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统区文学传播形态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国统区文学传播形态
  • 赵凌河主编 著
  • 出版社: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 ISBN:7205061229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07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23页
  • 主题词:国民党统治区-现代文学-文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国统区文学传播形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绪论:现代性视域中的国统区文学与传播1

一、范式的转换:传播与文学的跨学科研究2

二、现代性图景:国统区文化地图测绘6

上篇14

第一章 国统区文学的发生发展与媒介资源14

第一节 国统区文学的载体与现代媒介传播15

一、纸媒介的繁荣与传播信息的丰富15

二、电子媒介的勃兴与传播时空的拓展19

第二节 国统区文学的语境与传播的外部控制23

一、社会文化背景的制约控制23

二、经济景况的影响控制26

三、政府权力的干预控制28

第三节 国统区文学的独特存在与传播的内部控制31

一、战争制约下的国统区文学31

二、现代传播媒介对国统区文学的改造35

三、国统区文学对传播媒介存在状态的影响43

第二章 国统区文学的战争现代性传播理念46

第一节 战争现代性传播观念的型塑47

一、战时暴力极权与现代传播技术的操控47

二、国家统制与传播机制的整合48

第二节 国统区传播观念的军事化秩序53

一、战时文化理念的绝对化表述53

二、高度组织的军事集群化55

三、迅捷有效的军需运输线57

第三节 作为宣传机器的战争文学意识59

一、文学宣传鼓动功能的强化59

二、内在自律性向外在工具性的转换61

三、二元敌对的战争思维模式的型构64

第三章 国统区文学传播的空间媒介化样态69

第一节 战争·身份·公共领域69

一、战争与传播主体多重身份的认同69

二、文学公共领域向政治公共领域的转换74

三、民族国家想象的趋同表达79

第二节 空间·传媒·巨型叙事83

一、文学巨型叙事与国家空间的生产83

二、“缺席”向“在场”的传播空间拓殖89

第三节 文化统制的规训策略98

一、文学的大众化与多数群体的策动98

二、化大众:阶级意识的置换与民族精神的重塑103

第四章 国统区文学诉求的媒介传播方式109

第一节 报纸副刊的时空优势传播109

一、短、频、快的权威言说109

二、文艺争鸣的即时性战场111

三、文学写作的编辑引导113

四、读者信箱的互动式传播116

第二节 文学期刊的文化增殖传播118

一、阶段性发展与地域性繁荣118

二、编辑理念的“民间立场”与“俗文学”效应120

三、文学期刊的范式与文学传播的万象122

四、阅读群落的明确指向与文学期刊的凝聚力125

第三节 文学图书出版的控制传播127

一、出版中心区域的游移与散布127

二、出版传播主动权的争夺130

三、图书传播内容的丰富广博133

第四节 口头文学的大众传播135

一、“旧瓶装新酒”的通俗化传播135

二、“说”与“唱”的民间艺术样态138

三、接受的欣赏性与传播的广泛性140

第五章 国统区文学叙事的文本传播形态144

第一节 民族想象泛化的小说传播144

一、民族国家“共同体”精神的承载144

二、传统小说叙事策略的更迭149

三、媒介与小说文本的共生共衍153

第二节 此唱彼和的诗歌传播157

一、民族解放战歌的广延性传播157

二、传播者主体意识的现实性诗思161

三、七月诗派的战时大众化传播163

四、现代主义诗艺的障碍传播166

第三节 轻骑兵式的散文传播170

一、媒体的推波助澜与散文舆论功能的强化170

二、传播主体的普遍参与和散文品格的浓墨重彩173

三、民众期待的热情与报告文学的繁荣176

四、《野草》与“鲁迅风”杂文文体的继承179

第四节 文学论争中的文学理论传播181

一、文学论争的动态性传播181

二、承续性传播行为与体性论184

三、“与抗战无关论”的“沉默的螺旋”效应186

四、《讲话》的“意见领袖”导向作用189

五、自由主义文艺观的“休眠效果”194

下篇198

第一章 鸳鸯蝴蝶派:现代文学的市场生产模式198

第一节 世俗社会的文学消费199

一、“小报”与廉价的文化市场199

二、游戏文字与市民的情感消费201

第二节 大众消费的精神快餐203

一、大量生产的商业化写作203

二、大量消费的洋场俗趣206

三、大量传播的可读性、情节性、易传性208

第三节 兴也副刊,衰也副刊211

一、“居中偏左,遇礁即避”211

二、“读者滋味”的“调剂”213

三、通俗文本叙事的兴衰215

第二章 《战国策》:战时期刊的战争策略219

第一节 战时“体相”与民族国家想象219

一、现代战争与民族意识219

二、强国梦想与民族文学表征224

第二节 崇尚强力的文化政治美学227

一、强力民族性格的打造227

二、战争美学的因袭与重释231

第三节 《野玫瑰》的传播效应235

一、“英雄意志”的推崇与批判235

二、“政府行为”与“公众行为”的对抗238

第三章 主观战斗精神:作为一种理论批评的文学思想传播241

第一节 “五四”新文学的传承性传播241

一、传承“五四”文学传统241

二、坚守鲁迅文化精神245

第二节 《七月》与《希望》的群体传播247

一、“神圣的火线”的同人杂志247

二、“激情与痛苦”的群体抒写250

第三节 “主观战斗精神”的内向性传播252

一、“自我扩张”的主体性认知252

二、“主观精神作用”的摄取和燃烧256

第四节 胡风文艺思想的对抗性传播259

一、传播主体的倔强与偏执259

二、“集团”传播的负面效应262

三、“意图谬误”与接受的理解歧义264

第四章 《华威先生》:讽刺小说的“别样呼喊”266

第一节 战时的社会控制机制与讽刺小说的传播266

一、忧患意识的弥散与社会审美的期待266

二、报纸期刊的传播载体与小说文本的时事化倾向269

三、传播空间的流散与雅俗兼容的受众审美取向271

第二节 战时文化选择与小说的暴露讽刺言说273

一、战时社会畸态与小说文本的框定273

二、战时文化传播与小说的叙事方式275

第三节 战争思维模式与暴露讽刺小说的传播反馈276

一、“歌颂”与“暴露”的不同文化规范论辩276

二、信息解码与文学自律的调整280

第五章 《屈原》:历史的政治戏剧化与轰动效应283

第一节 历史隐喻与政治激情283

一、历史的翻译与现实的阐释283

二、“谨遵将令”的创作意旨285

三、“夫子自道”的个性表达288

四、“天才式”的激情写作291

第二节 轰动效应:从舞台空间到媒介空间294

一、“爆炸了吧”的舞台演出效果294

二、媒体策动的群情“唱和”296

第三节 历史精神与史诗同构298

一、古为今用、借古讽今的“历史精神”298

二、“史”与“诗”的异质同构301

后记30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