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信息经济与产业规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现代信息经济与产业规制
  • 忻展红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3513512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523页
  • 文件大小:125MB
  • 文件页数:550页
  • 主题词:信息经济学-研究;电信-邮电经济-经济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信息经济与产业规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信息经济学与管制经济学综述3

1 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脉络3

1.1 经济学学派总体发展情况3

1.2 西方微观经济学理论发展现状与趋势4

1.2.1 消费者行为与企业行为4

1.2.2 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和不确定性5

1.2.3 市场与政府规制问题6

2 当前信息经济理论的范式与评述7

2.1 主流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历史简述7

2.2 信息部门经济学9

2.3 网络经济学9

2.4 信息社会学10

2.5 信息政治经济学11

3 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内容13

3.1 信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3

3.2 主流微观信息经济学主要研究的问题14

4 信息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问题17

4.1 信息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问题17

4.2 信息经济学中委托代理问题的博弈论分析19

4.3 委托代理理论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和逆向选择问题21

5 信息经济学中的逆向选择与信号传递25

5.1 逆向选择:阿克洛夫与旧车市场模型(Lemons Model)25

5.2 信号传递模型:斯彭斯劳动力市场模型26

5.3 斯蒂格里茨和信息经济学27

5.3.1 斯蒂格里茨的保险市场模型(1976)27

5.3.2 斯蒂格里茨的信贷市场配给模型(1981,1983)28

5.3.3 斯蒂格里茨的信息甄别模型(1976)29

6 信息经济学其他代表人物:雅克·拉丰36

7 中国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及趋势36

8 管制经济学的基本问题36

8.1 管制的概念36

8.2 管制的由来37

8.3 管制的作用38

9 管制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历史40

9.1 管制经济学理论的早期发展40

9.1.1 《贝尔经济学和管理科学杂志》的创立及其贡献40

9.1.2 可竞争市场理论41

9.2 管制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拓展41

9.3 管制经济学的实践应用43

9.3.1 电信资费管制43

9.3.2 互联互通管制44

9.3.3 服务质量管制45

9.3.4 普遍服务管制45

10 管制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47

10.1 中国现有的管制制度47

10.1.1 经济性管制47

10.1.2 社会性管制48

10.1.3 反不正当竞争管制48

10.2 对我国管制效果的分析评价49

10.2.1 经济性管制效果49

10.2.2 社会性管制的效果50

10.2.3 反不正当竞争的效果50

10.3 我国管制失灵的背景因素51

10.3.1 法律方面的因素51

10.3.2 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因素52

10.4 对未来的展望52

2 互联互通的博弈理论与管制实践57

1 概论—影响互联互通的原因分析57

1.1 认识不到位的原因57

1.2 技术方面的原因58

1.3 互联互通规定不完善的原因58

1.4 监管政策不完整、不配套的原因59

1.5 无序价格战的原因59

1.6 违规经营与不对等开放业务的原因60

1.7 网间结算价格的原因60

1.8 监管力量和手段不够的原因61

2 德国互联互通管制政策研究63

2.1 德国的电信管制机构63

2.2 德国的互联互通管制政策64

2.2.1 互联互通政策的制定过程64

2.2.2 德国互联管制的两个时期64

2.2.3 互联费用的制定与价格65

3 英国电信业资费管制之启示71

3.1 资费管制方法—零售价格管制模型RPI—X71

3.2 互联使用费744

3.3 一些启示79

4 通信网间接入费定价模型的分析与比较82

4.1 接入问题的提出82

4.1.1 接入问题的产生82

4.1.2 接入问题的定义83

4.1.3 接入费的影响因素及职能角色84

4.2 接入费的主流定价法85

4.2.1 拉姆士定价85

4.2.2 有效要素定价原则(ECPR)86

4.2.3 长期增量成本(LRIC)87

4.3 三大定价方法的分析与比较88

4.3.1 成本定价88

4.3.2 拉姆士定价89

4.3.3 ECPR定价89

5 互联网骨干网网间直联博弈对管制政策的影响91

5.1 引言91

5.2 直联博弈第二阶段—古诺竞争93

5.2.1 情景1:骨干网之间两两直联94

5.2.2 情景2:只有骨干网i和骨干网j直联96

5.2.3 情景3:骨干网h和骨干网j只分别与骨干网i直联97

5.2.4 情景4:骨干网j和骨干网i只分别与骨干网h直联98

5.2.5 情景5:只有骨干网i和骨干网h直联99

5.2.6 6种情景比较分析100

5.3 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101

5.4 网间直联网络分析102

5.5 结论104

6 先发优势与互联网骨干网互联互通阶段政策107

6.1 引言107

6.2 网间直联斯坦克尔博格竞争108

6.2.1 建模求解108

6.2.2 网间直联竞争模拟110

6.3 互联互通质量序贯均衡113

6.4 结论115

7 不同质量的互联网ISP之间的直联动机及选择118

7.1 前言118

7.2 直联博弈模型描述119

7.3 直联博弈第二阶段分析120

7.4 直联博弈第一阶段分析121

7.4.1 网络质量差异、全网整体质量水平对利润的影响121

7.4.2 对等直联对各自质量及利润的影响124

7.5 结论127

8 基于“焦点”的互联网骨干网讨价还价结算129

8.1 模型的建立129

8.1.1 用户需求和社会总福利129

8.1.2 流量与拥塞130

8.1.3 网络成本与网络利润131

8.1.4 二阶段博弈模型131

8.2 结果分析131

8.2.1 骨干网利润及社会总福利与互联点容量131

8.2.2 互联互通质量的帕雷托改进132

8.3 骨干网互联互通讨价还价结算133

9 互联网骨干网网间互联决策分析136

9.1 引言136

9.2 模型138

9.3 分析140

9.4 小结143

10 互联网骨干网互联的非合作博弈分析144

10.1 引言144

10.2 模型144

10.3 非合作博弈145

10.4 小结149

3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电信管制机制153

引言153

1 信息不对称下的电信市场无序竞争155

1.1 电信制造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155

1.2 电信运营市场的信息不对称156

1.3 电信运营商联盟不能解决信息不对称产生的无序竞争157

2 委托-代理模型与政府管制模型160

2.1 电信等公共事业组织中产生信息不对称的原因160

2.1.1 根本原因:社会分工与专门知识160

2.1.2 主观原因:有限理性、交易成本与不完全合同160

2.1.3 制度原因:理性经济人与委托代理162

2.1.4 客观原因:团队生产与监督成本162

2.2 委托-代理模型对非对称信息的理论阐述163

2.3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政府管制模型164

3 信息不对称下的电信管制设计168

3.1 不完全信息和管制体制设计168

3.1.1 完全信息基准169

3.1.2 隐藏信息下的最优管制机制169

3.1.3 隐藏行动下的最优管制机制171

3.1.4 不完全信息与管制体制设计171

3.2 电信业管制实践172

3.3 放松电信管制与竞争性体制的生成174

3.3.1 标尺竞争和信息性激励174

3.3.2 对在位电信运营商的行为进行管制175

3.3.3 制定有效的互联政策178

3.4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我国的电信管制179

3.4.1 树立“大监管”理念179

3.4.2 设立民间管理层179

3.4.3 广电、电信等部门相结合进行管制,避免监管盲区179

3.4.4 电信管制机构的管制职能应适度集中180

3.4.5 加大信息披露透明度180

3.4.6 实行社会契约制度181

4 本篇总结182

4.1 电信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管制的必要性182

4.2 产生信息不对称的原因182

4.3 LM机制182

4.4 LM机制的改进182

4.5 关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电信管制机制的研究183

4.5.1 完全成本信息183

4.5.2 不完全成本信息183

4.5.3 电信业管制实践的比较:CoS与PC183

4.5.4 放松管制对克服信息不对称的意义183

4.5.5 对在位运营商管制的意义和方式184

4.5.6 有效成分定价规则184

4.6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我国的电信管制184

4 电信资费管制理论与我国实践189

前言189

1 电信资费管制(规制)的理论依据190

1.1 电信业的产业经济特点190

1.2 电信资费的作用192

1.3 定价的基本理论193

1.4 电信资费管制的经济理论194

1.4.1 社会福利最大化:边际成本定价194

1.4.2 瓦尔拉斯均衡与帕雷托效率196

1.4.3 关于边际成本定价的讨论198

1.4.4 成本补偿198

1.4.5 有限容量限制202

1.4.6 网络外部性203

1.5 电信管制的有关理论205

1.5.1 管制的任务206

1.5.2 管制经济学的演变206

1.5.3 放松管制与管制重建理论207

2 电信资费管制方法210

2.1 补贴机制210

2.2 公正报酬率管制212

2.3 价格上限管制212

2.4 公正报酬率管制与价格上限管制的比较214

3 国外电信资费管制的研究216

3.1 主要发达国家电信资费管制研究216

3.1.1 英国电信资费管制216

3.1.2 美国电信资费管制220

3.1.3 日本电信资费管制224

3.2 国外移动通信资费管制概览226

3.2.1 管制方式226

3.2.2 管制机构及体制227

3.2.3 国外移动通信资费管制中的不对称管制228

4 我国电信资费监管的发展历程229

4.1 电信资费管理体制的沿革229

4.1.1 垄断时期政府制定和监管电信资费229

4.1.2 初步引入竞争后的不对称管制监管230

4.1.3 以法制化为基础的电信资费监管政策230

4.2 中国电信产业资费状况及分析232

4.3 我国资费管制趋势分析233

5 网间互联和接入定价的管制236

5.1 接入定价的经济分析236

5.1.1 单向接入和双向接入236

5.1.2 单向接入定价的经济学原理237

5.1.3 双向接入定价的经济模型分析240

5.2 网间互联和接入定价的管制246

5.3 有效元素定价原则247

5.3.1 模型的提出248

5.3.2 ECPR失效的情况讨论250

5.3.3 结论252

5.4 基于成本的网间互联费制定方法252

5.4.1 完全成本分摊方法253

5.5 长期增量成本测算方法256

5.5.1 长期增量成本的概念257

5.5.2 长期增量成本的特点257

5.5.3 长期增量成本方法的基本原理258

5.5.4 长期增量成本的优缺点分析261

5.5.5 国外主要LRIC测算方法介绍261

6 电信资费理论和应用研究268

6.1 系统定价理论的研究268

6.1.1 系统定价法的提出268

6.1.2 电信资费政策仿真模型的建立274

6.1.3 移动电话业务定价的SD仿真模型278

6.2 GSM本地电话业务代理成本模型283

6.2.1 测算模型的选择283

6.2.2 GSM本地电话网的系统结构284

6.2.3 GSM本地电话业务代理成本测算284

6.3 国际电话网间互联成本测算模型298

6.3.1 我国国际来话成本测算范围298

6.3.2 我国国际业务成本测算的概念界定299

6.3.3 我国国际来话成本测算的方法299

6.3.4 我国IDD业务来话成本模型的建立300

6.3.5 我国IDD业务来话成本测算的实证研究302

6.4 Internet国际联网付费模式研究305

6.4.1 因特网国际互联结构及其成本构成305

6.4.2 因特网国际互联与IDD互通的比较307

6.4.3 线路租费结算模型308

6.4.4 互联端口费模型313

6.4.5 其他测算模型319

5 电信管制体制研究—有效规制体制327

前言327

1 国外电信管制体制及分析328

1.1 美国电信管制体制328

1.1.1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的设立和职能328

1.1.2 FCC的管制体制和组织结构329

1.1.3 FCC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关系329

1.1.4 美国电信管制的方式—鼓励竞争、放松管制330

1.1.5 FCC的社会参与监督机制331

1.2 英国电信管制体制331

1.2.1 英国的电信管制机构和职责331

1.2.2 OFCOM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关系332

1.2.3 英国电信管制的目标和有效方式333

1.3 法国电信管制体制333

1.3.1 法国的电信管制机构和职责333

1.3.2 ART与政府等主管部门的关系334

1.3.3 电信管制的目标和方式335

1.4 韩国电信管制体制336

1.4.1 韩国电信管制机构和职责336

1.4.2 主要管制政策与方式337

1.5 对国外电信管制体制的分析338

1.5.1 电信管制建立在成熟的法律体系上338

1.5.2 设立权威性的电信管制机构,确立较完备的管制架构338

1.5.3 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339

1.5.4 管制方式适时有效调整339

2 国内行业监管体制分析341

2.1 我国电力行业监管模式及分析341

2.1.1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的设立及职责341

2.1.2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内设机构342

2.1.3 对电力监管模式的评价343

2.2 我国金融行业监管模式分析344

2.3 我国电信市场改革的基本特征和管制体制现状345

2.3.1 我国电信市场改革和重组的基本特征345

2.3.2 电信监管机构设置346

2.3.3 管制目标、任务和管制方式347

2.3.4 电信管制体制改革的新进程348

3 有效电信管制体制350

3.1 电信管制体制面临的挑战350

3.1.1 环境复杂350

3.1.2 立法滞后351

3.1.3 政出多门352

3.1.4 管制困境353

3.2 有效管制的基本概念354

3.2.1 制度的定义和构成354

3.2.2 有效管制的定义355

3.2.3 有效管制的目的和原则357

3.3 建立有效管制的思路358

3.3.1 健全产权机制,理顺体制关系359

3.3.2 依法设立、依法监管362

3.3.3 完善监督制衡机制363

3.3.4 管制机构的融合365

3.4 有效管制体制的设立方案366

3.4.1 监管机构的治理结构366

3.4.2 监管机构的重要管制内容368

3.4.3 分工、协作、制约的体制关系374

3.4.4 提高违约成本,强化实施机制378

6 提高中国电信业竞争力的研究383

1 提高中国电信业竞争力的研究概况383

1.1 研究背景383

1.2 研究内容及目标383

1.3 研究的基础理论384

1.3.1 竞争力基本原理384

1.3.2 产业结构理论385

1.3.3 企业能力理论385

1.3.4 常见的竞争力评价方法386

1.4 研究方法及流程387

1.4.1 研究方法387

1.4.2 研究流程387

2 电信业竞争力研究388

2.1 电信业竞争力的概念388

2.2 现有电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概述389

2.2.1 基本原则389

2.2.2 指标的选取原则389

2.2.3 基本框架390

2.3 电信行业竞争力的指标法391

2.3.1 指标体系的构建391

2.3.2 各指标的含义392

3 电信企业竞争力研究395

3.1 电信企业竞争力的概念395

3.2 现有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概述397

3.2.1 基于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竞争力评价与排序方法398

3.2.2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企业竞争力评价与排序方法400

3.2.3 基于外部环境、内在能力、产业因素的指标体系401

3.2.4 基于选择—转化—输出概念框架的指标体系403

3.2.5 基于企业竞争力模糊评价的指标体系405

3.2.6 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405

3.2.7 通信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407

3.3 电信企业竞争力评价的系统模型及方法410

3.3.1 电信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模型411

3.3.2 电信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方法与步骤413

3.4 电信企业竞争力定量评价的综合指数法415

3.4.1 综合指数法的评价步骤416

3.4.2 评价标准418

3.5 电信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物元模型及可拓学评价方法418

3.5.1 电信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物元模型418

3.5.2 电信企业竞争力可拓学评价方法419

3.5.3 案例应用及评价420

4 电信企业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实例研究423

4.1 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步骤423

4.1.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424

4.1.2 确定指标的转换方法424

4.1.3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425

4.1.4 加权求综合评价指数425

4.2 综合评价体系425

4.2.1 基础指标的选取原则425

4.2.2 评价体系的总体框架426

4.2.3 权重分配方案427

4.3 综合竞争力评价结果429

4.3.1 2005年度综合竞争力排名429

4.3.2 2004年度综合竞争力排名429

4.3.3 2003年度综合竞争力排名430

4.3.4 2002年度综合竞争力排名430

5 提高中国电信业竞争力的建议431

5.1 提升中国电信行业竞争力的建议431

5.1.1 创建良好的法律环境,构造有效的电信产业格局431

5.1.2 大力拓宽投融资渠道,合理优化电信投融资结构432

5.1.3 建立现代高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平台432

5.1.4 积极鼓励电信企业既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432

5.1.5 指导电信企业保持“本土化”和“全球化”的平衡433

5.2 提高中国电信企业竞争力的建议433

5.2.1 利用资本杠杆,积极走向国际433

5.2.2 加强基础建设,优化内部控制434

5.2.3 做好市场营销,实施品牌战略435

5.2.4 加快技术创新,加大产品开发436

5.2.5 注重人才开发培育企业文化437

7 我国电信成本函数的仿真研究450

1 电信成本测算的必要性450

2 电信成本测算方法450

2.1 完全分摊成本法450

2.2 作业成本法450

2.3 基于计算机的成本代理模型法452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452

2.5 获取电信成本函数的技术途径453

3 城市电话网仿真模型455

3.1 城市电话网仿真模型的解析研究455

3.1.1 成本代理模型中的网络优化455

3.1.2 解析方法在成本代理模型工程学研究中的应用457

3.2 城市电话网成本代理模型仿真总体框架459

3.3 仿真模块的实现460

3.3.1 配线成本的实现460

3.3.2 主干线路成本的实现462

3.3.3 中继线路成本的实现463

3.3.4 交换成本的实现464

3.3.5 公共单元成本的实现464

3.4 局址优化464

3.4.1 局址位置初始化464

3.4.2 优化算法465

3.5 仿真程序使用说明466

3.5.1 程序输入467

3.5.2 程序输出468

3.6 程序应用468

4 现有农村通信网网络元素的划分471

4.1 农村通信网现状471

4.1.1 我国通信网现状471

4.1.2 农村通信网的特殊性472

4.1.3 村通工程对农村通信网的影响473

4.2 有线农村通信网络元素的划分474

4.2.1 我国有线农村通信网现状474

4.2.2 网元划分原则475

4.2.3 有线农村通信网络元素的划分476

4.2.4 本地电话网的成本函数480

4.3 无线农村通信网络元素的划分481

4.3.1 SCDMA接入网络482

4.3.2 SCDMA核心网络482

4.3.3 实际SCDMA农村接入网络484

4.3.4 SCDMA网络元素的划分484

4.4 其他农村通信技术488

4.4.1 VSAT卫星通信技术488

4.4.2 其他农村通信技术489

4.5 网络元素的流程图及数据结构490

4.5.1 有线网络元素的数据结构491

4.5.2 无线网络元素的数据结构492

5 农村通信接入网成本测算495

5.1 通信网接入成本模型495

5.1.1 农村有线通信网接入成本模型495

5.1.2 农村无线通信接入网成本模型496

5.1.3 地理成本修正因子497

5.1.4 技术先进性因子499

5.2 各种接入技术对成本的影响500

5.2.1 电缆接入方式500

5.2.2 SCDMA接入方式503

5.3 不同接入距离对成本的影响504

5.3.1 不同接入距离对有线接入成本的影响504

5.3.2 不同接入距离对SCDMA无线接入成本的影响505

5.4 不同地理环境对成本的影响506

5.4.1 不同地理环境对有线接入成本的影响506

5.4.2 不同地理环境对SCDMA无线接入成本的影响507

5.5 网络参数模块的流程图及相关参数列表507

6 测算结果的应用509

6.1 在村通工程中的应用509

6.1.1 5年内村通工程的总成本509

6.1.2 5年内各运营商所承担的成本511

6.2 在普遍服务基金需求测算中的应用511

6.3 普遍服务基金来源的建议513

7 移动电话资费机制研究217

7.1 前提假设517

7.2 参数设置517

7.3 有效通信话务量模型及分析519

7.4 通信运营收入模型及分析520

7.5 实证与结论521

热门推荐