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人文社会科学哲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人文社会科学哲学
  • 欧阳康主编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7307032163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533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558页
  • 主题词:哲学社会科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人文社会科学哲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当代大哲学体系中的人文社会科学哲学1

一、从人文社会科学到人文社会科学哲学1

二、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基本规定4

三、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的基本思路6

四、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的基本构架9

1.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学科界说9

2.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9

3.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思想13

4.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些对象性和前提性问题14

5.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若干基本理论与方法问题17

一、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发展历程24

第二章 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哲学概观24

1.科学主义思潮概观25

2.人本主义思潮概观31

二、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哲学讨论的主要问题37

1.社会事实与自然事实37

2.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性质与特点40

3.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43

4.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46

5.因果解释与非因果解释51

6.多元主义方法论55

7.批判的社会科学56

8.行动和行动理论58

1.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61

三、后现代主义与人文社会科学61

2.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态度63

3.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人文社会科学所提出的挑战66

4.关于后现代主义人文社会科学的简略评价71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思想概述74

一、人文社会科学及其哲学基础的批判74

1.政治经济学及其哲学前提的批判75

2.历史科学批判81

二、唯物史观的理论构建90

1.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结构90

2.唯物史观的当代意义94

1.本质科学与事实科学98

三、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唯物史观98

2.“统一科学”的基础101

第四章 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和对象107

一、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定位107

1.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108

2.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分116

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127

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特点128

2.人文社会现象的特殊性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135

三、人文社会科学的特殊性质137

1.个体性与社会整体性的统一138

2.实证性、说明性与理解性、体验性的统一141

3.批判性、规范性与建构性、创新性的统一145

4.真理性与可错性的统一146

5.价值中立性与非中立性的统一147

第五章 人文社会科学的结构与功能156

一、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结构156

1.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结构157

2.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结构166

3.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结构168

二、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功能170

1.社会描述和说明功能170

2.社会理解功能172

3.社会反思功能174

4.社会预见功能175

5.社会批判和规范功能176

6.社会创新和变革功能177

三、人文社会科学的功能实现179

1.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功能误解:万能论与无用论179

2.人文社会科学功能实现的主要特点182

3.人文社会科学功能的实现条件186

四、人文社会科学的结构优化与功能强化188

1.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结构问题”与“功能反差”188

2.学科结构的优化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191

3.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组合原则193

第六章 人文社会科学的进化发展199

一、人文社会科学进化发展的界定199

1.人文社会科学进化发展的复杂性和困难性199

2.人文社会科学进化发展的内涵及其表现203

1.人文社会科学的自我扬弃210

二、人文社会科学进化发展的动力210

2.社会实践的合理化发展趋势214

3.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主体的创造、超越与批判217

三、人文社会科学进化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发展模型222

1.人文社会科学进化发展的内在机制222

2.概念的历史演进--人文社会科学进化发展的微观模型229

第七章 人文社会科学家与人文社会科学共同体239

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主体的层次性239

1.人文社会科学家及其研究的个体性240

2.人文社会科学共同体及其研究的群体性242

1.优秀的思想品质244

二、人文社会科学家的个人素质244

2.独立的主体意识249

3.良好的能力素质255

三、人文社会科学共同体的基本特征263

1.共同的学科观和方法论观念265

2.共同的基本理论假设、原理和观点266

3.共同的研究方向、研究领域和理论主题268

4.共同体内部的专业交流269

5.具有较强的韧性和相对稳定性270

四、人文社会科学共同体的组织原则、组合方式与内部结构271

1.组织原则271

2.组合方式273

3.内部结构274

第八章 人文社会科学的客观性与主观性277

一、围绕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争论278

1.来自科学主义的理解278

2.来自人本主义的理解282

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结构分析285

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主体的主观性与客观性287

2.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主观性与客观性295

3.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观性与客观性298

4.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结果的主观性与客观性300

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主体性的发挥与客观性的实现302

1.真理的界定305

一、人文社会科学的真理性305

第九章 人文社会科学的真理性与合理性305

2.透视围绕人文社会科学的真理性的争论306

3.人文社会科学中真理性的特点312

二、人文社会科学的合理性318

1.理性的反思与合理性的凸现318

2.合理性问题的实质和意义324

3.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合理性问题332

三、真理性与合理性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内在统一性345

1.透视围绕“是”与“应该”的争论345

2.真理性尺度与合理性尺度的内在差别348

3.真理性追求与合理性追求的内在统一348

4.加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化进程350

第十章 人文社会科学的滞后性与超前性353

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滞后性354

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滞后的必然性与必要性354

2.滞后性研究的主要特征356

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超前性359

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超前的必要性与可能性359

2.超前研究的主要特征362

三、超前研究与滞后研究相统一的可能途径365

1.现实是超前研究与滞后研究相互联结的重要环节365

2.实践是超前研究与滞后研究相统一的内在机制368

第十一章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说明与理解372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实质372

1.说明与理解问题的由来373

2.问题的意义及其启示374

二、说明与理解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377

1.说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377

2.理解的独特性及其特点382

三、说明与理解走向统一的可能途径388

1.利科尔的“本文”统一论388

2.说明与理解的“实践”统一论390

第十二章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认知与评价396

一、认知与评价问题的由来及其实质396

1.认知与评价问题的提出397

2.科学是认知与评价相统一的活动399

二、社会认知及其科学化401

1.社会认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402

2.社会认知的科学化405

三、社会评价及其合理化408

1.社会评价的本质及其研究意义408

2.社会评价的合理化410

四、在社会认知与社会评价之间保持张力414

1.社会认知与社会评价的内在交织414

2.社会认知与社会评价统一之根据418

第十三章 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421

一、意识形态的基本规定和基本功能421

1.意识形态的基本规定422

2.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及其特性424

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意识形态性430

1.意识形态本身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围431

2.意识形态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433

3.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意识形态起作用的方式和途径435

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非意识形态性438

1.“非意识形态论”批判439

2.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实在内容的非意识形态性440

3.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非意识形态性441

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442

1.走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两难困境443

2.统一的基础和趋势447

第十四章 人文社会科学的范式转换与学科际沟通453

一、人文社会科学范式的含义和特点453

1.人文社会科学范式的含义454

2.人文社会科学范式的特点457

二、人文社会科学范式的结构与功能460

1.西方科学哲学中的范式结构观分析460

2.人文社会科学范式的结构464

3.人文社会科学范式的功能468

三、人文社会科学范式转换的必然性和必要性471

1.人文社会科学范式转换的内在必然性471

2.人文社会科学的范式转换在当代的紧迫性473

四、学科际沟通与人文社会科学范式转换的可能性478

1.人文社会科学范式转换的困难478

2.学科际沟通是实现人文社会科学范式转换的重要中介482

3.学科际沟通的优化及其基本原则485

4.学科际沟通与人文社会科学范式转换的主要形式488

第十五章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与检验496

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对象性特征497

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类型和形式497

2.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性质和特点499

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504

1.评价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实质505

2.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标准509

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检验518

1.检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可能性与特殊性518

2.检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具体途径524

后记53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