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魏晋隋唐历史文化研究丛书 中国古代恩仇观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付开镜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88317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370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384页
- 主题词:伦理-研究-中国-古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魏晋隋唐历史文化研究丛书 中国古代恩仇观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一、恩仇的起源1
二、恩仇的三要素与恩仇的本质5
三、恩仇之报的一般性原则6
四、恩仇观与价值观8
五、中国古代恩仇观的研究意义8
六、中国古代恩仇观的研究现状9
第一章 中国古代恩仇观的基本定型24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恩仇行为和恩仇意识述略24
一、先秦时期恩报述略24
二、先秦时期复仇述略26
第二节 先秦时期儒家的恩仇观31
一、儒家的血缘之恩32
二、儒家的君主施恩观32
三、儒家强调君恩与亲恩的结合及其正义性36
四、儒家的复仇观37
第三节 先秦时期法家、道家与墨家的恩仇观41
一、法家的恩仇观41
二、道家的恩仇观43
三、墨家的恩仇观45
第四节 汉代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恩仇观的定型47
一、汉代儒家恩仇观统治地位的确立47
二、东汉尚名节风气下的恩报行为50
三、汉朝士人对儒家恩报观的怀疑52
第二章 中国古代的国恩与国仇(上)54
第一节 国恩体系的建立55
一、国恩即君恩55
二、拟似国恩现象58
三、国恩赐予的动力与原因61
四、国恩赐予对象的层次62
五、君主与官员之间国恩关系的建立66
六、官员国恩观念的固化68
七、情感信任与赐予富贵效果的比较——以曹操、孙权、刘备三人的施恩为例74
八、开国君主赐予功臣国恩后的三种表现77
九、君主加重高官物质型国恩与消减权力型国恩的趋势79
十、国恩体系下忠孝顺序的矛盾81
十一、国恩的普及与全民化84
第二节 国恩全民化的主要措施85
一、赐爵制度85
二、赋役减免制度88
三、社会救济、适时赦宥与天下宴乐制度89
四、国恩的滥施90
第三节 国恩体系与人才汇聚92
一、国恩体系下的人才制度建设92
二、国恩体系下贤才凝聚与邪才汇集93
三、少数民族政权中汉族人才的陆沉94
四、国恩中的情感成分与高级人才的忠诚度95
第四节 国恩的回报95
一、报答国恩是臣民理所应当的行为96
二、报答国恩的三个层次97
三、国恩感召下顾命大臣的不同行为100
四、国恩与民族大义的结合101
五、国恩与士人以道事君106
六、改朝换代之际报答国恩的体现108
第五节 国恩国仇为先与私恩私仇为后109
一、报恩的先君后臣109
二、国家为先与私仇在后110
三、大恩为先与小恩为后113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国恩与国仇(下)115
第一节 国恩的减等与丧失115
一、皇亲国戚及功臣后人国恩的减等、失却及其根源115
二、国恩赐予主体的转移和旧国恩体系的终结120
三、南朝禅代的残酷与国恩标准的变化趋势121
四、君臣之间国恩体系的瓦解122
第二节 国恩失效下的恩将仇报——以司马懿父子的政治行径为例126
一、司马懿为什么会仇恨曹氏?126
二、司马懿是如何积聚复仇资本的?127
三、司马懿如何恩将仇报孤注一掷进行复仇的?131
四、司马懿之子对其卑劣复仇心理和人格是如何继承的?133
第三节 国仇的产生136
一、国仇的分类137
二、国仇之报——以项羽领导六国人民起而灭秦为例139
三、汉代以后国仇之报举略142
四、不以国仇为耻146
第四节 国恩与国仇的转化147
一、国恩的淡化与失效148
二、国仇的淡化——以刘邦抚秦为例150
三、当朝君主消解前朝退位君主国仇的举措152
四、私仇与国仇的结合:以王慧龙、王肃、萧宝夤为例154
五、两国战争而致对方死亡变为家仇现象156
第四章 中国古代的官恩与官仇158
第一节 官员之间恩报体系的建立158
一、次等君臣与恩报关系158
二、官员的报恩行为161
三、不求恩报的境界163
第二节 良吏施恩辖区民众的方式166
一、清正廉洁,修德养民166
二、惩恶扬善,断案如神168
三、重视教化,破除陋俗170
四、劝民返本,兴修水利171
五、守护边土,安抚夷狄172
第三节 辖区民众感恩良吏的方式175
一、乞而留之,泣而送之175
二、建立庙祠,祭祀如亲178
三、立碑纪念,昭显嘉行179
四、歌谣颂赞,或加美称182
五、官员施恩与民众报恩的社会意义184
第四节 军官与士卒恩报体系的建立186
一、军官施恩于士卒是其治军的重要方式186
二、结为兄弟、收养义儿与国恩官恩的亲恩化189
三、乐于死战:士卒报恩于军官的主要方式190
第五节 官场之仇——官员之间的结仇与复仇191
一、官场结仇之因191
二、官员个人结仇与睚眦必报194
三、官员个人结仇与公报私仇195
四、朋党之争:官员群体结仇的重要形式197
五、酷吏之酷:官场之仇政治化的初级形态199
六、特务之酷:官场之仇政治化的高级形态201
七、官场复仇的常用方式202
八、君王私仇之报的便易性205
九、政府对冤者的平反及代之复仇206
十、官员避免结仇的处世之道208
第六节 贪残官员与民众的结仇及民众的复仇211
一、贪残官员与民结仇211
二、民众向官员复仇的方式214
三、官民结仇的影响及政府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对策216
四、政府惩治殃民之官的法制建设220
五、殃民之官危害的程度与君主之关系225
第五章 中国古代的亲恩与亲仇227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亲恩227
一、父母之恩高于其他亲恩227
二、父母之恩施予与报答的无条件性228
三、父母之恩的小报与大报231
四、移孝于忠与忠孝一体的政治实践234
五、其他亲人施恩与报答235
六、政府对不孝罪的惩治237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亲仇239
一、血亲之仇与亲仇必报239
二、女性复仇与社会影响242
三、斩首脔肉与复仇惨烈245
四、父母报子女之仇247
五、非父母之仇与为之复仇248
六、向君主复仇的类型249
七、本人之仇与本人复仇251
八、移乡制度与避仇现象253
第六章 中国古代朋友及非亲故之恩仇257
第一节 朋友之恩257
一、朋友施恩258
二、朋友之恩的报答259
第二节 非亲者之恩261
一、非亲者的施恩262
二、非亲之恩的报答263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非亲之仇265
一、师友之仇265
二、出于社会正义下的报仇行为265
三、侠客之仇266
第四节 化恩为仇与化仇为恩267
一、化恩为仇267
二、化仇为恩270
第七章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恩仇观272
第一节 汉人眼中的夷狄与汉人政府的管理政策273
一、以文化分而不以血缘分的夷夏观273
二、汉人政府施恩四裔的国策274
三、少数民族对汉人良吏的恩报观275
第二节 秦汉魏晋隋唐时期少数民族的恩仇观277
一、匈奴、羯人对汉人的仇恨与仇杀277
二、氐人苻坚的施恩与慕容垂的报恩279
三、胡人之间的仇恨与仇杀280
四、鲜卑拓跋部的汉化与胡汉矛盾的消解281
五、胡人在唐政府为官及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和亲282
六、少数民族权力交接中的血腥283
第三节 宋元明清时期少数民族的恩仇观284
一、女真人统治时期的民族歧视政策284
二、蒙元政权狭义部族主义的统治政策285
三、满族部族主义政权的统治政策286
第八章 佛教对中国古代恩仇观的影响289
第一节 从儒家的天人感应到释家的因果报应289
一、“余庆”说、“天人感应”说及“承负”说289
二、佛教“因果报应”说292
第二节 梁武帝构建儒佛统一恩仇观的实践294
一、梁武帝对萧齐皇室的政策295
二、梁武帝对北方胡人来降者的政策295
三、梁武帝对皇族、官员和其他犯罪者的惩罚措施296
第三节 佛教机构施恩行为的普及与因果报应文化的昌盛297
一、佛教机构的施恩行为298
二、佛教影响下因果报应故事的盛行299
第九章 中国古代政府对恩仇之报的政策302
第一节 对个人施恩报恩行为的旌扬302
一、君主施恩的目的就是要得到回报302
二、对官员施恩与民者的奖掖303
三、对为国死难者的表彰307
第二节 防止国仇之报的措施308
一、国仇产生的三种类型308
二、法律上的族诛制度309
三、南朝宋以降和北齐北周政府对前朝皇族的屠杀311
第三节 防止国恩失效的对策:“预置重罪”313
一、“预制重罪”与檀道济之死313
二、“预制重罪”与垣崇祖之死315
三、“预制重罪”的特点316
第四节 政府对私人复仇的实际支持与立法禁止317
一、儒家伦理下社会各阶层对复仇的认可与支持317
二、国家法律对私人复仇的禁止319
第十章 中国古代恩仇观与精神动力323
第一节 恩仇观与人心向背323
一、恩仇观是一种精神动力323
二、恩仇观是反抗暴政的重要动力324
三、恩仇观是凝聚人心的重要动力325
四、恩仇观是爱国的重要原动力326
五、恩仇观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327
第二节 恩仇观与改朝换代328
一、前朝后期君主树恩不当结仇过多而失去广泛支持328
二、新兴集团首领广泛树恩而得到广泛支持330
三、国恩资源的高度集中与社会仇恨心理的强化332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恩仇观的教育与传播334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恩仇观教育334
一、感恩教育334
二、复仇教育337
第二节 中国古代恩仇观的传播338
一、报恩复仇故事在文献中的记载与传播338
二、政府和士人在恩仇观传播中的地位340
三、恩仇观传播的受体341
四、恩仇观传播的特点342
第十二章 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对国恩国仇的反思344
第一节 黄宗羲的国恩观344
第二节 顾炎武的亡国观347
第三节 王夫之的国恩观349
第四节 唐甄的国恩观351
结语:中国古代恩仇观的主要特征与现代价值353
征引和参考文献358
后记369
热门推荐
- 599919.html
- 563165.html
- 1886125.html
- 3006442.html
- 1710441.html
- 1704439.html
- 2109906.html
- 2085744.html
- 446557.html
- 33353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948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486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435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612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019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971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923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765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776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36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