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物多样性科学:原理与实践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陈灵芝,马克平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2359441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308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29页
- 主题词:暂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生物多样性科学:原理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生命科学专著丛书》序1
前言1
第1章 绪论1
§1.1 生物多样性概念2
1.1.1 遗传多样性3
1.1.2 物种多样性3
1.1.3 生态系统多样性4
1.1.4 景观多样性6
§1.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6
1.2.1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经济价值7
1.2.2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10
§1.3 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13
1.2.3 生物多样性的伦理价值13
1.3.1 中国的物种多样性现状14
1.3.2 中国的遗传多样性19
1.3.3 中国的生态系统多样性21
§1.4 生物多样性丧失原因分析26
1.4.1 森林砍伐及其片断化26
1.4.2 过牧与开垦28
1.4.3 环境恶化28
1.4.4 偷猎走私29
1.4.5 过度捕捞及水利工程建设30
1.4.6 外来种引入的影响31
参考文献32
第2章 物种多样性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34
§2.1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意义34
2.1.1 前言34
2.1.3 生态系统的镶嵌:景观35
2.1.2 生物的功能多样性35
2.1.4 生态地区36
§2.2 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37
2.2.1 基本概念37
2.2.2 生物多样性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44
§2.3 结论61
参考文献62
第3章 生物多样性起源和变化66
§3.1 化石记录是了解过去、现在及未来生物多样性的钥匙66
§3.2 地质时期生物多样性的发生和变化67
3.2.1 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发生和变化67
3.2.2 陆地生物多样性的发生和变化70
§3.3 不同地质时期生物的发生、进化和灭绝72
3.4.1 植物多样性形成的过程79
§3.4 现存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过程及其原因分析79
3.4.2 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分析84
参考文献90
第4章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应用93
§4.1 遗传多样性概述93
4.1.1 遗传多样性及其研究意义93
4.1.2 遗传多样性产生的基础94
4.1.3 种群遗传结构95
§4.2 评价种群遗传多样性的指标97
4.2.1 杂合度和基因多样度97
4.2.2 遗传距离98
4.2.3 核苷酸多样性99
4.2.4 固定系数100
4.2.5 共享带率101
§4.3 影响遗传多样性的一些重要过程102
4.3.1 小种群的遗传效应102
4.3.2 生殖方式104
4.3.3 种群间基因流动106
§4.4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分子生物学技术108
4.4.1 同工酶电泳109
4.4.2 DNA限制性酶切长度多态性109
4.4.3 DNA指纹谱110
4.4.4 建立在PCR基础上的DNA多态性检测技术110
4.4.5 序列分析113
4.4.6 DNA标记片段的选择114
§4.5 遗传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116
4.5.1 野生生物的遗传多样性研究116
4.5.2 作物和家养动物遗传资源的鉴定和管理118
4.5.3 圈养种群的遗传管理119
§4.6 国内遗传多样性研究简况120
§4.7 遗传多样性研究展望122
参考文献123
第5章 物种多样性研究的理论、方法和现状126
§5.1 物种的科学定义及其本质127
5.1.1 物种的科学定义127
5.1.2 物种的生物学本质128
5.1.3 物种的客观性及其局限性129
§5.2 物种多样性的现状与认知129
5.2.1 物种的绝对数量与多样性相对估计129
5.2.2 物种多样性的科学认知——物种的生物学多样性131
§5.3 物种多样性的产生与丧失131
5.3.1 物种形成的模式131
5.3.2 物种的灭绝138
§5.4 物种多样性及生物区系141
5.4.1 从地理角度进行分析141
5.4.2 从生态地理角度进行分析142
5.4.4 从生物地理角度进行分析143
5.4.3 从历史演变角度进行分析143
§5.5 物种多样性的空间格局144
5.5.1 物种多样性空间格局的基本形式144
5.5.2 物种多样性空间格局的特殊变化形式158
§5.6 物种多样性的时间格局161
5.6.1 生态演替模式162
5.6.2 Preston的时间模式162
5.6.3 季节变化模式163
参考文献165
第6章 外来种的特点、影响与管理对策169
§6.1 基本概念169
6.1.1 引言169
6.1.2 外来种的定义169
6.1.3 外来种的传播169
§6.2 外来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170
6.1.4 范畴170
§6.3 外来种对社会经济的危害172
6.3.1 外来种危害的历史回顾172
6.3.2 传入我国的外来病虫害概况174
6.3.3 外来种对农业生产的破坏176
§6.4 外来种生物生态学主要特征176
6.4.1 传播能力强177
6.4.2 对环境条件适应性强178
6.4.3 生命力强178
§6.5 外来种的控制179
6.5.1 法规防治179
6.5.2 扑灭180
6.5.3 开展传统生物防治181
6.5.4 综合治理182
6.5.5 我国控制外来种案例183
6.6.1 面临的威胁184
§6.6 展望184
6.6.2 对策187
参考文献189
第7章 生物技术与生物多样性191
§7.1 生物技术进展191
7.1.1 植物基因工程进展191
7.1.2 药物基因工程进展193
7.1.3 动物克隆技术与动物基因工程进展193
7.1.4 微生物基因工程进展194
§7.2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技术的基础194
§7.3 生物技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中的作用195
7.3.1 检测生物多样性,并对未知物种进行定名和描述196
7.3.2 生物技术在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中的作用198
7.3.3 解决外来种问题198
7.4.1 《生物多样性公约》与生物安全199
7.3.4 解决小种群中遗传变异的丧失和有害突变固定的问题199
§7.4 生物技术与生物安全199
7.4.2 遗传修饰生物体的安全问题201
§7.5 转基因生物体释放的生态学风险评价208
7.5.1 转基因逃逸风险的评价208
7.5.2 转基因生物体入侵的风险评价210
7.5.3 害虫对转Bt基因作物抗性进化的风险评价212
§7.6 遗传修饰生物体释放风险的监测213
7.6.1 监测的必要性213
7.6.2 监测的内容214
7.6.3 监测的方法214
§7.7 结束语215
参考文献215
8.1.1 编目和监测的概念218
§8.1 编目和监测的概念及意义218
第8章 生物多样性的编目和监测218
8.1.2 不同层次上的编目和监测219
8.1.3 编目和监测的意义220
§8.2 编目和监测的程序与原则221
§8.3 生物多样性编目和监测的理论基础和方法222
8.3.1 遗传多样性的编目和监测222
8.3.2 物种多样性的编目和监测224
8.3.3 生态系统和景观的编目及监测227
§8.4 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231
8.4.1 建立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的目的231
8.4.2 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的种类和内容232
8.4.3 建立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的原理和方法233
8.4.4 新技术在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中的应用238
8.4.5 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建设进展240
参考文献245
第9章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249
§9.1 引言249
§9.2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249
9.2.1 有关的国际公约和组织249
9.2.2 有关的国内法律、法规和机构253
9.2.3 确定生物多样性优先重点保护的原则和方法255
§9.3 就地保护257
9.3.1 就地保护的意义和方法257
9.3.2 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理论基础257
9.3.3 保护区设计的原则和实践258
9.3.4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特点及其保护作用261
9.3.5 保护区以外的就地保护262
§9.4 迁地保护263
9.4.1 迁地保护的意义和方法263
9.4.3 植物迁地保护机构与设施的设计原则和实践264
9.4.2 植物迁地保护的理论基础264
9.4.4 动物迁地保护的理论基础274
9.4.5 动物迁地保护机构与设施的设计原则和实践274
9.4.6 微生物的迁地保护275
§9.5 回归自然276
9.5.1 植物的回归引种276
9.5.2 动物的重新引入277
§9.6 生物多样性的综合保护278
§9.7 生物多样性的管理282
9.7.1 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的管理282
9.7.2 迁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管理284
§9.8 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287
9.8.1 植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287
9.8.2 动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288
参考文献290
第10章 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热点293
§10.1 DIVERSITAS293
10.1.1 核心项目1: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过程的影响293
10.1.2 核心项目2:生物多样性起源、维持和变化294
10.1.3 核心项目3:系统学:编目和分类294
10.1.4 核心项目4:生物多样性监测295
10.1.5 核心问题5: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和持续利用295
10.1.6 特殊项目6:土壤和沉积物的生物多样性296
10.1.7 特殊项目7:海洋生物多样性296
10.1.8 特殊项目8:微生物多样性296
10.1.9 特殊项目9:淡水生物多样性297
10.1.10 特殊项目10:人类作用297
§10.2 对DIVERSITAS项目的评价297
10.2.2 对项目3中生物多样性编目与分类的看法298
10.2.3 对项目4“生物多样性监测”的看法298
10.2.1 对项目2“生物多样性起源、维持和变化”的看法298
10.2.4 对项目5“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与持续利用”的看法299
§10.3 系统学议程2000:制订生物圈计划299
10.3.1 全球物种多样性的发现、描述和编目299
10.3.2 根据全球已发现的物种资料加以分析和综合,建立反映生命历史的可预测的分类系统299
10.3.3 将项目的全球信息组织成有效的形式,以最佳的方式满足科学和社会的需要300
10.3.4 对系统学议程2000的评估300
§10.4 农田生物多样性研究300
§10.5 生物多样性恢复与持续发展301
10.5.1 不同生物群区内被破坏生态系统所处的演替阶段及其分布302
10.5.2 退化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302
10.5.3 生态系统退化原因、变化速度及稳定性分析302
10.5.6 人工林重建研究303
10.5.7 不同演替阶段生态系统维持及持续利用303
10.5.4 主要土著物种的种群生物学研究303
10.5.5 天然林恢复研究303
10.5.8 混农林业的研究304
§10.6 生物安全的研究304
10.6.4 转基因作物入侵性的防止305
10.6.6 转基因生物释放对土壤生物区系的影响305
10.6.5 转基因动物商品化释放的后果研究305
10.6.3 作物中转基因病毒序列与其他病毒重组的研究305
10.6.2 转基因作物商品化释放后基因流造成杂草化途径研究305
10.6.1 转基因生物商品化释放后的长期监测305
10.6.7 转基因作物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306
10.6.8 转基因作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306
§10.7 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的建立306
10.7.1 数据库的建立306
10.7.2 生物多样性图形库建立307
10.7.3 模型库的建立307
10.7.4 专家系统307
参考文献307
热门推荐
- 1414141.html
- 1404151.html
- 179915.html
- 2098179.html
- 1340857.html
- 2275575.html
- 2799212.html
- 325781.html
- 691479.html
- 13937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961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842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210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493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215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09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336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593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724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34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