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债运行机制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国债运行机制研究
  • 高培勇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7100018579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252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268页
  • 主题词:公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国债运行机制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引论1

1.1 主题与背景1

1.2 前人的研究:李嘉图等价定理之争4

1.2-1 李嘉图等价定理命题的意义5

1.2-2 巴罗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引伸8

1.2-3 李嘉图等价定理失效的原因:托宾的分析10

1.3 思路、结构与方法12

1.4 对两个概念的说明:国债与国债运行机制15

1.4-1 国债15

1.4-2 国债运行机制20

上篇22

第2章 国债的经济影响:发行期的考察22

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分析的体制前提22

2.2 即期的税收减少24

2.2-1 消费函数与投资函数25

2.2-2 即期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与可能的收入引致效就26

2.2-3 即期可支配收入变化的暂时性和长期性28

2.2-4 对可能的收入引致效应作一个归纳:一般表达式29

表2-1 即期税收减少对人力财富价值的影响(LT)和非人力财富价值的影响(AT)29

2.2-5 深一层的思考31

2.3 预期的偿债费税33

2.3-1 预期的偿债费税与政府债券所代表的净财富33

2.3-2 国债幻觉及其可能的影响35

2.3-3 偿债费税、国债幻觉与预期可支配收入的调整36

表2-2 预期偿债费税对人力财富价值的影响(?)和非人力财富价值的影响(?)40

2.3-4 关于预期偿债费税影响的归纳:一般表达式41

2.3-5 国债的滚动循环:更贴进现实的分析42

2.4 均衡利率的变动44

2.4-1 对储蓄的需求的增加与均衡利率的上升44

图表目录45

图2-1 对储蓄的供给与需求:均衡利率的决定45

2.4-2 均衡利率的上升与可能的利息引致效应46

2.4-3 一般表达式47

2.5 举借国债与民间消费:初始性影响48

2.5-1 对民间消费的影响:一个简单的模型48

图2-2 举借国债对民间消费的初始性影响51

2.5-2 对民间消费的影响:示意性图解51

2.5-3 民间消费的增加幅度:参数β0、β0′、J0和J′0的值53

图2-3 举借国债所带来的民间消费的变化幅度54

2.6 举借国债与民间投资:初始性影响55

2.6-1 均衡利率变动对民间投资的影响:三种不同的情况56

图2-4 S有弹性而I无弹性下的民间投资57

图2-5 S无弹性而I有弹性下的民间投资58

2.6-2 预期投资收益率变动对民间投资的影响:投资曲线的位移59

图2-7 预期投资收益率的下降与民间投资61

图2-6 预期投资收益率的上升与民间投资61

第3章 国债的经济影响:偿付期的考察63

3.1 偿债费税的开征和国债利息的支付64

3.1-1 偿债费的影响实质是一个国债利息问题65

3.1-2 偿债费税的开征67

3.1-3 偿债费税与债息支付:综合影响68

3.1-4 均衡利率的可能变动70

3.2-1 对民间消费的影响:一个简单的模型71

3.2 举借国债与民间消费:继发性影响71

3.2-2 对民间消费的影响:示意性图解73

图3-1 举借国债对民间消费的继发性影响74

3.3 举借国债与民间投资:继发性影响77

3.3-1 均衡利率的变动与民间投资的趋向78

3.3-2 预期投资收益率的变动与民间投资的趋向79

图3-2 预期投资收益率的下降与民间投资81

3.4 综合考察:举借国债的长期影响82

第4章 国债的经济影响:宏观上的考察86

4.1 举借国债与财政支出规模的膨胀87

4.1-1 偿债费支出87

4.1-2 预算约束的弱化88

图4-1 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极大化90

4.2-1 财政支出规模的膨胀并不意味着社会总需求的等额增加94

4.2 举借国债与社会总需求:总量效应94

4.2-2 政府消耗性支出的增加和财政支出乘数97

图4-2 政府消耗性支出增加所带来的乘数过程99

4.3-1 认购国债的资金来源101

4.3 举借国债与社会总需求:结构效应101

4.3-2 举借国债收入的投向104

表4-1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政府消耗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所占比重的对比(%)105

4.3-3 来源和投向的综合107

4.4 小结108

第5章 国债的经济影响:从货币供给角度所作的考察111

5.1 财政收支过程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一个简要的考察111

5.1-1 财政的支出过程:基础货币扩张为存款货币112

5.1-2 财政的收入过程:存款货币收缩为基础货币114

图5-1 财政支出过程对货币供给量的扩张效应114

图5-2 财政收入过程对货币供给量的收缩效应116

5.1-3 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过程的综合效应:扩张还是收缩?116

5.2 国债的认购主体与货币供给117

5.2-1 社会公众作为国债的认购主体118

图5-3 社会公众认购国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120

5.2-2 商业银行作为国债的认购主体121

5.2-3 中央银行作为国债的认购主体123

图5-4 商业银行以超额准备金认购国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123

图5-5 中央银行从财政机关直接认购国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125

图5-6 中央银行从社会公众手中间接认购国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126

图5-7 中央银行从商业银行手中间接认购国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128

5.2-5 各种情形的组合129

5.2-4 政府机构作为国债的认购主体129

5.3 国债的流动性与货币供给130

5.3-1 政府债券是一种具有一定程度的流动性的金融资产130

5.3-2 政府债券的结构性特征与其流动性效应的增大132

5.4 国债的偿付活动与货币供给134

下篇137

第6章 中国的国债(1950-1994):总体考察137

6.1 传统经济体制下的中国国债138

6.1-1 50年代的中国国债: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与国家经济建设公债139

表6-1 1950-1958年中国国债发行情况142

6.1-2 中国国债的“空白”时期(1959-1978)143

图6-1 1950-1958年中国国债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的走势143

图6-2 特殊的财政收入形成机制146

6.2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中国国债147

6.2-1 中国国债的重新启用:背景何在?148

6.2-2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与中国举债实践的飞跃151

表6-2 1978-1992年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153

表6-3 中国的财政收支(1979-1993)154

表6-4 1981-1994年各种政府债券发行情况156

表6-5 1981-1993年国债购买者结构157

表6-6 1981-1994年各种政府债券发行条件159

图6-3 1981-1994年中国国债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的走势162

6.3 国债规模膨胀探源:无偿性财政收入的相对下降163

6.3-1 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数度提高164

表6-7 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1978-1992)165

表6-8 来自农业部门的无偿性财政收入(1978-1991)166

6.3-2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的改革166

表6-9 全国企业留利额和留利率(1978-1991)168

表6-10 来自工业部门的无偿性财政收入(1978-1991)169

表6-11 1981-1990年财政对国有工交企业让利情况170

6.3-3 国家税收的大面积流失171

6.3-4 预算内收入向预算外收入的转移173

表6-12 全国预算外资金收入增长情况(1978-1991)174

6.4 国债规模膨胀探源:偿债费支出的逐年加大177

表6-13 国家债务支出情况(1980-1992)180

6.5 小结181

第7章 中国的国债与社会总需求183

7.1-1 可支配收入184

7.1 可支配收入、偿债费税和利息率:导致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变化的三个传导因素184

7.1-2 偿债费税186

7.1-3 利息率188

表7-1 1981-1990年国内债券、股票发行情况190

表7-2 1981-1988年国内各种债券利率对照表191

7.2-1 作为“过路财神”的企业部门192

7.2 举借国债条件下的微观经济主体行为192

表7-3 中国国民收入最终分配格局的变化(1980-1990)194

7.2-2 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与消费需求的膨胀195

表7-4 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1978-1991)196

表7-5 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使用结构(1978-1991)197

7.2-3 利息率的上升与企业投资需求的扩张198

表7-6 各机构部门的总投资和净投资(1979-1988)199

表7-7 总投资和净投资的部门结构(1979-1988)200

表7-8 居民储蓄和利息率的对比分析(1978-1991)202

表7-9 中国总储蓄的部门结构(1980-1991)204

7.2-4 进一步的思考205

7.3 举借国债条件下的政府部门行为206

7.3-1 中国国债的发行与政府支出的规模206

表7-10 1979-1993年国家财政收支指数207

7.3-2 对社会总需求总量的影响208

表7-11 1979-1993年国家财政支出结构208

7.3-3 对社会总需求结构的影响209

表7-12 1979-1992年国家财政支出主要项目比重211

7.4 结合货币供给的考察213

第8章 国债管理与宏观经济调控217

8.1 独特的传导作力机制:流动性效应和利息率效应219

8.1-1 流动性效应219

8.1-2 利息率效应221

8.2 国债管理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224

8.2-1 同一性和差异性224

图8-1 国债管理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226

8.2-2 应当遵循的原则227

8.3 深一层的思考:国债管理发挥作用的条件228

8.4 举借国债的数量界限231

第9章 基本结论235

参考文献239

本书英文目录(content)245

后记25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