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农村调查 总第3卷 村庄类 第2卷 华南区域 第2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徐勇,邓大才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20102438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916页
- 文件大小:119MB
- 文件页数:964页
- 主题词:农村调查-研究报告-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农村调查 总第3卷 村庄类 第2卷 华南区域 第2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序&徐勇1
凡例&《中国农村调查》编辑组1
村庄类分序&徐勇1
和合共生:农商并举之族的立与兴——粤北司前村调查3
第一章 吴氏宗族的迁徙与发展3
第一节 吴氏宗族的渊源与迁徙3
一 吴氏渊源3
二 北上繁衍4
三 避乱南迁5
第二节 吴氏宗族在司前的立与兴6
一 司前的由来6
二 吴氏开基6
三 吴氏宗族的繁衍与分化8
四 吴氏宗族的周边环境9
第三节 司前村建制变迁10
第四节 司前村概况11
第二章 司前村自然形态与实态13
第一节 自然环境13
一 气候特征13
二 地理特征14
三 水资源特征14
四 交通特征16
第二节 人文自然17
一 祖宗建筑:吴氏祠堂18
二 人居建筑:聚族而居21
三 神灵建筑:精神寄托25
第三节 村庄自然实态27
一 人居实态:单家独院27
二 祠堂实态:举族修缮28
三 祖屋实态:房支修缮30
四 交通实态32
五 村庄自然格局33
第三章 司前村吴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35
第一节 经济概况35
一 土地占有35
二 生产能力36
第二节 产权40
一 宗族共同产权40
二 家庭私有产权46
第三节 经营48
一 共同财产的经营48
二 家庭私有财产的经营54
三 合作经营57
第四节 交换59
一 族内交换59
二 族外交换61
第五节 产业63
一 农业生产63
二 手工业65
三 商业66
第六节 分配68
一 族内分配68
二 家内分配:“差异化平分”71
三 税赋分配74
第七节 消费75
一 共同消费75
二 家庭消费78
第八节 财产继承80
一 共有财产的继承80
二 家庭财产的继承81
第九节 司前村吴氏宗族的经济变迁83
一 宗族共同产权的消解83
二 集体化时期的宗族经营84
三 “分田到户”后的自主支配85
第十节 司前村吴氏宗族的经济实态86
一 产权86
二 经营88
三 交换90
四 消费90
第四章 司前村吴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93
第一节 社会构成93
一 人口关系93
二 婚姻关系95
三 家庭关系98
四 邻里关系99
第二节 社会组织100
一 “老神会”100
二 “同年会”102
三 “流水会”104
第三节 社会交往105
一 族内交往105
二 族外交往107
第四节 社会分化108
一 辈分分化108
二 阶级之分109
三 财富分化110
第五节 社会冲突111
一 族内冲突111
二 族间冲突113
第六节 社会保障115
一 族内救助115
二 灾害救助116
三 弱势群体救济118
第七节 司前村吴氏宗族的社会变迁118
一 等级社会的弱化119
二 社会融合的加深119
第八节 司前村吴氏宗族的社会实态120
一 社会关系:“公益”与“私利”120
二 社会组织:“同年会”的延续121
三 社会保障:宗族互助的传承122
第五章 司前村吴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124
第一节 信仰124
一 祖先信仰124
二 神灵信仰128
第二节 生育崇拜128
一 添丁128
二 过继131
三 招赘132
第三节 生活观念133
一 长幼有序133
二 光宗耀祖134
三 发家致富135
第四节 文化习俗135
一 婚姻习俗135
二 丧葬习俗137
三 节日习俗139
第五节 文化活动142
一 祭祀扫墓活动142
二 打醮敬神活动144
三 宗族娱乐活动145
第六节 教育147
一 教育激励148
二 私塾教育149
第七节 司前村吴氏宗族的文化实态150
一 祠堂与祖坟的重修150
二 祭祀扫墓活动的开展151
三 “添丁”仪式的延续153
第六章 司前村吴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156
第一节 治理主体156
一 宗族权力主体156
二 国家权力主体160
第二节 治理内容163
一 宗族公共事务163
二 家庭事务165
三 国家事务165
第三节 治理规则166
一 族规166
二 祖训168
三 国法169
第四节 治理过程170
一 决策过程170
二 管理过程171
三 参与过程172
第五节 司前村治理实态173
一 分类治理:“村治与宗治”173
二 村民选举:“上下散散步”174
三 宗族治理与村治的关系175
四 家训文化与村庄治理177
司前村调查小记178
司前村调研日记(部分)182
伦理自治:宗族社会的存续密码——粤北上岳村调查227
第一章 上岳村的由来与沿革227
第一节 由来与发展227
一 朱姓源流考227
二 朱姓先祖的迁徙228
三 朱姓始祖的迁徙230
第二节 繁衍变迁231
一 定居于元末明初231
二 发展于明末清初231
三 鼎盛于清代231
四 繁衍与外迁232
第三节 建制变迁232
一 1949年前建制232
二 1949年后建制233
第四节 上岳村概况234
一 总体概况234
二 人口及姓氏分布236
第二章 上岳村的自然形态与实态237
第一节 自然环境形态237
一 气候特征237
二 地理特征241
三 水资源与土壤特征241
四 交通特征242
第二节 人文环境形态243
一 自然风水243
二 祖宗建筑244
三 民居建筑245
四 神灵建筑247
第三节 自然环境变迁249
一 区位优势与交通变迁249
二 地域缩小与人口增加251
三 里的萧条与楼的繁荣251
四 坟前埔的消失与文焕公墓的维护253
第三章 上岳村朱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255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况255
一 地产情况255
二 产业情况256
三 生产能力258
第二节 产权259
一 宗族共有产权259
二 家庭私有产权261
三 家庭私有产权的调整与转让261
第三节 经营262
一 共有产权的经营262
二 家庭经营264
三 合作经营265
第四节 分配265
一 族产经营分配265
二 家庭经营分配266
三 赋税劳役分配267
第五节 消费268
一 宗族共同消费268
二 家庭日常消费269
第六节 财产继承269
一 共有财产继承269
二 家庭财产继承270
第七节 经济变迁272
一 宗族经济变迁272
二 家庭经济变迁273
第八节 经济实态275
一 有限的集体经济275
二 差异化的祠堂经营276
三 亟待开发的旅游经济278
第四章 上岳村朱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279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279
一 上岳朱姓繁衍279
二 上岳姓氏变迁279
第二节 社会构成280
一 人口280
二 婚姻283
三 家庭287
第三节 社会组织288
一 理事会288
二 作会289
三 炮会290
四 禾黄会290
五 老人会291
六 长生会291
七 舍会292
八 谷会292
第四节 社会交往293
一 邻里关系293
二 族内交往295
三 族外交往296
第五节 社会分化299
一 辈分高低299
二 职业差异301
第六节 社会冲突302
一 族内冲突302
二 族间冲突303
第七节 社会保障304
一 社会救济304
二 族内保护305
第八节 社会变迁306
一 社会构成变迁306
二 社会组织变迁307
三 社会交往变迁308
四 社会分化变迁309
五 社会冲突与变迁310
六 社会保障与变迁310
第九节 社会实态311
一 以丁为财的生育状况311
二 不断扩大的社会交往312
三 日益完善的社会保障313
第五章 上岳村的文化形态与实态316
第一节 文化形态概况316
一 思想文化观念316
二 教育观念317
第二节 信仰318
一 祖宗崇拜318
二 生育崇拜324
第三节 观念327
一 长幼有序327
二 光宗耀祖327
三 发家致富328
第四节 文化习俗328
一 红白喜事328
二 节日习俗331
第五节 文化娱乐333
一 神灵崇拜333
二 娱乐活动336
第六节 教育338
一 社学私塾338
二 石礩习武339
三 创建普美340
第七节 文化变迁341
一 宗族文化的复兴341
二 现代的婚丧活动344
三 不断变迁的文娱活动346
四 发展曲折的普美学校348
第八节 文化实态350
一 源源不断的宗族信仰350
二 日益简化的传统习俗352
三 欣欣向荣的小学教育353
第六章 上岳村的治理形态与实态355
第一节 治理形态概况355
一 高度自治355
二 族法至上356
三 权力集中356
第二节 治理主体357
一 族权与绅权357
二 父权与夫权358
三 自治权与政权360
第三节 治理内容361
一 宗族公共事务361
二 宗族可直接干预的家庭或个人事务362
三 宗族接受和协助的国家事务363
第四节 治理规则364
一 全族人共同遵循的族规、祖训364
二 宗族与社会关系的族规365
三 宗族认可的家法、家规366
四 宗族所接受的国家法律367
第五节 治理方式368
一 惩戒方式368
二 激励方式374
第六节 治理变迁376
一 多元治理主体376
二 服务治理内容378
三 法治治理规则379
第七节 治理实态381
一 透明的村民自治381
二 活跃的理事会382
上岳村调研日记385
商农互助:分化外迁宗族的聚合——赣中燕坊村调查431
第一章 燕坊村鄢氏宗族的由来与发展431
第一节 鄢氏由来432
一 苍然公植基鄢家坊432
第二节 鄢氏迁徙434
一 姓氏由来:姬—燕—鄢434
二 鄢氏迁徙437
三 立基缘由439
第三节 鄢氏繁衍441
第四节 燕坊村的形成444
一 从刘家圩到鄢家坊444
二 村名由来445
第五节 燕坊村建制变迁445
第六节 燕坊村当下建制448
第七节 燕坊村概况449
一 姓氏与人口450
二 居住形态450
三 道路出行451
四 教育453
五 医疗卫生453
六 文化娱乐453
七 家庭经济454
八 宗教信仰454
九 旅游业455
第二章 燕坊村鄢氏宗族的自然形态与实态456
第一节 气候特征456
一 四季456
二 节气与农业生产458
三 自然灾害458
第二节 地理特征460
一 地势:四周低平,中间凸起460
二 田宅分布:村落居中,水田环绕460
三 相对封闭性:山水相隔461
第三节 水资源特征461
一 金溪:利与害并存462
二 水井:“众家”所有462
三 水塘:调气候,聚财气463
第四节 土壤特征464
一 稻作区域464
二 山林分布465
第五节 交通特征466
一 区位特征466
二 交通特征468
第六节 风水布局470
一 卜居而迁于此470
二 风水观:藏风聚气470
三 风水布局:龙、穴、砂、水、向471
第七节 村庄格局473
一 当下民居分布473
二 古民居分布474
三 祠堂分布476
四 族山分布478
第三章 燕坊村鄢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481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况481
一 产业演变:以商易农481
二 明中期之后产业特征:重商轻农482
三 因商而富483
第二节 产权483
一 宗族共有产权483
二 家庭私有产权492
三 家庭私有产权的调整与转让495
四 家庭私有财产与宗族共有财产的转化497
第三节 经营498
一 公产经营499
二 家庭经营501
三 合作经营504
第四节 分配506
一 族产经营成果的分配506
二 家庭经营成果的分配507
三 国家赋税徭役的分配511
第五节 消费513
一 共同消费513
二 家庭消费515
第六节 财产继承516
一 宗族共有财产的继承516
二 家庭私有财产的继承517
第七节 燕坊村的经济变迁519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19
二 宗族经济单位的变迁520
三 家庭经济单位的变迁521
第八节 燕坊村经济实态524
一 农业经济524
二 商品经济525
三 家庭经济525
四 旅游经济527
第四章 燕坊村鄢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528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528
一 姓氏概况528
二 人口概况530
三 世系繁衍概况531
第二节 社会构成532
一 人口关系532
二 婚姻关系537
三 家庭540
第三节 社会组织542
一 理事会542
二 桥会与轿会543
三 雷子会与九皇会543
第四节 社会交往544
一 鄢氏内部交往544
二 跨宗族交往546
三 村庄外部交往546
第五节 社会分化547
一 血缘分化547
二 财富分化548
三 职业分化551
第六节 社会冲突552
一 族内冲突及调整553
二 家庭冲突及宗族干预554
三 宗族外部冲突555
第七节 社会保障557
一 富要救贫558
二 社会救助558
第八节 燕坊村社会变迁560
一 人口与姓氏变迁560
二 婚姻的变迁561
三 理事会变迁563
四 社会交往变迁563
五 社会冲突变迁564
六 社会保障变迁565
第九节 燕坊村社会实态566
一 人口、姓氏与生育观念566
二 理事会568
三 社会冲突570
四 社会保障570
第五章 燕坊村鄢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573
第一节 信仰573
一 祖先崇拜573
二 生育崇拜582
第二节 观念583
一 诚信经商,赈济族众583
二 子女尽孝,女子守节586
第三节 习俗588
一 婚礼习俗588
二 做寿习俗590
三 丧葬习俗591
四 节日习俗591
第四节 教育594
一 书舍与私塾教育594
二 家庭教育596
第五节 燕坊村文化变迁597
一 祖先崇拜的变迁597
二 生育崇拜的变迁599
三 习俗变迁599
第六节 燕坊村文化实态601
一 祖先崇拜601
二 文化习俗603
三 文化娱乐603
四 教育604
第六章 燕坊村鄢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606
第一节 治理形态概况606
一 国家治理概况606
二 宗族治理概况607
第二节 治理主体608
一 族权与绅权608
二 父权与夫权612
三 国家权力614
第三节 治理内容615
一 “堂”内事务616
二 房支事务618
三 家庭事务618
四 国家事务619
第四节 治理规则619
第五节 治理过程623
一 日常事务的治理过程624
二 重大事务的治理过程625
第六节 燕坊村治理变迁628
一 行政区划的变迁628
二 村党支部、村委会的成立与变迁628
三 治理主体的变迁630
第七节 燕坊村治理实态631
一 村庄治理的社会基础631
二 治理模式632
三 宗族势力与强人治村633
燕坊村调研小记635
燕坊村调研日记(部分)640
商优哺农:僻乡大族的合族共荣之道——浙中俞源村调查691
第一章 始与兴:俞氏宗族的由来与发展691
第一节 俞氏的由来与迁徙691
一 俞姓源流考691
二 俞氏祖先起源的论争693
第二节 俞源村俞氏的繁衍696
一 俞源村俞氏开基建村696
二 扎根“朱颜”,改称“俞源”697
三 聚落渐成,宗族繁盛702
第三节 俞源村建制变迁703
一 传统时期的俞源村村庄建制703
二 1949年之后的俞源村村庄建制704
第四节 俞源村村庄概况705
一 曾经:百族共和,共谋发展705
二 如今:村民齐心,重寻新路706
第二章 俞源村自然形态与实态709
第一节 自然环境709
一 气候特征709
二 地理特征712
三 水资源特征716
四 土壤特征717
五 交通特征718
第二节 人文环境722
一 祖宗建筑:宗祠722
二 人居建筑726
三 神灵建筑731
四 太极之谜732
第三节 村庄自然实态734
一 自然观的变化734
二 交通实态735
三 民居与村庄布局735
第三章 俞源村俞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737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况737
一 土地占有737
二 生产能力738
第二节 产权741
一 宗族共同产权741
二 家庭私有产权747
第三节 经营750
一 共同财产的经营751
二 家庭私有财产的经营752
三 合作经营753
第四节 交换754
一 内外交换融合,促进与外界的联系754
二 多样化经营,形成村中小社会755
第五节 产业755
一 农业生产756
二 借贷商业759
三 手工业760
第六节 分配761
一 族内分配761
二 家内分配762
三 赋税分配765
第七节 消费766
一 共同消费766
二 家庭消费767
第八节 财产继承768
一 共有财产的继承768
二 家庭财产的继承768
第九节 俞源村经济变迁770
一 宗族经济单位的变迁770
二 家庭经济单位的变迁771
第十节 俞源村经济实态771
一 产权实态771
二 经营实态772
三 交换实态773
四 消费实态774
第四章 俞源村俞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775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775
一 姓氏情况775
二 人口概况776
三 世代繁衍情况777
第二节 社会构成778
一 人口关系778
二 婚姻关系780
三 家庭关系783
第三节 社会组织784
一 春彩会(台阁会)784
二 龙头会786
三 孤会和培土会787
四 其他组织788
第四节 社会交往789
一 族内交往789
二 族外交往790
第五节 社会分化791
一 血缘分化791
二 财富分化792
三 职业分化795
第六节 社会冲突796
一 族内冲突796
二 族外冲突797
第七节 社会保障799
一 周济贫乏799
二 族内庇护800
第八节 俞源村社会实态801
一 人口关系801
二 婚姻关系802
三 家庭关系803
四 邻里关系803
五 社会组织804
六 社会保障804
第五章 俞源村俞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806
第一节 文化形态概况806
一 思想文化观念806
二 文化教育808
第二节 祖宗崇拜809
一 祠堂810
二 族谱815
三 祖坟819
四 祖屋821
第三节 生育崇拜821
一 添丁822
二 信仰825
三 过继825
第四节 生活观念826
一 亲疏有别,长幼有序827
二 发家致仕,惠及乡里827
第五节 生活习俗828
一 婚嫁828
二 丧葬828
三 节日829
第六节 文化活动830
一 圆梦节:祈福圆梦,心想事成830
二 擎台阁:消灾撵祸,驱邪祈福831
第七节 文化教育832
一 宗族教化的场所:藏书阁和私塾832
二 宗族文化教育的保障机制:学田和蒙租833
第八节 俞源村文化变迁834
一 政治运动的冲击带来宗族文化的消弭834
二 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带来宗族文化的复兴836
第九节 俞源村文化实态836
一 宗族文化的断层与接续836
二 生活观念与习俗839
三 文化活动与教育840
第六章 俞源村俞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844
第一节 治理形态概况844
一 所属行政区划的变迁844
二 多元治理体系的形成845
第二节 治理主体845
一 宗族846
二 国家849
第三节 治理内容850
一 宗族治理850
二 国家治理853
第四节 治理规则854
一 族规855
二 家法859
三 国法861
第四节 治理方式862
一 软硬兼施的多样化治理862
二 依靠国法的开放性治理864
第五节 治理过程865
一 族内治理活动865
二 房内治理活动866
三 家内治理活动868
第六节 俞源村治理变迁870
一 行政区划的变迁870
二 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870
第七节 俞源村治理实态872
一 治理主体872
二 治理内容875
调查小记878
调研日记(节选部分)883
后记914
热门推荐
- 67796.html
- 191770.html
- 2782487.html
- 2810008.html
- 2136354.html
- 397904.html
- 3595619.html
- 998680.html
- 680335.html
- 25533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816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432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710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87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084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005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272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400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882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7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