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社会科学》总目提要 第2辑 1990-1999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陈端,梅小璈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7801493036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382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436页
- 主题词:社会科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社会科学》总目提要 第2辑 1990-1999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哲 学1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1
也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1
分类目录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述要2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几个问题2
马克思考察社会历史发展的“尺度”——评张奎良同志《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中的两个论点2
马克思与现代人文精神的重建3
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3
实践概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位一体”体系3
从历史上看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读《反对本本主义》4
对统一斗争相对绝对问题的创造性探索——读《毛泽东哲学批注集》4
附:“关于统一斗争相对绝对问题”的商榷论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精神5
价值哲学发展的里程碑——邓小平对价值哲学的重大贡献5
哲学理论5
寻找“意义”:哲学的生活价值5
哲学的比附与哲学的批判6
论价值的层次6
广义价值论6
决定论究竟是什么?7
20年来我国价值哲学的研究7
关于价值和“人的价值”7
普遍价值及其客观基础7
现代科学证实了非决定论吗?8
实在概念与实在论8
两种不同形态的形而上学8
意识范畴新说9
认识论与认识发生论9
论实践本质9
实践概念对物质观的变革与建设10
实践检验方法系统及其可靠性10
论实践对象化的基本内容和过程10
附:“双向对象化”质疑论实践观念10
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几个问题11
主体建构与能动反映11
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新探——信息加工和知识库理论的哲学反思12
“实践的唯物主义”在中国现当代实践中的确证12
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反思12
西藏文明的东向发展——13
从现象到知识客体13
论认识客体的观念化、符号化13
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13
辩证法的批判本质14
非理性及其研究的可能性14
附:给《非理性及其研究的可能性》一文作者的信论“真”与“真理”14
矛盾含义辨析15
附:辩证矛盾并不导致悖论略论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15
试论因果结构——兼评哥本哈根学派的因果观15
论相对性范畴16
论两种不同的所史唯物主义概念16
意识形态论17
“社会存在”范畴释义17
《“社会存在”范畴释义》商榷17
历史决定论的三种形式17
附:对《历史决定论的三种形式》的质疑主体呼唤的历史根据和时代内涵18
“类哲学”与人的现代化1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塑造18
“当代人类发展与中国人学研究”笔谈19
人的本质、价值与我们时代的价值观19
坚持实事求是推进法学研究和法制建设——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
略论中西人文精神20
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立与互动20
“微观哲学初探”笔谈20
中国古典直觉思维概论21
经济哲学:哲学与经济学的联盟——“全国经济哲学高级研讨会”综述21
中国哲学21
中苏学者哲学研讨会观点综述21
关于经济哲学的笔谈21
论“象”与“象思维”22
再论中国传统哲学的真善美问题22
走出虚无主义的幽谷——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后现代主义辨异22
98汉学研究国际会议哲学分会述要23
对立与三分23
中国古代哲学对日本近代文化的影响23
孔孟之间——郭店楚简的思想史地位24
礼-仁-中庸——孔子思想的演进24
汉代灾异学说与儒家君道论24
“道”的境界——老子哲学的深层意蕴25
老子之自然与无为概念新诠25
老子的自然哲学与科学26
中国古代阴阳与五行说的合流——《管子》阴阳五行思想新探26
管仲思想对老子道论的影响26
王弼的《老子》解释方法论27
辩名析理:郭象注《庄子》的方法27
试论竹简《文子》与今本《文子》的关系——兼为《淮南子》正名27
唐宋间的孟子升格运动28
张载哲学及关学学术讨论会综述28
阳明学派的本体功夫论28
纪念王船山逝世三百周年学术讨论会综述28
从中西哲学的会通看新理学28
存在与境界——冯友兰新理学本体论的内在向度29
现代新儒学与西方哲学29
贺麟的“新心学”30
牟宗三对儒家形而上学的重建及其限制30
论“新儒学理性”与“新儒学情结”30
并非“陈迹”——张岱年先生早期哲学思想的今日启示31
本体诠释学与西方当代诠释学31
本体诠释学与当代精神32
外国哲学32
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20世纪哲学的一个重要转向32
费希特与马克思32
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与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33
阿尔都塞的反经验主义认识论和马克思主义33
工业文明中人的困境——卢卡奇浪漫主义哲学述评33
理解、解释与实践34
英雄观的变迁——从卡莱尔到普列汉诺夫再到胡克34
从保尔·利科的本文解释理论看解释学的发展35
施莱尔马赫普遍解释学中的几个问题35
试论卡尔·波普的理解理论35
论维柯的历史哲学36
福柯与理性批判哲学36
论福柯的“知识考古学”36
世间为何会“有”“无”?37
海德格尔如何推进康德之哲学37
“哲学的终结”——海德格尔晚期思想的大旨38
真理的本质与本质的真理——论海德格尔的真理观38
胡塞尔、海德格与东方哲学39
语言问题:一种思维模式的选择——论现代英美哲学与欧陆哲学的合流39
意向性理论的几个问题39
思·言·字——评德里达对形而上学的批判40
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向度40
公共社团主义的兴起及其理论40
西方哲学中的治疗型智慧41
分析哲学的价值41
科学哲学41
关于科学与价值的几个问题41
论爱因斯坦的综合科学实在论思想42
对《善于在对立的两极保持必要的张力》一文的商榷42
附:答周德海先生走出真理问题的迷宫——论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真理观42
现代物理学能为“认识的主体论”提供科学基础吗?42
相对论时空理论再认识43
试论认识主体性的三个层次——与何祚庥先生商榷43
现代物理学与认识的主体性43
分歧在哪里?——就“认识的主体论”答文兴吾、古祖雪、柳树滋同志44
现代物理学与“认识的主体论”44
论科学进步的目标模型44
对科学的人文主义理解——瓦托夫斯基的科学哲学观述评45
检验证据的价值与干净的实验45
科学问题与科学目标45
评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技术社会学理论45
技术异化批判——技术负面效应的人本考察46
现代化过程的科学向度与人文之维46
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的理论困境46
系统论的若干哲学问题47
形成中的系统科学及其存在问题47
分歧与系统自组织47
微弱的有序与强大的无序——论当代辩证发展观与机械论演化观的根本分歧48
关于非控理论的哲学思考48
卡文迪什实验室成功经验的启示49
门捷列夫学的新境界—凯德洛夫与王克强“门捷列夫学”比较研究49
附:“热寂说”真的终结了吗?宇宙的辩证发展决不会终结——与郝宁湘先生商榷反热寂论与可持续发展49
论“当代小科学”及其在中国科研体制改革中的历史地位50
宇宙统一于信息吗?——与王存臻、严春友同志商榷50
影响古代中国发生期科学技术的若干因素50
思维发展心理探源51
思维、心理、逻辑人类思维的发生和幻想思维形式51
首届全国自然辩证法史学术讨论会综述51
广义灵感论51
评现代认知心理学52
思维操作及其偏差的校正52
关于用“认知”取代“认识”的问题——与国内心理学界一些同志商榷52
论“认知”与“认识”的分野——兼与赵璧如先生商榷53
现代哲学视野中的逻辑与科学方法论53
“是”的逻辑哲学分析53
命题的语用逻辑54
百年来的中国因明学研究54
墨辩逻辑学的特点及其历史命运54
美学、伦理、宗教二十世纪西方美学中的语言本质观55
《巴黎手稿》与美学问题55
尼采审美主义与现代中国55
20世纪中国审美心理学建设的回顾与展望56
对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的哲学反思56
当代西方伦理学基础的重建及其扩展56
论市场经济作为文化伦理现象57
美国当代社会伦理学的新发展57
经济转型与社会价值规范调适57
“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笔谈58
制度伦理与制度创新58
商品经济与道德进步学术讨论会综述58
商品意识和人文精神58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综述59
社会心理领域的价值观研究述要59
孙子军事伦理思想研究59
在宗教与文化的交汇点上——论宗教观念的一种现代形态59
试论马鸣《佛本行经》60
神秀北宗禅法60
梅呾利耶与弥勒60
中国佛教的多民族性与诸宗派的个性61
《中国禅宗通史》导言61
佛教对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62
试论中国佛教哲学的形成62
中国佛教伦理思想论纲62
洪州宗心性论思想述评63
儒佛人生价值观之比较63
佛教的生态观63
论道教与佛教的关系64
敦煌藏经洞封闭原因之我见64
庄子思想与中国佛学的发展64
道教艺术的符号象征65
神话中之昆仑山考述——昆仑山神话与萨满教宇宙观65
中国古代的巫65
中国镇物文化略论66
商周时期的天神崇拜66
谶纬与经学66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意义——《意识形态论》67
恢复马克思的本来面目——《被肢解的马克思》67
研究马克思历史哲学的一项新成果——《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与社会主义改革》67
探索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尝试——《马克思主义论纲》67
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形态的可贵尝试——《现代科学的大历史观——唯物史观的现代形态》67
古代谶言论略67
附:图书评介革命实践与哲学革命——《马克思的哲学历程》67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新篇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1、2、3卷67
精细的研究可贵的探索——《毛泽东思想与中国文化传统》68
人学研究的一个硕果——《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68
人学的一种开拓性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68
中西哲学融合论的新探索——《毛泽东的超越——毛泽东哲学与中西哲学融合》68
毛泽东哲学的主旋律——《毛泽东方法论导论》68
对列宁后期思想的再认识——《列宁后期思想探要》68
挖掘列宁哲学遗产的重要价值——《列宁〈哲学笔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68
对列宁哲学思想的新认识——《列宁哲学思想的历史命运》68
富于创造性的开掘和探索——《辩证法体系的列宁构想》68
解开马克思晚年反思之谜——《马克思的晚年反思——东方社会发展道路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68
精心阐释 勇于构筑——《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68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东方社会之路——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68
实践价值观及其特点的科学概括——《邓小平的价值观》69
社会认识论研究的新成果——《社会认识论导论》69
价值哲学研究的新进展——《价值哲学新探》69
哲学认识论的瞩目之作——《史前认识研究》69
“主体认识图式”的发现——《狡黠的心灵——主体认识图式概论》69
社会主义价值的新探索——《社会主义价值学导论》69
“价值”基础理论研究取得新进展——《价值学引论》69
文化比较的一种新探求——《中西人论的冲突——文化比较的一种新探求》69
从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深化人的个性研究——《人的个性论》69
开拓人的研究的新境界——《哲学人格》69
《人活动的效率》读后69
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哲学著作——《价值哲学》69
建构适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现代意识——《人道主义与现代化》69
在思维制高点上的思考——《在思维的制高点上——对“理论”的新探索》70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有益思考——《“危机”中的重建》70
对社会主义建设辩证法的可贵探索——《中介论》70
思维方式、现实世界与后现代哲学——《扑朔迷离的游戏》70
思维学与文化学的创造性研究——《漫长的历史源头——原始思维与原始文化新探》70
“意义”的意义——《超越本体》70
开发人类智慧的潜力——《大智慧——思场流控制学》70
思维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思维发生学》70
传统本体思维方式的现代批判——《哲学的憧憬——形而上学的沉思》70
对实践理论的大胆探索——《实践活动论》70
独具特色的“再生形态”论——《中国革命的认识逻辑》70
关于“无知”在认识中作用的思考——《论无知》70
探讨真理性认识的新视角——《超越错误——医错哲学及其应用研究》70
萧著《自然哲学》评介与质疑71
信息同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的新揭示——《自然的逻辑》71
生的渴望与死的沉思——《死亡哲学》71
现代科学背景下的东方自然观——《东方的智慧——东方自然观与科学的发展》71
对西方科学史的总体透视——《西方科学历程及其理论透视》71
对决定论和非决定论问题的创造性探索——《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决定性与非决定性》71
心灵哲学研究的可喜收获——《现代西方心灵哲学》71
现象学研究的新视角——《语言·心灵与意义分析》71
呼唤火凤凰的重生——《理论符号学导论》71
实用主义研究新进展——《实用主义新论》71
喜读杨适《哲学的童年》71
为“微观哲学体系”登场鸣锣开道——《微观哲学初探》71
微观世界哲学问题的新探索——《微观世界的哲学漫步》71
儒学研究的重要创获——《儒学与现代化——中韩日儒学比较研究》72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逻辑的探索——《当代中国社会哲学》72
中国哲学传统的主流——《中国唯物论史》72
成功的“一家之言”——《中国文化的清流》72
中国哲学研究的新成果——《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研究》72
传统思维方式研究的新启示——《中国系统思维》72
《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读后72
超越传统——《论中国古代社会与传统哲学》72
《中国社会与思想文化》评介72
原始意识及文明发展分流的观照——《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72
对中华道统思想的研究与扬弃——《中华道统思想发展史》72
进化论研究的新拓展——《突变和进化》72
探索中国哲学的新路——《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72
探索之中有真见——《气论与传统思维方式》73
两汉哲学研究的新探讨——《两汉哲学新探》73
对稷下之学的系统考察——《稷下学史》73
探赜索隐镜摄众流——《春秋战国时期观念与思维方式变革》73
气论研究的重要成果——《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73
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的重要成果——《现代新儒家与中国现代化》73
道家思想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影响——《道家与民族性格》73
简评《道家哲学智慧》73
研究现代新儒学的开拓之作——《现代新儒学概论》73
系统研究儒家本体功夫理论的专著——《本体功夫论》73
理论与方法的更新所带来的创获——《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史》73
透视儒家文化精神的佳作——《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73
原始儒家演变的社会根源与内在学术逻辑——《原始儒家考述》73
中国文化启蒙的悲怆变奏曲——《明清启蒙学术流变》74
对中国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的反思——《深沉的民族反省——中国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研究》74
阳明学研究的一个突破——《儒学的转折》74
对湖湘学派的全面总结——《张栻与湖湘学派研究》、《湖湘学派源流》74
超越两极对峙——《天命的没落》74
经学研究的可贵成果——《廖平评传》74
玄林“新语”——《王弼评传》74
陈亮与南宋浙东学派综合研究的开创性著作——《陈亮与南宋浙东学派研究》74
读《朱熹哲学研究》74
全新的总体评价——《周敦颐评传》74
条分缕析,抉幽阐微——《张载哲学的系统分析》74
宋代精神的全面展示——《中国宋代哲学》74
魏晋士人的心路历程——《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74
真学无须怕“覆瓿”——《太玄校释》74
让逻辑之光照亮历史——《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75
令人注目的“拨乱反正”——《拯救地球和人类未来——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75
完整阐明费希特思想的历史地位——《费希特耶拿时期的思想体系》75
30年呕心沥血之作——《斯宾诺莎哲学研究》75
略评《萨特伦理思想研究》75
普列汉诺夫研究的又一成功之作——《唯物史观与哲学史——普列汉诺夫哲学史研究评述》75
吹沙觅金 心火之传——《吹沙集》75
创造的综合——《张岱年文集》第1卷75
我国第一部全面研究普列汉诺夫哲学思想的专著——《普列汉诺夫哲学思想新论》75
介绍《章太炎的思想——兼论其对儒学的冲击》75
我国研究社会思潮的新成果——《无政府主义之父巴枯宁》75
阿拉伯哲学意蕴的再揭示——《阿拉伯近现代哲学》75
《印度哲学史》评介75
探索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意义——《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76
对黑格尔早年思想脉络的全面展现——《青年黑格尔的哲学思想》76
与国内外黑格尔学者对话——《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76
开拓美学的新领域——《科技美学原理》76
“科学美学”的开创之作——《科学美学》76
古典美学总体研究的新探索——《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76
“迷宫”探“宝”——《黑格尔的辩证逻辑》76
美学原理的新体系——《现代美学体系》76
卓有见地的研究,发人深思的探索——《中国逻辑史论》76
辩证逻辑:科学与哲学理性思维的方法——《辩证逻辑学》76
《逻辑哲学引论》评介76
独辟蹊径的逻辑哲学——《逻辑规律的本质》76
构建适应时代需要的现代美学——《美学的现代思考》76
《中国行业神崇拜》简介77
三层次均衡和谐:解释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理论模式——《宗教与神话论集》77
理性审视的见证——《易学与道教文化》77
藏传佛教教义研究的力作——《藏传佛教思想史纲》77
《中国近代佛学思想史稿》略评77
《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读后77
《谶纬论略》评介77
云南宗教文化研究的拓新之作——《原始宗教论》、《宗教美术意象》、《火塘文化录》77
图腾文化研究的拓新之作——《中国图腾文化》77
中国宗教学的理论建构与开——拓《宗教学通论》77
精神文明学研究的一颗硕果——《精神文明学论纲》77
《道德学说》简介77
《中国伦理思想研究》评介77
社会科学总论78
综 合78
建立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学科78
论社会科学基础78
社会科学现代化的观念前提和技术基础78
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方法论特征79
社会科学方法的发生、范式及其历史性转换79
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79
钱钟书的文化通变观与学术方法论80
黎澍论学80
对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科学探索——《胡绳文集1979-1994》评介80
遵守学术规范 推进学术对话——关于“学术对话与学术规范”的笔谈81
《中国社会科学》1994-1998年作者及引文的统计分析与评价81
重访云南三村82
中国城乡发展的道路——我一生的研究课题82
统计学学科体系建设的理论思考82
社会、统计82
社会学的重建、探索和突破83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学83
加强学科建设 回应伟大时代——“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学术讨论会综述83
社会人类学的中国研究——认识论范式的概观与评介83
西方发展学述评84
迟发展效果与中国的现代化84
论社会发展的协调范畴及其意义84
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剖析84
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理论研讨会综述85
小城镇的发展与中国的现代化85
社会发展、城市化和食物消费85
中国现代化若干目标分析85
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建构和应用86
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及2000年目标的综合评价86
附:关于编制小康指标体系的概念前提生活质量主客观指标作用机制研究86
城镇居民时间预算研究87
中国城镇的低收入群体——对城镇在业贫困者的社会学考察87
苏南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评估与提高战略87
改革以来我国大城市居民家庭收入格局的变化88
中国城市各阶层的利益差距88
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的城市化88
中国城镇化的发展研究89
中国自下而上城镇化的制度分析89
现阶段我国社会结构的分化与整合89
近期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研究综述90
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90
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对资源配置方式的影响90
新时期阶级阶层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变化90
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91
私营企业主阶层在我国社会结构中的地位91
我国私有企业的经营状况与私有企业主的群体特征91
私营企业主的个人背景与企业“成功”92
北京市个体户的发展历程及类别分化——北京西城区个体户研究92
中日合资企业中国员工对日本管理者及所在企业的评价92
个体户发展的社会学思考92
走向市场经济的中国企业职工内部关系和结构93
劳动交换与国有企业职工的劳动积极性93
工作积极性调动:两难境地与策略选择93
单位组织中的资源获得94
个人地位:一个概念及其分析框架——中国日常社会的真实建构94
城市居民的社会流动——来自山东省五城市的调查94
天津城市居民社会网初析——兼与美国社会网比较95
附:更正95
澳门的族群95
转型时期农民的阶层分化——对大寨、刘庄、华西等13个村庄的实证研究95
中国农村“职业——身分”声望研究96
村庄边界的多元化——经济边界开放与社会边界封闭的冲突与共生96
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对黑龙江省昌五镇的个案研究97
中国村民自治法制建设平议97
论村落文化97
中国村落研究的东西方对话——评王铭铭《社区的历程》97
中国城市化道路与农村改革和发展97
我国城乡二元社会格局的动态考察98
温州人在巴黎:一种独特的社会融入模式98
“民工潮”的形成、趋势与对策98
珠江三角洲外来农民工状况99
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99
八十年代末中国贫困规模和程度的估计99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经验及其对我们的启示100
计划经济下的社会保护评析100
国有企业社会成本分析——对中国10个大城市508家企业的调查100
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研究101
最后的安全网——中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框架101
关于城市社区服务的理论思考101
中国社会工作的经验与发展102
投资与赡养——关于城市居民代际交换的因果分析102
分家:分中有继也有合——中国分家制度研究102
婚姻质量:度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102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离婚水平与年龄分布的变动趋势103
独身现象及其文化含义103
评索维的适度人口理论104
附:答周军同志氏族内婚禁忌探源104
人口、民族104
对《当代中国人的择偶标准》的一点质疑104
中国未来人口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问题104
附:补正104
人口、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05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口控制105
九十年代中国生育和人口自然增长水平研究——县级社会经济、民族和生育政策因素的综合分析106
低生育研究——人口转变论的补充和发展106
中国的低生育率107
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107
农民的生育需求107
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对生育率的影响108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人口控制108
“健康老龄化”战略刍议109
中国人口迁移模式及其转变10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非正式迁移”的状况——基于普查资料的分析109
八十年代以来少数民族人口的新态势110
当代中国藏族人口110
我国藏族人口的变动——主要藏族自治地区人口民族构成研究110
艰难的起步 长足的发展——80年代以来我国民族人口学发展概观110
近代藏族地区的寺庙经济111
世纪西藏与中原政治关系形成的必然性111
铜匣(Zangs—KyiGavu)漂流记——聂赤赞普和支贡赞普111
论清朝金瓶掣签制度112
藏区群众对政策的认知与评价112
“西藏:历史与现状”学术讨论会综述113
清朝治理蒙藏地区的几个问题113
西域史上的一个幻影——“伊斯兰神圣国家”或“和卓时代”考实113
附:论《幻影》一文中的幻影——对《西域史上的一个幻影》一文的几点质疑主题·史料·方法——我的回答社会变迁中的傣族文化——一个西双版纳傣族村寨的人类学研究114
清代民族宗教政策114
中国民族性格研究的新进展——评沙莲香《中国民族性(二)》114
中国姓氏的进化及不同方言区的姓氏频率115
从遗传学探讨中华民族的源与流115
中国传统庙会中的狂欢精神115
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又一块界石——《社会学》116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历史使命与学科地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论稿》116
社会调查方法领域的一部新作——《现代社会调查方法》116
中国社会人类学研究的新突破——《人民公社制度研究》116
历史社会学研究的新拓展——《历史原脉与现实走向——历史社会学研究》116
新形势下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思考116
附:图书评介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开创性研究——《方法的比较》116
一个成功的“赶超型现代化”个案研究——《日本·走向现代化》117
对中国古代婚姻史独具特色的研究——《中国古代婚姻史论集》117
社会学家视野中的个体户——《体制的突破——北京市西城区个体户研究》117
试解“黄土板结”之谜——《黄土板结——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探析》117
《理性化及其限制》评介117
中国现代化发展研究的一部力作——《九死一生——中国现代化的坎坷历程和中长期预测》117
现代化研究的中国化——《中国现代化导论》117
现代化理论研究的新拓展——《现代化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研究》117
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的理论价值——《马克思晚年的创造性探索——“人类学笔记”研究》117
一部填补马克思思想研究空白的论集——《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研究论文集》117
中西汇流理性回应——《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117
高屋建瓴 言显意深——《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118
半个世纪的求索——《凉山彝家的巨变》118
从过去通向未来的桥梁:中国民族学的旧我——《中国民族学史(上卷)》118
中华民族文化综合研究的新成果——《中华民族》118
民族史研究的有益尝试——《瑶族史》118
驱散台湾历史研究的迷雾——《台湾历史与高山族文化》118
我国独生子女研究的拓新之作——《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教育和未来》118
认识中华民族构成奥秘的钥匙——《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118
一部颇具特色的公共关系学新著——《公共关系学通论》118
溯本求源论福利——《福利的解析》118
救灾改革理论的成功探索——《中国救灾保险通论》118
开拓族谱研究更广阔的视野——《福建族谱》118
婚姻史研究的新视角——《中国婚姻性爱史稿》118
揭开泰族起源之谜——《泰族起源问题研究》119
认识藏传佛教的重要前提——《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119
西方与西藏地方关系史的研究硕果——《早期传教士进藏活动史》119
政治、法律120
政治法律思想伟大的实践成功的经验——纪念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120
思想解放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120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121
附:清澈与幽深交融—读胡绳《再评价》岂能如此曲解?中国在二十世纪世界上的作用121
毛泽东与“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理解的异同122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122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时代特色123
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理论的历史发展123
社会主义本质论123
马克思晚年的设想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24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124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述评125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经典理论的创造性发展125
实事求是地理解和建设社会主义126
辨析国情、选择出路之争——对于“五四”过后发生的社会主义大辩论的再认识126
现实社会主义不是取代资本主义的未来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吗?126
马克思人权理论论要126
二战后西方人权学说的演变127
生存权论127
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128
平等新论128
论人格权及人格损害的赔偿128
国际人权问题热点述评128
中国法律关于人身权利的保障128
从契约理论到社会契约理论——一种国家学说的知识考古学129
国家范畴与现代西方政治学的变迁130
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130
市民社会的两个传统及其在现代的汇合130
中国政治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131
政策科学的“研究纲领”131
当代西方社群主义及其公益政治学评析131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地位131
法治是什么——渊源、规诫与价值132
新时期中国法理学的发展与反思132
马克思法哲学思想论要132
论权利推定133
汉语“法学”一词的起源及其流变133
对霍菲尔德法律概念学说的比较研究133
论宪法关系134
法 律134
周年笔谈134
批判法学评析134
美国种族批判法学述评134
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135
走向综合性程序价值理论——贝勒斯程序正义理论述评135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法与社会——参加法社会学国际协会第31届学术大会之后的思考136
法律职业的定位——日本改造权力结构的实践136
法律活动专门化的法律社会学思考136
法律与科技问题的法理学重构136
关于中国法律解释体制的思考137
解释的难题:对几种法律文本解释方法的追问137
当代中国的法律解释问题研究138
中国司法管理制度的两个问题138
论司法改革中的相对合理主义138
我国法律监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论“监督法律关系”138
“司法与传媒”学术研讨会讨论摘要139
公平与价格-价值理论——比较法研究报告139
我国全民所有制“两权分离”的财产权结构139
占有概念的历史发展与中国占有制度140
我国他物权制度的重新构造140
财产权制度的历史评析和现实思考140
香港适用中国传统法律与习惯的个案研究141
完善我国违约责任制度十论141
中国区域著作权制度比较研究142
关贸总协定与海峡两岸版权关系14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反垄断法142
中西公司法律地位历史考察143
民事诉讼收费考143
完善我国民事诉讼立法的若干理论问题143
我国民事经济审判制度的价值取向144
中国现实经济冲突及其诉讼机制的完善144
论民事、经济审判方式的改革145
法律成本与中国经济法制建设145
环境保护与受害者的补偿问题145
环境侵害及其救济145
配刑原则统一论146
论定罪活动的过程146
主观恶性论146
论刑事责任146
中国村民自治法制建设平议147
行政刑法辨析147
我国行政法学若干理论问题研究综述147
法制史、国际法中国古代法律的自然主义特征148
冲突与统—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亲情义务与法律义务148
中西法律传统中的“亲亲相隐”148
中国古代法律样式的理论诠释149
中国古代司法判决的风格与精神——以宋代判决为基本依据兼与英国比较149
我国部分工具书中中国法律史词条选评150
《唐六典》仅仅是一般的官修典籍吗?150
中国任官回避制度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构想150
南宋司法裁判中的价值取向——南宋书判初探150
附:《唐六典》不是行政法典——答宁志新先生论对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151
国家对外商业活动中的主权豁免问题151
附:更正151
国际法发展的历史性突破——《国际刑事法院规约》述评15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我国国际私法的完善和发展151
中国国际私法领域内重要理论问题综述152
论适用国际惯例与有法必依的统一152
中国涉外仲裁监督机制评析152
现代商人法论153
附:内国、涉外仲裁监督机制之我见——对《中国涉外仲裁监督机制评析》一文的商榷中国涉外仲裁监督机制申论最密切联系原则在中国冲突法中的应用153
政府控制所引致的国际经济冲突及其解决途径153
国际统一私法公约的保留154
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与我国投资环境的改善154
多边投资担保机构与美国在华投资155
国际投资法中的重大争议问题与我国的对策155
外资国民待遇及其实施条件155
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问题研究156
涉外破产的若干法律问题156
关于我国反倾销对策的法律分析156
附:图书评介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视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政治理论157
列宁晚年关于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改革之路的真正源头》157
社会发展道路的历史演变及其选择——《东方复兴之路——非西方社会发展理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57
学习、阐释与探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157
西方政治哲学研究的新成果——《近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引论》157
一部弘扬中国传统优秀管理文化的好书——《华夏管理文化精粹》157
顺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管理方格——《突破定势——三维管理方格》157
一部颇具见地的法史学新著——《中国法系的形成与发达》158
用法律分析经济 用经济说明法律——《法律与经济:传统中国经济的法律分析(第一卷)》158
量删活动定量化、标准化的有益探索——《量刑与电脑》158
冲突法学研究的拓新之作——《冲突法》158
我国国际私法研究的可喜成果——《中国国际私法》158
我国国际私法研究的拓新之作——《国际民事诉讼法概论》158
民法学者的哲学思考——《民法基本原则解释——成文法局限性之克服》158
艺术地阐释法律——《法律解释操作分析》158
一部具有开拓性的法学著作——《立法学》158
《儒家法思想通论》读后158
对人权的法哲学沉思——《人权概念起源》158
刑法学研究的一部拓新之作——《犯罪主体论》158
马克思经济学著作的“六册计划”与《资本论》——读《〈资本论〉续篇探索》一书的思考159
虚假的社会价值及其他——对《〈资本论〉辞典》有关释义的商榷159
《资本论》、政治经济学从经济学手稿到《资本论》159
经 济159
经典著作的翻译与系统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部分译文商兑160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公有”、“社会所有”、“个人所有”及其他160
经济学的“哥德巴赫猜想”——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研究观点综述161
对马克思、恩格斯商品生产理论的再探析161
论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61
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162
社会生产结构学说的选择论内涵162
论科研生产关系162
论人力资本性质与特征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163
一个重要的理论创见——读张闻天《关于生产关系的两重性问题》163
有关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几个问题163
劳动价值论一元论164
新劳动价值论一元论——与苏星同志商榷164
也谈劳动价值论—元论——简评苏、谷之争及其他164
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生产函数165
劳动价值论是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石165
全国劳动价值论研讨会综述165
附:按比例发展决定一般利润率吗?——同石景云先生商榷转形问题研究166
生产价格新探166
市场价值的决定与反馈机制166
关于联合产品的价值与价格问题167
论开放条件下的社会再生产167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若干理论问题167
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168
对股份制性质的理论分析168
论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的结合168
附:商品经济对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巩固不起作用吗?——和胡钧同志商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计划与市场169
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几个认识问题169
商品流通渠道分析169
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商品经济结合理论讨论会综述169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哲学思考17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笔谈170
评形而上学的市场经济观171
论“社会主义资本”171
经济思想及分支学科十年来我国对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171
技术进步和要素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兼评索洛的“余值法”172
市场经济与政府干预——评西方经济学新古典学派和新凯恩斯学派的论战172
分工、交易与经济增长173
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论173
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新趋势173
技术进步与经济的内生增长——新增长理论发展述评174
非市场缺陷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公共选择和政策分析学者的政府失败论174
习俗与市场——从康芒斯等人对市场习俗的分析谈起175
西方资本理论的发展与演变175
韩国产业经济学的发展175
十年来经济科学研究述评175
关于借鉴西方经济学的几个问题175
理论、实践、借鉴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以产业结构理论研究为例176
“中国经济学”寻根176
厉以宁经济学思想述评177
苏星经济学思想述评177
卫兴华经济思想述评177
卓炯经济学思想述评178
高鸿业经济学思想述评178
刘诗白经济学思想述评178
蒋学模经济思想述评179
谭崇台经济学思想述评179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思想述评179
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合作制经济的考察180
陈征经济学思想述评180
世界经济、经济史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180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181
论经济全球化181
跨世纪世界经济的四大趋势182
战后西方企业管理的演进182
从发展过程看东亚经济奇迹182
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182
趋势性日元升值和日本产业的结构性调整183
高技术与日本的国家战略183
东北亚经济发展战略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183
法人垄断资本主义——关于日本模式的一种解析184
十九世纪中日丝绸业近代化比较研究184
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184
台湾史前农业探微185
清代台湾拓垦过程中的股份制经营——兼论中国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理论的不成立185
明清庶民地主经济形态剖析185
二十世纪前期华北地区的农村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186
民国时期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划分186
近代中国金融中心的区域变迁186
近代中国镇、集发展的数量分析186
中国经济建设与改革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展望187
对中国综合国力的测度和一般分析187
对“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再认识187
改革开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二十周年:回顾与前瞻”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187
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探索187
论我国经济的适度增长188
中国经济增长分析188
论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189
全国高校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理论研讨会综述189
论我国国民经济的次高增长阶段189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条件和途径189
关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现状、问题和建议190
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19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公有制为主体191
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与经济体制改革191
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合作制发展的考察191
我国工农业关系的历史考察192
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192
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192
对《关于农村私营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一文几个观点的商榷192
地域结构趋同的成因与作用193
赶超型经济发展与我国产业结构的非常规转换193
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中计划与市场的结合问题193
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194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根据和形式194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制约因素和实现途径194
计划、市场与经济发展195
附:对《论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计划与市场》一文的商榷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5
论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计划与市场195
附:更正195
非市场化的经济谈判——分权化公有制经济的一种交易方式196
对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再认识196
资源配置方式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196
市场经济的环境建设197
中国传统文化与东方伦理型市场经济197
中国市场及其走向——市场价值理论分析197
熟知并非真知——关于市场经济社会的内涵及其本质规定的探讨19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纲198
新时期我国经济的宏观调控199
建设以市场为基本对象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199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中国宏观经济管理199
以产业活动原则规范市场与完善宏观管理200
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200
我国竞争制度与竞争政策目标模式的选择200
我国生态经济中的森林问题201
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01
中国环境政策的总体评价201
中国在环太平洋经济圈中的地位与作用202
对外经济活动中的几个关系202
论经济波动与政策调节202
利润周期与经济周期202
消费模式论析203
国民收入分配中的V扩张203
广东省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203
开发建设黄河——新海经济带的大战略构想204
贫困地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204
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的理论思考204
海峡两岸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几个问题205
对中部六省区经济发展的考察205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研究述评205
部门经济206
双重体制下的劳动力流动与工资分配206
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206
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思路与对策207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增长和分配207
不充分就业及其社会影响——成都平原及周边地区农村劳动力利用研究207
劳动力流动、择业与自组织过程中的经济理性207
中国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振兴208
二元劳动力市场条件下的就业体制转换208
也论二元劳动力市场条件下的就业体制转换——兼与蔡昉先生商榷208
中国企业集团的现状与发展趋势209
中国最大工业企业的分布及规模经济状况209
建立企业组织学新学科刍议209
现代股份公司与企业产权制度210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210
企业兼并的制度演化及其并存结构特征210
股份公司的产权关系、运行机制和作用211
论法人财产权211
现代法人产权制度的形成、特征和功能211
论法人治理结构212
关于搞活国有企业的几个问题212
二十年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展望212
对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总体设想213
现代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的现代化213
国有企业改革:理顺产权关系与转换经营机制214
相机治理与国有企业监控214
对四川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考察214
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分析215
关于宋河酒厂实行“网络管理法”的考察215
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内涵、量化与保护215
国营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考察216
我国工业产品成本分析216
对我国煤炭价格的考察217
马克思的运输经济理论和我国的实践217
经济体制转轨后的我国国防经济建设217
开发城市地产业的理论思考217
论社会主义城市绝对地租218
社会主义城市级差地租218
不能否定城市建筑用地绝对地租的存在——与高映轸同志商榷218
城市绝对地租的来源及形成机理218
我国城市的土地使用制度及其改革219
中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探索219
培育城市土地市场的关键和突破口219
我国农业发展中的资金问题219
论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转变的基本特征和内在关系220
农业保护:现状、依据和政策建议220
农业基础设施的供给与需求221
试论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化221
农村股份合作企业产权制度研究221
近年来我国耕地变化情况及中期发展趋势222
玉田县农村加强双层经营的初步效果222
关于我国粮食供给保障战略的理论思考222
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及其比较效益223
财政、金融、贸易国有商业批发体制改革的经验启示223
论关税及贸易总协定224
“入关”冲击与对策的国际比较研究224
粮食禁运风险与粮食贸易政策调整224
我国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取向225
跨国经营企业的内部贸易研究225
我国财政平衡政策的历史考察225
金融自由理论的否定之否定——西方货币、利息和金融市场理论的发展226
八十年代西方货币理论的主要发展226
货币替代的理论分析227
关于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几个问题227
开放经济下的货币调控和政策搭配227
论通货膨胀的货币流速效应227
转轨时期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与目标228
论开放经济下一国货币内外价格的背离228
宏观调控与货币供给228
我国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监测价值229
当代国际金融资本运动规律初探——东亚金融危机所引发的思考229
对东亚金融危机的文化反思229
影响中国股市价格波动若干因素的实证分析230
提高金融效率的理论思考230
商业银行与工商企业交易关系的理论分析231
投资环境及其评价体系231
我国居民高储蓄及其向投资转化机制研究231
中国的外资引进与经济发展232
近代澳门贸易地位的变迁——拱北海关报告展示的历史轨迹232
附:图书评介拓展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研究新视野的力作——《〈资本论〉续篇探索》232
《资本论》研究的新成果——《〈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232
马克思财经理论研究的新成果——《〈资本论〉中的财经理论》232
对马克思关于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理论的新探索——《论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232
在理论探索中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232
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哲学求解——《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经济哲学引论》233
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系统探索——《经济运行机制概论》233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历史界定——《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比较通论》233
探索中国经济运行规律的力作——《中国经济运行——层次分析》233
对中国经济增长理论的有益探索——《中国经济增长论》233
经验厚实理论精到——《追赶型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践》233
从历史哲学视角研究社会生产力的力作——《社会生产力新论》233
对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的系统研究——《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233
生产力经济学的新收获——《生产力理论史》233
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233
建立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说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回顾与反思》233
从新视角透视社会主义经济生活的丰富内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基础理论》233
为中国传统市场研究划一条新的起跑线——《中国传统市场发展史》234
对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有益探索——《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研究》234
“永恒主题”研究的拓新之作——《公平分配——理论和战略》234
在改革与发展中认识和把握秩序——《非均衡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秩序》234
在哲学与经济之间——《市场经济中的非理性世界》234
个人收入分配理论的有益探索——《论商品型按劳分配》234
对我国市场体系的描绘与构想——《中国市场概论》234
惟道者能以往知来——《经济体制改革三论》234
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艰苦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论(札记)》234
对地下经济的全面剖析——《中国地下经济问题研究》234
一部系统研究经济政策的理论专著——《经济政策学概论》234
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与市场结合模式的新探索——《经济运行与调控——计划与市场结合模式研究》234
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浩大工程——《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235
一本颇有新意的土地经济学著作——《土地经济问题再认识》235
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创新之作——《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比较研究》235
探索“世纪焦点”的一部力作——《21世纪中国能否养活自己》235
中国农地制度深化改革的国际经验和科学依据——《比较农地制度》235
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益探索——《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235
集体智慧的结晶——《40位经济学家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多角度思考》235
走出贫困 创造辉煌——《走出贫困的抉择》235
展示活生生的乡镇企业——《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历史与运行机制》235
一本探讨产权理论及其应用的力作——《西方产权理论评析——兼论中国企业改革》235
据实论理 信而有征—《当代中国私营经济研究》235
对股份经济的多方位探索——《社会主义股份经济探索》235
难能可贵的创新 特色独具的体系——《需要价值论》236
经济预测学喜结硕果——《199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36
《理论生态经济学若干问题研究》简介236
《社会主义资金使用效益研究》评介236
利息理论研究的丰硕成果——《利息论》236
对社会主义经济中通货膨胀问题的系统研究——《社会主义经济通货膨胀导论》236
消费经济研究的新成果——《中国式消费模式选择》236
化就业压力为发展动力——《中国劳动力市场培育与工资改革》236
开发经济学的“富矿带”——《中观经济学》236
拓展社会主义流通论的力作——《社会主义流通经济学概论》236
研究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理论的创新之作——《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研究》236
中国城市地价的科学探索——《中国城市地价探析》236
肩负21世纪历史使命的理论成果——《可持续发展经济学》236
探究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历史与理论的力作——《现代日本经济论》237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研究的新成果——《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苏州丝织业“账房”发展史论》237
盛唐文明探源——《唐代蚕桑丝绸研究》237
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成就——《中国经济思想通史·第1卷》237
对中国经济理论争论热点的辨析——《经济理论歧见的剖析》237
董辅礽的经济发展观——对董辅礽四部著作的评价237
日本近代资本主义研究的新拓展——《日本资本主义国内市场的形成》237
日本金融制度的启示与教训——《日本金融研究》237
勇于探索 刻意创新——《日本战后复兴期经济政策研究——兼论经济体制改革》237
国际贸易政策研究的新成果——《国际贸易政策的研究与比较》237
对我国宏观筹资问题的系统研究——《经济发展与宏观筹资》237
全面研究我国通货膨胀与紧缩的力作——《改革与发展:通货膨胀和紧缩的困扰》237
一部全面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巨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238
荒政研究中的拓荒之作——《清代荒政研究》238
独辟蹊径的经济思想史论——《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史论》238
老树春深更著花——《徽商研究》238
旧式金融业研究的重要成果——《晚清钱庄和票号研究》238
一个商业劲旅的历史启示录——《晋商兴衰史》238
独辟蹊径的商帮史研究——《中国十大商帮》238
文化、教育239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针,自觉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239
交往与文化239
自然与文化239
论发展观和文化建设240
二十一世纪与东亚文明240
列宁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40
史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41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精神241
文化的转移241
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文化挑战——“文化对话与文化误读”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242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化242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笔谈242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243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243
论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43
孙中山的文化思想述评244
江湖与中国雅文化244
信息高速公路与文化发展244
信息资源和注意力资源的关系——信息社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245
当代科技发展趋势与我国现代化建设245
科学方法与教育理论245
我国农村普及义务教育的社会经济环境与发展趋势246
论扫盲的战略地位与中国的扫盲战略246
评古典儒学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兼与西方人本主义教育观比较246
对“五育”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哲学思考246
农村教育与农村现代化——山东莱芜农科教协调发展的启示247
农村女童受教育权的保护247
普通高中办学模式研究248
广州市初中学生文化探讨248
地方分权与中国地区教育差异248
交叉科学时代的入门向导——《现代交叉科学》249
文化研究的新思路——《中国鼓文化研究》249
揭示中国茶文化的精蕴——《中国茶文化》249
《中华文化史》读后249
附:图书评介《文化学概论》评介249
青海藏族的教育需求——对两个藏族社区的调查249
一项重要的文化研究工程——《元典文化丛书》249
开拓认识教育的新领域——《教育人类学》250
一部新教育理论的“探路”之作——《跨学科教育论》250
校园文化理论和实践的系统探索——《校园文化导论》250
填补断代新闻史研究空白的力作——《中国明代新闻传播史》250
古籍整理应谨严从事讲求实效——《日知录集释》250
上升为理论形态的编辑学——《编辑通论》250
语言、文字251
关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思考251
社会语言学的若干理论问题251
语言动态研究与交际语言学问题251
宏观舞蹈研究中的语言学方法252
训诂学理论建设在语言学中的普遍意义252
汉语词源的探求与阐释252
现代汉语名词的配价研究252
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253
“者”的语法
热门推荐
- 3376154.html
- 3883016.html
- 2490544.html
- 746483.html
- 544459.html
- 689807.html
- 1011105.html
- 3362514.html
- 523591.html
- 2642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402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336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236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814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578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458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442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972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881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19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