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汉语与非汉语结合研究成果汇要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汉语与非汉语结合研究成果汇要
  • 戴庆厦主编;朱艳华 著
  • 出版社: 北京:民族出版社
  • ISBN:9787105142194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666页
  • 文件大小:102MB
  • 文件页数:700页
  • 主题词:汉语-研究;民族语言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汉语与非汉语结合研究成果汇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综合类1

第一节 汉语与非汉语结合研究的必要性1

将来的研究途径不外是“博而能精”1

消除汉语与非汉语研究之间的隔阂2

汉藏比较语言学对汉语上古音研究的贡献3

从语言学的发展趋势看汉语和非汉语结合研究的必要性3

古汉语研究结合少数民族语言的必要性4

少数民族语言有助于对汉语方言一些特殊语言现象性质的认识5

第二节 汉语与非汉语结合研究的理论方法6

汉语和亲属语言比较研究的基本原则6

汉语和非汉语结合研究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7

汉语和非汉语结合研究的方法论问题8

汉藏比较语言学的起源与发展11

与阿尔泰语比较探索北方汉语的结构发展13

从南北语言的接触看“南北语言打通”的重要性14

从阿尔泰语系对汉语的影响看南北语言打通研究的必要性14

第二章 汉藏语的系属关系16

第一节 汉语和藏缅语16

语音和词汇的研究是解决语言同源的关键16

通过汉语和藏缅语的对比解释二者的亲属关系16

从核心词看汉语和藏语缅语的亲疏关系18

通过藏语与汉语西北方言的比较看汉藏语的同源关系19

通过彝汉关系语素分析证明原始彝语和上古汉语的同源关系20

利用多方面证据探讨白、汉、彝之间的亲缘关系远近23

从词缀看拉萨话、汉语东南方言及部分民族语的同源关系23

从特殊辅音韵尾链佐证汉藏语同源24

从三条藏汉语述补结构共有特点证明汉藏语同源25

藏汉语述补结构比较得出的启示25

从藏汉语句法成分特有的套叠现象看汉藏语同源关系26

从比较句格式的链条状分布看拉萨话、汉语东南方言、北京话的同源关系27

从藏语、客家话、拉祜语比较句的共性看汉藏语的同源关系28

从藏汉语领属结构的同源矩阵看汉藏语的同源关系29

从名词所带修饰语的全面前移看汉藏语的同源关系29

从“VP+有/有+VP”格式看汉藏语的同源关系30

第二节 汉语和壮侗语、苗瑶语31

从构词法和语法看汉台语同源说31

从核心词的分布看汉台语源关系32

壮侗语和汉语闽、粤方言的共同点33

粤语与苗语、台语的关系34

从词汇看汉台语同源说34

从语音看汉台语同源说35

“壮汉语”来源于古平话36

壮傣、侗水两语支数词与汉语是借贷关系而非同源关系37

壮侗语和汉语几个词的音义对合问题38

通过“哥”字探源证明华澳语假设的合理性39

从侗-泰语和汉语量词的产生看侗-泰语族的系属问题40

从汉语和傣语物化动词的遗迹看侗-泰语族的系属问题44

从汉语和傣语动词虚化的语法手段看侗-泰语族的系属问题45

从汉语和傣语有相同的“形后名”结构看侗-泰语族的系属问题55

从傣语四音格和汉语成语相同的内部结构看侗-泰语族的系属问题58

《切韵》重纽字在汉台关系词中的反映60

客家话跟苗瑶壮侗语的关系61

汉语与苗瑶语同源关系的检讨62

粤语可沟通汉语与汉藏语系其他语族间的历史关系63

第三节 东干语与汉藏语64

东干语与汉藏语的关系64

东干语与北京话及西北方言的语音及词汇比较67

第三章 汉语与非汉语的语言接触和语言影响68

第一节 语言接触和语言影响的论述68

论汉藏语语言联盟68

语言接触的深层影响69

从语义复制的两种模式推断接触引发的“多义复制”特别次类72

通过蒙/满汉动词对比论证语言接触能形成新动词75

第二节 汉语对非汉语的影响76

汉语对缅语成语的影响76

土汉接触中汉语声调对土家语高调的影响77

从南部土家语的特殊构词看语言接触的深层影响78

从白语南部方言来母读音看白语中白-汉关系词语音的演变79

从白语里的三个汉语句式看白借汉现象80

雅江“倒话”的混合特征81

青海汉话和少数民族语言82

语言接触背景下元明时期“后头”表时间的用法及其来源83

从近代汉语使役句役事缺省看语言接触对结构形式和语义的不同影响84

汉语对羌语语法的影响85

汉语对广西五色话的渗透88

从汉语粤方言词汇的大量涌入看京语的衰变89

壮语中名词直接作状语是古汉语特殊语法现象的保留90

壮语中无系词判断句是古汉语特殊语法现象的保留91

壮语中定语后置是古汉语特殊语法现象的保留94

壮语动词词头ta3的来源96

汉语对苗瑶语语序的影响97

从“主谓谓语句”看汉语在语言接触中的强劲活力98

西北方言远指代词“兀”源于突厥语100

《老乞大》《朴通事》方位短语作状语的异常情况是语言接触的结果101

从朝鲜语“口诀”标注研究考察其与汉语的对应关系102

从源语的语言差别和目的语的方言差别看“女真”译音103

第三节 非汉语对汉语的影响104

临夏汉语方言的语序受藏语影响104

五岭方言中的民族语底层105

汉语中的少数民族语言底层在语音方面的表现106

东南汉语方言中的壮侗语底层和壮侗语中的东南方言底层110

从词汇比较和古音构拟看粤语中的壮侗语族语言底层112

湘南土话中的底层语言现象114

从京语中古白读音看“汉语越化”现象116

受蒙古语影响元代汉语定中结构复杂化116

受蒙古语影响元代汉语“动+了+宾”全面取代“动+宾+了”117

“着”的“方式化”用法的产生受蒙古语影响117

受蒙古语影响元代汉语某些介词后带“着”118

通过语言接触探讨元代白话的特殊判断句119

甘青汉语选择问句是汉语和藏缅语选择问句混合的结果120

受藏语影响临夏方言特指问句、正反问句的结构异于普通话122

欧化是中国语复音词大量出现的缘由123

中国语第三身代词的分别是欧化现象在文法上的体现124

第四章 语音类125

第一节 综述125

汉藏语的比较研究有利于汉语上古音的研究125

少数民族语言能为汉语方言历史演变的研究提供旁证125

应结合非汉语音韵学研究汉语音韵学126

通过汉藏语同源词研究汉语上古音127

依靠汉藏语的比较研究上古音还为时尚早127

汉藏语的语音对应与语音相似127

苗语、汉语语音变化的相同点128

瑶族语言保存的古读音有助于汉语音韵研究130

与壮侗语比较可解释粤语中一些语音特征的形成131

通过英汉对比看汉语语音系统的特点133

通过英汉比较看汉语的单节语特点134

依据古汉越语证明上古“为”字该读作“为”音134

从侗台语、苗语看“鸟”字的前上古音135

从布依语的反语看汉语的反切135

从《契丹小字研究》和《辽史》中的对音字看契丹语的音系基础137

日本译音与中国古音研究139

从闽南话推演日本汉字音的语音规律140

十六世纪朝鲜汉字音中遗存汉语上古音141

从梵文看“反切”的起源141

唐五代“俗文”“变文”之来源142

后汉三国梵汉对音谱可对正统音韵学的一些观点提出修正142

胡汉对音和古代北方汉语143

由外国学理的输入看“反切”到“注音字母”的进步143

由西洋学理的输入看中国音韵学研究的进步144

第二节 声母145

从原始汉藏语看上古汉语声母的变化145

从汉藏语的比较看上古汉语若干声母的拟测146

依据《开蒙要训》并参照千字文藏音拟测五代敦煌方音的声系146

从《掌中珠》夏汉对音看13世纪前后汉语西北方言声纽系统147

依据敦煌汉藏对音可知唐五代西北方音的声母有六组二十九类150

汉台关系词声母的有序对应150

从梵文推求“三十六”字母的来历150

汉藏语浊塞音和浊塞擦音可为《切韵》不送气研究提供参考151

依据藏语声母跟声调的关系解释汉藏对音中部分全清声母混入全浊152

依据汉藏对音证明汉语全浊声母是送气音153

中古汉语浊塞音、浊塞擦音是否送气153

壮语南部方言送气音的产生与汉语影响有关154

临高语对海南话送气音消失的影响155

民族语与中古汉语全浊声母清化的关系156

依据壮语、藏语拟测上古汉语的清边音声母158

从侗语看中古汉语清声母为何要再分为全清、次清158

从苗语语音演变看上古汉语浊塞音送气与否159

通过中西语言对比看汉语古音的清浊161

依据藏语证明唐五代西北方音的’b、’d、’g音值为[mb][nd][ng]162

依据《开蒙要训》拟测五代敦煌方音的唇音声母为p,p‘,’b,pf‘,’bv162

依据“非敷”两母在敦煌汉藏对音写本中读p‘音证明唐五代西北方音唇音轻重有别163

侗台语族带前置喉塞音与汉语的对应164

汉语南方方言先喉塞音声母是古百越语底层残留165

从民族语探源黄山话的t?、t?h、?167

汉藏语鼻音、流音声母关系字语音对应分析168

汉藏语流音r、l的重建168

通过汉藏语比较研究上古汉语的*l-和*r-辅音声母170

从流音确定汉泰关系词的上古层次170

从番汉对音看宋元时期北方汉语的日母字171

汉语与藏语“来”的同源关系172

从汉藏语的比较看“蓝”字的拟音173

从苗瑶语、侗台语中的早期汉语借词探讨闽方言中的来母字174

从汉藏语的比较看汉语的匣、于二母174

从汉藏语的比较看汉语的来、喻二母176

通过汉藏语比较研究喻母古读179

依据汉越语喻三喻四的分别证明上古喻三喻四有别179

通过汉语和非汉语比较研究汉语“死”及以母读音179

“乌戈山离”不能是上古汉语以母读l-的证明180

汉藏语比较可证晓母相关的一些谐声关系和晓母读音181

从八思巴字拼写系统中的“影、疑、喻”三母探究元代汉语声母“影、幺、疑、鱼、喻”的五母分立182

从汉藏语的清鼻音推论古汉语的n声母的字跟吐气的th-谐声182

依据汉藏语的清鼻音解释古汉语鼻音边音跟清喉塞音字通谐183

依据藏语解释审母?字跟n声母的字谐声184

汉藏语的清鼻音可为上古汉语拟测?声母185

汉藏对音能为泥、娘有别提供线索185

从鼻音声母链[m][n][?][?]可证汉藏语同源186

依据台语、苗瑶语材料拟测上古清鼻音n声母187

依据苗语拟测上古汉语的清鼻音hn声母187

梵文对音字母可为娘母的存在以及日母作[n]]提供依据188

从梵文考证知彻澄娘的音值189

依据敦煌汉藏对音可证西北方音“舌上音”混入“正齿音”190

从佛典译名的华梵对音证明“知彻澄娘”音值190

微母字的朝鲜谚文对音191

从汉朝对音探讨中古微母字的演变191

依据敦煌汉藏对音证明西北方音中浊摩擦音清化要比浊破裂音早192

依据唐以前的汉梵对音证明“禅”母在西北方音中存在方音歧异192

依据汉藏对音可证西北方音中“齿头音”与“牙音”的腭化始于五代193

通过汉藏语比较构拟精组的上古读音193

依据敦煌汉藏对音探索唐五代西北方音的t组声母194

黄金镇仫佬语中古精章组汉借词的读音194

海南闽语精庄章组声母的塞化与底层语言(临高话)影响有关195

依据汉越语庄系与知系近而和照系远证明上古庄系应归知系197

依据古汉越语证明古音舌上归舌头197

依据台语材料证明中古的浊擦音z?-与z-在上古是擦音198

从佤语、布朗语、黎语、德昂语和马来语看“鹿”音的演变198

梵文腭音五母的藏汉对音研究199

朝鲜半岛三国时期汉字地名体现的上古汉语知章组特征200

依据苗语材料拟测上古?-?‘-?‘-gn-x?’-?’-声母201

从苗语中古汉借词的读音及来源探究汉语见、溪、群母字的缘由201

从汉藏语比较论证上古*g-,*gw->中古*?-,*?wj203

尖团音问题与朝鲜文献的对音203

根据朝鲜韵书中的谚文注音资料考证近代汉语的颚化205

藏文前加字*?和上古汉语的鼻音前置辅音对应206

从汉藏语的比较看汉语来母与藏语r-、gr-、dr-、br-的关系207

上古汉语与原始汉藏语带r与l复声母的构拟208

从古代缅甸语看上古汉语带-l-的复声母的演变208

参照汉藏语探索上古汉语是否存在复辅音声母209

从汉藏语的比较看上古汉语的词头问题210

根据汉泰语的比较可析出词头*g-213

汉藏语复辅音声母与汉语同族词辅音声母变换的来源213

依据藏语前缀s-拟测上古音的s-复辅音214

从凉山彝语及汉语等亲属语言的分音词看古彝语复辅音声母的演化214

从壮语看古汉语见母复辅音及其演变轨迹216

从瑶语论证上古汉语复辅音问题218

孟-高棉语可为上古汉语存在复辅音声母提供旁证219

韩国汉字音中遗存汉语复辅音声母220

第三节 韵母221

依据敦煌汉藏对音证明唐五代西北方音的韵系为二十三摄五十五韵221

依据《开蒙要训》并参照千字文藏音拟测五代敦煌方音的韵系222

从英汉对比看汉语的舒促音特点222

汉语儿化音的发生和发展与阿尔泰语系语言的关系222

汉藏语鼻音、流音声母关系字的韵母对应分析224

依据汉越语可拟测汉代的“东”是个“?ng”、“钟”是个“u?ng224

依据梵文字母对音考证《切韵》的侯、尤、幽韵分别订音为[?u][i?u][ieu]225

从?、?、?、u?、au、i、a七韵看温州方言的壮侗语底层226

依据古汉越语证明诗经“鲜”字读入支部232

日本和越南的汉字音支持按照反切把庚韵系庄组字分为两类说232

敦煌汉藏对音中鱼虞的读音可佐证鱼虞分韵232

从“茸”字考证朝鲜汉字读音存在上古音遗存233

从梵文入手对内外转之考证233

藏缅语研究与汉语元音构拟234

从藏缅语的松紧元音看上古汉语是否有松紧元音234

从傣语看上古汉语的长短元音235

以汉语关系词作为参照探索苗瑶语的阴声韵母系统236

梵文字母对音可为四等主元音作[?]提供根据236

少数民族文献中用遇摄三等字代表-i的现象236

藏文后置辅音j-和中古汉语*-i-的来源238

汉语和侗台语的介音的对应关系238

从汉藏语的比较看重纽问题240

从汉藏语的比较看汉语上古rj-介音241

敦煌汉藏对音中江韵的开合佐证汉语江韵因声母影响分开合不是从宋代开始的241

依据敦煌汉藏对音和现代藏语可证现代西北方音里齐撮两韵的演变242

泰语、英语能为拟测上古音的腭化介音*-j-与不腭化元音*-i-提供证据242

通过韩国汉字音考证二等[r]介音243

通过日语汉音看假名五段与汉字四等的关系243

依据梵文字母对音考证一、二等重韵是音质的不同244

运用女真语史籍佐证宋元汉字中的遇摄三等字244

由藏文证明汉语“天”在古代也有复子音或闭口韵245

依据敦煌汉藏对音证明西北方音中鼻收声消失的时间245

原始汉藏语辅音韵尾的演变246

藏缅语辅音韵尾的演变证实古代汉语辅音韵尾演变趋势的可靠性246

从壮侗、藏缅语族诸语言看上古阴声韵的辅音韵尾247

依据白话可证明古汉越语的“侵”韵是“-im”“缉”韵是“ip”247

汉语和侗泰语里的-m,-?交替现象248

汉语苗瑶语阳声韵深层对应关系255

从汉越语反观汉语中古音韵尾256

通过女真语佐证宋元时期的*-m尾汉字的状态257

汉藏语中鼻音韵尾-?的两分性特点258

汉藏语中两个性质不同的*-g韵尾259

从汉、藏语的比较看汉语上古音流音韵尾的拟测259

通过日译汉音、吴音寻找《切韵》入声韵尾的证据260

依据汉语入声的演化可知西藏译音的-b、-d(-r)、-g不一定是-P、-t、-k的替代音261

从古藏语看上古阴声韵的浊塞音-b、-d、-g尾262

依据敦煌汉藏对音证明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山”“臻”两摄入声的演变历程为-d>-?>-r262

依据《开蒙要训》证明西北方音中-r,-g两个收声消失的时间263

汉藏语中两个性质不同的*-g韵尾264

第四节 声调264

调类是汉台语比较研究的重要范畴264

从汉藏系语言看上古汉语声调问题265

藏缅语声调研究的成果有助于汉语声调的研究266

从藏缅语、孟-高棉语看亚洲语言声调的起源及演变266

声调特征可反映汉语更长时期的历史特点267

中国诗歌的音律特点不同于西洋诗歌的轻重律268

壮语和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的共性特征269

壮傣、侗水语里古汉语借词调类上的对应及原因270

汉语、台语带音特征对声调分化的影响272

汉语、台语送气特征对声调的影响273

从侗台语及汉语方言看平声、上声的产生273

白语的促声调是彝、汉声调混合的产物274

宋元史籍女真语对音汉字中的入声字275

汉语声调系统的阿尔泰化276

第五章 语法类277

第一节 综述277

如何做好语法比较277

从汉藏系语言看古汉语的语法特征278

从语法看苗语和汉语的密切关系278

中国文法必须从中国语言实际入手279

通过比较认识中西文法的差异279

通过比较说明汉语语法的特点280

西文语法对中国语语法的影响281

汉语语法比印欧语语法更需要图解法282

西藏语与列普差等语言之异同283

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各种语法的特点284

不同语言的差异不仅仅是字眼不同284

汉语英语成句特点差异285

汉语、印欧语述语构成的差异285

中国语中字和词的分别286

中国语中词的界定的复杂性286

汉语、西洋语的词类区分很难有一条绝对的标准287

词类区分在不同语言的语法学上的地位不同288

中国语词的分类不能受西洋语法书的束缚289

与西洋文法相比中国语语法研究较为滞后290

第二节 词类291

一、名词、方位词、处所词291

汉语处所词单独立类的必要性291

汉语和藏缅语住所词的同源关系291

从方位词重叠看汉、藏语言的同源关系292

汉藏语时间隐喻系统的共性和个性292

中国语、英语名词和名词结合时的异同293

二、代词294

汉语和藏缅语单数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同源294

从第一人称代词“我”看汉语、藏缅语的同源关系296

汉、苗、瑶语第三人称代词的来源297

汉、苗、瑶语第三人称代词的发展演变具有一致性297

通过汉藏语比较推测古汉语中的指示词、第三身代词的原始汉藏语痕迹298

从语音对应看藏语、汉语东南方言及部分藏缅语的第三人称代词299

汉维篇章中第三人称代词的频率差异及原因299

从藏缅语反观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的“格”301

从人称代词格范畴看汉藏语的同源关系303

汉语嘴头话的人称代词与彝语的关系304

从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材料揭示指示代词的类型和共性308

傣语指示词和汉语“者”字的关系308

用民族语材料证明广州话近指词“呢”来源于第二人称“你”310

民族语的材料说明汉语指示词“者”和“这”的关系310

汉语反身代词在用法上不同于西洋语311

三、动词、助动词311

从藏缅语使动范畴的屈折手段看古汉语使动词的屈折形式311

从藏缅语看上古汉语是否存在使动范畴313

汉藏语的使役动词后缀*-d314

从藏缅语、汉语自主范畴语法形式的特征构拟其演变链314

从汉藏同源词看*s-前缀在上古汉语里的名谓化作用315

从藏语、独龙语看汉语动词、形容词的“名物化”316

从壮语看汉语的“是”319

苗语黔东方言的系词ti13与汉语“是”的关系320

用西方语言证明汉语也存在系词321

与西洋语对比说明汉语“是”字的属性322

从印欧系语言的系词演变论证汉语系词“即”324

青海汉语助动词“给”与阿尔泰语言的关系324

用欧洲语的语法形式证明汉语的欲词“要”326

用西洋语的语法形式证明汉语愿词“要是”327

通过与西洋语的助动词对比说明汉语表意欲的虚字的特性328

从能愿动词重叠看汉藏语的同源关系329

藏缅语“有/在”类存在动词的特点及与汉语的关系329

载瓦语存在动词与亲属语言相比存在共性与个性330

汉语、蒙古语中的身体行为动词与言说义331

从不同语言的对比出发来研究汉语动词的时体表示法332

闽方言和苗、壮、傣、藏诸语的动词特式重叠333

从亲属语言反观汉语的动词重叠式334

从敬谦动词看汉族和东亚文明区的共同习惯337

与西洋语对比说明汉语动词没有及物不及物之分337

与西洋语对比说明中国语动词的范围338

与西洋语对比说明汉语动词的用法特点340

四、形容词343

广东海丰话AA式形容词后置于名词作谓语与藏语的关系343

从先秦汉语复音形容词的构词特征看水语复音形容词的形成轨迹343

汉语和藏语形容词生动形式的比较344

湖北恩施话中的te55与土家语的le21345

不同语言的形容词数量语义特征在认知上的差异346

五、数词346

自然数“1”表达有定性的认知基础346

汉藏语十个基本数词之间的关系347

与汉藏语系其他语言对比说明汉语基数词的来源348

白语基数词与汉语、藏缅语的关系349

从“位数词+数词”序列看汉藏语的关系350

从对应关系看壮侗语数词so?1的来源351

根据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材料解释数词与复数标记不能同现的原因353

与西洋语对比说明汉语次数词的特点353

由西方语法看中国语称数法的特征354

六、量词354

普通话量词的研究需要跨方言、跨语言的宏观视角354

从藏缅语看汉语量词的发展、演变355

通过汉语景颇语量词比较解释汉藏语量词的起源、演变及类型学特征356

对比汉语和景颇语量词论证量词的发展层次357

汉藏语名量词起源的类型学特征358

语言接触中的土家语量词358

对比汉语与藏缅语论证甲骨文、金文存在反响型量词359

从凉山彝语的泛指冠词看汉藏语的量词360

论台语量词在汉语南方方言中的底层遗存361

从壮侗语族诸语言看汉语单位词的发展362

从壮侗语族诸语言看汉语单位词的连接与替代功能363

壮语量词pou4来源于古汉语的“夫”364

苗语的量词是在汉语量词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366

汉、维吾尔语个体量词“个”和dan?的认知语义特征比较367

通过与韩国语比较看汉语量词的功能和词类地位368

与西文对比说明中国语量词的大量出现368

与西洋语冠词对比说明汉语数位词的特点369

七、副词、状词370

从苗语看古汉语的状词370

苗语和古汉语状词的特点相近371

与西洋语对比说明汉语规定词的特点373

与西洋语对比说明中国语语气副词的特点373

与英语对比说明中国语副词的范围374

八、介词、连词374

从少数民族语言看“而”的虚化演变374

西南官话里连词“两个”的用法在朝鲜语、东乡语里能找到句法参照377

元代汉语的后置词与阿尔泰语的关系377

韩汉空间标记词的“共用”和“通用”现象378

与印欧语对比说明汉语介词与从属连词的特点378

中国欧化文章联结成分较多的原因379

由西洋语对比说明汉语“介词”的特点380

与西文对比说明中国语关系词的表现381

九、助词、虚字、虚词、语法标记382

虚词是汉语的主要语法特点382

与西文对比说明中国语虚字的特点382

临夏汉语方言虚词的运用与藏语相同383

从白马藏族民歌看《楚辞》中的句尾语助词“些”384

参照彝语文训释《楚辞》中的“兮”和《老子》中的“唯、阿”384

“兮”字与梁山彝语的语气助词?i33的渊源关系385

从欧洲语的形态变化看汉语句终词的特点385

从印欧语的句型变化看汉语句终词的作用386

白语no1的定语标记、状语标记和补语标记用法是“同音复制”的结果386

从藏缅语定语助词的演变反观汉语391

从领属格标记证明汉藏语同源392

汉语形式词的特殊性392

依据英语、法语、德语证明由“之”引申为领格虚字393

与西洋语对比说明汉语“的”字的用法393

由西方语言证明汉语的规定词“的”395

藏缅语宾语句法标记比较研究396

藏缅语的话题标记与汉语比较397

从藏缅语反观汉语的因果句标记398

东亚大陆南北方非汉语的被动标志399

从汉藏语ta类持续标记反观汉语方言“哒”类持续标记400

论藏汉语同源持续体标记402

现代汉语和台语助词“了”和“着”的相似性402

汉语助词“了”“着”与阿尔泰诸语言的关系404

从维吾尔语反观汉语“着”的特点406

罗马语系的时态表示法和汉语表示时间的“情貌”的对比407

通过英汉比较解释将来时标记向认识情态功能衍生的原因407

第三节 句法408

一、语序408

藏缅语的形修名语序408

从哈尼语、汉语的对比看古代汉语的“名+形”语序408

从哈尼语、汉语的对比看古代汉语的“名+数+量”语序410

土家语定中语序的类型学研究411

从方向词的组合顺序看汉藏语的同源关系411

壮汉代词、数词、量词和名词结构形式的比较分析412

从汉语和非汉语比较看多重定名结构中形容词的类别和次序415

通过语序链看汉藏语的同源关系416

汉语比较标记和差比句的语序类型416

从藏缅语看汉语“宾动”倒句的成因417

从藏语看古汉语带“是”“之”的宾语前置句418

OV/VO语序与状语位置关系的类型学考察419

通过跨语言比较考察谓语时间词状语与谓语动词的语序类型420

通过跨语言考察汉语和民族语中程度副词后置于谓语的成因422

从动词述语、宾语和补语位置变化中的镜像关系看汉藏语的同源关系424

从阿尔泰、藏缅、侗台诸语言看古汉语补语的移位425

通过跨语言比较证明汉语是尤为突出的自然焦点后置型语言426

通过与英语的对比看汉语的语序特点427

对比汉英语语法演化史论基本语序对语法系统的影响427

二、句法结构、句子成分428

对比壮语和古汉语特殊语法现象解释壮侗语和汉语的同源关系428

通过与壮侗语比较解释粤语特殊语法现象的形成429

通过与壮侗语比较解释闽语特殊语法现象的形成430

通过与苗瑶语比较解释闽语特殊语法现象的形成431

壮语句法成分与古汉语有相似点432

《楚辞》特殊语句与苗语相似437

从苗语反观《诗经》中的“动名状”“形名状”格式438

汉语河州话与藏语的句子结构比较439

汉藏语的“的”字结构439

从藏缅语的“的”字结构反观汉语440

广东开平方言的“的”字结构与侗台、苗瑶语相似440

壮侗语族“的”字结构的类型学特征440

汉语与藏缅语通比性的“很”字结构441

汉壮语的体词向心结构441

以古汉语的并列衰减为基准点可知三个台湾南岛语言存在相关现象443

藏语与汉语述宾结构对比445

从土家语的述宾结构反观汉语445

藏缅语的述宾结构446

藏缅语、汉语述宾结构比较447

从藏缅语述补结构反观汉语448

藏汉语述补结构比较得出的启示449

从壮侗语与汉语的对比看壮侗语述补结构450

苗汉语述补结构的共性和差异451

藏缅语与汉语连动结构比较452

OV型藏缅语连动结构的类型学特征453

从藏缅语族语言反观汉语的被动句454

藏缅语“受动者+施动者+谓语”的句型特征455

藏缅语的强调式施动句与汉语被动句比较457

从藏缅语族语言反观汉语的被动句457

汉语和藏缅语被动表述比较457

通过亲属语言对比证明拉祜语存在“类被动句”459

拉祜语的类被动句与汉语被动表述对比460

布汉被动结构对比研究461

通过亲属语言对比证明汉藏语非汉语的被动句是不发达的462

被动句的跨语言类型对比463

汉语与哈萨克语被动句的类型学比较463

通过语言对比发现汉语主客观态度与被动表述的关系464

从比较句看布依语与汉语的内在联系465

从双宾语句格式的链条状分布看拉萨话与部分汉语方言的同源关系465

从汉语“把”字句看布依语处置式的来源和发展466

汉语布依语介词提宾句式对比467

汉语、维吾尔语致使句型比较分析468

从朝鲜语反观汉语致使结构的类型学特点468

与西洋语对比说明中国语使成式的复杂性470

从羌语、景颇语、傣语看时间词、处所词做主语问题470

从民族语看上古汉语的后状语和后定语473

跨语言比较可为汉语中的动量短语作定语提供证据475

通过跨语言比较看汉语“动词+X+处所”结构中“X”的隐现476

通过语言对比看汉语施事宾语句与SVO型语言施事、受事的区分参项478

通过与英语的对比看汉语谓辞、属辞的特点479

从英语的比较看汉语“(既)不……(又)不”句式的特点480

与英语对比说明汉语仂语的等次480

与西洋语法比较说明中国语无主句的大量存在480

中国语与西洋语句子形式的差异481

与西洋语对比看中国欧化文章的句子特点482

与西洋语对比说明汉语句子的特点482

与西洋语对比说明中国语复合句的特点483

与西洋语法的对比说明中国语法的构成484

与西洋语法对比说明中国语的结构特点485

三、句子的类型485

汉语、藏缅语特指问句的构成和来源485

藏缅语、汉语选择疑问句比较研究486

拉萨话和汉语部分方言的反复问句487

从反复问句看汉藏语的同源关系487

通过汉藏语比较解释谓词重叠疑问句的语言共性488

与西洋语对比说明汉语命令式句型的特点489

四、形态、韵律、语法标记490

从前缀音可看出藏语和汉语的重要关系490

通过汉藏语材料解释上古汉语*m-前缀491

*m-是汉藏语共有的肢体名词前缀491

上古汉语肢体名词前缀*s-和原始藏缅语肢体名词前缀*s-同源491

构词前缀*m-与苗瑶语的鼻冠音492

通过汉藏语比较发现上古汉语存在*-l-中缀492

临夏汉语方言名词后缀“们”和“头”受藏语影响492

汉韩复数表达差异493

从名词的性别后缀看汉藏语的同源关系494

汉藏语的完成体后缀*-s494

汉语和藏缅语中一个表疑问的附加成分494

西夏语表疑问的词头?a与某些藏缅语乃至汉语的疑问词头同出一源495

临夏汉语方言形容词、远指代词、副词同于藏语的语音手段497

通过汉语与藏缅语的比较构拟上古汉语的形态498

从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看汉藏语词素音位的变换500

节律和形态里的前后不对称现象的跨语言考察501

通过印欧语词组对比说明现代汉语词缀的范围和性质502

与西方语言对比说明中古汉语和汉语方言也有虚词的曲折形式503

第六章 词汇类505

第一节 同源词、关系词、对应词、同族词505

汉藏语同源词的确定应建立在形态研究的基础上505

挖掘同源词是进行汉藏语系比较研究的奠基工程508

参照汉藏系等亲属语言探讨汉语词源508

少数民族语言在比较词源学中的价值509

从汉藏语系亲属语言看汉语同族词变换的先后511

依据汉藏名词对照表可考藏文Sog所指512

汉语的“其”跟藏语的gji“同根”513

藏文sdod与汉语“辍”的同源关系514

以藏语的’brug训释《尔雅·释天》中的“焚轮”515

吴谚中“孛辘”与藏语brug的同源关系516

哈尼语和汉语的关系词516

羌汉语言接触形成的一组同源字517

从土家语看《方言》中“虎”的两个读音的来源519

汉台语同源字对当关系有待大量发掘519

汉台关系词的相对有阶分析519

汉语和壮侗语的关系词522

从傣语、侬语、壮语、布依语考证《越绝书》中的“越人谓人‘铩’也”523

汉语和台语“五”和“六”的同源关系524

壮语的?o?1与汉语的“双”和“两”525

“圩”与古越语及侗台语的关系526

广东闽方言中若干台语关系词527

白土壮语中的汉语山摄对应词的历史层次528

通过与壮侗语比较解释粤语中一些语词的来源529

通过与壮侗语比较解释闽语中一些词语的来源530

壮侗语词tak8与汉语词“特”的历史关系530

侗台语的luk8与汉语“子、儿”的渊源关系533

“人”字在苗瑶、壮侗、汉语中的对应关系534

“别离”一词在汉语台语里的对应536

汉语台语中的关系字537

比较汉台语的构词法看汉台语的语源关系538

汉语与苗瑶语同源关系探讨539

通过与苗瑶语比较解释闽语中一些词语的来源540

从苗语看《方言》中“貔”一词的来源541

从一组关系词看苗瑶语和汉语的关系541

结合汉藏语系语言释读《广韵》的“豝、獌、?、跁、篴、借”544

从殷商甲骨文追溯朝鲜语s? pa ram中s?的语源545

朝鲜语、汉语的早期对应词546

朝鲜语固有词与上古汉语之间的语音对应547

以帮母字为例分析汉越语关系词层次548

印尼语汉语对应词548

南方汉语中的古南岛语成分549

第二节 借词550

少数民族语言中汉语借词的研究价值550

藏语汉借词和汉语的语音对应关系551

羌语汉借词的语音特点553

羌语汉借词的词义演变方式554

凉山彝语固有词与汉语借词的关系555

彝语古汉语借词的一种形式557

现代白语中的古汉语词557

壮语自汉语借入大量量词559

壮语中古汉语借词及汉越语与平话的关系559

壮语汉借词的词义和语法意义变异561

通过汉傣语天干记数法比较探讨其同源关系562

台语的“十二地支”的借贷时间不晚于中古汉语563

标话中的古汉语借词564

临高语汉借词的一字多音现象565

拉珈语汉借词的层次分析567

三江侗语的中古汉语借词568

三江侗语早期汉语借词来源于早期六甲话569

侗语中汉语新借词的读音571

新晃汉语中的侗语成分572

龙州话的汉借字573

《切韵》重纽字在汉台关系词中的反映574

仡央语群语言中的汉语借词及其时间层次574

从苗瑶语方言汉语借词的语音对应区分同源词和借词575

京郊火器营北京话中的满语词语音特点576

满语“白”同汉语副词“白”的借贷关系578

蒙古语科尔沁土语中的汉借词579

青海话中的民族语借词579

汉语中的“胡同”源于蒙古语的“水井”580

焉耆话的借词582

汉语中的突厥语借词583

《突厥语大词典》中的中古汉语借词584

新疆汉语方言中维吾尔语借词的读音特点585

维吾尔语哈密土语中汉语词的特点586

通过“丝”字考证朝鲜语中的上古汉语借词587

越南语中的汉语借词588

从西方语言借词的演变证明汉语外来词的发展589

第三节 构词592

景颇语四音格词产生的机制及其类型学特征592

汉语与藏缅语四音格词对比594

四音格词在汉藏语研究中的价值595

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藏语四音格词596

用少数民族语言证明汉语词头“圪、阿”的来源596

景洪汉语谓词的后附成分“k?53ni53”与傣语的关系597

汉语和台语大名加小名的构词法598

从苏州话、厦门话及壮侗语、苗瑶语看汉语构词法598

与西洋语对比说明中国语的一种文法成分——附加成分598

比较中英文的特点可解释英文里反成式语词多、中文里600

反成式语词少的原因600

第四节 词义、词源601

通过汉藏语材料探索藏语rgya的本义601

从藏缅语看汉语词“木”的来源601

依据古汉越语证明上古“鹅”称为“雁”603

南方方言中的“栏”并非古越语底层词603

平话、粤语与壮语“给”义词之间的关系604

“马蹄”源于古台语质疑605

汉越(侗台黎)六畜词文化有阶分析606

从黎、汉比较看黎语亲属词的语义特点608

跨语言视角下的汉语“青”类词609

从少数民族语言揭示古代越语地名的本义611

借助亲属语言解释汉语词“幼小”611

从亲属语言比较看汉语词“盐”的发展演变613

通过亲属语言比较释汉语词“刑天”613

汉语文献中的少数民族语文考释614

从少数民族语言看中古汉语“娵隅”的来源615

从云南省壮语地名taau4(道)与台语*dauC的源流考察看中古汉语词“道”的来源616

汉语与朝鲜语同义词群的对应616

维汉语谚语形式对比分析617

第七章 文字619

依据安南语、藏语可知最古“之”的字形和初义619

从甲骨文和纳西东巴文看合文和形声字起源的关系619

从东巴文与甲骨文、金文比较看纳西文字与汉字的发展问题620

从汉字看东巴文中的超前发展现象621

唐宋时期汉字“国”及其异体字在白族地区的传播622

利用古壮字研究粤语方音史623

依据夷语(苗语)的多音缀可为汉字训诂研究另辟新径624

中国喃字的来源625

中越喃字造字法之比较626

中越喃字用字法之比较631

从字形的比较看中越喃字的异同634

从字音读法的比较看中越喃字的特点635

从中越喃字的比较看其差异性的解释636

关于契丹小字研究中的基本性问题637

从土耳其的文字改革看汉字拉丁化638

从梵文看华文的特点640

从标音文字的演变证明汉字存在表音化的趋势640

与拼音文字对比看汉字的表意性641

从世界语的特点看中国文字改革的必要性642

与世界语的比较看方块字的不足之处642

从西学看华文的特点643

与西方文化对比说明汉字拉丁化的必要性643

与西文对比说明我国文字的“读破”644

附:相关成果目录646

一、著作类646

二、论文类64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