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理解,解释与文化 诠释学方法论及其应用研究=Understanding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理解,解释与文化 诠释学方法论及其应用研究=Understanding
  • interpretation and culture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27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理解,解释与文化 诠释学方法论及其应用研究=Understanding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上编 诠释学方法论3

第一章 诠释学起源:神话与科学3

一、有关词源学联系的争议3

二、神话思维与诠释学6

三、科学思维与诠释学10

第二章 伯艾克的语文学方法论诠释学19

一、作为语文学方法论的诠释学19

二、解释形态Ⅰ:语法解释22

三、解释形态Ⅱ:历史解释23

四、解释形态Ⅲ:个体解释25

五、解释形态Ⅳ:类型解释27

六、作为诠释学之补充的批评理论28

第三章 狄尔泰“重新体验”概念中的诠释学循环思想31

一、体验与重新体验31

二、重新体验中的诠释学循环33

三、生命诠释学的中介意义37

第四章 伽达默尔对“共通感”概念的诠释学改造及其意义42

一、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维科的“共通感”概念42

二、伽达默尔对维科“共通感”概念的诠释学改造46

三、伽达默尔对“共通感”概念的诠释学改造之意义50

第五章 赫施对方法论诠释学的重构54

一、文本含义与作者意图54

二、文本含义与文本意义56

三、理解、解释及其限制57

四、批评及其自由59

五、超越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61

第六章 从“视域融合”走向“视域融合度”——对伽达默尔“视域融合”理论的批判64

一、“视域融合”概念的本体论维度64

二、文本契合度:一种事实性的考量67

三、现实相关度:一种价值性的考量70

第七章 对话中的他者——对伽达默尔“诠释学对话”理论的批判74

一、作为“对话”的文本理解和诠释74

二、理解和诠释中的读者主观性76

三、诠释学对话中的“他者”78

第八章 走向生存论意义的方法论——对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方法论考量81

一、传统方法论诠释学的认知主义倾向81

二、对精神科学中的认知主义倾向之拒斥84

三、走向生存论意义的诠释学方法论86

中编 中国诠释学93

第九章 另类的“误读”与解释的创造性——傅伟勋“创造的诠释学”分析93

一、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方法论反思93

二、“误读”的另类意蕴94

三、“创造的诠释学”之意义98

第十章 走向本体与方法的统一——成中英“本体诠释学”印象101

一、本体诠释学的学术旨趣101

二、本体与方法的统一102

三、知识与价值的统一105

第十一章 直面经典诠释——汤一介创建“中国诠释学”的设想110

一、创建“中国诠释学”的初步设想110

二、对先秦经典解释模式之概括112

三、回归经典诠释116

第十二章 孟子经典诠释方法再思考121

一、“以意逆志”与“创造过程的倒转”121

二、“知人论世”与“作者语境还原”124

三、“权变”与“实践智慧”127

第十三章 朱熹的知识论诠释学和陆九渊的实践论诠释学133

一、“鹅湖之辩”再诠释133

二、知识论:朱熹理学的诠释学路向135

三、实践论:陆九渊心学的诠释学路向138

第十四章 陆九渊心学中的诠释学距离理论142

一、诠释学距离之一:“念虑”与“表达”142

二、诠释学距离之二:“文本”与“事理”145

三、诠释学距离之三:“作者”与“读者”148

下编 当代中国发展若干问题的诠释学思考155

第十五章 理解与实践——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诠释学反思155

一、从理论与实践的反差谈起155

二、实践哲学视域中的“实践”概念156

三、理解的具体化: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中介159

第十六章 文本诠释中的限度与超越——兼论马克思文本诠释的方法论问题164

一、文本诠释中的“文本语义关联性原则”164

二、文本诠释中的“作者语境关联性原则”167

三、文本诠释中的“读者语境关联性原则”170

四、马克思文本诠释的方法论反思174

第十七章 马克思主义“三化”中的诠释学问题177

一、时间距离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177

二、文化距离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180

三、解释之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84

第十八章 理解、信仰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88

一、《圣经》诠释学:基于信仰的理解188

二、精神诠释学:基于理解的认同190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于理解的信仰194

第十九章 法律文本的诠释空间及其法治意义197

一、法律文本的诠释空间197

二、法律文本的语义诠释空间及其法治意义199

三、法律文本的意义诠释空间及其法治意义202

第二十章 “效果历史”与文化发展中的因果关联207

一、目的论诠释与因果论诠释207

二、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效果历史”211

三、对文化因果关联的诠释学分析213

第二十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保存与创新的诠释学忧思216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疏远化与学术化趋向216

二、诠释学距离与古代经典文本的诠释221

三、中国传统文化保存与创新的诠释学分析224

四、中国传统文化保存与创新的制度化基础227

附录 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和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234

主要参考文献246

后记25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