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分析化学教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分析化学教程
  • 潘祖亭主编;黄朝表,沈吴宇,韩志萍,李田霞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345868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86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405页
  • 主题词:分析化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分析化学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分析化学概论1

1.1 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1

1.1.1 分析化学的定义1

1.1.2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1

1.1.3 分析化学的发展2

1.2 分析方法的分类2

1.2.1 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2

1.2.2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3

1.2.3 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3

1.2.4 常量分析和微量分析3

1.2.5 例行分析和仲裁分析3

1.3 分析过程4

1.3.1 分析项目的任务和要求4

1.3.2 分析方法的选择4

1.3.3 分析样品的采取与处理5

1.3.4 化学分离、富集与掩蔽5

1.3.5 分析测定与结果的处理5

1.4 分析化学文献5

1.4.1 丛书、大全、手册和教科书6

1.4.2 辞典与字典7

1.4.3 期刊与文摘7

思考题与习题10

第2章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11

2.1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11

2.1.1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11

2.1.2 定量分析中数据处理17

2.1.3 测量结果的表述方法18

2.2 分析测量过程中的质量保证26

2.2.1 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26

2.2.2 标准分析方法与分析方法标准化26

2.2.3 实验室内质量保证27

2.2.4 实验室间质量保证34

2.2.5 实验室间的协作试验35

思考题与习题36

第3章 分析测量中的样品采集与制备39

3.1 分析试样的采取39

3.1.1 取样步骤与基本原理39

3.1.2 取样的基本操作方法39

3.2 分析试样的分解41

3.2.1 无机物的分解41

3.2.2 有机物的分解43

3.3 分析试样的制备44

思考题与习题45

第4章 化学分析法概论46

4.1 化学分析概述46

4.1.1 常用术语46

4.1.2 化学分析法的分类46

4.1.3 化学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基本要求48

4.1.4 滴定曲线48

4.1.5 滴定分析中的终点指示方法49

4.1.6 定量分析结果的表示50

4.2 标准物质和标准溶液51

4.2.1 标准物质51

4.2.2 基准物质52

4.2.3 标准溶液53

4.3 化学分析法中的计算55

4.3.1 滴定分析计算的基本公式55

4.3.2 滴定分析计算示例56

思考题与习题60

第5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62

5.1 酸碱质子理论62

5.1.1 酸碱的定义62

5.1.2 酸碱反应62

5.1.3 水的质子自递反应63

5.1.4 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63

5.2 水溶液中弱酸(碱)各型体的分布64

5.2.1 物料平衡、电荷平衡和质子平衡64

5.2.2 酸度对弱酸(碱)各型体分布的影响65

5.3 酸碱溶液中pH的计算68

5.3.1 强酸(强碱)溶液pH的计算68

5.3.2 一元弱酸(弱碱)溶液pH的计算68

5.3.3 多元弱酸及两性物质溶液pH的计算70

5.4 酸碱缓冲溶液71

5.4.1 缓冲溶液pH的计算71

5.4.2 缓冲指数与缓冲范围73

5.4.3 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75

5.5 酸碱指示剂75

5.5.1 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75

5.5.2 影响指示剂变色的因素77

5.5.3 混合指示剂77

5.6 酸碱滴定法78

5.6.1 强碱(酸)滴定强酸(碱)78

5.6.2 强碱(酸)滴定一元弱酸(碱)79

5.6.3 直接准确滴定一元弱酸(碱)的可行性判据81

5.6.4 终点误差81

5.7 多元弱酸(碱)的滴定83

5.7.1 多元弱酸(碱)分步滴定及准确滴定的可能性83

5.7.2 指示剂的选择83

5.7.3 混合酸(碱)的滴定84

5.7.4 酸碱滴定中CO2的影响84

5.8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85

5.8.1 混合碱的分析85

5.8.2 铵盐中氮含量的测定86

5.8.3 极弱酸(碱)的测定86

5.8.4 某些无机物含量的测定87

5.8.5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简介88

思考题与习题88

第6章 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法91

6.1 概述91

6.1.1 配位滴定中的滴定剂91

6.1.2 EDTA及其二钠盐的性质91

6.1.3 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的特点92

6.2 配位平衡93

6.2.1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93

6.2.2 配位剂的质子化常数94

6.2.3 溶液中各级配合物的分布95

6.3 配位滴定中的副反应和条件稳定常数96

6.3.1 副反应与副反应系数96

6.3.2 MY的条件稳定常数99

6.4 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100

6.4.1 配位滴定曲线100

6.4.2 滴定突跃及其影响因素101

6.5 配位滴定指示剂103

6.5.1 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103

6.5.2 金属指示剂的选择103

6.5.3 金属指示剂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104

6.5.4 常用金属指示剂105

6.6 终点误差和准确滴定的条件106

6.6.1 终点误差106

6.6.2 准确滴定的条件107

6.7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途径108

6.7.1 控制溶液的酸度108

6.7.2 采用掩蔽和解蔽的方法111

6.7.3 预先分离干扰离子113

6.7.4 采用其他滴定剂113

6.8 配位滴定的方式及应用114

6.8.1 直接滴定法114

6.8.2 返滴定法114

6.8.3 置换滴定法115

6.8.4 间接滴定法115

思考题与习题117

第7章 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法119

7.1 氧化还原平衡119

7.1.1 电极电位方程和条件电位(势)119

7.1.2 影响条件电位的因素120

7.1.3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123

7.1.4 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125

7.2 氧化还原滴定原理126

7.2.1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126

7.2.2 氧化还原指示剂129

7.3 氧化还原滴定中的预处理131

7.4 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131

7.4.1 高锰酸钾法132

7.4.2 重铬酸钾法134

7.4.3 碘量法135

7.4.4 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138

7.5 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139

思考题与习题143

第8章 沉淀滴定法与滴定分析法小结145

8.1 银量法145

8.1.1 基本原理145

8.1.2 指示终点的方法146

8.1.3 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149

8.2 沉淀滴定法的应用150

8.2.1 氯化钠含量的测定150

8.2.2 合金中银含量的测定150

8.2.3 盐酸丙卡巴肼的含量测定151

8.3 沉淀滴定法中的计算151

8.4 滴定分析法小结152

思考题与习题153

第9章 重量分析法156

9.1 重量(称量)分析法的分类与特点156

9.2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156

9.2.1 溶解度与固有溶解度、溶度积与条件溶度积157

9.2.2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157

9.3 沉淀重量法概述160

9.3.1 沉淀重量法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160

9.3.2 沉淀的形成机理及条件161

9.3.3 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162

9.4 沉淀条件的控制163

9.4.1 晶形沉淀的沉淀条件163

9.4.2 无定形沉淀的沉淀条件163

9.4.3 均匀沉淀法164

9.5 沉淀剂的选择和有机沉淀剂164

9.5.1 有机沉淀剂的特点165

9.5.2 有机沉淀剂的类型与应用165

9.6 沉淀重量法的应用166

9.7 沉淀重量法测量结果的计算167

思考题与习题168

第10章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与富集方法171

10.1 分析科学与分离科学171

10.2 沉淀分离法172

10.2.1 无机沉淀剂分离法172

10.2.2 有机试剂沉淀分离173

10.2.3 共沉淀分离与富集173

10.3 溶剂萃取分离法174

10.3.1 分配系数、分配比、萃取率174

10.3.2 萃取率与分配比的关系174

10.3.3 重要的萃取体系174

10.4 离子交换分离法175

10.4.1 离子交换树脂的结构和分类175

10.4.2 离子交换树脂的亲和力177

10.4.3 离子交换分离技术177

10.4.4 离子交换分离的应用178

10.5 其他分离方法简介179

10.5.1 层析分离法179

10.5.2 膜分离法180

10.5.3 浮选分离法180

10.5.4 毛细管电泳法181

10.5.5 色谱法182

思考题与习题182

第11章 仪器分析法概述183

11.1 仪器分析的内容与分类183

11.1.1 仪器分析的概念与地位183

11.1.2 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183

11.1.3 仪器分析的特点184

11.1.4 仪器分析的主要评价指标184

11.1.5 仪器分析的分类185

11.1.6 分析仪器的组成186

11.2 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187

思考题与习题187

第12章 原子光谱分析法188

12.1 原子光谱分析法导论188

12.1.1 电磁辐射188

12.1.2 原子光谱基本理论188

12.1.3 原子光谱分析方法的分类191

12.2 原子发射光谱法191

12.2.1 原子发射光谱法概述191

12.2.2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191

12.2.3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仪器的主要部件193

12.2.4 发射光谱定性、半定量及定量分析198

12.2.5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应用201

12.3 原子吸收光谱法202

12.3.1 概述202

12.3.2 原子吸收光谱的基本理论202

12.3.3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仪器204

12.3.4 原子吸收光谱法分析干扰及抑制207

12.3.5 原子吸收光谱法实验技术208

12.3.6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应用210

思考题与习题211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213

13.1 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213

13.1.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产生的机理213

13.1.2 各类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214

13.1.3 影响化合物紫外-可见光谱的因素217

13.2 朗伯-比尔定律218

13.2.1 朗伯-比尔定律218

13.2.2 吸光度的加和性219

13.2.3 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主要因素及减免方法219

13.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221

13.3.1 分光光度计的类型221

13.3.2 分光光度计的主要组成部件221

13.4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应用223

13.4.1 纯度检测223

13.4.2 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测定223

13.4.3 氢键强度测定225

13.4.4 定量分析225

13.4.5 其他方面应用227

思考题与习题227

第14章 分子发光光谱法229

14.1 分子荧光和磷光的基本原理229

14.1.1 分子荧光和磷光的产生229

14.1.2 荧光光谱230

14.1.3 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233

14.2 荧光光谱仪235

14.3 分子荧光光谱法的应用236

14.3.1 有机化合物的测定236

14.3.2 无机物的荧光分析236

14.3.3 其他应用237

14.4 磷光光谱法238

14.4.1 概述238

14.4.2 基本原理238

14.4.3 磷光仪器239

思考题与习题239

第15章 红外光谱法241

15.1 红外光谱分析法导论241

15.1.1 红外光谱分析法的发现241

15.1.2 红外光谱分析法的研究对象241

15.2 红外光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242

15.2.1 红外光谱产生的条件242

15.2.2 物质的基本振动形式242

15.2.3 影响基团吸收频率的因素245

15.3 红外光谱图谱解析的基本步骤与实例248

15.3.1 确定未知物的不饱和度248

15.3.2 红外光谱解析程序249

15.3.3 标准红外谱图的使用250

15.3.4 红外谱图解析示例251

15.4 红外光谱仪与实验技术简介252

15.4.1 色散型红外光谱仪252

15.4.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252

15.4.3 红外光谱实验技术简介253

15.4.4 FTIR与其他技术联用254

15.5 红外光谱的应用255

15.5.1 定性分析255

15.5.2 定量分析257

思考题与习题258

第16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260

16.1 核磁共振波谱法导论260

16.1.1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发现260

16.1.2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研究对象260

16.2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261

16.2.1 核磁共振现象的产生261

16.2.2 化学位移263

16.2.3 自旋-自旋偶合265

16.3 核磁共振氢谱及图谱解析267

16.3.1 影响氢核化学位移的因素267

16.3.2 核磁共振氢谱解析的基本步骤与实例269

16.4 核磁共振波谱仪270

16.4.1 连续波核磁共振波谱仪270

16.4.2 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271

16.5 核磁共振碳谱与二维谱简介271

16.5.1 核磁共振碳谱271

16.5.2 二维核磁共振碳谱273

16.6 核磁共振技术应用273

16.6.1 结构鉴定274

16.6.2 定量分析274

思考题与习题274

第17章 电化学分析法276

17.1 电化学分析法导论276

17.1.1 电化学分析的基本装置276

17.1.2 电化学分析法的分类及特点277

17.2 电位分析法277

17.2.1 电位分析法的概述277

17.2.2 电位分析法的理论依据278

17.2.3 电位分析法的电极278

17.2.4 电位分析法及其应用282

17.3 电解与库仑分析法285

17.3.1 电解分析法285

17.3.2 库仑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与应用285

17.4 伏安法与极谱分析法288

17.4.1 极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与应用288

17.4.2 伏安法的基本原理与应用291

17.5 电化学分析的新方法291

17.5.1 化学修饰电极291

17.5.2 生物电化学传感器292

17.5.3 微纳米电化学292

17.5.4 联用技术293

思考题与习题293

第18章 色谱分析法基础294

18.1 引言294

18.1.1 色谱法的产生和发展294

18.1.2 色谱分析法的分类294

18.1.3 色谱法的特点295

18.2 色谱法基本理论296

18.2.1 色谱图及有关术语296

18.2.2 色谱分离相关的一些参数298

18.2.3 色谱分析的基本理论300

18.3 定性定量分析304

18.3.1 定性分析304

18.3.2 定量分析305

思考题与习题308

第19章 气相与液相色谱法309

19.1 气相色谱法309

19.1.1 气相色谱法的特点309

19.1.2 气相色谱仪简介309

19.1.3 气相色谱分析主要流程317

19.1.4 气相色谱应用实例318

19.2 高效液相色谱法320

19.2.1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320

19.2.2 高效液相色谱仪简介321

19.2.3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主要流程326

19.2.4 高效液相色谱应用实例327

19.3 气-质联用仪和液-质联用仪简介328

思考题与习题328

第20章 其他分析方法简介329

20.1 质谱分析法329

20.1.1 概述329

20.1.2 质谱仪329

20.1.3 质谱分析过程、原理及应用331

20.2 热分析与有机元素分析332

20.2.1 概述332

20.2.2 热重法332

20.2.3 差热分析法334

20.2.4 差示扫描量热法336

20.2.5 有机元素分析337

20.3 生物分析338

20.3.1 生物分析概述338

20.3.2 生物分子的结构340

20.3.3 生物分析技术简介343

20.4 药物分析346

20.4.1 药物分析概述346

20.4.2 药物分析检验的一般方法348

20.4.3 典型药物分析方法示例349

20.5 环境分析351

20.5.1 概述351

20.5.2 环境分析的取样352

20.5.3 环境标准355

20.6 食品分析357

20.6.1 食品分析概述357

20.6.2 食品分析检验的一般方法358

20.6.3 食品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360

20.6.4 食品成分检验及安全热点物质测定361

20.7 材料分析363

20.7.1 材料分析概述363

20.7.2 材料分析检验的一般方法363

思考题与习题366

参考文献368

附录369

附录1 弱酸及其共轭碱在水中的解离常数(25℃,I=0)369

附录2 常用缓冲溶液371

附录3 部分配合物的形成常数(18~25℃)371

附录4 部分氨羧配合物的形成常数(18~25℃,I=0.1mol/L)373

附录5 EDTA的lgαγ(H)值374

附录6 某些配合剂的lgαL(H)值375

附录7 部分氧化还原电对的标准电极电位E?(φ?)375

附录8 难溶化合物的活度积(18~25℃,I=0)377

附录9 国际相对原子质量(1997年)379

附录10 部分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380

附录11 常用于校正背景的非共振吸收线(nm)384

附录12 常见的质谱特征离子38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