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明的演化 基于三种生产四种关系框架的迈向生态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文明的演化 基于三种生产四种关系框架的迈向生态
  • 甘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541826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179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194页
  • 主题词:环境社会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文明的演化 基于三种生产四种关系框架的迈向生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从两种关系到四种关系及三种生产四种关系的框架1

1.1人与自然关系的分化2

1.1.1人与自然关系分化为两种关系2

1.1.2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分化合理性的剖析5

1.1.3小结10

1.2人与自身的关系的引入11

1.2.1为什么要引入人与自身的关系11

1.2.2个体的动机11

1.2.3组织的动机13

1.2.4为什么选择马斯洛的动机理论14

1.3三种生产与四种关系的结合构成了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学的框架15

1.3.1三种生产首先描述了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16

1.3.2三种生产中的四种关系17

1.3.3从物质和精神(能动作用)的角度看四种关系19

1.3.4四种关系是环境社会系统(三种生产)中的基本关系20

1.3.5说明22

第二章 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学的理性假设——“综合理性”24

2.1宏观社会现象与微观个体行为的联系24

2.2各种理性假设25

2.2.1“经济理性”假设25

2.2.2“生态理性”假设28

2.2.3“政治理性”假设、“道德理性”假设等28

2.2.4“生态-经济理性”29

2.2.5复杂演化经济学中的“经济理性”29

2.2.6“程序理性”30

2.3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学的理性假设——“综合理性”30

第三章 从三种生产四种关系的框架看文明的演化及预见研究35

3.1人类文明的四个时代35

3.2从三种生产论的角度看文明的演化36

3.2.1三种生产相互联系中的物资生产子系统36

3.2.2三种生产相互联系中人的生产子系统37

3.2.3三种生产相互联系中的环境生产子系统37

3.3从四种关系的角度看文明的演化38

3.3.1四种关系交织中的人与人的关系38

3.3.2四种关系交织中的人与天、人与物的关系39

3.3.3四种关系交织中的人与自身的关系40

3.3.4小结41

3.4“人与自身的关系”的满足是文明稳定与发展的核心动机要素42

3.5从四种关系的视角看实现生态文明社会要做的工作43

3.5.1(个)人的绿色化(生态化)、自我实现的绿色化44

3.5.2经济人性化46

3.5.3经济生态化47

3.5.4社会公平48

3.5.5社会绿色化(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48

3.5.6人的分析性能力的提高与知识的积累49

3.5.7生态文明实践的多样性49

3.5.8“四关畅达”是生态文明社会的必要条件50

第四章 三种生产四种关系的框架核心观点总结51

4.1可以把世界系统划分成3个成环状联系、存在物质流动的子系统51

4.2环境社会系统的四种基本关系:文明演化的基本驱动力52

4.3四种关系中意识与能动作用的一面构成了三种生产中的“意识流”53

4.4其他54

第五章 三种生产论和两种生产论的内在逻辑联系56

5.1三种生产论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两种生产论思想的自然延伸和扩展57

5.2从三种生产中3个子系统之间的联系看“新陈代谢的断裂”59

5.3结语62

第六章 环境社会系统主要研究进展63

6.1主要的框架研究进展63

6.1.1 引言63

6.1.2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框架64

6.1.3 Elinor Ostrom的多层次框架65

6.1.4千禧年生态系统评价中的框架66

6.1.5面向行动者的IAC框架67

6.1.6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框架68

6.1.7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框架69

6.1.8 LTER的框架70

6.1.9其他框架70

6.1.10已有的框架的特点71

6.2国际上环境社会系统其他主要研究进展73

6.2.1共同演化73

6.2.2多样性研究76

6.2.3模型研究77

6.2.4案例研究79

6.2.5其他研究81

6.2.6小结82

第七章 古代中国案例:基于四种关系的中国古代文明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李约瑟问题的整体性解释框架和对超稳定结构的补充83

7.1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人与人的关系85

7.2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天人关系85

7.3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人与物的关系90

7.4中国古代人与自身的关系92

7.5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交互作用94

7.6解答李约瑟问题的整体性视角和稳定的根由95

7.7历史周期律的缘由是什么96

7.7.1“循环”的缘由之一:马尔萨斯陷阱96

7.7.2“循环”的缘由之二:皇室和富人阶层的高生育率与等级社会必然提高社会的不平等程度98

7.8小结100

第八章 当代中国案例:从三种生产四种关系的框架看公众的核心需要——从温饱到安全感101

8.1人的需要是人的各种行为的基本动力101

8.2人的需要是多样性、有层次的102

8.3人的需要是演化的103

8.3.1人的需要及其满足是受社会物质条件、文化制度状况等制约影响的103

8.3.2人的需要及其满足是演化的104

8.3.3人的需要的宏观演化方向104

8.4人的需要及其满足的个体与社会的辩证关系105

8.4.1人的需要及其满足是以个体为基础的105

8.4.2人的需要及其满足同时具有社会性106

8.4.3人的需要及其满足中的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辩证关系106

8.5我国当前的核心需要已经从温饱变迁到安全感107

8.5.1马斯洛的五层次动机理论简介107

8.5.2当代中国公众的核心需要已不再是温饱107

8.5.3社会问题集中体现在安全感领域108

8.6注重满足安全需要是让公众有持续“中国梦“梦感”的关键——“安心中国”112

第九章 外国案例:基于四种关系的日本的节能实践的动机结构分析113

9.1概述113

9.2基于四种关系的日本的能源消费分析的基础114

9.2.1不安全感114

9.2.2极致是美115

9.2.3集团意识117

9.2.4小结119

9.3“安全感+极致是美+集团意识”对节能的影响120

9.3.1背景120

9.3.2日本应对石油问题的主要政策结构121

9.3.3日本的《节能法》121

9.3.4配套的财税制度123

9.3.5企业和学界的其他努力124

9.3.6公众参与125

9.3.7其他方面127

9.3.8小结128

9.4日本的节能实践对中国的借鉴意义128

附录Ⅰ中国古代穷人与富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差异对基尼系数的影响模型130

Ⅰ.1公式推演130

Ⅰ.2情景分析一:固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133

Ⅰ.3情景分析二:变化的人口自然增长率143

附录Ⅱ基于三种生产四种关系框架的分析:关于福建省长期发展的一些初步看法152

Ⅱ.1从三种生产看152

Ⅱ.1.1从人的生产看152

Ⅱ.1.2从环境生产看154

Ⅱ.1.3从物资生产看156

Ⅱ.2从四种关系看157

Ⅱ.2.1从人与人的关系看157

Ⅱ.2.2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整体性视角)158

Ⅱ.2.3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分析性视角)158

Ⅱ.2.4从人与自身的关系看158

Ⅱ.3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意识流视角看159

Ⅱ.3.1从物质流视角看159

Ⅱ.3.2从能量流视角看159

Ⅱ.3.3从信息流视角看159

Ⅱ.3.4从意识流视角看160

Ⅱ.4从区域间联动、合作视角看160

Ⅱ.5对福建省省内各区域的一些想法160

附录Ⅲ 关于环境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论的思考162

Ⅲ.1方法的多样性162

Ⅲ.2目标的多样性以及多目标系统中两个变量同时最大化的可能性163

Ⅲ.3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归纳逻辑及演绎逻辑的局限性165

Ⅲ.4矛盾律在局部失效——弗协调逻辑166

Ⅲ.5阿罗不可能性定理167

Ⅲ.6结语168

索引169

后记17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