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苏联社会主义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苏联社会主义研究
  • 吴恩远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35471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31页
  • 文件大小:59MB
  • 文件页数:348页
  • 主题词:社会主义-研究-苏联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苏联社会主义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布尔什维克的建党活动与第二国际1

一 布尔什维克建党的历史背景1

(一)国际背景1

(二)国内背景6

二 布尔什维克党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15

(一)列宁扬弃了俄国根深蒂固的民粹主义思想16

(二)同俄国党内的孟什维主义进行不懈斗争21

(三)与“经济派”的斗争24

(四)与合法马克思主义的斗争29

(五)与崩得派、无政府主义及“取消派”、“召回派”、“造神派”的斗争30

三 布尔什维克党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36

(一)“一国胜利论”的理论创新及实践意义37

(二)正确理解列宁主义的时代性41

第二章 十月革命44

一 十月革命发生的背景44

(一)十月革命“阴谋”说44

(二)十月革命“早产”说47

(三)十月革命是符合历史必然性的伟大事件49

二 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60

(一)十月革命对俄国社会发展的影响60

(二)十月革命的国际影响71

第三章 新经济政策76

一 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76

(一)新经济政策是为应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危机而提出77

(二)新经济政策是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社会主义认识深化的结果78

(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时间79

二 如何理解列宁对“社会主义”看法的改变80

(一)认为是列宁对社会主义认识全盘性、整体性的改变81

(二)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策略,并非改变社会主义性质82

(三)列宁对社会主义与商品货币、市场经济关系认识的变化85

三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87

(一)新经济政策是一种退却、让步和迂回88

(二)是以社会主义为理想的间接过渡90

(三)应从多方面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实质92

四 新经济政策取消的原因93

(一)是否由于体制原因而中止94

(二)是否因意识形态争论而中止96

(三)是否是多种原因造成的98

(四)是否是以斯大林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造成的99

(五)新经济政策中止是苏俄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101

第四章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103

一 争论产生的背景及过程103

(一)与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等的争论104

(二)斯大林与布哈林的争论107

二 争论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16

三 关于肃反扩大化117

(一)肃反问题产生的原因117

(二)肃反的人数119

四 对苏共二三十年代党内斗争评价的不同观点122

(一)斯大林运用权力达到目的122

(二)斯大林获胜的合理性及体制的弊端124

(三)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方案更符合当时苏联国情125

(四)俄罗斯学者的新认识127

五 关于苏共二三十年代党内斗争的思考130

(一)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评价历史130

(二)用唯物史观研究历史、理解历史132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观点134

(四)用实践检验真理135

第五章 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与社会现代化137

一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制定137

(一)推行工业化的背景——粮食收购危机137

(二)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139

二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140

(一)农业集体化方针的制定140

(二)推行全盘农业集体化141

三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建设的开展142

(一)五年计划的执行情况142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成就143

(三)工业化中的问题146

四 苏联的社会发展148

(一)劳动人民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149

(二)苏联的文化生活150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152

五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问题154

(一)国家动员型社会体制的形成154

(二)国家计划经济体制154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倾向155

第六章 赫鲁晓夫与苏共二十大156

一 苏共二十大召开的背景156

(一)“非斯大林化”进程156

(二)贝利亚提出的改革方案159

(三)赫鲁晓夫与马林科夫、贝利亚等人的斗争160

二 秘密报告的形成过程167

(一)报告的“赫鲁晓夫痕迹”167

(二)关于报告形成的争论171

(三)关于报告人人选的问题172

(四)秘密报告的最终文本形成非常晚177

三 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内容181

(一)关于“列宁遗嘱”181

(二)关于“大清洗”184

(三)关于卫国战争中斯大林的错误186

(四)赫鲁晓夫报告与“非斯大林化”进程188

四 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影响及其后果193

(一)二十大及秘密报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193

(二)二十大及秘密报告的消极影响195

(三)国际共运的分裂201

第七章 戈尔巴乔夫及其改革评价206

一 对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的总体看法206

(一)俄罗斯各派如何看待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的关系207

(二)西方政界与学者对戈尔巴乔夫及其改革的看法213

(三)中国学界与政界对戈尔巴乔夫及其改革的看法217

二 对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的评价220

(一)苏联经济体制存在问题但并非不可以改变220

(二)经济改革失败在于没有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优先位置222

(三)“加速发展战略”的失误223

三 对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评价228

(一)“公开性”、“民主化”的政治改革导致社会动荡228

(二)全盘否定苏共历史对苏共丧失领导地位的影响230

(三)干部改革制度的失误232

(四)推行“民主社会主义”路线的恶果238

四 对戈尔巴乔夫军事改革的评价239

五 对戈尔巴乔夫民族政策的评价242

(一)民族离心倾向的形成242

(二)忽视苏联潜在的民族危机246

六 对戈尔巴乔夫外交政策的评价249

(一)西方政要与国内民众的相悖评价249

(二)西方的压力是苏联瓦解的重要原因251

(三)对戈尔巴乔夫个人素养与品质的剖析254

第八章 苏共与外国政党关系260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政党关系260

(一)十月革命与欧洲革命的关系260

(二)共产国际时期263

二 战后苏共与外国政党的关系273

(一)战后国际形势与苏共的对外政策总特征274

(二)关于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274

(三)苏共与东欧其他国家各政党的关系276

(四)关于苏南关系284

三 苏共二十大后苏共与其他国家政党的关系287

(一)对苏共二十大路线的认识288

(二)苏共二十大对党际关系的影响289

(三)苏共二十大以后的苏共与西欧政党的关系294

参考文献301

学术索引32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