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 上
  • 《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编辑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香港祖国出版社
  • ISBN:780170845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85页
  • 文件大小:132MB
  • 文件页数:579页
  • 主题词:当代中国丛书-出版工作-纪念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概况3

第一章 旧中国的广播事业3

第一节 中国早期的广播电台3

第二节 抗日战争以前的广播事业4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广播事业5

第四节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党统治区的广播事业7

第二章 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9

第一节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筹建和开始播音9

第二节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解放区的广播电台10

第三节 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四次转移12

第三章 新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18

第一节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主要成就18

一、建立和健全了各级领导机构18

二、事业规模扩大,技术水平提高19

三、对国内外影响越来越大22

四、有了一支宏大的职工队伍24

第二节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历程25

一、第一阶段(一九四九——一九五六年)25

二、第二阶段(一九五七——一九六六年)29

三、第三阶段(一九六七——一九七六年)32

四、第四阶段(一九七七——一九八四年)34

第三节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基本经验37

一、坚持党性原则,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37

二、坚持“自己走路”的方针,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38

三、正确处理宣传和技术的关系,重视广播电视技术工作39

四、从实际出发,采取符合中国国情的方针、政策40

五、加强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42

六、大力建设专业干部队伍43

七、加强广播电视理论研究,建立和逐步完善广播电视理论体系43

第二编 对国内的无线广播50

第一章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概况和经验50

第一节 发展历程50

一、迅速发展(一九四九——一九五六年)50

二、曲折前进(一九五七——一九六六年)53

三、十年风雨(一九六七——一九七六年)54

四、走向振兴(一九七七——一九八四年)55

第二节 任务和节目设置57

一、性质和任务57

二、节目设置57

第三节 作用和影响59

一、增加新闻广播的信息量,加强时效,适应听众的需要60

二、突出报道先进典型,宣传他们的革新精神和创造性活动61

三、开展批评性报道,促进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61

四、各种教育性节目发挥了“空中学校”的作用61

五、思想健康、题材多样的文艺节目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62

六、民族语言广播增强了民族团结62

七、对台湾广播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63

第四节 主要经验64

一、坚持无产阶级新闻学的党性原则是做好广播宣传工作的根本保证64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广播宣传的根本宗旨64

三、坚持无产阶级新闻学的真实性原则,才能树立广播的信誉65

四、正确处理“自己走路”和“开门办广播”的关系65

五、注意广播特点,改进文风,努力做到民族化和大众化66

六、正确认识和恰当处理各类节目的共性和个性关系66

七、加强同地方电台的合作,更好地发挥国家电台的作用66

八、坚持群众路线,广泛听取意见,锐意改革,不断创新67

第二章 地方人民广播电台的成就和经验68

第一节 发展概况68

一、地方广播电台的发展68

二、大行政区广播电台的建立和撤销70

三、地方电台的节目设置72

第二节 宣传工作的历程75

一、开创多艰辛(一九四九——一九五二年)75

二、在探索中前进(一九五三——一九五七年)76

三、道路是曲折的(一九五八——一九六○年)78

四、调整中迈开新步伐(一九六一——一九六五年)80

五、风雨路坎坷(一九六六——一九七六年)83

六、走上振兴之路(一九七七——一九八四年)84

第三节 主要经验87

一、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是办好地方电台的重要途径87

二、充分发挥地方特点和优势是办好地方电台的关键90

第三章 新闻性节目93

第一节 广播新闻和新闻节目94

一、必须真实,力求快速94

二、《记录新闻》的历史功绩95

三、探索广播新闻的新形式97

四、两组重点新闻节目的形成和影响103

第二节 新时期的新闻改革105

一、从“快”入手,推动新闻改革105

二、改革新闻内容107

三、发展有广播特点的报道形式和报道方法115

四、改革新闻节目的结构和布局120

第三节 广播评论和评论节目123

第四节 新闻性综合节目和专题广播127

一、《各地人民广播电台编排的节目》127

二、进行重点宣传的专题广播128

第五节 国际新闻和国际评论131

第六节 体育报道和体育比赛实况转播134

一、新闻节目中的体育报道135

二、《体育节目》136

三、体育比赛的实况转播137

第四章 教育性节目142

第一节 理论学习节目143

第二节 为特定对象举办的节目149

一、对农村广播节目150

二、人民子弟兵节目157

三、对少年儿童广播节目161

四、对青年广播节目169

第三节 知识节目172

一、科学知识节目172

二、史地知识节目176

三、文化和生活知识节目179

四、《星期演讲会》180

第四节 教学节目181

一、广播学校181

二、教学讲座184

第五章 文艺性节目187

第一节 文艺节目的历史和现状187

第二节 音乐节目194

第三节 戏曲节目201

第四节 文学节目205

第五节 广播剧208

第六节 电影、话剧录音剪辑212

第七节 曲艺节目215

第八节 文艺录音和录音资料工作218

第六章 服务性节目222

第七章 少数民族语言广播231

第一节 中国国情和少数民族语言广播231

第二节 地方广播电台的民族语言节目232

一、遍布民族地区的民族语言广播232

二、节目设置和特点233

三、作用和影响236

第三节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少数民族语言广播238

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电台的一个标志238

二、方针、任务和语种238

三、发展历程239

四、节目特色241

五、作用和影响243

六、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汉语《民族大家庭》节目244

第四节 几点体会246

一、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要长期办下去246

二、办好民族语言广播,要发挥中央电台和地方电台各自的优势246

三、重视队伍建设是办好民族语言广播的组织保证247

第八章 对台湾广播248

第一节 概况248

一、发展概况248

二、各界人士关心对台湾广播250

第二节 节目的设置251

一、新闻性节目251

二、专题节目252

三、服务性节目253

四、文艺性节目253

五、受欢迎的方言广播和节目主持人254

第三节 对台湾广播的影响255

一、促进海峡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255

二、使台湾同胞感受到祖国的亲切和温暖257

三、增强了台湾同胞对祖国的凝聚力258

第九章 依靠群众办广播261

第一节 通联工作262

一、发展通讯员262

二、聘请特约撰稿人264

三、加强社会协作265

四、开展社会活动266

第二节 听众工作267

一、发展广播之友和评播队伍268

二、认真处理听众来信269

三、到听众中去调查研究271

第十章 编辑、记者、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274

第一节 编辑工作和广播编辑274

一、广播编辑的任务和工作274

二、对广播编辑的特殊要求275

第二节 记者工作和广播记者281

一、广播记者和集体记者281

二、对广播记者的要求283

三、在艰苦条件下活跃着的广播记者284

第三节 播音工作和播音员287

一、播音工作的地位、作用、任务287

二、播音创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89

三、播音队伍的培养290

四、播音风格291

第四节 编、采、播合一的节目主持人294

第三编 对国内的有线广播302

第一章 有线广播的发展历程302

第一节 星罗棋布的收音站302

第二节 农村有线广播网的诞生304

一、电话串音的启示304

二、艰苦创业的九台县广播站305

三、深受农民欢迎的新兴事业305

第三节 典型引路,逐步发展306

第四节 方向正确,稳步前进307

第五节 在动乱中发展309

第六节 整顿、巩固、发展、提高311

第七节 城市有线广播和专业有线广播313

一、城市有线广播的发展314

二、处理好城市中无线广播和有线广播的关系316

三、专业有线广播317

第二章 有线广播的优势318

第一节 县级的新闻宣传机关318

一、新闻的传播中心319

二、全县的舆论阵地320

三、经济信息的传递网321

四、听众的知心朋友322

第二节 传知识、育人才的银线324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尖兵324

二、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参谋325

第三节 抗灾斗争的应急工具328

一、牵动千家万户的气象预报、水文公报和虫情测报329

二、抗震救灾的得力助手330

三、抗洪抢险中有效的宣传、指挥工具331

四、处理不测事件的应急工具332

第四节 本乡本土的音乐戏曲舞台334

一、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334

二、建立业余文工团,发掘、整理传统的民族、民间文艺335

三、办好文艺节目,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336

第五节 依靠社会力量建立通讯网337

一、建立通讯网337

二、加强通联工作,保证通讯队伍的稳定337

第三章 有线广播的管理339

第一节 有线广播的管理体制339

第二节 有线广播的事业管理340

一、制订发展规划,完善事业方针340

二、有线广播的经济管理原则341

第四编 对国外广播347

第一章 历史和现状347

第一节 对国外广播的发展历程347

第二节 对国外广播的探索和曲折350

第三节 对国外广播的现状和展望353

第二章 对中国情况的报道355

第一节 介绍中国是对国外广播的首要任务355

第二节 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建设的报道358

一、关于时事政治的报道358

二、关于经济建设的报道360

第三节 关于中国基本情况和新社会风貌的报道361

一、关于中国基本情况的报道361

二、关于新中国社会风貌的报道363

第四节 关于旅游和体育的报道365

一、关于旅游事业的报道365

二、关于体育活动的报道366

第三章 国际新闻和评论368

第一节 国际事务是对国外广播的重要内容368

第二节 国际事务的报道重点369

一、报道中国党和政府的对外政策和主张369

二、报道中国和各国友好交往和合作关系的发展370

三、报道重大国际事件371

四、报道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的正义斗争371

五、报道世界经济发展的情况和问题372

第三节 国际新闻报道的做法372

第四节 国际事务的采访375

第五节 国际事务评论377

第四章 文艺广播380

第一节 对国外文艺广播历史的回顾380

第二节 对国外文艺广播的任务和内容382

第三节 多种形式的音乐广播383

第四节 引人入胜的文学广播385

第五节 几点体会386

一、按文艺的规律办文艺广播386

二、把最好的文艺节目献给听众,力求题材和风格多样化387

三、做好对文艺节目的内容和背景的介绍387

四、照顾听众的接受水平和欣赏习惯388

五、把对国外文艺广播节目办得生动活泼而有趣味388

第五章 联系实际,精办节目390

第一节 在共同的基础上办出各自的特色390

第二节 经过调查研究安排节目391

第三节 一些特别受欢迎的节目392

第四节 掌握和用好外语是关键396

一、翻译工作和翻译人员397

二、外语播音和播音员398

第六章 同听众的联系400

第一节 听众工作的任务400

第二节 同听众的通信联系401

第三节 通过广播节目联系听众405

第四节 让更多的人知道中国的对国外广播407

第五节 同听众的交往408

第七章 对华侨广播410

第一节 对华侨广播和它的听众410

第二节 根据华侨听众的需要办节目412

第三节 乡土气息浓厚的文艺节目415

第四节 对华侨广播影响日益扩大416

第八章 经验和体会418

一、努力争取了解和友谊418

二、了解对象,联系实际419

三、生动活泼,有情有理420

四、发挥优势,办出特色421

第五编 艺术团体和出版事业425

第一章 广播电视艺术团体425

第一节 广播电视艺术团体的发展概况425

第二节 中国广播艺术团428

一、为广播电视提供了大量的文艺节目429

二、坚持民族化、群众化和广播电视化430

三、注意团结、发现和培养艺术人才433

四、通过舞台实践同听众、观众见面,通过访问演出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433

第三节 地方的广播电视艺术团体434

一、根据当地广播电视的需要建团434

二、贯彻为广播电视服务的方针435

三、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436

第四节 业余广播艺术团体的作用437

一、专业艺术团体的重要补充437

二、为专业艺术团体培养和输送人才439

第五节 主要经验教训439

一、建立广播电视艺术团体是“自己走路”的需要439

二、必须坚持为广播电视服务的方针440

三、地方的艺术团体特别要坚持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440

四、表演节目要十分注意社会效益441

第二章 中国的录音录像出版事业442

第一节 旧中国唱片生产简况442

第二节 新中国唱片事业发展历程443

第三节 中国唱片出版事业的主要成就448

一、向社会提供丰富的精神产品449

二、唱片内容丰富多彩,品种多种多样,满足各界群众的不同需要449

三、健全了编辑出版机构,有了比较先进的录音设备和初具规模的唱片工业体系450

四、建立了遍及全国的唱片发行网,出口业务有了新的发展450

五、科研、技术革新、设备更新和新产品研制取得许多成果451

六、培养了一支唱片专业队伍452

第四节 盒式录音和录像制品的兴起452

第五节 主要经验454

一、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同时注意经济效益454

二、普及和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主,在普及的基础上努力提高454

三、唱片事业和广播事业互相补充,密切配合,共同发展455

第三章 广播电视图书报刊出版事业456

第一节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456

第二节 广播电视节目报460

第三节 广播电视刊物461

附录 附表10个463

彩色插图目录48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