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宗教通史 上下 修订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牟钟鉴,张践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65564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40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464页
- 主题词:宗教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宗教通史 上下 修订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卷前语1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宗教1
第二章三代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宗教59
第三章秦汉三国时期的宗教163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243
第五章隋唐五代时期的宗教353
第六章辽、宋、金、西夏时期的宗教441
第七章元朝的宗教525
第八章明朝的宗教565
第九章清朝前期的宗教657
第十章清朝后期的宗教721
第十一章民国时期的宗教778
第十二章中国少数民族宗教简介881
第十三章中国宗教史的简要回顾914
主要参考书目942
修订版后记950
卷前语1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宗教1
第一节概述1
第二节自然崇拜3
第三节鬼魂崇拜11
一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及其社会意义12
二父系氏族社会的葬俗及其社会意义15
三鬼魂崇拜的当代民俗学验证17
四鬼魂崇拜与原始文明18
第四节生殖崇拜19
一女性生殖崇拜19
二男女合生与男性生殖崇拜21
三生殖崇拜的文化意义22
第五节图腾崇拜23
一考古学中的图腾资料24
二文献学中的图腾资料25
三民俗民族学中的图腾资料28
四四灵崇拜与龙凤文化30
第六节祖先崇拜35
一女始祖崇拜35
二男始祖崇拜与英雄神话37
三祖先崇拜的文化意义42
第七节原始神话43
一天地开辟神话44
二人类起源神话45
三氏族和民族起源神话46
四天体神话48
五英雄神话49
第八节原始祭祀、巫术、占卜52
一祭坛、祭器52
二巫术53
三占卜55
第九节小结56
第二章三代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宗教59
第一节概述59
第二节古代国家宗教的形成时期——夏、商63
一“绝地天通”的宗教改革63
二传说中的夏代宗教生活65
三商代的宗教信仰系统66
(一)上帝67
(二)天神69
(三)地示70
(四)人鬼71
(五)商代宗教观念的几个特点73
四商代的宗教活动方式74
(一)祭祀74
(二)占卜77
(三)巫术81
五商代宗教的社会作用84
第三节古代宗教的鼎盛时期——西周86
一殷周之际的社会变革与宗教观念变化86
二“以德配天”的宗教伦理88
三《周易》蓍占及其人文意义93
(一)《周易》的结构与内容93
(二)《易经》的演算方法96
(三)《易经》中的哲学思想98
四西周宗教组织的完善100
五周代的祭祀制度及其社会意义102
(一)祭天地神祇102
(二)丧葬与祭祖105
(三)祭社稷及其他110
六周代政教合一的“明堂”制度114
第四节古代宗教的动摇与转化时期——春秋战国118
一古代宗教的传衍与衰落118
二无神论思想的发生及其影响124
三儒家的宗教思想及其影响128
(一)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宗教观129
(二)孟子“事天、立命”的宗教观134
(三)荀子以人道释神道的宗教观137
四墨家的宗教异端思想及宗教化社团140
五道家的天道自然无为思想与神仙方术之学144
六法家的无神论思想及其对传统宗教的批判148
七“五德终始”说与“五帝”崇拜152
(一)阴阳家邹衍与“五德终始”说152
(二)“五帝”之由来及其演化155
第五节古代宗教与先秦文明157
一古代宗教与科学技术157
二古代宗教与人文学科160
三古代宗教与文学艺术161
第三章秦汉三国时期的宗教163
第一节概述163
第二节秦王朝的宗教165
一旧秦的宗教祭祀165
二秦朝的官方宗教祭祀166
三秦始皇的方仙崇拜168
第三节西汉的宗教和神学思潮169
一汉初的五帝崇拜和宗教祭祀169
二太一神的确立及其与五帝神的关系170
三西汉后期的天神祭祀与王莽修订祭礼171
四西汉宗庙典制的沿革173
五西汉的神仙方术174
六董仲舒的儒家神学与阴阳灾异说的流行176
七《礼记》中的宗教理论182
第四节东汉的宗教和神学思潮185
一东汉官方的宗教祭祀185
二谶纬的风行186
三《白虎通》的宗教意义189
(一)敬天、祭天与法天190
(二)祭祖与丧葬191
(三)社稷、五祀及其他191
四民间的种种鬼神之道与宗教风俗192
(一)天官风角之术193
(二)求雨、禳灾之风194
(三)《论衡》书中反映的世俗神道194
第五节道教的孕育与诞生196
一中国道教的宗旨与特色196
二道教的历史渊源198
三道教产生于汉末的时代文化背景202
四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与《周易参同契》204
五太平道与黄巾军211
六五斗米道与《老子想尔注》214
第六节佛教概况与入华初传219
一印度佛教简史及其基本教义219
(一)佛陀创教219
(二)原始佛教时期的基本教义220
(三)部派佛教223
(四)大乘佛教226
(五)密教与印度佛教的衰亡228
(六)印度佛教的对外传播229
二佛教初入中国的传说与史迹229
(一)数条传说及其考辨229
(二)两则重要史料231
(三)东汉年间佛教的流布232
三东汉译经及其代表人物234
(一)关于《四十二章经》234
(二)安士高和他所传译的小乘禅数学235
(三)支娄迦谶和他传译的大乘般若学238
四《理惑论》与三教之争的肇始240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243
第一节概述243
第二节国家宗法性宗教的整顿245
一宗法性宗教的神鬼系统246
二宗庙祭祀系统248
三宗法性宗教的政治文化功能249
第三节道教的成长与整顿251
一道教主要流派的演变及道书大量涌现251
(一)魏晋时期道教的流布与分化251
(二)道教组织的整顿与理论的完善254
(三)道教兴起的社会文化原因257
二《黄庭经》的道教内养理论258
三葛洪和《抱朴子》261
(一)生平与著述261
(二)对道教“长生久视”理论的系统论证262
(三)长生修炼的方法265
(四)“玄道合一”的宗教哲学266
(五)葛洪的社会政治理论267
四寇谦之对北魏天师道的清整269
五陆修静的道教理论与活动271
(一)改造道教组织,重建南天师道272
(二)编制灵宝斋仪,创立灵宝派273
(三)撰写《三洞经书目录》,分类整理道教经典274
六集南朝道教之大成的陶弘景275
(一)生平著述275
(二)总结早期道教,编写神仙谱系276
(三)养神与养形兼顾,内养与外丹并用276
(四)融儒援佛,力促三教合同277
七道教对社会文明的影响与贡献278
(一)炼丹术与古代化学279
(二)道教与医药学280
(三)道教与气功281
(四)古代性科学——房中术282
(五)道教与武术、兵法283
(六)道教与文学艺术284
第四节佛教的迅速传播和发展285
一佛教迅速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285
二 三国、两晋的译经、传戒和求法289
三道安与早期般若学的六家七宗293
(一)整理佛教经典294
(二)建立僧团仪轨294
(三)探索般若智慧,兴起般若学研究295
四鸠摩罗什和僧肇所传播的“中观”思想299
(一)鸠摩罗什和他传译的大乘空宗之学299
(二)僧肇和《肇论》301
五慧远及其佛学思想304
六僧官制度的创建及其功能306
(一)僧官制度的产生306
(二)南朝僧官制度及其功能308
(三)北朝僧官体制的演化变迁309
七寺院经济的产生与发展311
(一)寺院经济的产生与构成311
(二)寺院经济的来源312
(三)寺院经济的性质与经营方式313
(四)寺院经济过度发展的弊端及国家加强控制的尝试314
八南北朝的译经、经录与僧传315
(一)译经事业及其代表人物315
(二)僧祐和他的《出三藏记集》、《弘明集》318
(三)慧皎和他的《高僧传》319
九竺道生的涅槃佛性说320
十群峰涌起的南北诸家师说324
(一)南北涅槃师及在佛性问题上的争议324
(二)毗昙师和成实师325
(三)《三论》学的再弘传及三论师326
(四)《摄大乘论》与摄论师327
(五)《十地经论》与地论师327
(六)《楞伽经》和楞伽师328
(七)其他诸师328
十一观世音、弥勒和阿弥陀信仰的流行329
(一)观世音信仰329
(二)弥勒信仰330
(三)阿弥陀佛净土信仰331
十二佛教与魏晋南北朝的文化332
(一)佛教与文学333
(二)佛教与建筑334
(三)佛教与雕塑335
(四)佛教与绘画艺术335
(五)佛教与音乐336
第五节儒、释、道三教的冲突与融合337
一三教的状况与相互关系337
二儒、释、道三教几次大的理论冲突338
(一)沙门敬王之争338
(二)白黑论之争340
(三)夷夏论之争342
(四)神灭论之争344
三三教冲突的政治表现——限佛、灭佛与兴佛346
四儒、释、道三教融合的理论与实践350
第五章隋唐五代时期的宗教353
第一节概述353
第二节三教并奖政策与三教并习风气354
一三教并奖政策的确定354
二三教之间的斗争356
三三教融合与三教兼修358
第三节宗法性国家宗教祭礼的整饬360
一宗教祭礼的规范化360
二祭天仪制的讨论与修订362
三祭祖及丧服仪制的讨论与修订364
四其他宗教祭祀仪制的讨论与修订365
五国家宗教与唐代文化367
第四节佛教的繁荣与挫折368
一隋唐五代佛教的发展与王朝的管理368
二隋唐的译经与经录375
三天台宗、三论宗和三阶教377
(一)天台宗378
(二)三论宗382
(三)三阶教384
四玄奘西行与唯识宗386
五注重理论思辨的华严宗391
六高度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禅宗394
(一)禅宗的创立与传承394
(二)禅宗的思想及其修习方法398
七律宗、净土宗和密宗403
(一)律宗403
(二)净土宗405
(三)密宗406
八前弘期佛教初传藏地及与本教的斗争409
九佛教与隋唐文明413
(一)佛教活动的社会化413
(二)佛教对诸多社会文化领域的影响414
第五节道教的隆盛416
一隋唐五代皇室崇道情况416
二道教清修无为理论的发展419
(一)清修无为派的著名道士420
(二)成玄英、李荣的重玄学422
三外丹道的兴盛、危机与钟吕内丹道的兴起427
四道教与隋唐文化430
第六节若干西来新宗教的流行432
一景教的流行432
二伊斯兰教的初传434
三袄教的流传436
四摩尼教的流传437
五景、伊、袄、摩四教的流传与唐代文化439
热门推荐
- 133682.html
- 175978.html
- 3005760.html
- 2455650.html
- 3619229.html
- 2315635.html
- 3725270.html
- 2846054.html
- 2116429.html
- 5273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58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26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498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24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732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625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051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566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856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15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