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医学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医学史
  • 杨建宇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ISBN:7801744160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74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292页
  • 主题词:医学史-世界-中医学院-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医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医学史与医史学2

1 医学史2

2 医史学2

3 医学史的分类与范围3

第二节 医学史的创立与发展4

1 医学史学科的创立4

2 医学史研究机构的建立5

5 医史学会的发展6

3 医学史教学的发展6

4 医史博物馆的概况6

6 医史学杂志的发展7

第三节 学习医学史的目的和意义7

中国医学史12

概述12

第一节 中医学的发展过程12

1 学术体系形成时期12

3 理论总结与探索时期13

4 传统延续与创新时期13

2 实用经验发展时期13

5 中西医交汇撞击时期14

第二节 中医学的历史成就15

第一章 医药的起源18

第一节 考古与神话传说19

1 考古发现19

2 神话与传说20

第二节 卫生保健22

1 居处22

2 衣着22

4 导引23

3 食物与用火23

5 婚配24

第三节 医药知识24

1 药物24

2 针灸25

3 外治法26

第四节 其他几种医药起源理论26

1 医源于圣人26

2 医源于巫27

4 医食同源28

3 医源于动物本能28

第二章 早期医药卫生活动与中医学术发展方向30

第一节 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31

1 对疾病的认识及其反映的致思方向31

2 对疾病的诊治及其体现的文化指向32

第二节 医药学理论的萌芽34

1 相关的哲学思想34

1.1 气、精、神34

1.2 阴阳、五行、八卦34

2 病因学36

2.1 各种病因学说概述36

1.3 天人关系36

1.4 中国哲学特质对医学方向和目标的设定36

2.2 从实物病因到泛化病因的线索37

3 预防思想37

第三节 药物知识38

1 药物数量与种类38

2 酒的应用与汤液的制作39

2 医事制度建设41

1 卫生保健活动41

第四节 卫生保健与医事制度41

第五节 巫与医药的关系42

1 巫医及其职业42

2 巫术中的医药活动42

3 医巫的流变与趋向43

第三章 中医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44

第一节 汉墓出土医书45

1 马王堆汉墓医书45

1.3 帛画《导引图》46

1.2 《五十二病方》46

1.1 脉灸经46

1.4 竹木简医书47

2 江陵张家山汉墓竹简医书47

2.1 《脉书》47

2.2 《引书》47

3 武威汉简《治百病方》48

第二节 四大经典的内容与价值48

1 《黄帝内经》48

1.1 《黄帝内经》的产生48

1.2 《黄帝内经》的基本内容与成就49

1.3 《黄帝内经》的影响51

2 《黄帝八十一难经》52

3 《神农本草经》52

3.1 《神农本草经》产生的历史背景52

3.2 《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及其流传53

3.3 《神农本草经》的内容与成就53

4 《伤寒杂病论》54

4.1 《伤寒杂病论》成书的临证医学的发展背景54

4.2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与成书55

4.3 《伤寒杂病论》的内容与成就56

4.4 《伤寒杂病论》的影响57

第三节 主要医家及其成就58

1 扁鹊58

2 淳于意及其“诊籍”59

3 涪翁与再传弟子郭玉60

4 华佗60

第四章 医药学的全面发展62

1.2 杨上善及《黄帝内经太素》63

1.1 全元起及《素问训解》63

1 《黄帝内经》的整理注释63

第一节 古医籍的整理与注释63

1.3 王冰及《注黄帝素问》64

2 《伤寒杂病论》的整理注释65

2.1 王叔和对《伤寒论》的整理65

2.2 孙思邈对《伤寒论》的研究65

第二节 脉学与病源证候学的总结66

1 脉学的总结与普及66

2 病源证候学的探索67

1 《肘后救卒方》特点与成就68

第三节 综合方书的编撰68

2 《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69

3 《外台秘要》的成就与价值69

第四节 药物学的发展70

1 《本草经集注》70

2 炮炙学专著《雷公炮炙论》70

3 具有国家药典性质的《新修本草》71

4 “十剂”药物分类法71

6 炼丹术与制药化学72

第五节 临证各科的发展与特点72

5 食疗学的发展72

1 内科与时疫73

2 外科、骨伤科、五官科73

3 妇科和儿科74

4 针灸学成就75

第六节 医事制度与医学教育76

第七节 中外医药交流77

第五章 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理论升华78

1 方书编著和发展79

第一节 医政设施的进步79

第二节 方书成就与药物学的发展79

2 药物学的发展80

第三节 医学各科的成就81

1 病因病机的发挥81

1.1 病因学81

1.2 病机学82

2 诊断学的进展82

2.1 脉学82

3 解剖学83

2.2 舌诊83

4 针灸学84

5 内科84

6 外科和骨伤科85

7 妇产科86

8 儿科87

9 五官科88

第四节 医学争鸣与学术流派88

1.3 运气学说的运用89

1.2 “亢则害,承乃制”89

1.1 以“火热”病机立论89

1 刘完素的火热学说89

2 张元素脏腑辨证学说与易水学派90

2.1 倡脏腑辨证学说90

2.2 重视阐发药物理论和应用原则90

2.3 重视胃气90

3 张子和的攻邪学说91

3.1 邪气致病91

3.2 倡汗、吐、下三法91

3.3 张子和主张食补91

3.7 首创“药邪论”92

3.6 气血流通论92

3.8 “湿”邪致病说——与河间学派质的区别92

3.4 重视心理疗法92

3.5 重视护理92

4 李杲的脾胃内伤论93

4.1 发扬张元素药物学说93

4.2 战争中建立内伤学说93

4.3 发扬扶护元气和温养脾胃学说93

5 朱震亨“阳有余阴不足”论94

5.1 反对拘泥《局方》94

6 金元医学争鸣创新的评价95

6.1 金元医学争鸣兴盛的原因95

5.2 倡“阳有余阴不足”论95

5.4 治疗杂病具有特色95

5.3 相火论95

6.2 金元医学创新成就的影响和评价96

第六章 医药学在实践和理论上的新发展98

第一节 明清时期药物学和方剂学的进步99

1 明清药物学的发展和新探索99

1.1 划时代巨著《本草纲目》99

1.3 专题本草著作100

1.2 《本草纲目拾遗》100

2 方剂学的成就101

第二节 明清时期基础医学的繁荣发展103

1 基础医学理论的总结103

1.1 对四诊的重视103

1.2 辨证论治原则的深化104

2 医籍的整理和校释104

3 医学派别的论争105

第三节 明清时期临证医学的兴盛105

1 内科105

2 外科与伤科106

3 按摩与推拿107

4 五官科108

5 妇产科108

6 儿科108

7 针灸科109

8 养生学109

第四节 传染病研究的新方向与新成就110

1 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110

2 人痘接种法的发明113

2 西医的传入114

1 医事制度114

第五节 明清医事制度和西医的传入114

第七章 近现代的医学116

第一节 近代医学发展的时代特点118

第二节 太平天国时期的医学发展概况121

第三节 近代医学的成就122

第四节 曲折中发展的近代医学123

1 废止中医与中医界的抗争123

2 中西医汇通派的出现125

3 革命根据地的医药卫生状况127

外国医学史略131

第一章 古代奴隶制社会的东方医学131

第一节 古埃及医学131

1 概况131

2 古文献中的内科和外科132

3 卫生法规132

第二节 古巴比伦医学133

1 概况133

2 宗教与早期医学133

4 医生的地位和行医134

3 天文学与小宇宙论134

第三节 古印度医学135

1 概况135

2 印度早期的人体与疾病观135

3 印度医学的治疗体系135

4 印度的外科135

5 名医与医师地位136

1 概况137

2 古自然科学的一般发展历程与古希腊医学的分期137

第一节 古希腊医学137

第二章 古代奴隶制社会的西方医学137

3 早期的医学138

3.1 荷马史诗与早期医学138

3.2 神话传说与早期医学138

4 全盛时期的医学139

4.1 自然哲学的勃兴139

4.2 各主要的医学学派140

5 亚历山大利亚时期的医学142

5.1 亚历山大利亚的繁荣与医学中心的转移142

5.2 解剖学和生理学成就143

1 概况144

第二节 古罗马医学144

5.3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学派的形成与亚历山大利亚医学的衰落144

2 早期罗马医学145

2.1 宗教、神话传说与医学145

2.2 医生的地位145

2.3 名医阿斯克莱庇亚德145

3 蓬勃发展时期146

3.1 百科全书派146

3.2 医学学派147

3.3 著名医药学家148

4.2 主要医学思想149

4 罗马医学的高峰——盖伦时期149

4.1 盖伦生平及著述149

4.3 杰出的解剖学研究150

4.4 实验生理学研究的先驱150

4.5 临床医学的贡献151

5 古罗马医学的特点152

5.1 医生的地位提高152

5.2 城市卫生设施发达153

5.3 对古希腊医学的继承和发展154

第一节 宗教思想与经院哲学及其对医学的影响155

第三章 中世纪的欧洲医学155

第二节 中世纪疾病大流行及其防治措施158

1 鼠疫158

2 麻风159

3 梅毒159

4 其他159

第三节 中世纪医学的发展160

1 医院的建立和医学的进步160

2 医学教育的兴起与作用161

3.1 解剖学164

3 经验医学的继续发展164

3.2 诊断学165

3.3 外科学165

3.4 药物学165

第四节 医学迟滞及其复兴的原因166

1 医学发展迟滞的其他原因166

2 医学复兴的动因167

3 社会背景167

第五节 医学各科的发展168

1 外科学168

3 眼科学169

2 妇科学169

4 药物学170

5 医院的建立和发展171

6 主要医家172

7 医学教育174

第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175

第一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及卫生状况175

第二节 文艺复兴时期医学的变革177

第三节 人体解剖学的建立179

1 外科学181

第四节 临床医学和药学的进步181

2 儿科学182

3 药物学182

4 医生与医院184

5 产科学184

6 眼科学185

7 流行病学185

第五章 17世纪的医学188

第一节 社会和文化背景188

第三节 解剖学与外科学189

第二节 显微镜的发明与应用189

第四节 新的医学派别的形成191

1 物理医学派191

2 化学医学派191

3 活力论医学派192

第五节 药理学的发展192

第六章 18世纪的医学194

第一节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194

第二节 基础医学的发展195

第三节 临床医学的发展195

第一节 19世纪医学的巨大进步199

第七章 近现代的医学199

第二节 20世纪医学的飞速发展202

附录1 中国民族医药史略209

附录2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发展史略227

附录3 俄罗斯医学史料摘编232

附录4 中国历史年代简表256

附录5 中国医学大事年表257

附录6 中西医学发展示意图265

附录7 中外医事比较简表266

附录8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简介27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