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棉花栽培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47815168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1220页
- 文件大小:243MB
- 文件页数:1281页
- 主题词:棉花-栽培技术-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棉花栽培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中国的棉花生产1
第一章 中国棉花生产60年1
第一节 中国棉花生产发展60年1
一、总产增加1
二、面积波动3
三、单产提高4
四、棉花生产发展的特点5
五、棉花生产发展的贡献6
第二节 中国棉花生产发展的基本经验7
一、依靠党的领导,政府重视,政策支持7
二、依靠增加投入,改善生产条件13
三、依靠科学植棉,提高管理水平15
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粮棉双丰收25
五、依靠勤劳人民,建设中国棉花文化28
六、发展棉花科技,努力实现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28
第三节 全球棉花生产60年28
一、全球棉属种及其种植比例28
二、全球棉花种植和消费分布29
三、全球棉花生产状况及变化30
四、全球棉花价格变化34
五、棉业展望36
第四节 棉花纤维与化学纤维关系37
一、棉花纤维和化学纤维产量增长加快37
二、棉纤维与化学纤维将长期共存38
参考文献38
第二章 我国棉花生产发展简史40
第一节 古代棉花生产发展40
第二节 古代植棉技术43
第三节 近代棉产改进工作45
第四节 近代棉产科技工作49
一、品种49
二、栽培50
三、病虫害防治51
四、农药研制52
五、农具52
六、纤维研究53
七、分级检验53
八、基础理论及其他方面研究53
参考文献54
第三章 棉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55
第一节 植棉业经济55
一、棉花生产经济55
二、棉种业经济59
三、棉副产品经济59
第二节 棉花收购、加工流通经济60
第三节 棉花纺织业经济61
一、棉纺织业经济发展加快61
二、棉纺织业在全国工业中的地位62
三、棉纺织品出口在全国对外出口贸易中的地位63
第四节 棉花产业经济特点63
一、棉花产业的链条长,产业之问的关联度高63
二、棉花产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64
参考文献65
第四章 我国的棉区66
第一节 全国棉花生产分布概况66
一、棉花种植分布现状66
二、棉区布局和结构转移67
三、集中产棉地区和产棉大县(市、区)68
第二节 棉花生产区域的划分69
一、五大棉区划分概况69
二、棉区划分的依据73
三、棉花熟性生态区的划分73
四、主产棉区水资源77
第三节 全国棉区分区论述77
一、华南棉区77
二、长江流域棉区78
三、黄河流域棉区82
四、辽河流域棉区85
五、西北内陆棉区86
参考文献91
附表1全国五大棉区的热量资源92
附表2全国五大棉区的降水资源95
附表3全国五大棉区的日照条件98
第二篇 棉花栽培的生物学基础101
第五章 棉花的根系建成和生理功能101
第一节 棉花根系的形态结构与功能101
一、根系的形态101
二、根的组织结构103
第二节 棉花根系的建成和生理活性110
一、根系建成过程110
二、根系动态分布112
三、根系生理活性112
参考文献113
第六章 棉花的茎和分枝115
第一节 棉花的主茎形态、结构和生长115
一、主茎顶芽的分化115
二、主茎的分化115
三、主茎的形态和结构116
四、主茎的生长120
第二节 棉花的腋芽分化发育和分枝习性121
一、腋芽的分化121
二、腋芽的发育122
三、主茎腋芽的分枝习性和诱导122
第三节 棉花的分枝形态和类型123
一、果枝和叶枝的形态123
二、果枝的类型与株型124
三、分枝的生长125
参考文献126
第七章 棉花的叶和叶生理128
第一节 棉叶的形态和结构128
一、叶原基的分化128
二、叶的形态129
三、叶的结构131
第二节 棉叶的生长和分组133
一、叶的生长133
二、叶面积的细分及其生物学意义136
第三节 棉叶的光合和其他生理功能137
一、光合作用137
二、透光系数与光合性能138
三、叶片的负载能力140
四、叶片养分运输和分配141
五、光合产物的积累和分配142
六、棉叶的其他生理功能142
参考文献143
第八章 棉花生殖器官的发育145
第一节 蕾的分化与发育145
一、花芽分化过程145
二、蕾的生长发育148
三、现蕾开花规律148
四、主茎叶与果节的同伸关系149
第二节 开花受精149
一、花的构造及其发育149
二、开花和受精153
第三节 棉铃的形态结构及其生长发育153
一、棉铃的形态153
二、铃壳和铃柄的结构154
三、棉铃的发育156
四、棉铃的室数157
五、三桃的划分与成铃时空分布158
六、棉铃发育过程中的物质代谢生理159
第四节 棉籽的形态结构及其生长发育160
一、棉籽的形态结构160
二、棉籽的发育与生长162
三、种子质量及其活力164
四、棉籽萌发及其生理活性165
第五节 棉纤维的形态结构及其发育形成166
一、棉纤维的形态和结构166
二、纤维的分化和形成169
三、棉纤维的经济性状175
参考文献177
第九章 棉花生长发育特性及与环境的关系179
第一节 棉花无限生长习性179
一、无限生长习性179
二、营养生长、生殖生长的重叠和并进特性180
第二节 棉花喜温特性181
一、种子萌发、出苗与温度的关系181
二、根系生长与温度的关系182
三、茎、叶生长与温度的关系182
四、花器官发育与温度的关系182
五、温度与纤维生长的关系185
六、棉株的生理代谢与温度的关系186
第三节 棉花好光特性187
一、棉花的光合作用187
二、光照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189
三、棉花的光能利用193
第四节 棉花耐旱、耐盐碱、耐涝特性196
一、耐旱性196
二、耐盐性199
三、耐涝性202
第五节 棉花的生育期和生育进程203
一、生育期203
二、生育进程与产量、品质形成的关系205
参考文献206
第十章 棉花蕾铃脱落与控制209
第一节 棉花蕾铃脱落一般规律209
一、蕾铃脱落比例209
二、蕾铃脱落部位210
三、蕾铃脱落时间211
第二节 棉花蕾铃脱落原因212
一、生理脱落212
二、病虫危害217
三、机械损伤218
第三节 防止蕾铃脱落的途径218
一、肥水调控218
二、整枝218
三、化学调控218
四、防治病虫害219
五、其他措施219
参考文献220
第三篇 棉属分类与棉花栽培品种的商品利用222
第十一章 棉属分类和栽培种222
第一节 棉属植物的基本特征222
一、形态学特征222
二、细胞学特征223
第二节 棉属分类学224
一、两大分类体系224
二、棉属分类学研究简史225
三、棉属分类研究的最新进展228
第三节 栽培种的分类与地理分布232
一、旧世界栽培种的分类与地理分布232
二、新世界栽培棉种的分类与地理分布233
三、栽培种的起源与演化235
参考文献237
第十二章 棉花商品品种的合理利用与科学引种238
第一节 我国棉花品种的演变和更新换代238
一、草棉品种的引进和演变238
二、亚洲棉品种的引进和演变238
三、陆地棉的引进和演变239
四、海岛棉的引进和演变240
五、短季棉的引进和演变241
第二节 棉花新品种的功能243
一、提高单产243
二、改善品质243
三、增强抗病性244
四、提高抗虫性244
五、提高熟性244
第三节 商品棉花品种的类型划分244
一、按熟性和生育期划分245
二、按抗逆性划分245
三、按纤维品质划分246
四、按纤维颜色划分247
五、按果枝类型划分247
六、按果枝长短划分248
七、按棉株形状划分248
八、按叶形划分248
九、按杂交种F1代划分249
十、按棉酚含量划分249
第四节 棉花商品品种的利用原则249
一、必须遵循品种的审定(认定)原则250
二、必须遵循品种的生态区域种植原则250
三、必须遵循品种的熟性原则251
四、必须遵循品种的告知原则251
五、注意品种的抗病性,防止病害传播251
六、购买商品种子注意事项251
第五节 棉花引种的一般规律252
一、引进品种必须通过相应程序252
二、同一棉区内引种的一般规律252
三、纬度相同或相近地区引种的一般规律253
四、不同栽培条件下引种的一般规律253
五、不同耕作制度下引种的一般规律254
参考文献254
第十三章 棉花良种繁育255
第一节 棉花良种标准255
一、优良品种标准255
二、优质种子标准256
第二节 棉花良种繁育技术258
一、棉花原种生产技术259
二、大田用种生产技术262
三、棉花杂交种制种技术263
四、棉花良种繁育的关键技术265
参考文献270
第四篇 棉区土壤及改良和培肥271
第十四章 棉区土壤与低产田改良271
第一节 棉区主要土壤271
一、潮土271
二、砂姜黑土275
三、盐土和碱土276
四、黄棕壤279
五、黄褐土280
六、棕壤282
七、褐土283
八、紫色土285
九、红壤285
十、灰漠土286
十一、棕漠土287
十二、水稻土288
十三、灌淤土290
十四、灌漠土291
第二节 低产棉田土壤的改良利用292
一、盐碱地的改良与利用292
二、丘陵岗坡地棉田的改良利用300
参考文献300
第十五章 棉田土壤培肥302
第一节 棉花高产对土壤肥力的要求302
一、土壤肥力与棉花产量的关系302
二、高产棉田的土壤肥力标准303
第二节 棉田土壤培肥的主要措施304
一、深耕改土304
二、发展棉田绿肥304
三、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306
四、合理增施化肥,无机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307
五、实行合理的轮(间、套)作倒茬307
参考文献308
第五篇 中国棉区的种植制度309
第十六章 中国棉区种植制度的变革309
第一节 种植制度概念309
一、棉区种植制度309
二、棉田种植模式309
三、棉田种植方式310
四、棉田种植制度310
第二节 我国棉区种植制度的发展311
一、我国棉田种植制度发展状况311
二、长江流域棉区棉田种植制度演变312
三、黄河流域棉区棉田种植制度演变313
四、西北内陆棉区棉田种植制度演变315
五、辽河流域棉区棉田种植制度演变316
六、我国棉田种植制度发展特点316
第三节 棉田种植制度变革的依据和原则318
一、棉田种植制度变革的依据和动力318
二、棉田种植制度变革的几个原则321
第四节 棉田间、套、复种栽培策略322
一、组合、品种选择322
二、田间结构配置322
三、争时促早323
四、田间管理324
五、防治病虫324
六、化学调控324
参考文献325
第十七章 棉麦、棉油两熟种植(套种、接种)326
第一节 长江流域棉区棉、麦(油菜)两熟种植326
一、麦套移栽(种)棉花326
二、油菜后移栽棉花330
三、麦后移栽棉花332
四、麦(油菜)后直播棉花333
第二节 黄河流域棉区棉花、小麦两熟种植334
一、麦套春棉335
二、麦套夏棉338
参考文献340
第十八章 棉田多熟间作套种341
第一节 长江流域棉区棉田间作套种341
一、棉田同季两熟间作341
二、棉田三熟以上间作套种348
三、粮、棉、饲三元种植350
第二节 黄河流域棉区棉田间作套种352
一、棉田两熟间作352
二、棉田两熟套种355
三、棉田三熟以上间作套种357
第三节 西北内陆棉区棉田间作套种358
一、棉田套种358
二、棉田间作360
参考文献360
第十九章 棉田轮作换茬362
第一节 轮作换茬的作用362
一、充分利用土壤养分362
二、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362
三、减轻病虫害364
四、防除田间杂草364
第二节 长江流域棉区棉田轮作换茬365
一、棉花连作,冬作物换茬365
二、稻、棉水旱复种轮作366
三、棉花与旱粮轮作368
第三节 黄河流域棉区轮作换茬370
第四节 西北内陆棉区一熟轮作371
第五节 辽河流域棉区一熟轮作373
参考文献374
第六篇 中国棉花高产优质栽培的理论基础376
第二十章 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形成的相关规律376
第一节 棉花优质高产与气候条件376
一、热量条件与优质高产376
二、光照环境与优质高产378
三、降水与优质高产380
四、气温、日照、降雨与产量381
第二节 棉花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基本规律381
一、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基本规律382
二、不同生育期群体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和器官形成的关系386
第三节 生物学产量与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的关系389
一、生物学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的含义389
二、经济产量、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的关系390
第四节 环境条件对棉纤维品质形成的效应392
一、外界因子对纤维品质的效应概述393
二、温度对纤维品质的影响394
三、光照对纤维品质的影响395
四、水分对纤维品质的影响396
五、农艺措施对纤维品质的影响396
六、营养元素对纤维品质的影响397
参考文献398
第二十一章 棉花高光效群体结构与合理密植401
第一节 棉花群体结构与光合生产系统401
一、群体结构的概念401
二、光合生产系统403
第二节 棉花群体结构的构成因素409
一、密度和行株距配置409
二、叶系和叶面积系数410
三、株型体系411
四、铃叶比及库源关系412
五、根系活力412
第三节 棉花合理群体结构的适宜指标412
一、适宜的叶面积系数及叶系配置412
二、株型体系418
三、铃叶比与库源关系423
四、根系活力与高光效群体结构428
第四节 棉花群体结构类型及合理密植431
一、全国棉花种植密度的演变431
二、群体结构类型432
三、合理密植434
参考文献438
第二十二章 棉花产量构成和优化成铃441
第一节 棉花的产量结构441
一、产量构成基本因素对皮棉产量的影响441
二、铃数和单铃重的构成因素446
第二节 棉花成铃特点和产量品质的时空分布447
一、棉花开花结铃顺序447
二、棉花的成铃率448
三、棉花成铃空间分布的多样性449
第三节 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的时空分布451
一、铃重、衣分和纤维品质的时间分布451
二、铃重、衣分和纤维品质的空间分布456
第四节 优化成铃与棉花优质高产459
一、优化成铃栽培理论的提出和发展459
二、优化成铃栽培的主要内容461
参考文献467
第二十三章 棉花产量和品质形成中的协同关系469
第一节 棉花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协同关系469
一、棉花生长发育环境条件的概述469
二、协调棉花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470
三、盐碱逆境棉花栽培若干理论474
第二节 棉花群体与个体的协同关系477
一、棉花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概述478
二、棉花个体和群体的动态变化479
第三节 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协同关系482
一、对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关系的认识482
二、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关系的协调483
第四节 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协同关系485
一、地上部与地下部关系的指标485
二、地上部与地下部关系对棉花熟相的影响487
三、壮根的技术途径490
第五节 棉花与间、套作物的协同关系492
一、把握好棉田间作套种的发展趋势492
二、缓解作物共生期间的相互影响493
三、重视生态效益,生产绿色产品493
参考文献494
第二十四章 棉、麦两熟种植的生态生理497
第一节 棉、麦两熟种植的发展497
一、棉、麦两熟制的发展历程497
二、棉、麦两熟周年产出及其增产效果498
三、棉、麦两熟的效益分析502
四、棉、麦两熟的发展和增产增效的主要原因503
第二节 棉、麦两熟的生态特点505
一、共生期光效应505
二、共生期热量效应511
三、共生期水分和营养效应517
第三节 套种(栽)棉花的栽培生理特点519
一、套种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519
二、套种棉花根系吸收活力的变化特点521
三、套种对棉叶光合作用的影响522
第四节 棉、麦两熟生产的基本原则522
一、品种配套原则523
二、配置方式适宜和规范原则523
三、促进早发早熟栽培原则523
四、管理轻简化和机械化原则524
五、前后茬口兼顾和小麦“三足补一晚”原则524
参考文献524
第七篇 棉花生产管理决策支持和长势监测527
第二十五章 棉花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和生产管理专家系统527
第一节 棉花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527
一、棉花生长发育模拟模型527
二、棉花生长发育模拟模型原理与方法530
三、棉花生长发育模拟模型的应用537
第二节 棉花生产管理专家系统538
一、棉花生产管理专家系统的实现538
二、棉花生产管理专家系统的应用前景540
参考文献541
第二十六章 棉田精准管理技术及应用543
第一节 棉田精准管理技术原理543
一、棉花长势精准监测技术543
二、棉田土壤水分精准灌溉预报技术547
三、棉田土壤养分资源综合管理与精准施肥547
第二节 棉田精准管理技术的研究进展548
一、棉花长势精准监测技术548
二、棉田土壤水分精准灌溉预报技术551
三、棉田土壤养分资源综合管理与精准施肥的研究558
第三节 棉田精准管理技术的应用效果和展望560
一、棉花长势精准监测技术应用效果和展望560
二、棉田土壤水分精准灌溉技术及自动灌溉应用与展望561
三、棉田土壤养分资源综合管理与精准施肥技术应用效果和展望563
四、棉田精准管理主要技术的集成565
参考文献567
第二十七章 棉花长势监测预警技术569
第一节 中国棉花长势监测系统组成569
一、信息采集系统569
二、数据和信息加工系统571
三、数据和信息综合诊断系统572
四、数据和信息发布系统573
第二节 中国棉花生长指数研究与应用573
一、中国棉花生长指数指示性状指标574
二、中国棉花生长指数模型的理论验证575
三、中国棉花生长指数指示性状空间变异特征577
四、CCGI在棉花长势监测中应用579
参考文献581
第八篇 中国棉花栽培调控的理论和技术途径582
第二十八章 棉花育苗移栽582
第一节 育苗移栽的发展及技术效应582
一、育苗移栽发展简史582
二、育苗移栽的增产效应583
三、育苗移栽应用585
第二节 育苗移栽棉花的生态效应586
一、育苗移栽棉田的生态效应586
二、育苗移栽棉花的生物学效应589
三、育苗移栽棉花早熟增产的生理效应594
第三节 棉花育苗移栽高产优质栽培技术600
一、育苗技术600
二、苗床管理602
三、移栽技术605
四、栽后管理608
第四节 移栽地膜棉花早熟高产原理及配套栽培技术609
一、移栽地膜棉的增产效应610
二、移栽地膜棉的增产机理610
三、移栽地膜棉配套栽培技术613
第五节 轻简育苗移栽新技术614
一、基质育苗614
二、穴盘育苗617
三、水浮育苗618
四、其他育苗技术620
参考文献620
第二十九章 棉花地膜覆盖栽培623
第一节 地膜覆盖棉田的生态结构和特征623
一、地膜覆盖棉田生态系统结构624
二、地膜覆盖棉田生态子系统特征624
第二节 地膜覆盖棉田的生态效应627
一、地膜覆盖土壤增温效应627
二、地膜覆盖土壤水分效应632
三、地膜覆盖的增光效应635
四、地膜覆盖对棉田土壤的改善635
第三节 地膜覆盖棉花的增产优质效应639
一、促根效应639
二、早发早熟效应641
三、高光合效应645
四、增产和改善品质效应647
第四节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649
一、地膜的种类和性能649
二、覆膜和播种651
三、揭膜技术654
四、栽培管理655
第五节 残膜污染及其治理658
一、棉田残留地膜状况658
二、残膜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659
三、残膜对作物出苗和根系生长的影响660
四、残膜对产量的影响660
五、治理残膜污染的主要措施661
参考文献662
第三十章 棉花化学调控664
第一节 棉花主要生长调节剂664
一、生长调节剂的种类664
二、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机理和效果665
第二节 缩节胺化学调控的生理效应及其影响665
一、缩节胺化学调控的生理效应666
二、对苗期生长的影响670
三、协调个体发育与群体建成671
四、协调地下部与地上部关系675
五、优化成铃、提高产量和品质677
六、提高抗、耐逆境能力684
第三节 棉花化学调控技术686
一、缩节胺化学调控技术686
二、矮壮素化学调控技术694
第四节 棉花化学催熟与脱叶技术698
一、棉铃的开裂和棉叶的脱落698
二、化学催熟和脱叶的原理及效果699
三、常用化学催熟剂和脱叶剂的种类及其特点700
四、影响化学催熟剂和脱叶剂效果的因素701
五、化学催熟剂和脱叶剂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702
六、化学催熟剂和脱叶剂的应用技术705
参考文献706
第三十一章 棉花营养与施肥709
第一节 棉花营养生理709
一、矿质营养元素对棉花的作用709
二、棉花营养诊断715
第二节 棉花的营养和需肥特点721
一、不同生育时期营养需求及养分吸收动态721
二、不同生育时期氮、磷、钾的吸收比例723
三、不同产量及施肥水平下的养分吸收总量和比例724
四、氮、磷、钾在棉株各器官的分配725
第三节 棉花施肥技术726
一、有机肥施用技术726
二、氮肥施用效果及技术726
三、磷肥施用效果及技术732
四、钾肥施用效果和技术734
五、棉花氮、磷和氮、磷、钾平衡施用技术736
六、微量元素肥料与稀土施用效果及技术737
第四节 棉花的施肥时期与施肥方法738
一、基肥的施用738
二、种肥的施用739
三、追肥的施用739
第五节 棉花施肥新技术与新型肥料741
一、滴灌施肥741
二、棉田精准变量施肥742
三、缓(控)释肥及其应用743
参考文献745
第三十二章 棉田灌溉与排水750
第一节 棉花的水分生理750
一、水对于棉花的生理生态作用750
二、棉花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和散失755
三、水分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756
四、水分对棉花产量的影响760
第二节 棉花需水量与需水规律761
一、需水量及其与产量的关系761
二、需水规律766
第三节 棉花高效节水灌溉技术771
一、棉花生育期土壤水分条件与生长发育771
二、灌溉时期和方法774
第四节 棉田排水技术787
一、棉田排水的目的和作用787
二、棉田排水标准与排水指标787
三、棉田排水通用工程技术和方法791
四、棉田除涝降渍组合排水技术794
五、棉田防盐、控盐综合排水技术795
参考文献796
第三十三章 棉花叶枝利用与整枝打顶798
第一节 棉花叶枝的分化、生长798
一、棉花叶枝的分化798
二、棉花叶枝的生长799
第二节 棉花叶枝的生理及其功能800
一、叶枝生理800
二、叶枝对生长的影响803
第三节 留叶枝棉花的产量和品质805
一、棉花叶枝产量805
二、叶枝棉的品质808
第四节 叶枝棉简化高产栽培技术808
一、合理密植,增枝减株808
二、合理利用叶枝809
三、增施肥料,平衡施肥809
四、看苗化调809
五、简化中耕809
第五节 叶枝的合理利用809
一、叶枝棉省工和增产效果810
二、留叶枝在“开心棉”栽培上的应用811
三、留叶枝在抗灾应变中的应用811
四、密度对叶枝棉籽棉产量的贡献811
五、留叶枝、去早果枝对棉花源库关系的影响811
第六节 棉株整枝打顶812
一、整枝打顶的作用812
二、整枝打顶技术813
三、化控整枝815
参考文献816
第三十四章 棉花早衰原因及其防治818
第一节 棉花早衰概念与判定指标818
一、棉花早衰概念及类型818
二、棉花早衰的表现和判定指标820
第二节 早衰机制和诱发因素822
一、衰老的机制823
二、早衰的机制823
三、棉株体生理生化变化与早衰828
四、基因调控与早衰829
第三节 控制棉花早衰的技术措施830
一、选择合适的品种830
二、适时整枝831
三、合理耕翻和运筹肥水832
四、适时播种833
参考文献834
第九篇 棉花高产规范化栽培技术837
第三十五章 长江流域棉花高产规范化栽培技术837
第一节 育苗移栽规范837
一、营养钵育苗移栽规范838
二、轻简育苗移栽规范839
第二节 油菜、棉花两熟栽培技术845
一、油菜后移栽棉846
二、油菜后直播棉848
第三节 麦套移栽棉两熟栽培技术849
一、麦套棉的移栽方式和生育指标849
二、麦套棉的田间配置849
三、麦套棉的套种方式850
四、麦套露地移栽棉栽培规范与技术指标851
五、麦套移栽地膜棉栽培技术853
六、简化整枝854
第四节 棉田多熟种植技术855
一、棉花、圆葱套种模式856
二、大蒜、棉花套种模式856
三、荷兰豆、棉花套种模式857
四、西瓜、棉花套种模式858
五、甘蓝、棉花连作模式859
六、马铃薯、棉花套种模式860
参考文献860
第三十六章 黄河流域棉花高产规范化栽培技术862
第一节 棉、麦两熟栽培技术862
一、麦套春棉栽培技术862
二、麦套短季棉栽培技术864
三、麦茬移栽棉花栽培技术866
第二节 旱地棉花栽培技术867
一、旱地棉区气候生态特征与棉花生长发育特点868
二、旱地棉田水分消长与保墒868
三、旱地棉花栽培规范869
第三节 盐碱地棉花栽培技术870
一、盐碱地棉花生长发育特点870
二、盐碱地植棉技术871
三、盐碱地棉花栽培规范874
第四节 特早熟亚区棉花栽培技术875
一、特早熟亚区气候特点875
二、特早熟亚区种植制度876
三、特早熟亚区棉花栽培规范876
第五节 棉花前期套种技术877
一、棉花、西瓜套种877
二、棉花、大蒜套种878
三、棉花、圆葱套种880
四、棉花、马铃薯套种881
五、棉花、绿豆套作882
参考文献883
第三十七章 西北内陆棉区棉花规范化栽培技术884
第一节 “密、矮、早、膜”栽培技术884
一、栽培技术路线884
二、栽培规范885
第二节 膜下滴灌棉花栽培技术888
一、节水灌溉的前景888
二、膜下滴灌技术特点888
三、膜下滴灌栽培规范889
第三节 机采棉栽培技术891
一、机采棉与棉花品种892
二、机采棉配套条件892
三、机采棉农艺技术893
四、化学脱叶894
五、机械采收895
第四节 棉田间作技术896
一、间、套孜然896
二、间作果树896
参考文献897
第三十八章 辽河流域棉花高产规范化栽培技术899
第一节 辽河流域棉区的基本生态条件899
第二节 辽河流域棉花高产栽培技术规范899
一、播前准备899
二、播种和出苗期管理900
三、苗期管理900
四、蕾期管理901
五、花铃期管理901
六、吐絮期管理和收花902
参考文献902
第三十九章 专用棉栽培技术903
第一节 长绒棉栽培技术903
一、技术关键903
二、目标产量903
三、栽培规范903
第二节 有机棉栽培技术905
一、有机棉概念905
二、有机棉生产基本要求906
三、有机棉栽培规范909
参考文献910
第四十章 棉花生长发育指标与障碍诊断912
第一节 棉株形态指标与障碍诊断912
一、苗期诊断912
二、蕾期诊断915
三、花铃期诊断917
四、吐絮期诊断920
第二节 棉花群体指标与障碍诊断922
一、群体均匀度、整齐度指标与障碍诊断922
二、封行程度指标922
三、叶面积指数指标与障碍诊断922
参考文献923
第十篇 棉化病虫草害及其防治925
第四十一章 棉花害虫及其防治925
第一节 棉花主要害虫925
一、棉铃虫925
二、红铃虫928
三、棉叶螨931
四、棉蚜933
五、地老虎936
六、棉盲蝽937
七、烟粉虱939
八、斜纹夜蛾941
第二节 其他棉花害虫942
第三节 棉花害虫的主要天敌946
一、七星瓢虫946
二、龟纹瓢虫947
三、异色瓢虫948
四、小花蝽948
五、姬猎蝽949
六、中华草蛉949
七、拟宽腹螳螂950
八、草间小黑蛛951
九、T纹豹蛛951
十、大眼蝉长蝽952
十一、黑带食蚜蝇952
十二、塔六点蓟马953
十三、胡蜂953
十四、棉铃虫齿唇姬蜂954
十五、中红侧沟茧蜂955
十六、螟蛉悬茧姬蜂955
十七、多胚跳小蜂955
十八、棉蚜茧蜂956
第四节 防治棉花害虫的主要药剂957
一、有机磷类957
二、拟除虫菊酯类958
三、氨基甲酸酯类961
四、特异性昆虫生长调节剂962
五、杀螨剂963
六、其他常用农药964
第五节 棉花害虫综合防治966
一、棉花害虫综合防治措施966
二、棉花害虫分期综合防治措施967
参考文献968
第四十二章 棉花主要病害及其防治970
第一节 枯萎病与黄萎病970
一、发生和分布970
二、病原菌及寄主范围970
三、危害与损失971
四、症状识别972
五、侵染循环与传播途径974
六、致病机理976
七、发病条件977
八、综合防治技术措施978
第二节 苗期病害978
一、危害状况978
二、种类和分布979
三、症状及病原979
四、传染途径和发病条件980
五、苗期病害防治982
第三节 棉铃病害984
一、发生危害概况984
二、种类和分布985
三、症状及病原986
四、发生因素986
五、防治措施988
第四节 茎枯病988
一、分布与危害988
二、发生时期与症状989
三、病原菌989
四、侵染途径与发病条件989
五、防治措施990
第五节 棉花病害综合防治991
一、苗病综合防治措施991
二、枯萎病、黄萎病综合防治措施991
三、铃疫病综合防治措施992
参考文献992
第四十三章 棉田草害及其防治995
第一节 棉田杂草的危害、种类、分布和发生规律995
一、棉田杂草的危害995
二、棉田杂草的种类996
三、棉田杂草的分布1002
四、棉田杂草的发生规律1003
第二节 棉田杂草的综合防治1004
一、农业措施1004
二、生物防治1006
三、棉花品种选择1006
四、化学防治1007
第三节 棉田常见除草剂药害的识别和对策1015
一、药害的类型和症状1015
二、形成药害的主要原因1017
三、防止药害发生的技术措施1017
四、药害发生后的补救措施1018
参考文献1019
第十一篇 棉花的灾害及其预防和救治1020
第四十四章 气象灾害及其预防和救治1020
第一节 旱涝灾害1020
一、旱涝气象成因1021
二、旱涝灾害对棉花的影响1021
三、棉田旱涝预防与减灾1022
第二节 低温冷害与高温热害1023
一、冷害机理1023
二、播后至苗前冷害及其防治1024
三、苗期冷害及其防治1025
四、秋季霜冻及其防治1025
五、延迟型冷害及其防治1025
六、高温热害及其防治1026
第三节 台风灾害1027
一、台风的移动和过境地区1027
二、台风对棉花的危害1028
三、台风的防御1028
四、台风灾害棉田补救措施1029
第四节 冰雹灾害1030
一、雹灾发生特点1030
二、雹灾后棉花受灾症状1030
三、雹灾棉花的生长发育特点1031
四、人工防雹措施1031
五、雹灾棉田的补救措施1032
参考文献1033
第四十五章 生物灾害及其预防和救治1035
第一节 棉花黄萎病的暴发、危害和控制1035
一、棉花黄萎病的暴发和危害1035
二、棉花黄萎病控制技术1036
第二节 棉铃虫的暴发、危害与控制1037
第三节 盲蝽象的暴发、危害与控制1037
一、盲蝽象暴发原因1038
二、盲蝽象的防治1039
参考文献1039
第十二篇 棉花生产机械化1041
一、概述1041
二、棉花生产机械化的功能和效能1042
三、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1043
第四十六章 棉田耕整地机械化1044
第一节 耕地机械化1045
一、耕地作业的农业技术要求1045
二、耕地机具及其作业1045
三、深松机具及其作业1051
第二节 整地机械化1052
一、整地作业的农业技术要求1052
二、整地机械1053
三、整地机械化作业1057
第三节 平地机械化1058
一、平地作业的农业技术要求1059
二、平地机械1059
三、平地机械化作业1062
第四节 开沟筑埂机械化1062
参考文献1063
第四十七章 棉花种植机械化1064
第一节 棉花播种机械化1064
一、机械播种的农艺要求1064
二、棉花播种机的主要类型1065
三、常用棉花播种机的主要结构和工作过程1067
四、棉花机械化播种作业1071
第二节 制钵和移栽机械化1075
一、制钵机械化1076
二、移栽机械化1077
第三节 裸苗移栽机械化1079
一、裸苗移栽机械作业的要求1080
二、裸苗栽植机构造与工作过程1080
三、旱地机械化移栽配套农艺1081
参考文献1081
第四十八章 棉田管理机械化1082
第一节 中耕追肥机械化1082
一、农业技术要求1082
二、中耕追肥机械1083
三、中耕机械作业1085
第二节 灌溉机械化1087
一、沟灌与畦灌机械化1087
二、喷灌机械化1089
三、滴(微)灌机械化1093
第三节 药剂喷施机械化1096
一、农业技术要求1096
二、药剂喷施机械1097
三、药剂喷施机械化作业1102
第四节 棉花机械打顶1104
一、主要技术要求1104
二、主要机型1104
参考文献1105
第四十九章 棉花收获、机采棉加工及清田机械化1106
第一节 棉花收获和机采棉加工机械化1106
一、世界机采棉及其清理加工技术发展概况1106
二、我国机采棉及其清理加工技术试验研究与生产应用发展概况1109
第二节 采棉机械1112
一、机采棉的农业技术要求1112
二、采棉机类型及特点1112
第三节 机械化采棉和机采棉储运1119
一、机械化采棉作业1119
二、机采棉储运1119
第四节 机械化清理与加工1121
一、工艺流程和工作过程1121
二、清理与加工中被忽略的问题1123
第五节 机采棉配套技术1124
一、土地规划及种植技术1124
二、化学脱叶技术1126
三、收购检验方法与标准1128
四、系统工程综合管理技术(外围配套技术)1129
第六节 田间残棉回收和清田机械1129
一、机械农业技术要求1130
二、田间残棉回收和清田机械种类1130
参考文献1137
第十三篇 棉花轧花、检验与副产品的综合利用1139
第五十章 棉花加工1139
第一节 籽棉预处理1139
一、籽棉预处理工艺要求1139
二、籽棉预处理工艺流程1140
三、籽棉清理1140
四、籽棉烘干与加湿1141
五、配棉装置1142
第二节 锯齿轧花1143
一、锯齿轧花工艺要求1143
二、锯齿轧花工艺过程1144
三、锯齿轧花机的分类1144
四、影响锯齿轧花产量、质量的因素1146
五、皮棉清理与共同集棉1149
第三节 皮辊轧花1150
一、冲刀式皮辊轧花机1150
二、滚刀式皮辊轧花机1151
第四节 棉籽剥绒1152
一、短绒与棉籽的分离方法1152
二、锯齿剥绒的工艺要求1152
三、锯齿剥绒的工艺过程1153
四、锯齿剥绒机1153
五、棉籽分道剥绒原则1154
第五节 皮棉打包1155
一、棉包有关规定1155
二、皮棉打包工艺1156
三、6MDY400打包机简介1156
第六节 轧工质量检验1157
一、轧工质量要求1157
二、轧工质量检验方法1158
参考文献1160
第五十一章 棉花纤维检验1161
第一节 棉花科研检验1161
一、取样1161
二、长度测试1162
三、长度整齐度测试1165
四、棉纤维成熟度检验1166
五、棉纤维细度测试1168
六、棉纤维强度测试1171
七、大容量快速棉纤维物理性能测试1173
八、棉花纤维的综合评价1174
第二节 棉花商品检验1175
一、抽样1175
二、类别划分1176
三、品级检验1177
四、长度检验1181
五、回潮率检测1182
六、杂质检测1182
七、棉短绒检验1183
八、异性纤维检验1184
九、原棉疵点检验1186
十、公量检验1186
参考文献1188
第五十二章 棉花副产品的综合利用1189
第一节 棉短绒的利用1189
一、头道绒的利用1189
二、二道绒的利用1190
三、三道绒的利用1190
第二节 棉籽壳的利用1191
一、作食用菌的培养料1192
二、作化工原料1193
第三节 棉籽油的加工与利用1194
一、棉籽制油工艺1195
二、棉籽油的精炼1196
三、棉籽油的质量标准1197
四、棉籽油的综合利用1199
五、棉油脚的利用1202
第四节 棉籽蛋白的加工与利用1202
一、有腺体棉籽饼粕的脱毒与利用1203
二、无腺体棉籽蛋白的利用1208
第五节 棉酚的制备与利用1210
一、棉酚的制备1211
二、棉酚的利用1213
第六节 棉杆的利用1215
第七节 棉枝叶的利用1216
第八节 棉花蜜腺的利用1217
第九节 棉根的利用1217
参考文献1218
后记1219
热门推荐
- 1405104.html
- 2543158.html
- 860396.html
- 1445503.html
- 850081.html
- 496703.html
- 277231.html
- 234882.html
- 3733871.html
- 27638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736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931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247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231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432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431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3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391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830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99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