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社会救助概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王超,齐飞编著 著
- 出版社: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078213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94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306页
- 主题词:社会救济-概论-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社会救助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导论1
1.1 社会救助的概念1
1.1.1 社会救助的由来1
1.1.2 社会救助的内涵2
1.1.3 社会救助相关概念的辨析5
1.2 社会救助的特征与原则9
1.2.1 社会救助的特征9
1.2.2 社会救助的原则12
1.3 社会救助的地位与功能14
1.3.1 社会救助的地位14
1.3.2 社会救助的功能15
1.4 研究社会救助的意义与方法18
1.4.1 研究社会救助的意义18
1.4.2 学习研究社会救助的方法21
思考题22
第2章 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23
2.1 社会救助制度的法理基础23
2.1.1 人权思想:生存权需求的呼唤23
2.1.2 义理论:分配正义的解说26
2.2 三次分配:凸显社会责任28
2.2.1 三次分配的划分28
2.2.2 三次分配之间的关系32
2.3 财政职能:国家职能的实现38
2.3.1 “两职能”说39
2.3.2 “旧三职能”说40
2.3.3 “新三职能”说42
2.3.4 “四职能”说43
2.3.5 “一带三职能”说45
2.4 其他相关理论45
2.4.1 公平与效率的兼顾46
2.4.2 市场与政府的互动51
2.4.3 权利与义务的平衡54
思考题55
第3章 社会救助的历史演进56
3.1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渊源与历史沿革56
3.1.1 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思想与实践56
3.1.2 中国近代的社会救济状况与特点61
3.1.3 新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建设与发展64
3.2 国外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与现状74
3.2.1 国外社会救助制度的历史演进75
3.2.2 英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与现状77
3.2.3 美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与现状82
3.3 发达国家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趋势87
3.3.1 “无责任即无权利”的救助理念87
3.3.2 促进积极就业的“胡萝卜”政策89
3.3.3 实施严厉控制的“大棒”政策92
3.3.4 对原有社会救助概念进行反思95
思考题96
第4章 社会救助的价值体系97
4.1 价值和社会救助的关系97
4.1.1 社会救助价值的界定97
4.1.2 社会救助的价值争议98
4.1.3 社会救助价值研究评述100
4.2 西欧社会救助价值理念的转变101
4.2.1 强调政治、经济因素,有条件的救济101
4.2.2 强调个人责任,消除物质贫困102
4.2.3 强调社会权利,保障贫困者权益104
4.2.4 强调社会融合,消除社会排斥106
4.3 中国社会救助理念的转变109
4.3.1 中国传统社会救济思想转变史109
4.3.2 社会救助的现代价值112
4.4 和谐社会框架下社会救助价值体系的构建115
4.4.1 构建社会救助价值体系的必要性115
4.4.2 社会救助价值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117
4.4.3 和谐社会背景下社会救助的价值体系内涵121
思考题123
第5章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124
5.1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变迁124
5.1.1 中国社会救济制度的形成125
5.1.2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27
5.2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不足131
5.2.1 传统救济思想影响仍然强大131
5.2.2 实施主体错位132
5.2.3 制度的实际覆盖范围仍然有限132
5.2.4 制度架构简单划一133
5.2.5 救助对象申请、审查制度建设存在问题133
5.2.6 财政分担比例不尽合理133
5.2.7 项目单一,管理失范134
5.3 完善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思路134
5.3.1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必然性134
5.3.2 完善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思路和措施136
思考题144
第6章 中国社会救助的主要内容145
6.1 生活救助145
6.1.1 城市生活救助145
6.1.2 农村生活救助150
6.2 灾害救助154
6.2.1 灾害救助的基本情况155
6.2.2 中国灾害救助的主要特征155
6.2.3 灾害救助的形式157
6.2.4 灾害救助工作的内容和程序159
6.3 医疗救助161
6.3.1 医疗救助理论162
6.3.2 建立健全城乡弱势群体医疗救助制度的必要性163
6.3.3 我国城乡弱势群体医疗救助制度的不足165
6.3.4 完善我国城乡弱势群体医疗救助制度的对策167
6.4 教育救助168
6.4.1 弱势群体教育救助的内涵169
6.4.2 弱势群体教育救助的制度安排169
6.4.3 弱势群体教育救助体系建设171
6.4.4 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弱势群体教育救助172
6.4.5 对弱势教育群体的分类救助174
思考题177
第7章 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建构178
7.1 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概念与特征178
7.1.1 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概念178
7.1.2 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特征180
7.2 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81
7.2.1 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性181
7.2.2 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必要性182
7.3 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内容184
7.3.1 贫困标准184
7.3.2 救助内容185
7.3.3 救助主体189
7.3.4 救助对象190
7.3.5 救助方式190
7.4 加快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191
7.4.1 健全工作机制,实施社会整合,形成救助合力191
7.4.2 创新载体方法,改进工作手段,提高救助效率195
7.4.3 注重政策引导,动员社会力量,增强体系活力199
思考题201
第8章 中国城市社会救助制度改革202
8.1 我国城市社会救助制度改革起因202
8.1.1 城市社会救助制度的概念及历史演进202
8.1.2 城市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的迫切性和必要性204
8.1.3 城市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206
8.2 我国城市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思路213
8.2.1 扩大社会救助金来源213
8.2.2 完善城市社会救助形式214
8.2.3 强化政府社会救助职能216
8.2.4 充分发挥社区作用219
8.2.5 城市社会救助的法制化220
8.3 我国城市社会救助的改革模式221
8.3.1 上海模式221
8.3.2 武汉模式223
8.3.3 重庆模式224
8.3.4 我国新型城市社会救助模式的整合225
思考题230
第9章 中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建设231
9.1 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概述231
9.1.1 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涵义231
9.1.2 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历史演变233
9.1.3 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238
9.2 推进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建构241
9.2.1 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现状及问题241
9.2.2 推进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建构244
9.3 完善农村社会救助政策的探讨248
9.3.1 拓展农村社会救助资金的筹资渠道248
9.3..2 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形式249
9.3.3 完善农村社会救助种类250
9.3.4 完善农村社会救助的管理和监督机制252
9.3.5 完善农村社会救助的法制建设252
思考题254
第10章 社会救助立法255
10.1 社会救助立法的理论基础255
10.1.1 社会契约理论255
10.1.2 基本人权理论256
10.2 社会救助立法理念256
10.2.1 国家义务理念256
10.2.2 人权理念259
10.3 社会救助立法原则266
10.3.1 普遍保障原则266
10.3.2 无偿救助原则267
10.3.3 协助自立原则267
10.3.4 维持基本生活需要原则268
10.3.5 保障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268
10.3.6 公平与效率相结合原则269
10.4 社会救助立法意义270
10.4.1 社会救助立法有利于公民基本人权保障270
10.4.2 社会救助立法有利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271
10.4.3 社会救助立法有利于我国社会救助工作走向规范化、法制化271
10.4.4 社会救助立法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272
10.4.5 社会救助立法是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与体现273
10.5 社会救助法制体系273
10.5.1 宪法层次274
10.5.2 法律层次276
10.5.3 从属于宪法和法律的规范性文件层次278
10.6 社会救助与其他相关制度的协调279
10.6.1 社会救助与家庭义务的协调279
10.6.2 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的协调281
10.6.3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的协调283
10.7 我国社会救助立法的发展285
10.7.1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救助立法285
10.7.2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救助立法286
10.7.3 《社会救助法》和《慈善法》288
思考题290
参考文献291
后记294
热门推荐
- 2076598.html
- 3563344.html
- 2794085.html
- 2764180.html
- 3093787.html
- 3419223.html
- 311574.html
- 2171480.html
- 391197.html
- 21755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327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336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038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425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254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908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179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781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815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51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