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德育实践教学研究 以高校为载体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吕静波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ISBN:9787517028765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10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222页
- 主题词: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德育实践教学研究 以高校为载体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高校德育困境2
第一节 来自家庭的德育困境2
一、面对独生子女的家庭德育困境2
二、爱的误区和盲区3
三、功利意识对家庭美德教育的影响5
四、陈旧的教育模式误导了儿童和学生早期的世界观6
第二节 来自社会的德育困境7
一、学校面临的最大德育困境:社会公德在GDP增长中滑坡7
二、重学历、轻能力的用人导向加剧了家庭和学校对德育的忽略8
三、社会组织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的忽略8
四、成人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忽略德育10
第三节 来自学校的德育困境10
一、管理层面:急功近利意识存在10
二、课程建设方面:重专业、轻德育;在德育方面则重理论、轻实践11
三、德育教学设施陈旧,资金投入不足12
四、教学模式呆板,开放时代没有形成开放的德育建设环境13
五、校园基本建设忽略了德育文化环境的设计13
第四节 来自师生的德育困境14
一、德育被忽略的结果14
二、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重专业、轻德育的思想15
三、德育教学和考核模式不适应大学期间的德育建设16
四、师生同感:期待建立整个社会关注的大德育观和大德育环境17
第二章 高校德育实践教学的探索18
第一节 调研:从问卷设计到问卷调研18
一、问卷设计的思路19
二、调研问卷设计及调查情况分析20
三、从社会角度看:要传递正能量,加强高校德育建设23
四、从高校实际操作角度看:高校相对而言更重视德育建设24
第二节 从座(访)谈到深入调研25
一、来自党、团组织的座(访)谈25
二、来自管理层面的座(访)谈26
三、来自教师的座(访)谈29
四、来自学生的座(访)谈33
五、调研要有深度和可持续性38
第三节 德育:从课堂到课外40
一、课堂教学:内化教材、外化教学41
二、课堂氛围:教学互动,积极探讨41
三、把课堂教学内容放宽到校园活动42
四、用师生日常活动所展示的行为鉴定德育效果42
第四节 从理论到实践43
一、德育理论:不可忽略的人类社会成果43
二、德育理论教学:把理说透44
三、德育实践:必须探索的教学模式44
四、德育考核:必须进行的教学改革45
第五节 从学校到社会46
一、开放的时代、开放的国度,需建立开放的德育环境46
二、德育“走不出校门”47
三、德育应走向社会生产一线48
四、德育应走向社会生活48
第三章 高校德育实践教学的政策研究50
第一节 从政府角度加强对德育实践教学的政策支持50
一、社会问题非学校德育所能承受之重51
二、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切入点的公民德育政策研究52
三、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德育实践教学的政策研究53
四、由职业道德向社会公德延伸的全民德育政策研究54
五、建设德育政策落实的评价评估机制,完善德育考核体系56
第二节 各类社会组织对德育实践教学的关注度和支持度58
一、行政管理组织:有关注度,但监管乏力58
二、社会经济组织:有关注度,但支持度不足59
三、学生家长:更关注就业与升学60
四、学校德育:存在“四重三轻”和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61
第三节 高校对德育实践教学的态度61
一、德育:是一门课,又不仅仅是一门课61
二、德育:非理论教学所能完成62
三、管理层对德育实践教学的态度63
四、德育:必须走进社会生产和生活64
第四节 师生对德育实践教学的关注度65
一、教师对德育实践教学的积极探索65
二、德育实践教学举步维艰69
三、学生对德育实践教学的态度69
四、学校德育与社会道德环境之间的差异令教师无奈,让学生茫然70
第四章 高校德育实践教学的方针、原则、价值、途径71
第一节 德育实践教学方针71
一、为什么要提出德育实践教学方针72
二、德育实践教学方针及内涵72
三、德育实践教学方针的延伸性与拓展性76
四、德育实践教学方针指导德育实践教学研究的可持续性78
第二节 德育实践教学原则81
一、制定德育实践教学原则的依据81
二、德育实践教学原则及内涵82
三、德育实践教学原则的传统属性93
四、德育实践教学原则的时代属性95
第三节 德育实践教学价值96
一、德育实践教学的政治价值97
二、德育实践教学的经济价值98
三、德育实践教学的社会价值99
四、德育实践教学的文化价值99
第四节 德育实践教学的实现途径100
一、高校丰富的业余活动为德育实践教学搭建了平台100
二、加强班级建设,倡导“主题”班会教育活动,丰富德育形式104
三、高校丰富的社会生产实践为德育实践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舞台106
四、开放的时代要建立全球化的德育实践教学模式108
五、突破985、211的思维定势和管理模式,建立优质德育资源的共享互惠机制109
第五章 德育实践教学方法的探索和研究112
第一节 关于德育教学改革的方法研究112
一、德育教学改革之一:让边缘化的德育课程回归大学教育全程112
二、德育教学改革之二:寻找德育理论教学与专业理论教学的契合点113
三、德育教学改革之三:从单纯的德育理论考核到贯穿大学全程的德育实践教学考核115
四、德育教学改革之四:建立健全德育考评机制116
五、教学方法——教师研究的永恒主题117
第二节 德育实践教学需科学地向社会深度、广度延伸127
一、高校德育向社会深度、广度延伸的必然性127
二、德育理论走进专业理论教学为德育实践教学步入社会生产实践奠定了基础128
三、偶然发源与必然,不忽略个案问题的研究128
四、高校德育理论是学习过程,也是创新过程129
第三节 德育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的融合与探索129
一、专业课教学融合德育教学的探索129
二、核能源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毁灭人类,要看什么德性的人掌握了它131
三、专业课实习教学与德育实践教学的“四同步”研究132
四、师德建设——学校教育的灵魂133
第四节 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德育实践教学研究140
一、校企合作的结晶——“技能大师”工作室对德育实践教学的启迪140
二、卓越技师教育:立足高端,培育德能双修的高端技能人才141
三、校企合作过程中设计好德育实践教学内容142
四、完善“一体两翼”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143
五、校企合作过程中设计好德育实践教学的考核内容145
六、校企合作过程中设计好德育实践教学的评价机制146
第五节 得时如水、水到渠成的德育实践教学探究147
一、遵循教育规律,把握教育时机,注重教育时效147
二、遵从教育目的,重疏导轻批评,重教育轻处分149
三、教育把握尺度,管理张弛有度,处理宽严适度150
四、突破思维定势,不戴有色眼镜看人151
五、生活即教育,校园文化生活涵养着德育152
六、意识形态教育无真空,高校德育工作须加强153
第六节 建设无盲区德育环境,铸造道德精神,塑造德育文化155
一、大学之大,在于它的教育无处不在155
二、高校之高,在于它的道德水准无尚崇高158
三、铸造道德精神,加强道德自律159
四、塑造德育文化,引领校园文化161
五、将优质的传统文化、时代文化融入德育实践教学的全过程165
第六章 高校德育实践教学研究的预期169
第一节 非学术性德育,从家庭美德开始的基础德育得到关注169
一、儿童学前德育,应引起家长重视169
二、创设德育意境,教育影响儿童170
三、用古今中外的优质德育思想影响和教育儿童171
四、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得到普遍认同171
五、学生日常德育情境的创设引起家长重视172
第二节 非专业性德育向社会辐射引起社会重视173
一、家庭、学校、社会的三重德育环境建设引起社会重视173
二、高校的非专业性德育——第二课堂教育得以加强174
三、学生顶岗实习的非专业性德育得到重视175
四、社会正能量和优质道德资源对学生产生影响175
第三节 社会德育环境得以改善176
一、社会德育环境改善对家庭美德教育产生积极影响176
二、社会德育环境改善对学校德育产生促进作用177
三、学校德育环境改善使学生日常德育修养得到加强178
四、学校德育向社会辐射,与社会公德融合发生双向良性互动178
第四节 多(自)媒体时代的道德自觉、自省与自律得到加强179
一、多媒体时代开拓了人的视野,网络监管和自律得到加强179
二、社会对自媒体行为的规范,促进了学生的道德自觉、自省与自律180
三、高校被赋予文化传播的功能,促使师生建立了传承和规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责任担当180
四、高校被赋予文化传播的功能,促使师生建立了实践和传播优秀时代文化的责任担当181
五、百年大计,以育人为本,以德育为先,以人才培养为中心181
后记184
注释185
附件一 “高校德育实践教学研究”调研问卷191
“高校德育实践教学研究”调研问卷——“孝文化”现状调研191
“高校德育实践教学研究”调研问卷——家庭美德现状家访调研193
“高校德育实践教学研究”调研问卷——职业道德调研195
“高校德育实践教学研究”调研问卷——公民道德建设调研197
“高校德育实践教学研究”调研问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调研201
附件二 关于学生在校期间德育考评系列鉴定表204
参考文献208
热门推荐
- 883336.html
- 1997943.html
- 543197.html
- 3799337.html
- 3158890.html
- 1618727.html
- 68911.html
- 2428360.html
- 2549573.html
- 11861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928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948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110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712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359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611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953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265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937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87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