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语探源 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字术语生成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冯天瑜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中华书局
- ISBN:7101042740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633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643页
- 主题词:文化交流-中国、西方国家、日本-近代;汉语-对比研究-日语-近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语探源 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字术语生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导论1
一 从梁启超力倡“新语入诗”谈起2
二 语言、词汇、术语的“非自足性”与借词的必然6
三 “借词西洋”三阶段15
四 清末民初新语的一大来源:日制汉字词23
五 “文化互动”略解29
第一章 汉字文化的拓展及古代借词32
第一节 “汉字文化圈”界说32
一 “文化圈”与“汉字文化圈”33
二 汉字文化的境内传播37
三 汉字文化的境外传播39
第二节 汉字文化对日本的深广影响45
一 汉字传日·“神代文字”子虚乌有45
二 汉籍东传时段考47
三 汉文及汉字词广泛使用49
四 国名:从“山岛”、“邪马台”、“倭”、“大和”到“日本”55
五 “天皇”、“年号”与汉字文化58
六 “上位语”多源于中国66
第三节 借词西域70
一 军事外交“凿空”西域70
二 “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文明的桥梁73
三 西域名物词偕物入华75
第四节 汲纳印度佛教术语84
一 佛教东传84
二 佛典汉译90
三 佛语丰富汉语词库93
四 汉译佛词进入日本语文102
第五节 佛典汉译树立借词范式107
一 “存梵音而变为熟语”:音译108
二 “缀华语而别赋新义”:意译110
三 梵音汉意联合:音意合璧译114
第二章 明末清初西洋术语的译介117
第一节 耶稣会的“适应政策”与“学术传教”方针118
一 基督教的第三次入华118
二 “适应政策”与“利玛窦规矩”122
三 学术传教126
第二节 澳门:耶稣会士与西学的入华之“门”128
一 澳门在中西语汇互动史上的地位128
二 “打开岩石”131
三 经澳门入华的耶稣会士如过江之鲫132
四 澳门是西书西语中转站135
第三节 利玛窦翻译西洋术语的首创之功137
一 先驱的足迹(一):以生理学、心理学术语“脑囊”为例138
二 先驱的足迹(二):以地理学术语“地球”为例142
三 先驱的足迹(三):证明“契丹”即中国,151
“汗八里”即北京151
四 利氏创译新语的合作者:徐光启、李之藻157
第四节 西洋术语汉译及其论争163
一 意译、音译并举,意译为主163
二 “几何”:从疑问数词到数学术语166
三 “天”“天主”“上帝”:借汉语古典词作基督教唯一神译名169
四 龙华民及嘉定会议对唯一神译名的质疑:“中国礼仪之争”发端176
第五节 早期汉文西书译词鸟瞰184
一 著译西书的入华耶稣会士184
二 早期西书及其术语创译191
三 明清之际新语厘定与中国学术近代转型200
四 中国早期汉文西书对日本的影响208
第三章 晚清译业及新语厘定213
第一节 道咸间经世派士人的劳绩214
一 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214
二 魏源编纂《海国图志》221
三 徐继畬编纂《瀛环志略》228
四 《康輶纪行》、《海国四说》、《中西纪事》、《夷氛闻记》的新语241
一 马礼逊的《圣经》汉译及《华英字典》编纂253
第二节 新教传教士译介西学253
二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等报刊的新语厘定258
三 墨海书馆、广学会等传教士出版机构的译事265
四 晚期汉文西书的新语厘定271
五 中西术语能否对译的辩论·傅兰雅“名目生277
新”说277
第三节 同光间官方及民间译事281
一 京师同文馆、广方言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等官办机构译创新语282
二 “今之仓颉”:李善兰、徐寿、华蘅芳289
三 王韬、黄遵宪、林纾的译业296
四 严复创译新语的实践与理论307
第四章 日源汉字新语厘定317
第一节 “不可避の他者”:近代日本与汉字文化318
一 南蛮学、兰学、洋学的形成及双语译才的涌现319
二 兰学、洋学对汉文西书译词的汲纳330
三 近代日本对入华传教士编纂的汉外辞书的借鉴337
四 二律背反:幕末明治间废止、制限汉字的呼声与汉字词空前繁衍的事实339
第二节 借用中国古典词对译西洋概念348
一 双重借用——以《哲学字汇》为例350
二 采借中源汉字词(甲):保留原义(“伦理”“政治”“宣传”等)353
三 采借中源汉字词(乙):引申新义(“范畴”“权利”“机器”等)359
四 采借中源汉字词(丙):借形变义(“民主”“艺术”“世纪”等)366
五 “科学”:概念在中、西、日之间游徙并走向定格373
第三节 以汉语构词法制作新词翻译西洋概念380
一 汉语构词法简述380
二 日本关于汉字造词的理论383
三 古代日制汉语(“旧汉语”)与近代日制汉语(“新汉语”)386
四 制作新词对译西洋术语(“漫画”“民族”“社会主义”“义务”等)394
五 学科分野观形成及学科名目厘定(“法学”“论理学”“体育”“美学”“心理学”等)401
六 创制学科名目的典范——“哲学”411
第五章 日源汉字新语入华420
一 中日文化势位对比的古今异动421
第一节 中日间文化传播主潮的转向421
二 欧美词汇入华的“二传手”——日本“新汉语”急剧增长424
三 汉字语汇传播方向转换动因(一):从古代日本“留唐热”到近代中国“留日热”427
四 汉字语汇传播方向转换动因(二):从古代至近世汉籍大量输日到近代中国“广译东书”434
第二节 入华“日本新名词”的统计与辨析445
一 汪荣宝、叶澜(1903),胡以鲁(1914),彭文祖(1915),余又荪(1935)的论列446
二 王立达、郑奠(1958)等的论列457
三 高名凯、刘正埮(1958),刘正埮、高名凯、麦永乾、史有为(1984)的论列465
四 实藤惠秀(1970),谭汝谦、林启彦(1983)的论列494
五 马西尼(1993),沈国威(1994),刘禾(1995),方维规、陈力卫(2001)的论列500
第三节 中国人对新语入华的反应504
一 传输与迎受505
二 抗拒与质疑510
三 理性分析519
四 “涵化”的结局523
一 古典翻新(一):革命525
第一节 古今中西之间525
第六章 汉字新语个案考索525
二 古典翻新(二):共和545
三 中西涵化(一):自由553
四 中西涵化(二):社会560
五 概念升华:文化与文明565
第二节 对译间的误植572
一 歧义的“经济”573
二 既放弃古典义亦不合西义的“封建”579
三 “形而上学”的畸变586
第三节 侨词来归591
一 “地球”、“经纬线”、“回归线”等地理类词语考源591
二 “卫生”的娘家599
三 “物理”与《物理小识》602
四 “小说”归故里607
结语 近代新语的历史功能与当代启示612
主要参考文献621
后记630
热门推荐
- 1330436.html
- 2141342.html
- 1621686.html
- 161803.html
- 2178333.html
- 824271.html
- 3285769.html
- 3421590.html
- 1637362.html
- 30573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509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130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857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171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721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03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599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718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614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6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