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论辩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论辩
  • 贺金瑞编著 著
  • 出版社: 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ISBN:7807421940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20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442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论辩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 关于实践检验真理标准问题9

一、真理标准讨论的背景和准备 10

(一)真理标准讨论的历史背景10

(二)真理标准讨论的准备12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4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理论论争 16

(一)什么是实践标准17

(二)实践标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19

(三)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21

三、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 23

(一)实践标准与理论指导24

(二)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的关系26

四、实践标准与价值标准统一 28

(一)实践标准与实践权威28

(二)关于三个“标准”的统一30

第二章 关于哲学基本问题 35

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争论 36

(一)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争论36

(二)哲学基本问题与本体论和认识论4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 47

(一)物质范畴48

(二)物质观55

(三)时空观57

三、意识论 60

(一)意识的产生60

(二)意识的本质61

(三)物质与意识的关系63

第三章 关于唯物辩证法问题 70

一、矛盾范畴及其基本属性 70

(一)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70

(二)矛盾的主次方面及其转化79

(三)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80

(四)关于“一分为二”与“一分为多”83

(五)关于矛盾范畴86

(六)矛盾学说的主体性89

二、关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 92

(一)辩证法的规律有几个92

(二)质量互变规律94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95

三、关于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论战99

(一)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定义99

(二)马克思主义是否决定论102

四、关于唯物辩证法与现代系统论关系讨论106

(一)系统中的矛盾问题107

(二)系统中的矛盾对立和斗争108

(三)系统规律与辩证法规律110

五、关于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113

(一)讨论的背景113

(二)研讨的主题和学科意义115

(三)争论的主要问题117

第四章 关于主客体研究132

一、主体与客体概念规定133

(一)哲学基本问题与主客体概念133

(二)主体与客体概念含义141

(三)主体结构和主体能力146

二、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153

(一)对立统一关系153

(二)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156

(三)交往实践关系159

三、历史过程的主客体162

(一)历史过程的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163

(二)历史规律与主体能动性167

第五章 关于实践唯物主义讨论172

一、实践唯物主义讨论概述174

(一)实践唯物主义讨论的前期准备及其产生过程174

(二)实践唯物主义讨论的主要分歧182

(三)实践范畴与实践唯物主义的不同看法188

二、实践唯物主义在本体论问题上的争论200

(一)“实践本体论”与“物质本体论”201

(二)“实践一元论”与“物质一元论”205

(三)“实践超越论”与“三位一体论”210

三、实践唯物主义当代发展的讨论214

(一)“类推说”和“反类推说”214

(二)“超越论”与“反超越论”216

(三)实践唯物主义讨论的当代意义218

第六章 关于主体性哲学228

一、主体性问题和主体性规定230

(一)主体性问题230

(二)主体性的本质特性236

(三)主体间性239

二、主体性原则242

(一)主体性原则的合理性243

(二)反主体性效应245

(三)主体自我意识247

第七章 关于认识论研究253

一、关于认识的来源、动力和发展阶段254

(一)认识的来源254

(二)认识的发展阶段263

(三)认识活动及其结构274

二、关于认识论的学科性质280

(一)认识论的理论反思280

(二)反映范畴的意见282

(三)建立广义认识论283

三、认识本质的选择论、建构论和创造论284

(一)认识本质是选择284

(二)认识本质是建构286

(三)认识本质是创造289

(四)选择论、建构论、创造论与反映论的关系291

第八章 关于哲学体系改革297

一、体系存在和解决问题的理论定位298

(一)哲学体系改革的问题298

(二)从哲学教科书体系改革入手303

二、哲学体系改革的方法论原则和构想307

(一)哲学体系改革的方法论原则308

(二)哲学体系改革的构想311

(三)哲学体系改革的方案和实施316

第九章 关于认识真理322

一、真理观323

(一)真理范畴323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325

二、真理与谬误328

(一)真理与谬误的相对性328

(二)真理与谬误的界限329

(三)真理与传播331

三、真理与价值334

(一)真理与评价335

(二)真理有无阶级性340

第十章 哲学的时代性与当代发展形态345

一、哲学与时代精神346

(一)人类实践发展的时代特点347

(二)走向新世纪哲学的特点352

二、哲学发展的当代形态358

(一)日常生活批判形态359

(二)类哲学形态362

(三)解释学形态364

(四)“退向观念界”哲学形态368

(五)社会哲学形态370

(六)中国化哲学形态371

(七)人学形态373

(八)文化哲学形态375

(九)公共哲学形态377

(十)生存论哲学形态378

三、哲学的思维品质和功能381

(一)哲学的思维品质381

(二)哲学的功能385

四、哲学的发展与应用394

(一)哲学的贫困395

(二)哲学观的改造398

(三)应用哲学403

结语 408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413

后记 415

编辑后记 41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