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野生牧草的引种驯化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苏加楷,耿华珠,马鹤林,杨青川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科学与工程出版中心
- ISBN:7502551603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41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366页
- 主题词:天然牧草-引种;天然牧草-品种-驯化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野生牧草的引种驯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概论1
一、野生牧草的特点1
目 录1
二、野生牧草的研究进展2
(一)调查研究阶段3
(二)研究利用阶段3
(三)发展阶段4
三、引种驯化的意义与适于利用的类型4
四、研究野生牧草的方法步骤5
(一)草种的选择与采集5
五、各地重要的野生牧草6
(一)东北地区6
(二)西北地区6
(三)繁殖推广,用于生产6
(二)引种试验6
(三)华北地区7
(四)其他地区7
六、野生牧草的开发利用及发展前景8
(一)建立人工草场8
(二)杂交改良栽培品种8
(三)选育新品种9
(四)生物技术应用研究9
第二章羊草10
一、概述10
(一)羊草的自然分布10
(二)羊草的引种11
(三)羊草的利用12
二、羊草的分类及种群分化12
(一)羊草的分类12
(二)羊草的生态型13
(三)羊草染色体核型分析14
三、羊草的形态特征15
(一)根的形态15
(二)茎的形态15
(三)根茎的形态16
(四)叶片的形态16
(五)穗的形态16
(六)花的形态16
四、羊草的生长发育17
(一)种子的发芽与出苗17
(二)分蘖与根茎生长18
(三)羊草的穗分化19
(四)羊草小孢子发育——花粉粒形成20
(五)羊草的抽穗21
(七)羊草的双受精及胚胎发育22
(六)羊草的开花22
五、羊草的结实特性24
(一)羊草结实的特点24
(二)羊草结实率低的原因27
(三)提高羊草结实的途径29
六、羊草新品种选育30
(一)羊草的育种目标30
(二)羊草的育种方法30
七、羊草栽培技术33
(一)耕地与整地33
(二)播种34
(三)羊草的田间管理36
(四)促进羊草人工草地增产的其他方法39
八、羊草的病虫害及防治40
(一)羊草的主要病害40
(二)羊草的主要害虫42
九、羊草的营养成分及利用44
(一)羊草的营养成分44
(二)羊草的利用46
十、退化羊草草原的改良48
(一)羊草草原退化的原因49
(二)退化草地的特点50
(三)羊草退化草地的改良52
参考文献55
第三章披碱草59
一、概述59
二、植物分类及细胞学研究60
(一)披碱草属的分类61
(二)细胞学研究67
(一)种子萌发与出苗68
三、生长发育68
(二)幼苗生长70
(三)开花结实70
(四)生长年限与产量73
四、适应性与环境条件73
五、栽培技术及草地管理74
六、新品种选育74
七、营养价值与加工调制75
八、存在问题及今后研究重点76
参考文献76
第四章碱茅78
一、概述78
(一)碱茅的自然分布78
(二)利用碱茅治理盐碱土的成就79
(三)栽培碱茅草尚存的问题及解决途径80
(一)碱茅的检索和植物学特征81
二、碱茅的分类81
(二)小花碱茅和朝鲜碱茅在分类上的分歧82
三、碱茅的生长发育83
(一)碱茅的发芽和出苗83
(二)碱茅的分蘖84
(三)碱茅的开花与结实85
(四)碱茅地下和地上生物量比较85
(五)碱茅对环境条件的要求86
(六)碱茅的抗逆性86
四、碱茅的栽培技术87
(一)选地与整地87
(二)播种88
(三)田间管理88
五、碱茅的利用89
(一)碱茅的产草量89
(四)碱茅的移栽89
(二)碱茅的营养成分90
(三)碱茅草的利用91
参考文献92
第五章冰草94
一、概述94
(一)自然分布94
(二)引种试种和应用过程94
(三)人工草地现状96
二、形态特征97
三、植物分类学与细胞学研究97
(一)植物分类97
(二)细胞学98
四、生长发育98
五、适应性及环境条件99
(二)种子处理100
六、建植技术及草地管理100
(一)整地100
(三)播种时间101
(四)播种量101
(五)播种深度101
(六)播种方式101
(七)草地管理101
(八)退化草地改良101
七、病虫害及其防治102
(一)主要病虫害102
(二)防治方法102
八、新品种选育102
九、营养价值及加工调制104
(一)营养价值104
(二)加工技术及利用104
十、存在问题及今后研究重点106
参考文献107
第六章新麦草108
一、概述108
(一)自然分布108
(二)引种试种和应用过程108
二、形态特征109
(一)根109
(二)茎109
(三)叶109
(四)花110
(五)果实与种子110
三、植物分类与细胞学研究110
(一)植物分类110
(二)细胞学111
(二)抽穗、开花及结实112
四、生长发育112
(一)种子萌发、出苗与返青112
(三)生长发育、年限与产量113
五、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115
(一)温度115
(二)水分115
(三)光照116
(四)土壤116
(五)抗逆性116
六、建植技术及草地管理117
(一)建植技术117
(二)草地管理118
(三)退化草地改良118
七、病虫害及其防治119
(四)种子繁殖及采种119
八、新品种选育及生物技术应用120
(一)引种驯化120
(二)选育新品种121
(三)生物技术应用121
九、营养价值及加工调制121
(一)营养价值121
(二)加工技术及利用122
十、存在问题及今后研究重点122
参考文献123
第七章野大麦125
一、概述125
(一)野大麦的自然分布125
(二)野大麦的引种和应用125
二、形态特征126
(一)植物分类127
三、植物分类与细胞学研究127
(二)细胞学研究129
四、生长发育130
(一)种子萌发与出苗130
(二)分蘖130
(三)抽穗130
(四)开花130
(五)结实131
(六)生长年限与产量131
五、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131
(一)温度132
(二)水分132
(三)光照132
(四)土壤132
(五)抗逆性132
(二)草地管理133
六、建植技术及草地管理133
(一)草地建植133
(三)种子繁殖及采种134
七、病虫害及其防治134
(一)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134
(二)主要虫害及防治方法134
八、品种选育135
(一)引种驯化135
(二)新品种选育136
九、营养价值及加工调制136
(一)营养价值136
(二)加工调制137
十、存在问题及今后研究重点137
参考文献138
一、概述140
第八章沙打旺140
(一)根141
(二)茎141
(三)叶141
(四)花141
(五)果实与种子141
二、形态特征141
三、植物分类及细胞学研究142
(一)沙打旺种名问题142
(二)细胞学研究142
四、生长发育142
(一)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142
(二)现蕾、开花及结实143
五、适应性及环境条件143
(一)温度143
六、建植技术及草地管理144
(一)建植技术144
(二)水分144
(四)土壤144
(三)光照144
(二)草地管理145
(三)种子繁殖及采种146
七、病虫害及其防治146
(一)病的危害及其防治146
(二)虫的危害及其防治147
八、新品种选育及生物技术应用148
(一)引种驯化148
(二)新品种选育148
九、营养价值及加工调制148
(一)营养价值及饲养试验148
(二)沙打旺加工利用技术150
十、存在问题及今后研究重点151
参考文献151
第九章胡枝子153
一、概述153
二、重要的几种胡枝子154
(一)二色胡枝子154
(二)绢毛胡枝子161
(三)达乌里胡枝子161
(四)尖叶胡枝子162
(五)多花胡枝子163
(六)阴山胡枝子165
(七)山豆花165
(八)美丽胡枝子166
(十)短穗胡枝子167
(九)细梗胡枝子167
三、胡枝子属中其他种168
(一)绿叶胡枝子168
(二)大叶胡枝子168
(三)铁马鞭168
(四)中华胡枝子168
四、胡枝子的研究方向169
参考文献169
第十章花苜蓿171
一、概述171
二、形态特征172
三、生长发育173
(一)种子萌发173
(二)幼苗及植株生长174
(三)开花结实174
(二)施肥175
四、栽培技术175
(一)播种175
(三)刈割176
(四)采种176
五、新品种选育177
(一)直立型扁蓄豆177
(二)作为苜蓿育种的亲本材料177
六、营养价值及利用178
七、今后研究的趋势及重点178
参考文献179
第十一章野豌豆180
一、概述180
二、多年生野豌豆180
(一)山野豌豆180
(二)肋脉野豌豆182
(三)广布野豌豆183
(四)东方野豌豆185
(五)假香野豌豆186
(六)北野豌豆187
(七)黑荚巢菜187
(八)线叶野豌豆188
(九)歪头菜190
三、一年生或越年生野豌豆191
(一)窄叶野豌豆191
(二)三齿萼野豌豆192
(三)小巢菜193
(四)箭筈豌豆194
(五)四籽野豌豆197
(六)毛叶苕子198
(七)光叶苕子199
参考文献201
第十二章羊柴202
一、概述202
(一)自然分布202
(二)引种试种及应用过程202
二、形态特征203
(一)根203
(二)茎204
(三)叶204
(四)花、果实与种子204
三、植物分类及细胞学研究204
(一)植物分类204
(二)细胞学研究205
四、羊柴的生长发育206
(一)种子的特性206
(三)开花结实规律208
(二)生长发育208
五、适应性及环境条件210
(一)羊柴分布区的气候210
(二)羊柴生长发育对温度的要求211
(三)水分生理特性211
(四)光照214
(五)土壤215
(六)抗逆性215
六、栽培技术217
(一)选地与整地217
(二)种子处理217
(三)草地的建植217
(四)田间管理221
七、病虫害及其防治222
(一)病害222
(一)同属种的开发利用223
(二)虫害223
八、同属种及生物技术应用223
(二)生物技术应用224
九、饲用价值及其利用225
参考文献225
第十三章三叶草228
一、概述228
(一)白三叶与红三叶的自然分布228
(二)白三叶与红三叶的栽培利用229
二、白三叶与红三叶的分类和细胞学研究230
(一)白三叶与红三叶的分类230
(二)白三叶种的分化一生态类型的产生230
(三)白三叶与红三叶的核型分析231
三、白三叶与红三叶的形态特征232
(一)根的形态特征232
(四)花序和花的形态特征233
(二)茎的形态特征233
(三)叶的形态特征233
四、白三叶和红三叶的生长发育234
(一)种子的萌发和出苗234
(二)白三叶和红三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237
五、三叶草的栽培技术239
(一)耕地与整地技术239
(二)播种240
(三)白三叶与稻田轮作243
(四)白三叶与红三叶的田间管理244
六、三叶草的病虫害247
(一)三叶草的病害247
(二)三叶草的虫害249
(一)白三叶和红三叶的营养价值251
七、白三叶和红三叶的利用251
(二)三叶草的利用253
参考文献255
第十四章柠条257
一、概述257
二、柠条锦鸡儿的形态特征与分布259
三、柠条锦鸡儿解剖构造260
(一)根的旱生结构特征260
(二)茎的旱生结构特点260
(三)叶的旱生结构260
四、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261
(一)生长发育阶段261
(二)适宜的环境条件264
(三)抗逆性266
(一)采种269
五、柠条的栽培技术269
(二)育苗与移栽270
(三)直播种植272
六、柠条的经济利用273
(一)生物产量273
(二)饲用价值275
(三)生态价值277
(四)能源价值278
(五)其他经济价值278
七、柠条的管护与发展279
(一)今后发展柠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279
(二)柠条的发展与研究方向279
参考文献280
(二)木地肤科学研究简况281
(一)自然分布281
一、概述281
第十五章木地肤281
二、形态特征282
(一)根282
(二)茎283
(三)叶284
(四)花284
(五)果实285
三、属种285
四、生长发育285
(一)种子寿命与发芽率285
(二)当年株生长发育286
(三)成年株生长发育287
(五)根系生长288
(四)再生性288
(六)生产性能289
(七)植株寿命291
五、适应性及环境条件291
六、建植技术及草地管理293
(一)建植技术293
(二)草地管理297
(三)退化草地改良298
(四)种子生产299
七、病虫害及其防治299
八、引种驯化及新品种选育300
九、营养价值及加工利用300
十、存在问题及建议304
参考文献305
第十六章华北驼绒藜307
一、概述307
(一)根308
二、形态特征308
(二)茎311
(三)叶311
(四)花311
(五)果实与种子311
三、生态型与细胞学研究311
(一)生态型311
(二)细胞学研究312
四、生长发育314
(一)种子萌发和出苗314
(二)开花结实314
(三)生长年限及产量314
五、适应性及环境条件315
(一)分布区的气候生境条件315
(二)抗逆性315
(一)建植技术316
六、建植技术与草地管理316
(二)草地管理317
七、同属植物317
八、营养价值及加工调制318
参考文献319
第十七章油蒿320
一、概述320
(一)自然分布320
(二)引种试种和应用过程320
二、形态特征321
(一)根321
(二)茎321
(二)细胞学研究322
(一)植物分类322
三、植物分类和细胞学研究322
(五)果实与种子322
(三)叶322
(四)花322
四、油蒿的生长发育323
五、适应性及环境条件325
(一)气候及环境条件325
(二)油蒿的水分生态特性325
(三)油蒿的光照329
(四)油蒿分布区的土壤332
(五)油蒿的抗逆性332
六、建植技术及草地管理333
(一)建植技术333
(二)草地管理335
(三)退化草地的改良336
(二)沙蒿蚧壳虫337
(三)大皱鳃金龟337
(一)沙蒿木蠢蛾337
七、油蒿的虫害及其防治337
八、同属植物的开发利用338
(一)差巴嘎蒿338
(二)乌丹蒿338
(三)光沙蒿338
(四)褐沙蒿338
(五)蒙古沙地蒿338
(六)籽蒿338
(七)准噶尔蒿339
九、营养价值及加工利用339
(一)营养价值339
(二)加工利用339
参考文献340
热门推荐
- 2961870.html
- 633838.html
- 8598.html
- 325262.html
- 2318592.html
- 3741619.html
- 3645636.html
- 702297.html
- 19558.html
- 31450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469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337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442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773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589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136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387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70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619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88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