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态保护与生物修复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生态保护与生物修复
  • 陈声明,吴伟祥,王永维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230393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267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280页
  • 主题词:生态环境-环境保护;环境生物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生态保护与生物修复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生态保护3

第一章 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及应取措施3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生态系统的管理3

一、生态系统的健康3

二、生态系统的管理4

第二节 全国生态保护的形势8

一、“十五”以来生态保护工作的回顾8

二、目前生态环境状况10

三、机遇与挑战14

第三节 “十一五”生态保护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15

一、指导思想15

二、基本原则15

三、工作目标16

第四节 “十一五”期间重点领域及主要任务16

一、深化自然生态保护工作16

二、强化区域生态保护监督与管理18

三、加大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力度20

四、巩固推进生态示范创建工作21

第五节 “十一五”期间生态保护的保障措施22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22

二、完善生态环境监督管理体制23

三、创新生态保护政策23

四、加强生态保护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23

五、建立多渠道的投资体系23

六、加强生态保护能力建设24

七、促进公众参与和监督24

第二章 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25

第一节 森林生态系统概况26

一、森林生态系统五种主要特点26

二、森林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空间结构29

三、森林生态系统的六种主要类型30

第二节 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33

一、森林的经济效益34

二、森林的生态效益34

三、森林的社会效益35

第三节 我国森林资源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36

一、我国森林资源的基本情况36

二、我国森林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38

第四节 加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的八大举措40

一、大力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资源总量41

二、下决心抓好森林资源保护工作41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绿化意识和生态环境意识42

四、加强林业法制建设,实施依法治林43

五、实行责任制43

六、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43

七、实施科教兴林战略,推进林业建设的进一步发展43

八、加强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44

第五节 实施“十一五”森林规划的保障措施44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44

二、优化体制,活化机制44

三、坚持科技兴林,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44

四、坚持依法治林,强化森林资源管护45

五、广辟投资渠道,增加林业建设投入45

第三章 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46

第一节 草原生态系统概况46

一、草原生态系统的四种主要特点46

二、草原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47

三、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48

四、草原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48

第二节 草原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49

一、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50

二、草原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51

三、草原生态系统的社会效益51

第三节 我国草原概况和存在问题52

一、我国草原概况52

二、我国草原存在的主要问题53

第四节 加强草原生态系统保护的六大举措54

一、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54

二、加大草原建设投资力度,加强草原建设55

三、加强草地畜牧业的管理55

四、开辟新能源55

五、加强科学研究,实施“科技兴草”55

六、加强草原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56

第四章 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57

第一节 荒漠概况57

一、荒漠的概念57

二、荒漠的分类59

三、我国的荒漠59

第二节 荒漠生态系统概况59

一、荒漠生态系统的概念59

二、荒漠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60

三、荒漠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空间结构61

四、荒漠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61

五、我国荒漠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61

六、加强荒漠生态系统保护的五条举措62

第三节 绿洲生态系统及保护63

一、绿洲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特点63

二、绿洲生态系统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63

三、绿洲生态系统的保护对策64

第五章 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65

第一节 海洋及海洋资源概况65

一、海洋管辖范围的划分65

二、海洋资源66

第二节 海洋生态系统及其功能与效益68

一、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68

二、海洋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70

三、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71

第三节 我国海洋资源与生态系统状况及存在问题72

一、我国海洋资源与生态系统状况72

二、我国海洋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73

第四节 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的五大举措74

一、加强海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74

二、制定利于海洋开发的经济政策74

三、确立科技兴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74

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76

五、不断完善海洋立法77

第六章 陆地水生生态系统的保护78

第一节 陆地水生生态系统及其功能与效益78

一、陆地水生生态系统概况78

二、陆地水生生态系统的分类80

三、陆地水生生态系统的功能与效益81

第二节 我国陆地水生生态系统状况及存在的问题82

一、我国陆地水生生态系统的状况82

二、我国陆地水生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84

第三节 加强陆地水生生态系统保护的举措88

第四节 我国“十一五”期间对陆地水域保护的重点89

第七章 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91

第一节 湿地生态系统概况91

一、湿地的定义91

二、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93

三、湿地生态系统的分类93

第二节 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与效益94

第三节 我国湿地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96

一、我国湿地状况96

二、我国湿地存在的主要问题97

第四节 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举措98

第八章 农业和城市两大生态系统的保护100

第一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100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结构100

二、农业生产系统的主要特点103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104

第二节 我国生态农业的实施104

一、我国生态农业的兴起104

二、我国生态农业的理论107

三、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内容及指标109

四、生态农业建设的技术110

五、生态农业建设的类型、模式和实例112

第三节 乡镇生态系统的保护114

一、乡镇环境规划114

二、解决农村能源问题117

三、防治农村生活与生产中的污染118

第四节 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125

一、生态城市125

二、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生态城市126

下篇 生物修复131

第九章 生物修复技术研究的内容和方法131

第一节 概述131

一、生物修复131

二、生物修复发展简史131

三、生物修复的原理133

第二节 用于生物修复的微生物及其他生物133

一、用于生物修复的微生物133

二、用于生物修复的其他生物138

第三节 提供合适的环境条件138

一、营养138

二、电子供体139

第四节 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139

一、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139

二、微生物对重金属的转化与固定139

第五节 植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140

一、重金属的植物修复去除140

二、有机物的植物修复去除142

三、放射性核素的植物修复去除144

第六节 生物修复的方法144

一、原位生物修复144

二、异位生物修复和原位-异位联合修复技术145

三、生物修复应用实例145

第七节 生物修复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146

一、生物修复技术的优点146

二、生物修复技术的局限性147

第十章 土壤受有机物污染后的生物修复148

第一节 微生物修复技术148

一、概述148

二、原位生物修复技术150

三、异位生物修复技术151

第二节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153

一、作用原理153

二、大田试验示范155

第十一章 水体污染后的生物修复173

第一节 植物修复174

一、恢复湖泊水生植物174

二、水生植物塘183

三、漂浮栽培植物183

四、富营养化海域栽培大型海藻186

第二节 微生物修复187

一、地下水自然生物修复187

二、添加生物试剂修复污染的湖泊189

三、海洋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190

四、海洋赤潮的生物抑制193

第三节 综合处理技术194

一、土地处理技术194

二、污水稳定塘处理技术205

三、河流水体曝气修复208

四、多功能河道生态工程修复209

五、生化处理工艺在水体修复中的应用210

六、生物调控式修复富营养化湖泊212

七、原位修复地下水工程216

第十二章 大气污染后的生物修复220

第一节 植物修复技术220

一、大气污染后采用植物修复的过程与机制220

二、植物对大气中化学污染物的净化作用223

三、植物对大气物理性污染的净化作用224

四、植物对大气生物污染的净化效果225

五、大气污染采用植物修复的限制因素与研究展望226

第二节 微生物修复技术227

一、有机废气的微生物修复227

二、无机废气的微生物修复232

第十三章 石油污染及其修复技术240

第一节 石油对环境的污染240

一、土壤污染240

二、水体污染241

三、石油污染的评价指标241

第二节 土壤受污染后石油的降解与土壤环境的关系242

一、温度与石油降解的关系242

二、pH与石油降解的关系242

三、湿度与石油降解的关系243

四、氧气与石油生物降解的关系243

五、营养与土壤石油降解速率的关系243

第三节 石油污染的修复技术244

一、物理方法245

二、化学方法245

三、生物方法245

第四节 全面综合有效地消除石油对土壤的污染248

第十四章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249

第一节 微生物降解多环芳烃的机制249

第二节 降解多环芳烃的微生物及其生物学特性249

一、微生物对多环芳烃的代谢方式249

二、微生物对多环芳烃的氧化方式250

三、微生物的驯化和适应250

第三节 影响微生物修复多环芳烃的因素251

一、污染物固有性质和特征对多环芳烃降解的影响251

二、土壤性质对多环芳烃降解的影响251

三、接种微生物对多环芳烃降解的影响252

四、环境因素对多环芳烃降解的影响252

五、表面活性剂对多环芳烃降解的影响253

第四节 当前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趋势253

一、当前存在问题253

二、今后发展趋势253

第十五章 多氯联苯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255

第一节 概述255

第二节 多氯联苯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的研究历史256

第三节 多氯联苯降解的机制及其影响生物修复的因素258

一、多氯联苯降解的机制258

二、影响多氯联苯生物修复的因素258

第四节 多氯联苯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260

一、微生物修复260

二、植物修复261

三、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261

四、微生物-动物联合修复262

第五节 当前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趋势262

一、当前存在问题262

二、今后发展趋势263

参考文献26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