.1 企业所得税法关于纳税年度的规定419
10.2.2 以满12个月的会计年度为纳税年度的外国企业的过渡办法419
10.3 计税本位币419
10.4 汇总纳税419
10.4.1 汇总纳税企业的范围419
10.4.2 汇总纳税具体办法的制定授权419
10.4.3 汇总纳税专项管理制度420
10.5 预缴、预征429
10.5.1 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关于分月或分季预缴的规定429
10.5.2 预缴和延期预缴办法(关键字:预缴和延期预缴429
10.5.3 按月预缴改按季预缴的范围429
10.5.4 小型微利企业预缴企业所得税430
10.5.5 高新技术企业预缴企业所得税436
10.5.6 调整代开货物运输业发票企业所得税预征率436
10.5.7 合理简并纳税人申报缴税次数437
10.6 核定征收437
10.6.1 《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办法》发布通知437
10.6.2 核定征收企业的范围437
10.6.3 核定征收方式种类及确定438
10.6.4 税务机关的核定方法439
10.6.5 应纳所得税额的计算公式439
10.6.6 应税所得率439
10.6.7 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鉴定工作程序440
10.6.8 企业核定征收方式的鉴定时间及变更440
10.6.9 核定征收的纳税申报441
10.6.10 违规处理441
10.7 汇算清缴管理办法441
10.7.1 制定本办法的目标、依据441
10.7.2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解释441
10.7.3 应进行汇算清缴的纳税人442
10.7.4 汇算清缴的期限442
10.7.5 汇算清缴的起始时间442
10.7.6 需审批、审核或备案事项应在汇算清缴前及时办理442
10.7.7 纳税人应完整、及时报送相关资料,并对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法律责任442
10.7.8 汇算清缴应如实填写和报送的资料443
10.7.9 纳税人因不可抗力可申请办理延期纳税申报443
10.7.10 汇算清缴期内发现申报有误的可重新申报443
10.7.11 补(退)税款443
10.7.12 纳税人有特殊困难可申请延期缴纳税款443
10.7.13 汇总纳税企业由总机构汇算清缴443
10.7.14 合并纳税企业由母公司汇算清缴444
10.7.15 未按规定申报的处理444
10.7.16 各级税务机关应统一安排和组织部署444
10.7.17 各级税务机关应主动为纳税人提供税收服务444
10.7.18 主管税务机关应及时向纳税人发放汇算清缴的表、证、单、书444
10.7.19 主管税务机关发现问题应及时告知企业补齐补正444
10.7.20 年度纳税申报后的审核重点445
10.7.21 初步审核与税款补退手续445
10.7.22 做好汇总纳税、合并纳税企业汇算清缴的协同管理445
10.7.23 汇算清缴数据分析、纳税评估和检查445
10.7.24 汇算清缴工作总结报告445
10.7.25 本办法适用于企业所得税居民企业纳税人446
10.7.26 各省市可制定具体实施办法446
10.7.27 执行日期、废止信息446
第11章 境外中资企业447
11.1 境外中资企业居民身份认定447
11.1.1 国税发〔2009〕82号文件关于依据实际管理机构标准认定为居民企业的规定447
11.1.2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9号文件的补充规定448
11.2 境外注册中资控股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449
11.2.1 总则449
11.2.2 居民身份认定管理450
11.2.3 税务登记管理451
11.2.4 账簿凭证管理451
11.2.5 申报征收管理451
11.2.6 特定事项管理452
11.2.7 附则453
第12章 行业、企业政策454
12.1 房地产开发454
12.1.1 开发产品完工的确认454
12.1.2 国税发〔2009〕31号文件的适用范围和执行日期455
12.1.3 核定征收方式的确认455
12.1.4 收入的税务处理455
12.1.5 成本、费用扣除的税务处理457
12.1.6 计税成本的核算458
12.1.7 联合开发或合资开发房地产项目的税务处理462
12.1.8 将土地使用权投资其他企业房地产开发项目以换取开发产品的税务处理463
12.1.9 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在2007年12月31日前存有销售未完工开发产品取得收入的税务处理463
12.1.10 由于预征土地增值税导致多缴企业所得税的退税问题463
12.1.11 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得税预缴申报465
12.2 金融、保险、证券467
12.2.1 保险公司准备金支出467
12.2.2 保险公司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468
12.2.3 保险公司再保险业务赔款支出468
12.2.4 金融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469
12.2.5 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469
12.2.6 证券行业准备金支出470
12.2.7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准备金472
12.2.8 金融、保险等机构取得的涉农利息、保费收入有关优惠政策472
12.2.9 金融企业贷款利息收入的确认473
12.2.10 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473
12.2.11 境内机构向我国银行的境外分行支付利息扣缴企业所得税474
12.2.12 农村信用社省级联合社收取服务费有关企业所得税税务处理474
12.3 软件、集成电路475
12.3.1 2007年年底前设立企业的过渡政策475
12.3.2 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企业所得税政策475
12.3.3 执行软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公告479
12.3.4 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480
12.3.5 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领域483
12.4 文化、体育484
12.4.1 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优惠政策484
12.4.2 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优惠政策486
12.5 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企业486
12.5.1 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企业的认定486
12.5.2 法人合伙人487
12.5.3 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满2年的优惠政策487
12.5.4 投资额的确定487
12.5.5 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及分配487
12.5.6 优惠申请488
12.5.7 资料留存备查488
第13章 特殊业务事项489
13.1 企业重组489
13.1.1 实施条例对企业重组企业所得税处理的原则性规定489
13.1.2 国务院国发〔2014〕14号的规定489
13.1.3 宣传提纲的解释说明489
13.1.4 企业重组的形式和税务处理489
13.1.5 一般性税务处理490
13.1.6 特殊性税务处理491
13.1.7 跨境重组496
13.1.8 接收政府或股东划入资产的税务处理498
13.1.9 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部分条款废止】498
13.1.10 投资企业撤回或减少投资的税务处理506
13.1.11 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等资产重组507
13.1.12 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若干问题的公告509
13.1.13 国有企业改制上市资产评估增值企业所得税处理政策511
13.1.14 与税收相关规定511
13.2 政策性搬迁513
13.2.1 总则513
13.2.2 搬迁收入514
13.2.3 搬迁支出514
13.2.4 搬迁资产税务处理514
13.2.5 应税所得515
13.2.6 征收管理516
13.2.7 与税收相关的规定517
13.3 混合性投资517
13.3.1 政策文件517
13.3.2 与税收相关的规定518
13.4 国债投资518
13.4.1 关于国债利息收入税务处理问题518
13.4.2 关于国债转让收入税务处理问题519
13.4.3 关于国债成本确定问题519
13.4.4 关于国债成本计算方法问题519
13.4.5 施行日期519
13.5 转让限售股519
13.5.1 纳税义务人的范围界定519
13.5.2 企业转让代个人持有的限售股征税问题520
13.5.3 企业在限售股解禁前转让限售股征税问题520
13.5.4 执行日期、政策衔接520
13.5.5 与税收相关的规定520
13.6 融资性售后回租521
13.6.1 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的解释521
13.6.2 承租人出售资产不确认收入、折旧的计提方法、融资利息作为财务费用扣除521
13.6.3 与税收相关规定521
13.7 企业清算521
13.7.1 企业清算所得税处理521
13.7.2 企业清算纳税申报522
13.7.3 与税收相关的规定522
13.7.4 [案例]公司现享受15%的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现准备注销,清算所得适用什么税率?能否按优惠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523
13.8 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523
13.8.1 关于内地投资者通过沪港通投资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联交所)上市股票的所得税问题523
13.8.2 关于香港市场投资者通过沪港通投资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上交所)上市A股的所得税问题524
13.9 特殊行业准备金524
13.9.1 保险公司准备金支出524
13.9.2 保险公司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526
13.9.3 保险公司再保险业务赔款支出527
13.9.4 金融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527
13.9.5 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528
13.9.6 证券行业准备金支出528
13.9.7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准备金530
热门推荐
- 2156026.html
- 647056.html
- 2990379.html
- 2634178.html
- 79793.html
- 3293643.html
- 302096.html
- 2231137.html
- 1437445.html
- 25778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291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917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039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056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425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236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940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559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978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16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