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
  • 王浩斌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新华出版社
  • ISBN:9787501186068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35页
  • 文件大小:55MB
  • 文件页数:347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思路1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性缺席的根本原因1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理关联2

(三)具体研究思路5

二、研究现状与述评6

(一)国外研究现状与述评6

(二)国内研究现状与述评10

三、研究困境与出路19

(一)研究困境的生成原因19

(二)研究困境的主要体现23

(三)研究出路26

第二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问题29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学科合法性29

(一)概念界定30

(二)确立依据31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研究对象36

(一)“理解马克思主义何以可能?”36

(二)“作为科学理解对象的马克思主义是什么?”40

(三)“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才是科学的理解?”43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基本问题45

(一)概念界定45

(二)确立依据47

(三)理论维度52

第三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研究方法59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学科性质59

(一)概念界定59

(二)学科性质62

(三)学科定位70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研究方法73

(一)概念界定73

(二)确立依据75

(三)创新价值82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判定标准85

(一)概念界定及其研究向度85

(二)判定标准及其理论维度87

第四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研究领域及其比较视域95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美学领域95

(一)审美学语境的马克思主义分析96

(二)美学向度的主要体现99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历史领域105

(一)历史与历史领域的概念诠释106

(二)历史向度的主要体现108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语言领域115

(一)语言以及语言领域的本体论诠释116

(二)语言向度的主要体现118

四、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比较视域125

(一)概念界定125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之比较128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同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之比较132

(四)不同历史情境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之比较136

第五章 新民主主义及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理论成就139

一、形成的历史条件140

(一)理论条件140

(二)时代条件143

(三)社会条件144

二、主要理论贡献146

(一)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解观146

(二)形成了科学的革命型解释范式153

(三)实现了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超越163

三、总体评价174

(一)取得了巨大的理论成就174

(二)不足之处175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创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理论成就177

一、形成的的历史条件177

(一)经验基础177

(二)社会条件178

(三)主体条件179

二、主要理论贡献180

(一)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解观180

(二)形成了科学的改革型解释范式184

(三)实现了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超越193

三、总体评价204

(一)历史功绩204

(二)基本特征205

(三)有待进一步深化206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跨世纪发展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理论成就208

一、形成的历史条件208

(一)时代条件209

(二)理论及方法论基础210

(三)主体条件211

二、主要理论贡献211

(一)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解观212

(二)形成了科学的综合创新型解释范式218

(三)实现了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超越227

三、总体评价238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进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理论成就241

一、形成的历史条件241

(一)时代条件242

(二)理论及方法论基础243

(三)社会条件244

二、主要理论贡献245

(一)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解观245

(二)形成了科学的理性整合型解释范式248

(三)实现了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超越260

三、总体评价270

(一)在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以及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解释成果271

(二)在不断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过程中,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与认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71

第九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理论原则及其理论特色274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理论原则275

(一)“回到马克思”的解释目标诉求与“实事求是”的理论原则275

(二)“如何回到马克思”及“回到哪个马克思”的现实解释困境与“解放思想”的理论原则278

(三)“让马克思走入当代”的实践解释目标诉求与“与时俱进”的理论原则281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理论特色284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主体性:个体主体与社会主体的有机统一284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时代性: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有机统一286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科学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288

(四)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价值性: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有机统一289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基本规律293

(一)概念言说与研究述评293

(二)主要体现与确立依据295

(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301

第十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历史地位及其未来走势303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历史地位304

(一)概念诠释304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的历史地位之历时态透视306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的历史地位之共时态考量311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未来走势314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未来发展的逻辑基础314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未来发展的几种趋势316

结论323

参考文献327

后记33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