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人际传播学 新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人际传播学 新版
  • 薛可,余明阳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8111554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698页
  • 文件大小:113MB
  • 文件页数:718页
  • 主题词:传播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人际传播学 新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传播与人际传播1

第一节 传播概述1

一、传播与人类社会的发展1

二、传播的内涵2

三、传播的分类4

四、传播的功能5

第二节 人际传播的含义6

一、人际传播是最基本的传播形式6

二、国内外学者对人际传播的界定7

三、人际传播的功能16

第三节 人际传播的类型22

一、人际传播类型的三分法22

二、效果与动机分类法24

三、符号分类法25

第四节 人际传播的特点26

一、人际传播具有双向交流、反馈及时的特点26

二、人际传播具有信息接收渠道多样化的特点27

三、人际传播具有较强的情境传播特点27

四、人际传播具有非制度化的自发性的特点28

五、人际传播具有高频度互动的特点28

六、人际传播具有受社会性与心理性障碍影响的特点29

七、人际传播在网络、移动终端并起时代的新特点29

第二章 人际传播学的基本问题41

第一节 人际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41

一、人际传播学的研究对象41

二、人际传播学的学科性质44

第二节 人际传播学的发展轨迹47

一、人际传播学的沿革47

二、人际传播学研究方法55

三、中国的人际传播学研究57

第三章 人际传播学基本理论与模式66

第一节 人际传播学的基本理论66

一、符号互动论66

二、与群体因素相关的理论73

三、“两级传播”与“意见领袖”75

四、“创新—扩散”理论76

五、“约哈瑞窗口”77

六、认知一致性理论78

七、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81

八、社会交换理论82

九、奥斯古德的调和理论85

十、关于判断的理论86

十一、人际关系的管理理论91

十二、归因理论98

十三、信息生产的目标—计划—行动理论98

十四、六度分割理论与“150”法则99

第二节 人际传播学的基本模式100

一、亚里士多德(Aristotélès)的传播模式100

二、拉斯韦尔(Lasswell)模式101

三、格伯纳(Gerbner)的口语模式和图解模式103

四、贝罗(David Berlo)传播模式104

五、香农和韦佛的数学传播模式106

六、德弗勒传播模式107

七、奥斯古德(Osgood)的传播模式108

八、奥斯古德—施拉姆传播模式110

九、丹斯模式112

十、纽科姆模式112

十一、韦斯特利—麦克莱恩的人际传播模式114

十二、克劳佩弗(D.W.Klopf)人际传播模式115

十三、詹森(Wendell Johnson)的传播模式115

十四、巴恩隆德(D.C.Barnlund)的传播模式117

十五、约瑟夫·A.德维托的人际传播模式118

第三节 对人际传播理论和模式的总评121

一、人际传播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121

二、人际传播具有多学科性和包容性121

三、现有研究需进一步提升121

第四章 人际传播过程123

第一节 自我表露与自我呈现123

一、自我表露123

二、自我呈现131

第二节 人际认知133

一、人际认知的概念与类型133

二、人际认知的差异、特性和归因135

三、对自我的认知与评价139

四、对他人的了解和判断143

五、主体的角色认知148

第三节 人际印象156

一、印象形成的要素156

二、印象形成的过程158

三、印象形成的特点160

四、印象形成时的心理效应——印象偏差162

第四节 人际传播的态度分析168

一、态度的内涵形成和测量168

二、态度的特性171

三、态度的功能173

四、态度改变的类别和内因、外因175

五、调节态度的方法178

第五节 人际吸引与人际关系180

一、人际吸引180

二、人际关系191

第五章 人际传播心理205

第一节 人际传播与人格205

一、人格的概述205

二、人格的类型207

三、人格的特质221

四、人格障碍226

五、人格发展与人际传播232

第二节 人际传播与情绪239

一、情绪的概述239

二、愤怒242

三、恐惧与焦虑247

四、孤独254

五、幸福259

六、积极情绪与利他行为268

七、情商271

第六章 人际传播的文化差异277

第一节 人际传播与文化概述277

一、文化的定义277

二、文化的内涵281

三、文化的特征288

四、文化的功能291

第二节 人际传播与文化理论292

一、文化冰山模式292

二、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293

三、跨文化调适理论296

四、文化身份理论299

五、身份管理理论303

六、共文化理论307

第三节 人际传播与文化地理311

一、世界主流文化圈311

二、中国主要区域文化320

第四节 跨文化人际传播能力326

一、跨文化人际传播概述326

二、跨文化人际传播的常见问题327

三、跨文化人际传播的应对策略330

第七章 人际传播的语言344

第一节 语言344

一、信号、符号和语言344

二、语言符号的特征347

三、语言的结构351

四、语言的意义353

五、语言的功能和局限性363

第二节 口语语言概述375

一、口语语言的概念375

二、口语语言的特点376

三、口语表达的原则378

第三节 演讲与辩论383

一、演讲的含义和类型383

二、演讲口语表达的技巧386

三、辩论的含义和类型391

四、辩论的口语表达技巧393

第八章 非语言传播403

第一节 非语言传播的概述403

一、非语言传播的含义403

二、非语言的传播功能405

三、非语言传播的基本特点410

第二节 非语言传播的类型413

一、体态语413

二、客体语431

三、类语言436

四、环境语442

第三节 非语言传播的注意点447

一、不要读错别字447

二、关注可能影响沟通进程的信号450

第九章 新媒体人际传播453

第一节 网络人际传播453

一、网络人际传播的定义及特征454

二、网络人际传播产生的背景457

三、网络人际传播的表现方式458

四、网络人际传播的功能485

五、网络人际传播的演变趋势487

第二节 手机人际传播491

一、手机人际传播的概念及特点491

二、手机人际传播的发展轨迹493

三、手机人际传播的动机496

四、手机人际传播的表现方式497

五、手机人际传播的利弊509

六、手机人际传播的未来511

第十章 人际传播的礼仪519

第一节 人际传播的礼仪概述519

一、礼仪的含义519

二、礼仪的特点521

三、礼仪的功能524

第二节 个人礼仪525

一、服饰礼仪525

二、仪容礼仪541

三、言谈礼仪546

第三节 见面礼仪549

一、介绍礼仪549

二、称呼问候礼仪551

三、会面礼仪553

四、接待拜访礼仪557

五、招聘礼仪558

第四节 社会交际礼仪559

一、宴会礼仪559

二、舞会礼仪575

第十一章 人际传播的技巧580

第一节 说的技巧580

一、如何说(How)581

二、何时说(When)586

三、说什么(What)587

四、对谁说(Whom)589

五、在哪说(Where)592

第二节 写的技巧595

一、写的特点595

二、写的类型596

三、写的技巧598

第三节 倾听的技巧607

一、倾听的重要性与程序607

二、影响倾听的因素610

三、你为何不能神入地倾听611

四、有效倾听的结果613

五、提高倾听的技巧614

第四节 反馈的技巧616

一、反馈的重要性616

二、反馈的过程617

三、提高反馈的技巧622

第十二章 人际传播场景差异626

第一节 公务场合的人际传播626

一、公司内的人际传播626

二、面试中的人际传播634

三、与不同国家的人交往637

第二节 社交场合的人际传播648

一、宴会649

二、舞会650

三、拜访651

四、茶话会652

第三节 私密场合的人际传播653

一、家庭里的人际传播653

二、朋友间的人际传播661

第十三章 人际传播的发展趋势664

第一节 人际传播的新变化664

一、社会环境的变化664

二、人际传播观念的变化673

三、网络技术的变化675

四、生活方式的变化675

第二节 人际传播的发展趋势678

一、新媒体时代的新人际传播特点678

二、人际传播的新趋势680

三、网络时代人际传播存在的问题683

参考文献69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