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全国注册岩土工程师专业考试培训教材 第5版 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于海峰主编 著
- 出版社: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0937489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822页
- 文件大小:217MB
- 文件页数:847页
- 主题词:岩土工程-工程技术人员-资格考核-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全国注册岩土工程师专业考试培训教材 第5版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五篇 地基处理3
第一章 概论3
第一节 地基处理的目的和意义3
第二节 地基处理方法分类及其适用范围6
第三节 地基处理需用材料与机械设备15
第四节 地基处理方法的选用原则17
第五节 地基处理规划程序17
第六节 地基处理监测方法19
第七节 地基处理与环境保护20
第八节 特殊土地基处理20
第九节 地基处理技术发展展望21
第二章 复合地基计算方法25
第一节 概述25
第二节 竖向增强体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27
第三节 水平向增强体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31
第四节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32
第三章 地基处理技术35
第一节 换填垫层法35
一、垫层设计35
二、垫层施工36
三、质量检验38
第二节 预压法39
一、砂井堆载预压法39
二、真空预压法45
三、真空预压联合堆载预压法48
第三节 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48
一、概述48
二、强夯法加固机理49
三、强夯法施工参数、施工程序50
四、强夯置换法51
五、质量检验53
第四节 振冲法53
一、概述53
二、设计与计算55
三、质量检验56
第五节 砂石桩法56
一、概述56
二、设计与计算57
三、施工58
四、质量检验59
第六节 水泥土搅拌法59
一、概述59
二、设计与计算59
三、施工60
四、质量检验61
第七节 高压喷射注浆法62
一、概述62
二、设计与计算63
三、施工63
四、质量检验64
第八节 夯实水泥土桩法64
一、概述64
二、设计与计算65
三、施工65
四、质量检验66
第九节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66
一、概述66
二、设计与计算67
三、施工68
四、质量检验69
第十节 石灰桩法70
一、概述70
二、设计与计算70
三、施工71
四、质量检验72
第十一节 土或灰土挤密桩法72
一、概述72
二、设计与计算73
三、施工74
四、质量检验75
第十二节 柱锤冲扩法76
一、概述76
二、设计与计算76
三、施工77
四、质量检验78
第十三节 单液硅化法和碱液法78
一、概述78
二、设计与计算79
三、施工81
四、质量检验82
第十四节 低强度桩复合地基设计83
一、低强度桩复合地基概述83
二、施工工艺设计83
第十五节 长短桩复合地基设计84
一、长短桩复合地基概念84
二、长短桩复合地基性状简述85
三、长短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85
四、长短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85
第十六节 组合型地基处理86
一、地基处理方法的选用86
二、组合型复合地基的设计87
三、组合型复合地基的检验87
第四章 既有工程地基加固与基础托换88
第一节 概述88
一、托换技术分类88
二、托换途径、方法和目的90
三、托换前调查研究90
四、事故建筑物病害原因分析91
五、建筑物损坏程度的判断92
六、托换工程框图程序和实施要点93
七、托换工程监测93
八、托换技术的现状与发展94
第二节 基础加宽和加深托换95
一、基础加宽95
二、基础加深97
第三节 静压桩托换98
一、顶承静压桩98
二、预试桩100
三、自承静压桩100
四、锚杆静压桩100
第四节 灌注桩托换105
第五节 树根桩托换107
一、定义和特点107
二、设计计算108
三、施工工艺112
四、工程应用对象113
第六节 灌浆托换116
第七节 热加固托换117
第八节 纠偏托换118
一、堆载加压纠偏118
二、锚桩加压纠偏119
三、掏土纠偏119
四、降水掏土纠偏121
五、压桩掏土纠偏121
六、浸水纠偏121
七、顶升纠偏122
第九节 建筑物增层123
第十节 既有建筑移位125
一、既有建筑移位的原理及适用性125
二、既有建筑移位设计126
三、建筑物移位中的动力分析131
四、既有建筑移位施工132
五、移位的安全措施136
第五章 地基的防渗处理137
第一节 地基防渗处理的情况和目标137
一、地基防渗处理的情况137
二、地基防渗处理的目标137
第二节 岩石地基的防渗处理138
一、溶洞、矿区井洞等138
二、基岩中的断层破碎带138
三、有发育的节理和裂隙的透水岩石138
四、土石坝与基岩间的连接139
第三节 砂砾石地基的防渗处理139
一、黏性土截水槽140
二、混凝土防渗墙140
三、板桩式防渗141
四、帷幕灌浆141
五、防渗铺盖142
第四节 环境工程中的地基防渗处理143
第六章 土工合成材料及其应用145
第一节 土工合成材料的类型、特性及其测试方法145
一、材料分类145
二、土工合成材料主要功能145
三、材料特性及测试方法145
第二节 土工合成材料用做反滤层149
一、用途与机理149
二、反滤准则150
三、反滤设计和计算例题151
四、施工要点154
第三节 土工合成材料用做排水层155
一、用途、机理和应用举例155
二、排水设计和计算例题156
三、施工要点161
第四节 土工合成材料用做隔离层161
一、隔离的作用和应用举例161
二、隔离应用对材料的要求162
三、工程设计164
第五节 土工合成材料用于加筋土体166
一、用途、机理和应用举例166
二、加筋土结构的设计168
第六节 土工合成材料用于防护176
一、防护作用和应用举例176
二、工程设计与施工177
第七节 土工合成材料用于防渗183
一、防渗作用和应用举例183
二、土工膜和膨润土垫材料183
三、防渗工程的设计与施工184
第六篇 土工结构与边坡防护191
第一章 土坡稳定性分析191
第一节 概述191
第二节 无黏性土坡稳定性分析192
一、干的无黏性土坡192
二、有渗流作用的无黏性土坡192
第三节 黏性土坡稳定性分析193
一、瑞典圆弧法193
二、瑞典条分法194
三、毕肖普法197
四、折线形滑动面的土坡稳定性分析199
五、复合滑动面土坡稳定性分析法201
第四节 土坡稳定分析中的图解法简介201
一、洛巴索夫图表法202
二、泰勒图解法202
第五节 工程地质比拟法和经验数据204
第六节 土坡稳定分析中的一些问题205
一、坡顶开裂和超载的影响205
二、渗流对黏性土坡稳定性的影响206
三、地震对土坡稳定的影响207
四、土层组成、结构构造、应力历史等的影响208
五、抗剪强度指标的选用209
六、安全系数的选定209
七、条分法小结210
第二章 土工结构212
第一节 路基设计原则及计算方法212
一、路基设计原则212
二、一般路基的设计212
三、路基稳定性计算215
第二节 路基防护与加固219
一、路基防护的一般原则219
二、边坡防护220
三、冲刷防护221
四、改移河道222
五、路基加固(挡土墙)222
第三节 路基填料的选用及填筑标准226
一、填料分类226
二、填料的选用226
三、填筑标准227
第四节 路基施工质量控制及监测227
一、路基施工质量控制227
二、路基压实质量检测229
第五节 特殊土质及特殊条件下路基设计方法230
一、软土地区路基230
二、黄土地区路基231
三、膨胀土地区路基232
四、多年冻土地区路基233
五、盐渍土地区路基234
六、其他特殊地段路基235
七、涎流冰地段路基236
第六节 土石坝设计原则及计算方法237
一、土石坝类型237
二、土石坝设计原则238
三、土石坝渗流计算238
四、土石坝渗透稳定计算244
五、土石坝稳定计算245
第七节 土石坝防护与加固措施251
一、防渗体251
二、坝顶、扩坡与坝面排水253
三、坝体排水与反滤254
四、裂缝控制257
五、土石坝与坝基、岸坡及其他建筑物的连接258
第八节 土石坝筑坝材料的选择及填筑标准259
一、筑坝材料的选择259
二、土石料填筑标准260
第九节 土石坝施工质量控制及监测261
一、料场的质量检查和控制261
二、坝体填筑质量控制262
三、土石坝原型观测263
第三章 边坡与支挡结构265
第一节 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及边坡破坏的类型和特征265
一、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265
二、边坡破坏的类型和特征266
第二节 岩石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267
一、概述267
二、平面滑动分析267
三、双滑块滑动分析268
四、多滑块滑动分析(Sarma法)269
五、楔体滑动分析270
六、倾倒破坏分析273
七、溃层破坏分析274
第三节 岩土边坡坡度的确定274
第四节 边坡支护设计277
一、重力式挡土墙278
二、预应力锚索加固288
三、锚杆294
四、锚喷护面296
五、加筋土挡墙296
六、边坡工程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297
七、边坡变形的控制298
第五节 土质和岩石边坡破坏的防治措施299
一、减重299
二、压坡299
三、排水299
四、锚固299
五、支挡300
六、加筋300
七、固土300
八、监测300
第七篇 基坑工程与地下工程303
第一章 土压力的计算303
第一节 概述303
一、挡土墙的形式及土压力305
二、土的强度和土中一点的应力310
三、土中应力的极限平衡条件313
第二节 静止土压力315
一、静止土压力315
二、静止土压力系数317
第三节 按朗肯理论计算土压力319
一、朗肯土压理论319
二、无黏性土的主动土压力321
三、黏性土的主动土压力330
四、无黏性土的被动土压力339
五、黏性土的被动土压力347
第四节 按库仑理论计算土压力350
一、库仑土压理论350
二、主动土压力351
三、被动土压力360
第五节 竖向土层压力366
第二章 基坑工程370
第一节 概述370
一、基坑开挖的分类、工作内容和程序370
二、基坑工程基本要求370
三、支护结构的类型与适用条件373
四、信息化施工法和监理378
第二节 基坑工程岩土工程勘察378
一、勘察准备阶段378
二、基坑工程岩土工程勘察应解决的主要问题378
三、勘察工作布置378
四、室内试验项目379
五、水文地质勘察379
六、环境勘察内容379
七、勘察报告内容379
第三节 基本计算380
一、作用于支护结构的荷载380
二、土压力380
三、基坑稳定性384
第四节 支护结构设计389
一、放坡开挖、坡面保护与坡体加固389
二、土钉支护与喷锚支护390
三、水泥土重力式挡土结构396
四、桩墙支护结构398
五、围筒式支护结构401
六、锚杆402
七、内支撑406
第五节 基坑变形与防治措施410
一、基坑变形控制与报警值410
二、对基坑变形控制的不利因素412
三、基坑变形控制的技术措施412
四、应急措施412
第三章 地下工程413
第一节 影响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413
第二节 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413
第三节 几类特殊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的注意事项424
第四节 新奥法施工的原理和技术要点426
第五节 传统矿山法438
第六节 盾构法及掘进机法设计与施工440
第七节 岩土体应力、应变原位测试仪器设备及测试方法458
第八节 弹性波测试463
第四章 地下水控制470
第一节 地下水控制概论470
第二节 降水(排水)工程的设计471
第三节 降水(排水)工程的布置方式和施工方法简述480
一、降排水方式和施工480
二、一种有发展前途的工程降水方法——引渗井481
第四节 渗透变形问题分析482
第五节 截水(止水)工程设计483
第六节 止水工程施工技术概述487
第八篇 特殊条件下的岩土工程491
第一章 软土491
第一节 软土的成因类型和工程性质491
一、软土的判别标准491
二、软土的成因类型491
三、我国软土的分布492
四、软土的工程性质493
五、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493
第二节 软土地基勘察495
一、勘察基本要求495
二、勘察工作重点495
三、勘察工作量的布置495
四、试验要求496
第三节 软土地基评价497
一、场地稳定性评价497
二、拟建场地和持力层的选择497
三、地基承载力的确定498
四、地基变形评价498
五、地下水与施工498
六、地基处理499
第二章 湿陷性土500
第一节 黄土的成因、时代和分布500
一、黄土的一般特征500
二、黄土的地层划分和野外性状500
三、我国湿陷性黄土的分布和工程地质分区500
第二节 黄土的基本性质503
一、湿陷性黄土的物理性质503
二、湿陷性黄土的力学性质504
三、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506
第三节 黄土的湿陷性评价509
一、基本概念509
二、黄土湿陷性评价511
第四节 黄土地基的承载力515
一、影响黄土地基承载力的主要因素515
二、黄土地基承载力的确定方法515
三、黄土地基承载力的宽度、深度修正516
四、湿陷性黄土场地的桩基承载力517
第五节 黄土地基的变形518
一、黄土地基的变形性质518
二、黄土地基的压缩变形计算518
第六节 黄土的动力特性518
一、黄土动力特性的一般规律518
二、黄土的振陷519
第七节 新近堆积黄土520
一、新近堆积黄土的分布和野外特征520
二、新近堆积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520
三、新近堆积黄土的判定521
四、新近堆积黄土的地基承载力521
第八节 饱和黄土522
一、两类饱和黄土522
二、饱和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523
三、饱和黄土的地基承载力523
第九节 黄土地基的勘察524
一、对勘察工作的要求524
二、钻孔内取不扰动土试样的操作要点525
三、钻探取样时需注意的事项526
四、室内试验要求526
第十节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原则526
一、基本原则526
二、地基处理措施527
三、防水措施527
四、结构措施527
五、建筑物沉降观测527
第十一节 其他湿陷性土527
一、湿陷性评价527
二、湿陷性土场地勘察528
三、湿陷性土的岩土工程评价529
第三章 膨胀岩土530
第一节 膨胀岩土的判别及类型530
一、膨胀岩土的定义530
二、膨胀岩土的工程地质特征530
三、膨胀岩土的工程地质分类533
四、膨胀岩土的判别534
第二节 膨胀土地基上建筑物的变形535
一、膨胀引起建筑物变形的条件535
二、建筑物变形的特征535
第三节 膨胀岩土地区的勘察537
一、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537
二、勘察方法及工作量537
三、室内试验537
四、野外测试539
第四节 膨胀土的地基评价543
一、膨胀土场地的分类543
二、膨胀潜势543
三、膨胀土地基的胀缩等级543
四、膨胀土地基的变形量544
五、膨胀岩土地基承载力的确定546
六、膨胀岩土地基的稳定性548
第五节 膨胀岩土地区的工程措施549
第四章 盐渍岩土552
第一节 盐渍岩土的形成和类型552
一、盐渍岩土的定义552
二、盐渍岩土的形成条件552
三、盐渍岩土的分布552
四、盐渍岩土的分类553
第二节 盐渍岩土的工程性质554
一、盐渍岩的工程性质554
二、盐渍土的工程性质555
第三节 盐渍岩土的勘察557
一、应着重查明的内容557
二、盐渍岩土的勘察测试工作557
第四节 盐渍岩土的工程评价558
一、盐渍岩土的岩土工程评价的准则558
二、盐渍土评价的内容和方法558
第五节 盐渍岩土的工程防护和地基处理561
一、盐渍岩土工程的防护措施561
二、盐渍土的地基处理562
第五章 冻土564
第一节 冻土的定名和构造564
一、冻土的定名564
二、冻土的构造与野外鉴别564
第二节 冻土的分类565
一、按冻结状态持续时间分类565
二、按冻土中的易溶盐含量或泥炭化程度分类566
三、按冻土的体积压缩系数(mv)或总含水量(ω)分类567
第三节 冻土的冻胀性和融沉性分级567
一、季节冻土和季节融化层土的冻胀性分级567
二、多年冻土的融沉性分级568
第四节 冻土的物理力学及热学性质569
一、冻土的物理性质569
二、冻土的力学性质569
三、冻土的热学性质570
第五节 冻土地基的勘察570
一、季节冻土地区的勘察570
二、多年冻土地区的勘察570
第六节 冻土的地基评价571
一、冻土地基承载力设计值571
二、冻土的地基评价572
第七节 冻土地基的设计与防冻害措施573
一、季节冻土地基的设计与防冻害措施573
二、多年冻土地基的设计575
第六章 风化岩和残积土576
第一节 岩石的风化剖面576
一、风化剖面的划分原则576
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风化岩石的划分(附录A.0.3)576
三、深圳地区花岗岩的风化剖面576
第二节 风化岩和残积土的勘察577
一、勘察重点577
二、勘探578
三、原位测试578
四、室内试验578
第三节 风化岩和残积土的评价579
一、风化岩和残积土岩土工程评价的要求579
二、对风化岩和残积土评价时应考虑的因素579
三、花岗岩残积土与风化岩的划分准则579
四、边坡稳定性评价580
五、地基承载性能评价580
六、地基变形581
七、设计施工的准则和措施582
第七章 岩溶和土洞583
第一节 岩溶发育的条件和规律583
一、岩溶发育的条件583
二、岩溶发育的规律583
第二节 岩溶勘察584
一、各勘察阶段的要求584
二、岩溶勘察的主要内容和方法584
第三节 岩溶地基稳定性评价和地基处理措施586
一、地基稳定性评价587
二、地基处理措施589
第四节 土洞590
一、土洞的成因分类和发育规律590
二、土洞勘察592
三、地基稳定性评价和地基处理措施592
第五节 人工降低地下水位引起的塌陷593
一、塌陷分布规律及其与水力作用的关系593
二、塌陷区勘察594
第八章 滑坡和崩塌595
第一节 滑坡595
一、滑坡及其产生条件595
二、滑坡勘察599
三、滑坡稳定性分析603
四、滑坡稳定性验算604
五、滑坡推力计算609
六、滑坡防治原则和措施610
第二节 崩塌612
一、崩塌产生的条件612
二、崩塌勘察要点613
三、崩塌的工程分类613
四、崩塌区的岩土工程评价614
五、崩塌的防治616
六、崩塌的观测和预报617
第九章 泥石流618
第一节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分类618
一、泥石流的形成条件618
二、泥石流的分类619
第二节 泥石流有关指标的测定和计算620
一、密度的测定620
二、流速的计算621
三、流量的计算624
第三节 泥石流的勘察和防治625
一、泥石流的勘察和评价625
二、泥石流的防治627
第十章 采空区628
第一节 采空区的地表变形特征628
一、采空区的定义628
二、地表变形的特征628
三、地表变形的分类629
四、影响地表变形的因素630
第二节 采空区的勘察630
一、搜集资料630
二、地表移动和变形的预计631
三、采空区场地的适宜性评价633
四、防止地表移动和建筑物变形的措施634
第三节 小窑采空区的勘察和评价635
一、小窑采空区的地表特征635
二、小窑采空区的勘察工作635
三、场地稳定性评价和处理措施635
第十一章 地面沉降637
第一节 地面沉降规律、特点和危害637
一、地面沉降的规律和特点637
二、地面沉降的危害638
第二节 地面沉降勘察638
一、地面沉降勘察要求638
二、勘探测试孔的布设和主要技术要求639
三、试验、观测内容及主要技术要求640
第三节 地面沉降预测和防治641
一、预测地面沉降量的估算方法641
二、地面沉降的防治642
第十二章 固体废弃物堆场643
第一节 固体废弃物堆场的特点及主要岩土工程问题643
一、固体废弃物堆场的特点643
二、固体废弃物堆场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643
三、固体废弃物堆场的岩土工程勘察644
第二节 垃圾填埋场645
一、垃圾填埋场的规模和组成645
二、垃圾填埋场的场址选择645
三、垃圾填埋场的主体工程648
四、垃圾填埋场的岩土工程勘察650
五、垃圾填埋场的岩土工程评价652
六、岩土工程勘察报告653
第三节 工业废渣堆场653
一、工业废渣堆场的组成和规模653
二、坝址和堆场(库区)的选择原则654
三、工业废渣堆场的岩土工程勘察655
四、工业废渣堆场的岩土工程评价659
第十三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661
第一节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基本要求、范围和级别661
一、基本要求661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范围661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和深度要求662
第二节 地质灾害调查和地质环境条件分析663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重点663
二、地质灾害调查内容和要求664
三、地质环境条件分析666
第三节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667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667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668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669
第九篇 地震工程673
第一章 地震工程基本知识673
第一节 基本名词673
第二节 震级、烈度、震源间的关系674
一、震级与能量大小的近似关系674
二、震级与震源断层长度的关系674
三、震级与震中烈度及震源深度的关系675
第三节 地震的分类675
一、按成因分类675
二、按震源深度分类676
三、按震级大小分类676
第四节 地震烈度表676
一、我国的地震烈度表676
二、我国地震烈度表与国外几种地震烈度表的对比678
第五节 我国地震区、带及基本烈度的分布678
第二章 地震作用、地震反应谱与场地681
第一节 概述681
第二节 地震破坏作用与抗震设防681
一、地震破坏作用681
二、抗震设防与抗震设防标准683
三、地震动参数区划及其应用685
四、影响地震动特性的因素688
五、场地抗震性能评价对勘察的要求693
六、土动力特性的原位和室内测试方法694
第三节 地震反应谱与场地分类700
一、地震反应谱基本概念700
二、设计反应谱与场地分类702
三、设计反应谱确定的规范方法703
四、有关场地问题的讨论712
五、不同建筑场地各类地段的划分标准与评价准则713
六、场地选择应注意的问题717
七、场地选择与划分的意义及对抗震设计的影响719
第三章 土的液化和震陷722
第一节 土的液化、软土震陷机理和震害722
第二节 液化判别与危害程度估计723
第三节 消除地基液化措施及选择729
第四节 消除软土震陷影响的措施732
第四章 抗震验算734
第一节 可不进行地基基础抗震验算的范围734
第二节 可不进行桩基抗震验算的范围734
第三节 地基土抗震承载力设计值的确定735
第四节 天然地基地震作用下的承载力验算要求736
第五节 桩基在地震作用下的承载力验算要求737
第六节 土石坝抗震验算739
第七节 土石坝抗震措施741
第十篇 岩土工程检测与监测745
第一节 概述745
一、现场检验的目的与内容745
二、现场监测的目的与内容745
三、现场检验与监测方法746
第二节 基槽(坑)检验746
一、基槽检验的一般要求746
二、基槽的防护处理747
三、基槽的局部处理措施747
第三节 沉降观测748
一、建筑沉降观测748
二、基坑回弹观测750
三、地基土分层沉降观测751
四、建筑场地沉降观测752
第四节 位移观测753
一、建筑物主体倾斜观测753
二、建筑物水平位移观测755
三、建筑物裂缝观测756
四、建筑场地滑坡观测757
第五节 土中孔隙水压力观测758
一、观测设备758
二、埋设方法759
三、观测资料的整理和利用760
第六节 深基坑工程监测760
一、监测内容、对象与方法760
二、监测范围与监测项目的选择761
三、监测工作的要求761
第七节 桩的动力检测763
一、低应变的射波法763
二、低应变机械阻抗法767
三、高应变法769
第十一篇 工程经济与管理775
第一节 现行建设工程项目总投资构成及其包含的内容775
第二节 工程建设的基本程序与岩土工程各方面技术经济分析777
第三节 岩土工程概预算782
第四节 我国岩土工程招标与投标789
第五节 工程建设监理与岩土工程监理791
第六节 岩土工程合同796
第七节 有关工程勘察设计咨询业的主要行政法规799
第八节 2000版ISO 9000族标准800
第九节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808
第十节 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的权利和义务811
参考文献814
热门推荐
- 176231.html
- 1173286.html
- 722070.html
- 3649294.html
- 2564001.html
- 3309747.html
- 1179781.html
- 2912114.html
- 2403237.html
- 29710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943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318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582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532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149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976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786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504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551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06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